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拉祜族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09-06-16

拉祜族

★族称 族源

拉祜族自称“拉祜”。他称有(“苦聪”)、“目舍”、“哥搓”、“倮黑”、“缅”等称谓。西双版纳拉祜族自称“拉祜”,傣族称之为“目舍”。新中国成立后,按照民族的共同心愿.统一定名为拉祜族。关于“拉祜”一词的含意,一说拉祜意为“火烤虎肉” ;另一说拉祜意为“河的源头”,认为拉祜族是“从河源头来的人”。拉祜族有拉祜纳(黑拉祜)、拉祜西(黄拉祜)和拉祜普(白拉祜)之分。本县内拉祜族有拉祜纳(黑拉祜)、拉祜西(黄拉祜)之分。

拉祜族源于古代羌人,战国时期向南迁徙,分布于今四川大渡河、云南安宁及滇西北地区。公元10世纪以后, 拉祜族又继续南迁。据拉祜族历史传说和对传说中的古地名考证, 拉祜族大迁徙分东西两路。东路以拉祜西支系为主体,顺哀牢山西侧和无量山东侧南下景东、景谷,其前锋到达西双版纳、思茅、墨江。西路以拉祜纳支系为主体,沿巍山、云县到达临沧。县内拉祜西多从澜沧县迁入,拉祜纳则自述来自临沧。

县内拉祜族主要聚居在勐阿镇、勐满镇、勐海镇、勐宋乡,部分散居在勐混、勐遮、勐往、布朗山、西定、格朗和、打洛等乡镇。多数拉祜族村寨与哈尼族、布朗族、傣族、汉族等民族交错分布。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县拉祜族有26564人;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县拉祜族有36209人;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县拉祜族有38278人;2005,全县拉祜族有39199,占全县总人口298244人的13.14%。

★语言文字

拉祜语属汉藏缅语族彝语支的一种独立语言。拉祜语分拉祜纳、拉祜西两种方言。两种方言在语音与词汇上有着差异,但两个支系仍可互相通话。

拉祜语有29个声母,18个韵母,韵母中有复合韵母10,声调7个。其特点在于辅音分清、浊;元音分松紧;没有复合辅音和辅音韵尾。拉祜语与同语支的彝语、傈僳语有着亲缘关系。拉祜语的基本词汇,特别是古语词,与彝语、傈僳语相同或相近。

拉祜族原无文字。20世纪初,外国传教士以传教为目的,设计过一种用拉丁字母拼写的拉祜文,但未推广应用。1957年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会同云南省有关部门对拉祜族语言进行了全面普查,以拉祜纳方言为基础方言,以澜沧县勐朗坝、东回、糯福一带的拉祜语音为标准音,对原用拉丁字母拼写的那种拉祜文进行了改革,制定了一种正确反映拉祜族语言实际的拉祜族拼音文字,使拉祜族从无文字的民族变有文字的民族。

本县拉祜族至今未推广拉祜文,拉祜族中尚无精通拉祜文者。

★生 产

拉祜族主要从事山地农业,耕无定址,四处游耕。主要生产工具为刀、斧、锄、镰,少数地区有犁、耙等畜耕农具。铁制工具从外地输入,本民族虽有铁匠,只作修理,不会制造。农业生产还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阶段。所种旱地,一般种12年即抛荒轮歇。驻地附近山地普遍种过一遍后,便举寨搬迁,到方便种地之处另建新寨。

垦荒主要使用刀、斧,每年冬天持刀砍倒树木,暴晒一段时间,放火焚烧,不耕即种。农作物主要有旱稻、包谷、黄豆等。种植方法分点播、撒播。点种旱稻时,男人持木矛在地上凿穴,妇女背着子种逐穴点种。包谷、黄豆用小锄挖坑点播。种子播种后,不加水肥管理,薅12次草后任其自然成长至熟。因耕作方法原始,管理粗放,兽害严重,作物产量很低,旱稻亩产在50公斤左右。许多农户1年只有3月粮,大部分农闲时间进行山野采集以补粮食不足,用野毛薯、野山药充饥者村村可见。

