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西双版纳州文旅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来源 :勐海县文化旅游局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23-08-22

西双版纳州文旅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推动西双版纳旅游业转型创新发展,结合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方向,主动融入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战略,建设沿边跨境文化旅游带。围绕全域打造闻名世界的森林公园、闻名世界的康养旅游名城路径,坚持“一环、一核、两翼、四带”总体空间布局,突出景洪国际旅游中心地位,以国际康养旅居目的地、全季型国际旅游目的地、边境跨境旅游示范区“两地一区”为发展构架,建设辐射南亚东南亚的世界旅游名城。

(二)目标任务

“一体七转型”思路推进文旅商康农茶林融合发展,实现从单点式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型、传统旅游向多业态旅游转型、三产发展向一二三产融合叠加转型、白日游向全日游转型、旅游商品开发向创意商品转型、消费单一化向消费全面化构造转型、传统服务向智慧化服务转型。建设以热带雨林为依托、以康养旅居为特色的世界旅游名城,加快转型创新发展,突出市场主体培育和提质增效、创新发展、绿色生态、区域协调、融合发展、开放合作发展路径,努力把西双版纳建设成为“宜居、宜游、宜医、宜养、宜业、宜学”的国际康养旅游胜地和人人向往的健康生活目的地。力争到2025年全州文旅康养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5%以上,文旅康养产业总收入突破1200亿元。分年度目标如下:

——到2023年,实现文旅康养全产业链综合产值700亿元,其中,旅游总收入658亿元,文化体育娱乐业总收入19亿元,康养产业总收入23亿元。

——到2024年,实现文旅康养全产业链综合产值918亿元,其中,旅游总收入855亿元,文化体育娱乐业总收入30亿元,康养产业总收入33亿元。

——到2025年,实现文旅康养全产业链综合产值1200亿元,其中,旅游总收入1110亿元,文化体育娱乐业总收入45亿元,康养产业总收入45亿元。

二、重点任务

(一)推动旅游基础配套设施转型创新发展

1.完善文化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旅游交通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州域公路旅游环线,规划重要旅游节点与A级旅游景区之间高标准旅游专线,完善公路、铁路、航空、水运一体化客运服务体系。实施绿美农村公路建设,结合“最美乡愁旅游地”建设,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公路通达条件,力争到2025年完成绿美农村公路建设任务1100公里。完善景区景点内部基础服务设施,改造和新建一批符合景区星级标准的旅游厕所,建设和提升接待中心、标识系统、内外交通道路、保障系统及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健全旅游专线交通系统。

2.完善文旅康养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以文化赋能旅游业转型创新发展,拓展综合服务功能,推动尚不达标的公共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站)达到国家标准。重点推进西双版纳中国傣文古籍保护研究中心、勐海县民族民俗博物馆、勐阿镇纳京红色传承馆、贺开古茶园生物多样性博物馆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勐海七子饼茶文化旅游线路、西双版纳城市旅游集散中心、勐海县旅游公共服务中心、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项目、勐海县中傣医医院康养项目、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医院项目建设。按国际一流城市服务水平标准,加快推进美丽县城、海绵城市、旅游城市建设,配套完善城市文化旅游基础设施,每个县(市)每年建成不低于5公里的休闲旅游步道,3年内不低于20公里。

(二)推动文旅康养产品结构体系转型创新发展

1.加快推进旅游目的地转型创新发展。加快推进野象谷、望天树、大益庄园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面推进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告庄西双景、勐巴拉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全面推进乡村旅游重点村(镇)转型创新发展,完善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文化内涵,丰富旅游业态,推进文化场馆景区化建设。力争到2025年,建成以康养为主题的旅游产品达3家以上,建成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1家以上、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家以上。

2.实施乡村旅游创A行动。发展农业休闲养生游,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农促旅、以旅兴农,挖掘农耕文化,支持建设农耕文化博览园、农业公园。加大特色乡村文化建设,活化民族传统技艺、民族传统村落、民族特色村寨。实施乡村旅游A级景区建设,按照A级旅游景区标准配套相关设施,打造“中国最美乡愁旅游带”和“茶马古道旅游经济带”,打造旅游小镇、重点旅游村,建设田园综合体,塑造富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让“文农旅商”融合发展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到2025年,各县(市)至少推出2条以上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全州建设2个以上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2个以上省级金牌旅游村、3个以上“最美乡愁旅游地”、20个以上A级旅游村(寨)。

