今天是:

布朗族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09-06-16

布 朗 族

★族称 族源

布朗族先民在汉代以后的史书上称为“濮”、“濮人” “朴子蛮”、“蒲蛮”。自称“乌”、“翁拱”、“布朗”。本县布朗族自称“布朗”,傣称傣族称“满”。汉称“濮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统一定名为布朗族。

“濮人”是云南的土著民族。经过长期的民族迁徙和部落、部族的分化融合,成为今天的布朗族。布朗族是勐海县的土著族民。历史悠久,有可考的历史始于汉代。布朗族与佤族、德昂族有族属渊源关系。

布朗族是一个跨境而居的民族,在缅甸、老挝、泰国也有分布,只是族名叫法不同。我国布朗族主要居住在西双版纳、普洱、临沧3个地州,而西双版纳境内的布朗族主要分布在勐海县的布朗山、巴达、西定、勐满、打洛等乡镇,少部分则分散居住在景洪市大渡岗乡、勐养镇、勐龙镇和勐腊县关累镇、勐捧镇等地的偏僻山区。

2005年,布朗族人口发展到32853人。县内布朗族主要集中居住在布朗山乡11201人,此外还分布在西定乡7645人,勐宋乡1720人,勐往乡982人,勐满镇3359人,勐混镇1252人,打洛镇4384人。布朗族一般生活在海拔5501500之间的亚热带山区,生活环境普遍是森林茂密的地方,物种丰富。县内布朗族居住的地方,普遍是古茶树保留面积大的地方。

★文 

  语言文字

布朗族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布朗语支,与佤族、德昂族(崩龙)语有亲缘关系,语法与佤语、德昂语大致相同。语言学工作者曾选巴达、西定布朗族语词309个与西盟县马散佤语进行分析比较,发现其中有同源词134个,占43.4%。后来又选择西定乡布朗语343个与沧源佤语分析比较,两者同源词达164个,占47.8%

本县布朗族除操有布朗语外,还普遍操傣语。布朗语中吸收了不少傣语词汇,如“铁”、“铁匠”、“剪刀”、“犁”、“枪”、“锄头”、“挖地”、“割谷”、“摘茶”等都借用傣语。布朗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但多数男子均识傣文并使用傣文。

汉语的融合比较多,解放初期,大批工作队干部进村开展工作,布朗族开始学会一些汉语。以后随着广播电视的覆盖,学汉话的机会增多。凡是上过学的学生,基本上都会讲汉语。进入2005年,90%的布朗族人口都会说汉话。是一个操布朗、傣、汉语的民族。

二 民间文学

布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几百年来,一直沿用着傣文。他们的民间文学,更多的只停留在口头流传阶段。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中,布朗族创造了丰富的民间文学。其中内容主要有民间故事、歌谣、诗歌、谚语、谜语等。其中民间故事是布朗族的民间文学中内容丰富、数量多,受人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主要包括神话、传说、民俗、风物、神奇故事、生活故事、机智人物故事,童话寓意等。广为流传的神话有《天和地的起源》、《人类的由来》《葫芦传人》;传说《三尾螺》,歌谣《祝福歌》、《祭祀歌》、《叫魂歌》、《栓线歌》、《丧葬歌》等。

  乐器 歌舞 体育

布朗族乐器主要有象脚鼓、跋和四玄琴。传统音乐分为索、笙、宰、拽4类。曲调随和自由,古朴优雅,贺新房、货新婚时都要举行歌舞活动。民间保留着圆圈舞、鼓舞、武术舞等。

★生  

  种 植

布朗族主要从事山地农业,耕种旱地,实行轮歇耕作,刀耕火种。早期生产工具主要有刀、斧、小铁锄,许多村寨还使用木矛。农作物主要有旱稻、玉米、黄豆和少量棉花、茶叶。

1978年后,党和政府对布朗族经济的开发力度加大,贫困的农民普遍得到各种形式的救济与扶持。政府先后向布朗山赠送了大量的生产工具,如打谷机、犁铧、板锄、喷壶、手扶拖拉机等,耕作方法有了较大改进。进入80年代后,布朗族开始推广锄耕、机耕,使用化学肥料、化学除草剂,推广种植杂交水稻、杂交包谷、合理密植、地膜覆盖、低产改造等科技,固定旱地的面积也逐年扩大。在种植粮食的基础上,大力种植了茶叶、杉松、橘子、甘蔗、薏仁、南药、云麻等。2005年,种植粮豆面积28527亩,薏仁678亩,甘蔗12956亩,茶叶23997亩,云麻2622亩,种植业成效明显提高。

