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工作动态

理论丨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赋能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

来源 :转载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23-04-28

理论丨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赋能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围绕“3815”战略发展目标,在发展中求治理,在治理中谋发展

 

边境地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边境地区的现代化,就没有云南的现代化。20217月,云南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云南省建设现代化边境小康村规划(2021—2025年)》,要求用3年时间将37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初步建成现代化边境小康村,成为富边的样板、稳边的示范、守边的屏障。202211月,在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建设目标从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向现代化边境幸福村迈进,这一重要举措不仅是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的延续、拓展和深化,更实现了治理与发展的紧密结合,创造了边境基层治理的新亮点。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本质属性,而治理则可以对发展进程形成规约和引领。云南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的本质就是围绕云南实施“3815”战略发展目标,在发展中求治理,在治理中谋发展,最终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全面提升。

边境地区特殊的区位限制,使得其发展水平与内地差距显著,各种有利于发展的因素不容易形成,致使政府动员、获得、调配和利用各种资源的难度大大增加。同时,边境地区也孕育了许多珍贵的优秀传统文化,它们是实现从建设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到现代化边境幸福村无缝衔接极为宝贵的治理资源。因为从小康转向幸福,更加凸显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而文化本就是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是人类社会的内在实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一方面,文化能够发挥凝聚作用,形成身份认同,增进特定群体的凝聚力与归属感;另一方面,文化又可以转变为不同类型,直接或间接地满足人们的需求。有鉴于此,边境地区各级地方政府更应因势利导,强化现实针对性,围绕边境安、边民富、边关美的高质量建设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挖掘和凝练文化治理资源,以村民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以此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中实现边境治理现代化的有效路径。

在确保边境安取得新进展方面。各级地方政府应将强化边民的国家认同视为实现边境安的基础。一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开展作为强化国家认同的切入点。通过落实非遗名录的制定、传承人的认定等,让边民在切实感受到本民族传统文化得到尊重和重视的同时,也能深刻认识到自身精神需求的满足和实现无一不是以国家为基础的。二是把对集体记忆与文化空间的运用作为实现国家认同的支撑点。一方面,经由集体记忆强化社会关联,确保边民政治参与的面和参与渠道不断扩大,让边民对国家的认同感不断巩固;另一方面,通过文化符号和民族仪式来实现对国家意识的强化。在激发边民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同时,不断强化边民的国门意识。

在推动边民富迈上新台阶方面。一是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贯通,以此优化边民有关经济发展的观念和意识,弱化依附发展的思想,充分发挥边民作为实现村寨经济内源式发展的主力军作用。二是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传统产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发挥文化的协调功能、规范功能和引导功能,积极打造特色产业模式和复合种植模式,促进传统产业中边民、村寨、自然三者之间的和谐,从而确保传统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三赢局面。三是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孵化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村寨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传承以及民族特性的积淀密切相连,应多途径、多形式地将文化资源有效转变为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要素,打造产业兴旺促增收的兴边富民新样本。

在实现边关美呈现新面貌方面。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须是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的双向互动。边境地区各民族一直有着重视永续发展的优良传统,各地方政府应重视并多维度发挥生态伦理观的协调作用和规范作用,充分调动各民族村寨文化精英的示范引领带头作用,同时借助民族谚语规训作用的发挥,让生态本身即是经济的观念入耳入脑入心,最终经由这一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激发边民改善人居环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此构建旅游业态、景观空间形态、民族文化样态三态均衡新格局,真正实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和生态为民。


(转载自:云南民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