3.实施旅游业态创新工程。聚焦“文、游、医、养、体、学、智”全产业链培育“旅游+”新业态。促进“景区+”,引导景区创新内容产品、传播消费等环节的合作机制;促进“酒店+”,推动国际知名品牌酒店、精品(半山)酒店、旅游民宿等集聚发展,打造高品质旅游住宿集群。促进“旅行社+”,开发傣医药保健、温泉康养、森林康养等产品,为游客提供优质养生服务。聚焦“文、商、养、学、闲、情、奇”等要素,培育“+旅游”新业态,加快推进“文化、工业、农业、生态、教育、体育、医疗、科普、商务、旅拍、婚庆+旅游”等融合发展。积极发展“夜间游”、“城市度假”、“微度假”和城市“周边游”等旅游新业态,开发普洱茶茶旅资源,推出一批茶旅融合精品旅游业态。

4.发展体育运动旅游产品。完善体育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加快建设茶马古道国家步道,每年建设50公里健身步道,推出3条徒步旅游精品线路。打造山地运动旅游示范项目,以山地户外、汽车摩托车、野外露营等业态产品为重点。发展低空运动旅游产品,打造一批低空运动旅游产业综合体。深化国际体育赛事、跨境体育旅游等领域对外交流合作,培育打造2个以上体育精品赛事。

5.发展生态康养旅游。发展避寒养生游,打造3个以上避寒疗养基地。发展森林康养度假游,巩固提升野象谷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谋划建设亚洲象国际生态旅游区,打造森林康养旅游品牌,到2025年,新培育创建森林康养基地、森林乡村20个以上。发展滨湖康养度假游,围绕世界级旅游度假区创建,有序推进澜沧江沿岸文化旅游生态廊道,坚持生态、绿色、低碳原则,因地制宜发展水上运动旅游产品和内湖游轮旅游产品。发展温泉康疗旅游,打造一批温泉SPA、温泉酒店、温泉汤宿、温泉客栈、温泉康疗基地、温泉文化旅游线路和温泉旅游精品项目。加快打造医疗养生旅游新业态新产品,抓好世界级旅游度假区建设,重点推进景洪市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勐海县勐巴拉康养度假、景洪市勐巴拉嘎洒温泉国际度假区建设项目。

6.建设康养旅居“第二居所”。建设主客共享的健康生活目的地,促进“景城、康养、旅居”融合发展。发展养生养老旅居产品,建设健康养老旅游综合体,完善综合医院、养老专业化服务中心、休养康复中心、健康体检中心、健身保健中心、老年文化中心、营养配餐与食疗中心、生态农场等养老服务和旅游体验综合功能。打造一批养生养老基地、养老体验园区、中傣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示范基地、连锁式养老旅游酒店,建设健康管理服务平台,为老年人提供自理型、介护型、介助型一体化的居住设施和服务。3年内开发建设6个以上健康生态养老基地、社区型候鸟养老基地、候鸟式旅游养老酒店。做好“水、景、城、业”四篇文章,推进景洪“两江一城”项目建设,丰富沿江旅游业态。

7.发展医疗康养旅游。引入高端医疗资源和先进管理方法,提升特需医疗服务能力与水平,打造立足西双版纳面向老挝、缅甸和泰国北部等东南亚地区的高端医疗及健康保健服务辐射中心,以县级公立综合医院为依托,打造不少于1个辐射和带动作用的边境国门医院。深化与老挝、泰国(北部省市)医疗卫生机构对口合作,支持边境县(市)发展外转就医服务,支持州内医疗卫生机构走出去,持续推进跨境医疗服务发展,持续推动“国家卫健委东盟10+1中老医疗卫生服务合作体建设”和“滇老卫生健康共同体先行示范区”建设。创新发展中傣医药健康旅游,深入挖掘推广傣医药、民族医药特色诊疗保健技术与服务,将州傣医医院建设成为康疗保健旅游基地和健康体验园。加强中傣医药保健食品、中傣药饮片、特殊用途化妆品、药食同源产品等健康类产品和衍生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培育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中傣药衍生品牌,支持中医药旅游特色商品、特色健康食品与旅游餐饮融合发展。以景洪市为重点,依托区域重点诊疗保健、健康体检与管理、中傣医药健康养生项目建设,深度融入旅游服务功能,打造边境特色跨境医疗保健旅游基地。建设医旅融合综合体,培育2个医疗康养旅游示范区(基地)。培育壮大健康养生旅游品牌,积极打造医养融合品牌建设,争创1个医养结合示范县(市)、4个社区(乡镇)医养结合示范机构、3个医养结合优质服务单位。将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符合医保定点条件的康养机构内设诊所等纳入医保定点。