20世纪50年代中期,拉祜族迁居坝子边沿,开始引水开田,种植水稻,施用畜肥,粮食产量开始逐步增加。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施用化肥。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大量推广种植杂交水稻、培育壮秧、中耕施肥、双行条栽等新技术,粮食亩产已达到280余公斤。

20世纪60年代中期,拉祜族开始大量植茶。之后,植茶面积不断扩大,在茶叶生产中推广了定型修剪、中耕施肥等技术,茶叶产量不断提高。20世纪70年代以后,南朗河办起了茶叶初制所,拉祜族已能用机械制作红毛茶。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开始种植甘蔗,作为主要经济作物之一。

拉祜族主要饲养鸡、猪、牛、狗,水牛、黄牛主要用于耕种。饲养家禽除自己食用外,其余部分换取一些所需食物和物品。拉祜族男人擅长狩猎,将狩猎作为辅助性生产活动,所获猎物除按传统习惯分配外,部分用于上市换取谷米油盐。男人多数会编制竹器,主要供自用,部分上市用于交换。

20世纪90年代后,拉祜族种粮、种茶、种甘蔗,开展多种经营,发展商品生产,经济逐年发展,多数村寨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生 活

一、饮食

拉祜族主食大米,不足时,以包谷、小米、荞麦辅之。过去多是日食二餐,上午10时食第一餐,至傍晚收工后食第二餐。新中国建立后,逐渐改食三餐。

炊具有土锅、锣锅、铁锅、木甑等,有时用竹筒煮食物。米饭多用锣锅煮或木甑蒸,蒸饭用生蒸法,即将米粒浸泡至内外湿透时,置于甑内蒸至米无生核,通常是蒸一甑,食一日。用锣锅现煮现吃者亦多见。

佐食蔬菜有青菜、白菜、萝卜、瓜类、豆类。蔬菜户户种植,但多是时有时无,常采野菜佐餐。食用猪肉和除狗肉外的各种畜禽肉食。猪、鸡、牛自养。每年春节宰猪一头,会餐之余储作整年用油。食油普遍不足,常用糊辣椒粉、盐巴、姜蒜泥混调作汁,供蘸菜下饭,谓之“打蘸水”。男人善持枪、弩狩猎,以猎物补肉食不足。男女均喜食烘烤之食,拉祜西善于腌制腊肉,亦会腌制咸菜、卤豆腐、豆豉等。

男女喜抽烟、喝酒,喜喝酽茶。茶和草烟自种。饮茶方法有竹筒茶、烤茶等。许多人家能用土法煮酒。旧时,谁家煮酒或获得猎物, 全寨男人会不邀而至,吃到酒尽肉完方散。

二、服饰

县内拉祜族服饰承袭古代黑衣、长袍,以带缠腰之俗,喜黑饰。拉祜纳支系,男女削发,戴黑、红相间的瓜皮圆帽、童帽,用银泡、彩穗镶于边沿作饰。今勐混镇贺开、布朗山乡坝卡回之拉祜纳,用头帕包头。男子多用黑色头帕;女子喜用花格方巾和白色头帕。成年男子穿无领左衽上衣,下着裤管肥大的长裤,上衣镶有银泡或以银泡、铜币为钮扣。成年女子穿开岔高至腰际、长及脚面的黑布长袍,襟沿、领口、袖口镶有彩色布条或绣有图案。女子戴金属或藤蔑项圈,亦戴手镯、耳环。拉祜纳妇女衣着,带有古代南迁羌人服饰特点。

拉祜西支系的男子穿对襟窄袖上衣,下着肥裤管长裤,头裹白色头巾,服色多为黑、蓝两色。妇女蓄发,缠丈余长黑布包头巾,穿无领左衽上衣,下着长裤,以带缠腰,系装有飘带的围腰。女子襟沿、领口、袖沿用彩色布条镶边,显得美观、大方、庄重。