  养殖

长期以来,布朗族聚居区草场广阔,但畜牧业长期得不到较好的发展。每个家庭虽有养殖习惯,但一般只养鸡、猪,不成为商品。自从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朗族开始发展畜牧业,各家各户养殖黄牛、水牛、猪、毛驴、鸡等出售,全部放养在山地、灌丛和林间草场,纯生态食品。养殖业的收入占家庭经营收入的30%1985年,布朗山大牲蓄存栏4038头,生猪存栏5367头;1995年,大牲蓄存栏5438头,生猪存栏5786头;2005年,大牲蓄存栏8159头,生猪存栏   5781头。

三 制 茶

布朗族是最早的种植茶叶的民族之一。在布朗山、巴达、西定、贺开、勐宋等地区保存着大片的古茶园。历史上,布朗族女人一直是制茶能手。几十年来,一直保留着传统的手工制茶工艺,保持茶的本性、本味。喜爱制作散茶、竹筒茶、酸茶等民族风味特产。到了2004年后,布朗族地区的茶叶受到市场的青睐,茶叶成为各个村子的主要经济来源。尤其是古茶树的茶质优价高,有效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四 酿 酒

布朗族村民普遍都会自行酿酒,主要酿制苞谷酒、米酒。制作工艺属于传统工艺,以玉米、稻米为主料,煮熟晒干,拌上酒药,封存半月,待其发酵,即可烤酒。除了自己饮用外,部分村民还出售,价格在每公斤8元左右。

五 建 筑

布朗族男人是木工的巧匠。房屋、佛寺等建筑都是自行设计、建盖。房屋属于传统杆栏式风格。以木、瓦结构为主。全村实行男人相互换工协助建盖。

★生 

  饮 食

布朗族饮食习惯,史志上多记载为“种苦荞为食”、“食维荞稗”、“无食器,以蕉叶藉之”等。本县布朗族不食荞稗,以稻米为主粮,用包谷补主粮之不足。日食三餐,米饭多用木甑生蒸,即将泡胀的生米置于木甑内蒸至上汽时,挑松洒水,蒸至米无生核时食用。布朗族男子惯用竹筒煮饭,竹筒饭上粘有竹瓤,带有竹香,别具风味。

佐餐蔬菜有青菜、萝卜、白菜、南瓜、冬瓜、豆类等,并且喜爱用食用野菜。肉类以猪、牛、鸡、狗肉为主,辅与飞禽、走兽之肉。佐食菜用煮、炒、烘烤、炸、蒸、烧等方法制作。布朗族风味菜肴有“撒嘎当”(螃蟹剁生)、“波弯阿勒”(油炸茶蜘蛛)、“撒阿水”(蝉酱)、“嘎更”(包烧鲜鱼)等。

布朗族进食使用餐桌、餐具。餐具有盆、勺、碗、匙、筷。从前,餐具多用竹节制作,少数人家“无食器,以蕉叶藉之”。60年代以后,餐具多改用搪瓷制品。80年代后,已不少人家使用电炊。

布朗族男女均喜烟、酒,谁家有酒,人们便自动相聚,共同畅饮,至酒尽方散。妇女爱嚼自配的槟榔,并用于待客。

  服 饰

布朗族喜青、黑色衣服,男子穿对襟无领上衣,着阔裆长裤,用青色或黑色头巾包头。妇女穿无袖无领紧身衣,以布代钮系于左侧,下穿长筒裙,裙下摆上织有红、黄、白横条。女子挽发于顶,缠青布包头巾;自幼穿耳、戴耳塞,以所穿耳孔大为美。女青年喜打扮,爱戴鲜花和自编的彩色绒球、绒花;惯用红颜料抹颊。70年代以后,男子渐改穿中山装、西装等新潮服饰。妇女衣着随生活的改善而变化,女青年改穿艳丽衣裙,头巾亦改用针织品;中年妇女有改穿傣装趋势。

三 住 房

布朗族住干栏式竹楼,以木、瓦建盖。楼呈一楼一底,底室无墙,用于关猪鸡禽畜,堆放柴禾,安装脚碓,屋面分四面两台呈重檐状,下檐很长,直伸至距地四五尺之处,搭在栅栏之上。