(三)推动文旅康养项目建设转型创新发展

1.全力加大重大文旅康养项目建设。树立“今天的项目就是明天的产业”工作导向,以投资带动区域旅游产业转型创新升级。做好产品、业态、盈利模式等策划布局,开展重大文旅康养项目谋划工作,积极争取新增政府专项债券资金、中央及省预算内资金支持,借助和发挥资本市场投资、国有企业力量,加快推进实施一批“四化”文旅康养项目IP,每年保持旅游业固定资产投资30%以上增长速度,力争到2025年底全州落地实施1个以上百亿级文旅康养项目、各县(市)、园区落地实施2个以上十亿级项目,重点谋划和推进实施“澜沧江湾”文旅商产业融合聚集区、湄公河流域绿色生态产业带、勐海县南糯山茶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世界普洱茶文化公园等一批产业带动大、综合效益强的文旅康养项目。

2.做实旅游业“招大引强”。量质并行抓好文旅康养招商引资工作,做好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国土空间规划,鼓励在乡村振兴和美丽县城建设进程中预留文旅康养产业发展用地,建立健全重点招商引资项目的政策支持制度,做实招商引资前期工作,做好资源评估、项目策划和基础设施完善等工作。充实完善文旅康养项目招商推介库,以消费链需求为导向,拓宽招商引资渠道,支持多种经济成分进行项目开发建设、参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改造提升。优化投融资环境,各县(市)每年要组织开展2次以上高质量文旅康养招商推介活动,3年内各县(市)、园区落地实施投资5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5个,对招引项目实行产业专班跟踪服务工作机制,并积极争取各级政策支持。

(四)推动市场主体培育转型创新发展

1.全力推动文旅康养企业培育工程。打造文旅康养龙头企业,一头连市场、一头连资源,到2025年,引进1家以上“中国旅游集团20强”企业,“精、特、优、新”旅游企业5家。壮大传统文旅企业,培育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旅行社1家;壮大景区运营主体,新培育4A级旅游景区2家、5A级旅游景区2家。培育旅游住宿业运营主体,到2025年,打造30个以上高品质精品(半山)酒店、等级民宿、主题庄园。培育新兴文旅企业,到2025年,新培育生态、康养、体育、研学、演艺、文创、智慧旅游等新业态企业35家。

2.促进企业改革创新发展。组建西双版纳旅游集团公司,支持文旅康养企业转型创新发展,推动国有景区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推行“管委会+公司”管理运营模式。推动旅行社跨产业链整合、集团化发展。构建旅游管家职业体系,推进涉旅企业和康养企业个体转小微、小微转规上、规上转股份、股份制企业上市,引导具备条件的中小旅游企业上市。调动普惠金融力量扶持旅游市场主体发展。建立健全精、特、优、新企业引进工作机制。

3.培育拓展文化和旅游消费市场。巩固提升西双版纳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成果,培育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业态多元、靓丽美观的地标性夜间消费集聚区、休闲街区、特色消费商圈和网红打卡点,拓展和丰富旅游景区夜游项目,力争到2025年有1个国家级、5个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增加有效文化和旅游消费供给,增强游客参与性、体验性,加快推进澜沧江沿岸休闲旅游区建设,提高澜沧江游船服务品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和消费活动,推出文旅消费惠民便民措施,挖掘和梳理民族特色餐饮文化,打造餐饮文化品牌,举办形式多样的论坛展会,策划“一地一节庆、月月有热点”节庆旅游活动,支持工会疗养委托旅行社购买服务。实施“乐购西双版纳”计划,建设文化传习馆和民族民间人才工作室,持续开展“五寻”工作,加快非遗工坊建设,帮助有条件的非遗工坊策划面向旅游市场的体验活动。加快争取相关政策建设西双版纳免税购物店,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推广西双版纳“金、木、土、石、布”等系列特色旅游商品进景区、进酒店、进服务区,推广“现场下单、物流交付”方式。