JI;,声走1.‘里卜ff要暇tt

11月.J、..吸f..tl

成成

男子出门喜带猎枪、尖刀,妇女爱背挎包。所背挎包除便于盛装实物外,还有炫耀纺织、刺绣手艺之意。

20世纪80年代起,拉祜男子多改着中山装。拉祜纳妇女服饰已逐渐接近布朗族、傣族;拉祜西妇女多已改着汉装,其服饰与汉族无异。

三、住房

拉祜族祖先,曾以“穴居野处”、“以叶构棚”为室。几经沧桑,已建房为居。

拉祜纳支系住干栏式重檐木柱楼房,其楼形似傣家竹楼,但较之简陋。多以栗木为柱,竹为椽、草盖脊,以竹篱代墙。底室无墙,用于关畜禽、堆柴禾、放杂物;楼室住人。所住竹楼分长楼、小楼两种。长楼高78米,呈长条状,面积100多平方米,供家族“底页”全体成员住宿。楼门开在大梁左右两侧,设有宽木梯,楼室内有一走廊。走廊一侧设居室,一个小家庭1间,每间有1火塘,供小家庭做饭、取暖。各个小家庭成员,农忙时分住于地棚内,农闲时回房居住。小型竹楼从右侧顺梁开门,用独木作梯登楼,供小家庭成员居住,室内设有火塘,有的用竹篱隔为2,有的不隔。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大家庭公社解体,长楼已随之消失,今所见多为小楼。

拉祜西住土墙平房或板壁平房,内设3间,分为卧室、堂屋、伙房。原多用茅草盖顶,20世纪70年代后改盖瓦房。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逐渐采用砖混结构盖房。

拉祜族有相帮盖房的良好风尚。旧时盖房,全寨男女出动,男人竖柱上椽,女人上山割草,当日动工,当日建成。夜里即设宴举行贺新房仪式,全寨男女边饮酒,边跳芦笙舞以示祝贺。

★习 俗

一、婚姻与家庭

拉祜族实行一夫一妻制,严禁纳妾。父系血缘在五代内禁婚。拉祜纳姑舅表可联姻,姨表不婚。

男女恋爱、婚姻自由。青年男女惯用对歌、跳舞、夜间串访等方式谈情说爱。对歌谈情时,善唱者自对自答;不善唱者可请友代之。月明星稀之夜,伙子吹着葫芦笙,姑娘弹着口弦在寨内串访,觅寻倾心知音。一旦心心相印即单独幽会,倾诉相爱之情。秋收后的夜晚,年轻人常自觉云集于寨场上跳歌(舞),男青年会借助跳舞,主动接近所爱姑娘,趁其不备摘掉姑娘头巾而走,引姑娘离开舞场。姑娘不论乐意与否,均会追寻而去。若无心相爱,向伙子索回头巾即返舞场;相随而去即表示相爱。

青年一旦确定了爱情关系,即相互赠送定情物。男方应将实情告之父母,随即托媒带上茶叶、米酒等礼物到女方家中正式提亲。女方父母收下礼物,即示应允。

举行婚礼要宰猪置酒宴客,男女双方要互送一半猪头,各将两半猪头重合,表示双方“骨肉相亲”。婚宴结束后,新郎新娘要接来新水敬献岳父、岳母及公婆,作象征性的敬饭。由巫师带到寨庙内祭祀村社神灵。再请女方父母为新郎、新娘拴线,由男伴女友将两人按坐在床,表示两人已成一家。

拉祜族离婚自由,夫妻不睦,经头人劝解无效,即可举行离婚仪式。仪式由寨内头人主持,男女同持一对蜡条,由主持者从中烧断即表示婚约解除。所生儿女按性别定归属,主动提出离婚一方,应给另一方少许费用。

拉祜纳盛行从妻居,家庭血亲系统父系母系并存,一家几代同居于长房内,生产、生活由家族长“夏协帕”、“页协玛”安排,实行共耕共有,允许小家庭有私蓄。

拉祜西既实行从妻居亦实行从夫居。家庭中父权发展较快,双系血亲已由父系代替。大家庭已解体,由一夫一妻小家庭代替。

二、姓氏

拉祜族原有名无姓,以扎、娜区分性别并为名首,男谓之扎×,女谓之娜×。婴儿在出生12日后命名。其名多按生肖12属、出生时辰、婴儿胖瘦长相、花草树木等命定。拉祜族12生肖为发(鼠)、努、拉、妥、课、斯、母、若、莫、阿、王、瓦(猪)(秩序同汉族)。以生肖命名时,男冠以扎,称为扎努、扎拉、扎妥……;女冠以娜,称为娜努、娜拉、娜妥,依此类推。