楼室分为堂屋、火塘、住室三大部分。早年的楼室不加栅隔,住室与堂屋相通,室内陈设一目了然。火塘高在中央,既用于做饭,又用于取暖,穷困人家往往围火塘而卧,以火驱寒。近年来,住室友与堂屋已用竹篱或木板隔开,住室内不搭床架,按性别分住于左右两边,席楼而卧。

布朗族建盖新房时,要预先占卜方法选择宅基。备料时,要认真挑选作为神柱的“骚召”、“骚南”。这两棵柱子要先砍、先运。竖柱前,要在“骚召”顶端包上画有方格的布片,捆上蜡条和芭蕉叶;“骚南” 上也要捆上白布、蜡条。以此作祭和驱邪,竖柱亦应先竖“骚召”、“骚南”,起一次竖直、竖牢。

布朗族有相帮盖房的习惯,无论谁家盖房,大家都会主动赶来相帮。新房落成后房主要想方设法买肉煮酒,办丰盛酒度请乡亲们畅饮,请赞哈唱歌,举行贺新房仪式。

从前,布朗族所住竹楼十分简陋,但自78年后,随着生产发展,布朗族建盖瓦盖房的逐年增多。现代布朗族住房多用木板铺楼、木板隔墙,宽敞明亮,楼外形状已与傣族竹楼无异。

★习 

   婚姻家庭

布朗族一直传承着古老的恋爱婚姻方式,实行氏族外婚制。青年男女恋爱婚姻比较自由。先是成群集队互相走访,彼此物色对象,然后进入个别恋爱阶段。恋爱,布朗语称为“邀贯奇”。他们“邀贯奇”的方式,多是夜间串访、对歌、送花等。每年“卧瓦萨”之后,伙子们都披着月光,或踏着夜色,弹着三弦三五成群地开始串访,寻找自己中意的姑娘,对来访者,姑娘一律与礼相待。伙子要求留宿时,便让其在火塘左侧。伙子在串访时,如发现姑娘已有意中人,便会自觉离去。

善于唱歌的青年人,还常以歌为媒向姑娘求婚,双方通过对唱疏通感情,再相约幽会进行深谈,确定恋爱关系。有些青年看中姑娘以后,便送去一束她喜爱的鲜花,若姑娘当面将花戴上即表示有意。

青年们通过相互接触、了解,确定恋爱关系后,要互赠定情物。男方父母即托亲友为媒,带上1包茶叶、1包旱烟去向女方父母提亲,女方父母收下礼物,表示应允。

从恋爱到完婚,要履行“甘伯”、 “甘内木”、 “甘教特”3种仪式。“甘伯”在恋爱关系确定后举行。举行时,伙子带上1筒茶叶、1包旱烟、1包食盐、1包饭、1包菜在好友陪同下亲自送给女方父母,表白与其女儿的爱情关系。女方父母收下礼物,分送给家族长辈,表示婚约缔结。从此伙子可现姑娘同宿。

“甘内木”是首次婚礼,在同居1年后举行。举行仪式前夜,男女双方共同给达曼送小礼,达曼即在寨内高声宣布让其在次日举行“甘内木”。次日,男女双方宰猪宴客,表示已举行首次婚礼。仪式后新郎夜来朝去,过望门居生活。

过了三年望门居生活后,又举行“甘教特”仪式。由男方宰猪宴请本卡滚成员,女方派人送亲,男方组织迎亲,夫妻两人带着已生儿女从妻家迁至夫家,改望门居为从夫居。女主以衣物、农具等陪嫁,并当众清点。若后离异,应如数索回。

打洛镇曼山布朗族,从妻居与从夫居并存。举行婚礼时,要送一个猪头给达曼,由达曼带领新郎、新娘在寨心处用祭品供奉寨神,要到佛寺内拜佛,最后才举行婚宴。举行婚仪时男方母亲以裤相赠,女方母亲以衣相赠,以双方所赠衣裤为结婚证物。

布朗族离婚自由。夫妻不睦,双方分居,若愿和好,可将出走一方请回,经请不回即正式离婚。主动提出离婚的一方需付给对方一些损失费,请达曼作证,剪断2人所握蜡条,即解除婚约,方算离异生效。

布朗族容许是一无一妻制小家庭,男子严禁纳妾。每个一夫一妻制家庭匀受家族制约。

   