拉祜族有父子、母子连名风俗,规律是子名在前,父母名在后,若母称娜列,子谓扎拉,连名之名为扎拉娜列。父子连名亦然。夫妻亦有连名之俗。夫谓扎努,妻谓娜笛,连名后夫称扎努娜笛坡,妻称娜笛扎努咪。男女婚后一旦生有儿女,即改称×之父、×之母。扎妥父母即称扎妥哦爸、扎妥哦玛。

本县内拉祜族受汉族文化影响,也有用张、李、罗、王、周等姓氏取名的。

三、节庆

本县拉祜族主要节日有扩弄玛、火把节、尝新节。

扩弄玛又称扩塔、祜扎,实为春节,节期与汉族春节同。19891125日,西双版纳州七届人大第十四次会议正式审议定名为拉祜扩节,节期为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节日来临,杀年猪、舂糍粑,以糍粑少许祭刀、斧、锄、镰、犁,感其砍林垦地之恩;带少许糍耙及猎枪、弓弩到寨边祭山神,祈新年后狩猎顺利、谷物丰收。年三十太阳落山时,全家老少面向西方祷告,迎祖先亡灵回家过节。拉祜纳支系过年,旧有封闭道路,禁人入村之俗,今已废除。年初一有抢接新水之俗,是日一早,每户均有一青年至泉边抢接新水,以最先接到新水为吉祥。节日期间要宴客,举行全寨性的跳芦笙活动,连跳数日,甚至跳到正月十五过小年。过小年时,仍舂糍耙、杀鸡、置酒设宴欢庆。

火把节,在农历624日举行,节日期间,户户在门前点火把。男性家长手持火把在室内转一圈,寓驱赶室内邪魔;继而持火把站在门前,让家人在火把下通过,寓烧掉附于人体之病魔。田地近者,持火把绕田地一周,寓驱赶田地内病、虫灾害。在为期3天的节期内,各家设小宴请亲朋会餐。男女相约点上火把跳芦笙舞,寻偶谈情。据说,在此节内求婚,能顺利缔结婚约。

尝新节,在农历8月上旬稻谷成熟时举庆。尝新之日,各户用新米做饭,宰鸡鸭、置酒设宴,请长者尝新。此日之宴必备竹笋一碗,寓意五谷六畜如春笋般蓬勃兴旺。一些村寨还有用新米饭预先喂狗,祭牛,供奉刀、斧、农具之俗。

四、丧葬

拉祜族实行土葬,亦实行火葬,以土葬为主。火葬系拉祜西所为,只用其葬死于有月光之日者;其余仍用土葬。

拉祜西有用木棺硷尸之俗。成年人死后,用温水洗尸,更衣,以白布包裹后装棺入硷。贫苦人家即死即葬。殷实之户要停尸设灵堂吊祭12日后发送。办丧事时,一般要宰猪煮酒,招待前来相帮者。不论谁家举丧,全寨均停止农活前往相帮。死者下葬后,简单垒坟为记。火葬,男女有别,焚烧男尸一般只架8层柴禾;焚烧女尸应加架柴禾1层。骨灰任其抛于焚场,不须安埋。

拉祜纳不习惯装棺。人亡之时,以碎银塞入其口。尸体由亲属用温水简单洗浴,更衣后置放于木架上抬到公共墓地安埋。出殡时,以纸剪成人形悬挂,设香案请巫师比目巴诵念祭词。全寨停活相帮。墓址用抛蛋法选择,于蛋烂处置墓穴。落葬时尸体头东脚西,呈倒卧式。下葬后不垒坟,死者常用之物焚于墓前,表示祭祀。葬后,家属需备猪嘴、猪耳、猪蹄、猪尾祭祀死者亡灵。全寨男女聚于死者家中连跳数夜芦笙舞,意将幽灵驱赶出屋。

未成年死亡或在寨外凶死者,不抬回墓地安埋,就近掘坑草草下葬,也不举行丧葬活动。被野兽伤害而死于山野者,以几片蕉叶遮掩代替安埋。

五、祭祀

拉祜族信仰万物有灵,崇拜多神,所信神灵有天神、山神、水神、雷神、月及人的魂灵。认为人类和万物都由神灵主宰,故常常祭祀神灵,请神灵保佑。头痛、头晕时要祭雷神;眼睛红肿疼痛,要祭月神;人的手脚浮肿, 要祭水神水鬼。砍地时要先撒米、祷告,祈求山神、树神允许砍树开地。下种前要杀猪或鸡祭祀种神。播种完毕,要将蜡条、花朵装入竹箩挂在地内祭祀地母,有的村寨还集体祭祀山神。旧社会举祭时,每户出半开一个,米一碗,香五根,在寨边大树下搭祭台,由“摩巴”主持宰鸡祭祀。祭祀完毕,全寨开始播种。

六、禁忌

拉祜族禁止砍山神树、寨神树,也禁止在神树林中大小便,违者受寨规严厉惩罚。家中举行驱鬼送魂时外人不得入内。摆在供桌上的东西不许人动,神案前不允许铺床睡觉,神案后墙脚亦不许大小便。婴儿末满三日时,外人不许进入产妇家,如有人冒然闯入,得认婴儿为干亲,并给婴儿取名赠送礼物。男子不穿妇女穿过的衣裤,不用妇女穿过的布作补丁,认为违反此禁忌,上山狩猎时会受误伤。妻子有身孕,丈夫不串山狩猎。能生育的妇女禁止吃兔子肉、秧鸡肉。忌食狗肉,忌宰杀狗。大年初一,不准外人进寨也不进入外寨。年初一、十五、三十早晨不舂米、不耕作。早饭后不舂碓,认为此时舂碓不祥,会招致人病人死。在路上遇见叫魂和叫谷魂的人,不能和他讲话。神案与火塘上的铁三脚忌移动。寨内死人,全寨停农活1天。

★宗教信仰

万物有灵  拉祜族信仰万物有灵,认为人有灵魂存在,人的躯体和灵魂可以分离,人之将死,灵魂便离开躯体。认为每一种自然现象,每一种自然物都有一种神灵在支配或管理着。各种神灵都有其特定的名称,它们各不相属,没有具体形象,但能划分出大小等级。这些神灵,拉祜语称为“尼”、“内”,即译为鬼神之意。

多神祟拜  拉祜族信仰多神崇拜,所信神灵有天神、山神、水神、树神、雷神、月神、谷神、家神及人的魂灵。在众多的鬼神之中,拉祜族最崇拜的神灵为天神—厄霞。认为厄霞主宰世间的一切,洞悉一切,掌握着世间的万事万物和祸福吉凶,为拉祜族的最大守护神。所以,拉祜族将厄霞当作至高无上的神灵供奉。20世纪50年代前,每个拉祜族村寨的最高点,都建有一幢专供奉厄霞神灵的庙房,拉祜语称力“贺页”,厄霞多供于寨庙内。现今,本县一些地方   拉祜族村寨仍建有庙房,并完整地保存着这种原始的宗教祭祀活动。

山地和森林是拉祜族生产生活的主要环境,对山地和森林的祭祀极为重要,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宗教祭祀在拉祜族宗教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每个拉祜族村寨都有两棵大树作为山神树,作为村寨神圣的象征,任何人不准砍代、破坏。每逢过年节庆时,寨中各家各户都要带祭品到神树下祭祀,祈求村寨人畜平安兴旺。

拉祜族把人的疾病、死亡、自然灾害、农作物的丰歉都视作是神鬼主宰。人生病时,首先举行叫魂活动,呼喊失散的魂灵归体。病人断气时.要立即请巫师招魂,唱《朱巴米巴》招魂歌,引导亡灵找到祖先,防止亡灵无所归宿,四处游荡使活人致病。