布朗族有名无姓,以岩、玉区分性别,为名之首字。孩了在出生3天后请阿章拴线命名,按照古规,男孩依低、尖、敢、补、帕、苏、烧、烘之次序命名;女孩按英、望、温、哀、纽、额、娥、熬之次序命名。但是多数人对上述类似八卦方位的八字次序不精通,多数婴儿均按傣文字母的顺序拼写命名,并将母亲名字的中间一字加在名尾,如母亲名玉南应,长子长女可命名为岩温南、玉温南;次子次女则命名为岩光南、玉光南等。

    

布朗族以土丧为主,唯僧人与高龄老人为实行火丧。俗人病帮葬于“坝消”;僧侣病故焚于“坝教”;凶死者葬于“坝帕骂”;孕妇病故葬于“坝红米瓜兑”。

病人气绝后,先向瞳滚成员报丧,让其赶来帮忙。死者亲属抓紧时间洗尸、更衣、裹尸,请佛爷为死者诵念《的八蒙》和《丢瓦多》等两部经文,超度亡灵。所有亲属将包头巾摘下放于木甑内加盖收藏,谓之“关魂”,以免死者带走生者魂灵。继后请达曼主持举行生死者割断关系的仪式,限用蕉叶包1包旱烟、带上1块草排在=寨心处祭祀寨神,祭毕,将祭物砍成两半,1 半摆在死者身边,1 半交给死者亲属,表示生者死者已断关系。

尸体一般要以棺收殓,棺木大我现用木板钉制,下安6只,无盖,形如木箱。无棺殓尸者,以竹筐或用笆包裹下葬。送葬多在病人亡故之日举行。出殡时,达曼先在阳台上呼喊:“活人灵魂听着,现在送死人出寨,活魂千万别跟着去!一切活人之魂好生留在寨里”。喊毕,手持火把引导人们抬尸在墓地安埋。葬毕,达曼至寨心处祷告;“寨神呀,寨里今天少了1个人,这人已送进坝消,让他去与祖先生活。请寨神保佑生者无灾无难,长命百岁。”

葬事完毕,请佛爷诵念《芒嘎腊》经。死者家彻底清扫房屋,重安三脚架,重新生火,表示丧事结束。

   

布朗族节日有“毫瓦萨”、“卧瓦萨”、“桑勘比迈”、“新米节”和“冈永节”。

“毫瓦萨”和“卧瓦萨”,汉称开门节和关门节,分别在傣历915日和1215日举庆。节日活动内容与傣族相同,但布朗族要与空话为单位向家族长告卡滚跪拜,作象征性的洗手、洗脚。告卡滚要为卡滚成员祈祷、祝福。家族全体成员以鲜花和蜡条祭祀祖宗胎卡滚。

“桑勘比迈”即过新年。节期与节日活动内容基本与傣族相同。但布朗族要举行向家族长拜年的仪式,各个小家庭的男性家长,要解下头巾,打来清水为家族长告卡滚象征性洗礼、祝福。以糍粑、蜡条,祭祀祖宗。

解放以后,拜年风俗依旧,但为家族长洗礼一俗,已无人再为。

新米节,在秋收开镰前先一属蛇日举行。节前,阿章带领各户到地东头割来新谷。舂好新米,于过节当日蒸新米饭端互佛寺内供奉佛祖后,请长辈品尝、全家一起尝新,过罢新米节,便开镰收割。

冈永节,在傣历4月或9月举庆,节日当天,全寨老幼穿戴一新,一起上山捕捉竹鼠1只,以鲜花装饰,拴于竹竿之上,抬着绕在寨而行,人们敲着竹竿,诵念祝词,将竹鼠抬到达曼家,砍下头鼠留给达曼,各户割下一点鼠肉,在自家的三脚架上点三下,表示献给神灵。传说,以此举庆,谷物成长良好,丰收有望。

  礼 仪

布朗族由于长期受傣族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影响,礼仪与傣族基本相同。布朗族尊老爱幼,在老人面前不讲丑话,路遇老人躬身问候让路。家庭邻里和睦,即便有点小纠纷,能宽容忍让。互助风气良好,村里谁家有人生病,亲戚和邻里都会积极探望,送大米、鸡蛋等帮助;一家建房,全村都来帮忙;客人进家,主人起立让座,递烟倒茶;讲话轻声细语柔和;妇女对家人关心备至。