由于拉祜族信仰并崇拜各种鬼神,随之产生了与鬼神“相通”的媒介人物—巫师(拉祜语称为“摩巴”),由巫师主持村寨的各种祭祀活动,为人占卜,传授原始信仰常识。

巫师把某种疾病与某种自然精灵互相联系,生某种病便祭祀相应的精灵。头疼、头晕时,要祭雷神。举祭时,在路边树下搭一竹楼模型,表示让雷神居住,宰一黄鸡供奉.让黄鸡带着雷神飞走。眼睛红肿疼痛,要祭月神。举祭时,用笋叶剪个月亮,涂上石灰或其他白颜料,作为月亮的化身,用竹竿夹住,送往月亮升起的方向,向月神祈祷。人的手脚浮肿,要祭水神水鬼。

生产活动中的祭祀活动,有祭树神、种神、地母等。砍地时要先撒米、祷告,祈求山神、树神允许砍树开地。下种前要杀猪或鸡祭祀种神。播种完毕,要将蜡条、花朵装入竹箩挂在地内祭祀地母。

有些村寨还于315日集体祭祀山神。举祭时,每户出半开1个,米1碗、香5根。在寨边大树下搭祭台,由巫师主持宰鸡祭祀。祭祀完毕,全寨便开始播种。

在家庭中,各户都供奉家神“页尼”。布朗山乡坝卡囡等拉祜纳,室内供有祖宗神位“欧代”,拉祜西不供“欧代”,但在堂屋内设有作神案用的供桌供奉祖宗。

20世纪50年代前,本县拉祜族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原始宗教活动随处可见。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文化知识的逐步普及,拉祜族人民经济和文化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鬼神观念渐渐淡漠,祭祀现象逐步减少,但是,民间仍普遍存在着原始宗教的一些活动,多神崇拜的祭祀活动仍保存着浓厚的传统仪式。

祖先崇拜  20世纪50年代前,在每个拉祜族家庭中,祖先都被尊奉为家神,称之为“页尼”。拉祜族认为人死仅仅是肉体的灭毁,而死者的灵魂却永久存在,灵魂的归宿地是祖先居住的地方。因此,拉祜族祭祀死者灵魂,祈求得到祖先神灵的庇佑。人死后,家人要请巫师摩八给死者举行叫魂仪式,让死者灵魂回到自己祖先居住的地方,与先故去的家人团聚。他们认为,如果死者家人不将死者生前的衣物等日用品部分随葬,每天滴水、献饭,否则,没有安排好归宿和生活所需的亡灵,会返回家中作崇。所以,在拉祜族母系大家庭社会中,每家均设有祭祀家祀的神位“页尼”。“页尼”神位既是祭天神厄霞,也作专门供奉祭祀祖先的神位。

拉祜族新米节时,各家要先到庙房滴水,献新米饭给神灵,再回家祭页尼、祭祖先。部分地区的拉祜族将一碗新米饭先给狗吃,以感念狗曾救助抚养过拉祜族的祖先。直到20世纪90年代,本县大部份地区的拉祜族仍保留着不吃狗肉的匀俗。

由于受汉文化的影响,部分拉祜族村寨祭家神(页尼)祭祖先的神台,一般设于堂屋进门正对面墙旁,神台与汉族祭祖的香案相似,神台上置竹筒分别点香蜡、装水、祭祀时献的饭菜等物。

祭司和巫师  拉祜族信仰并崇拜各种鬼神,与各种鬼神沟通并充当媒介的人物是祭司和巫师,拉祜语称之为“摩八”“毕摩八”(毕目八)、“安占”和“邪八”。有的村寨既有祭司,又有巫师; 有的村寨祭司和巫师同为一人; 有的村寨只有祭司,而无巫师。摩八,据认为是拉祜族中具有与鬼神沟通能力的人,其主要职能是主持村社各种祭祀活动,为病人占卜、叫魂,还主持丧葬中祭祀亡灵的仪式。摩八不世袭,任何人只要具备此能力,均可担任。安占,由村寨群众选举产生,其主要职责是专门管理寨内庙房,并主持寨内祭祀活动。邪八是拉祜族社会中主要从事驱鬼送鬼活动的巫师。邪八没有法衣法器,这种活动主要是在摩八占卜确定受什么鬼害的基础上进行。邪八驱鬼的方式带着浓厚的迷信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