  祭 祀

布朗族的传统祭祀主要以“祭”和“祭寨神”为主。

   即祭祖先神灵,通常在傣历10月举行,一般祭祀习俗要宰一头猪。祭祀仪式由长老主持,祭费由全寨共同承担。祭7天,第一天是主祭日,外寨人不得进入。本寨人不得外出。

祭寨神   寨神的标志是栽在寨子中心的5棵树桩。每年祭一次。祭祀时,清晨,人们要用茅草搓成三股合一的草绳,将整个寨子四周环绕起来,众人抬着佛爷绕村一周,最后抬至寨子中间,请佛爷念经“驱鬼”。当天,大家都不能去办其他事情,不准喝酒。外寨人见到绕绳子,就知道是祭寨神,会自动回避不进寨子。

此外,布朗族还习惯于祭与自然崇拜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山神、地神、水神、火神、鬼等。仪式繁简不一,各有风格。

 六 禁 

布朗族有神林,神林忌砍。忌放牧和狩猎。火塘忌跨越,三脚架忌蹬、忌移动、忌三方架烧柴,忌用别人用过的铁三脚。屋内神柱禁靠、禁拴牲畜、禁挂东西。寨内死人时,全寨停止一天生产活动。忌摸僧侣的光头,入佛寺大殿应将脏鞋脱与殿外。妇女筒裙禁在高处晾晒。举行大的祭祀活动时应封闭寨门,禁人出入,死在外地者禁抬回村寨,骑马人应在寨外下马,忌骑马进寨,寨心处忌抛污物。

★宗教信仰

一、原始宗教

布朗族信奉万物有灵,崇拜各种神鬼及人的魂灵。所信神鬼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性善,能在暗中对人进行保护,这类神灵,布朗族统称为“丢袜么”或“丢袜拉”;另一类性恶,专播灾难,这类鬼灵布朗族统称为“雅”或“色架”。为祈求神鬼保护,每年都要举行许多的祭祀活动。

祭山神  山神是大山的主宰者,春耕之前必先对其祭祀。祭礼由白莫或达曼主持,时间由主祭者决定。开祭时,要将牲畜、饭食、果品、蜡条等祭品送到寨旁的山林内供奉,人们在祭品前跪拜、忏悔、祈祷,主祭人要诵祭词。

祭地神  地神,布朗语称“色架呷”,是主宰农作物好坏、丰歉的精灵。为祈求其保护庄稼,每年开地前对其进行举祭。祭祀前夕,先集体进山选当年拟开之地,用量米法占卜,确定凶吉。地选定后,达曼率全寨男人用祭品祭寨心,进行祈祷。祈祷完毕,滴水作祭。之后,将祭品带到地边再作一次祭祀,方动手砍树。动刀砍树时,要以祭品祭祀树鬼“色架枯”,祈求其保护砍树人的安全。祭毕,由家族长告卡滚举刀先在树上砍3刀,大家才动手砍树开地。

祭水神  水神,布朗语称“色架翁”,是人们心目中最恶之神。水神通常由布占主持祭祀,祭品为3套衣服、1把伞、1盒饭、1个土锅、若干碗筷及鸡。举祭时用祭品供奉,继而投入河中。

祭火神  火神是布朗族赖于开荒生产之神。于放火烧地前举祭。祭品为公鸡和饭、竹笋、茶叶3样混合之物。将祭品供于待烧之地前,进行祷告。祭毕,滴水,放火烧地。

祭祖先  布朗族普遍有祖先崇拜,祖先称为“胎卡滚”,供于家族长告卡滚家内,由告卡滚主持祭祀。祭品为鱼肉、饭食、蜡条等。开祭时将祭品置于供奉祖宗灵位的竹筐内,由告卡滚祈祷,求祖宗赐福保安。

此外,布朗族还盛行叫谷魂、叫人魂、祭地母等,祭神活动颇多。

二、南传上座部佛教

布朗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差不多各村寨都建有佛寺,住有僧侣。佛寺内建有维罕(大殿)、哄坦(经室)、哄暖(僧侣卧室)、波苏(经亭)。大殿供有佛像供信徒膜拜。凡男人须自幼出家为僧,在寺内过禁欲生活,守十戒,学经文。信徒尽一切可能赕财、赕物以期是福。僧侣可随时还俗。有关佛教的制度、礼仪和佛寺、佛塔的建筑形式以及赕期、赕的内容均与傣族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