(五)推动旅游智慧化转型创新发展

1.推进文化和旅游产品智慧化服务。加快推进智慧交通、智慧景区、智慧乡村、智慧酒店、智慧厕所、智慧导航、智慧管理等智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文旅消费场所无线网络、5G信号等基础设施的覆盖。在国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星级宾馆、游客集中区、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实现免费WiFi、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服务全覆盖,推动无人化、非接触式基础设施普及与应用,提升智慧旅游功能和服务水平。

2.融合高新技术提升文旅产品消费体验。实施旅游科技创新重点项目,培育壮大线上演播、数字创意、数字艺术、数字娱乐、数字虚拟等新型科技旅游业态。推动高品质文旅消费场所引进VRARMR技术,为游客带来历史文化、自然风光与现代科技结合的新型旅游体验。推进各级文化馆公共文化云、智慧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服务网络与“一部手机游云南”互联互通,大力推广公共文化服务活动高清网络直播。

(六)推动旅游宣传推广转型创新发展

提升“象往的地方—西双版纳”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支持影视作品创作生产,讲好西双版纳故事,增强西双版纳世界旅游名城辨识度、美誉度。巩固国内核心客源市场,积极拓展新兴客源市场,拓展国外客源市场,精心培育潜在客源市场,持续推进京津冀、长三角、东三省、粤港澳、川渝等地的营销推广,加强西双版纳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在主要客源市场的营销推广。积极融入中老铁路经济带建设,推进与国际航空公司的合作,深化拓展国际、国内区域旅游合作,深化与国际友好城市的交流合作,打造中老缅泰“金四角旅游圈”,着力构建“资源互享、产品共推、客源互送、企业共赢、信息互通、市场共管、人才互动、设施共建”的双边、多边互利互惠交流合作新格局,打造中老铁路沿线最美旅游线路,推动国家边境旅游试验区和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切实把西双版纳打造成为面向国内、辐射东南亚的旅游目的地和区域国际旅游集散中心。

(七)推动旅游市场管理转型创新发展

统筹抓好旅游活动和安全生产工作,巩固市场秩序整治成果,强化旅游市场综合监管协调联动机制,一手抓市场秩序整治,一手抓旅游品牌提升,守护好西双版纳旅游金字招牌。加快旅游标准体系建设,发展旅游循环经济,不断完善主客共享、优质高效、便捷舒适的文化旅游服务体系。优化24小时旅游投诉处置工作体系,落实“红黑榜”制度,营造“奖优罚劣”、“优胜劣汰”的旅游市场环境。提升服务质量,深入推进游客购物“30天无理由退货”。倡导文明旅游,推进“文明旅游”十大行动,开展微笑服务,加强文明宣传和志愿者服务。支持行业协会建设,加强从业人员管理,发挥行业自律作用。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建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州文旅康养产业工作专班办公室设置在州文化和旅游局,充分发挥文旅康养产业工作专班作用,明确各级政府、相关行业部门工作职责,建立多部门、多主体协同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工作体制机制,强化重大项目建设督查机制,加强监督检查和指导,定期汇报和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确保行动计划顺利实施。

(二)强化政策支持

加大旅游产业发展政策研究和支持力度,强化项目前期策划和基础保障,强化对重大文旅康养项目建设要素保障支持,在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进程中预留旅游产业发展空间,文旅产业用地价格适度下调,使其区别于城市地产开发价。积极争取各级各类政策支持,创新推动边境旅游实验区和跨境旅游合作区发展。建立科学、完善的旅游监测办法,客观、真实反映文化旅游发展情况。

(三)强化资金保障

强化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旅游基础服务设施、智慧公共服务体系等建设的资金投入。州级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文旅康养产业发展资金,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全力助推全州旅游业转型创新发展。积极争取中央、省预算内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来进行重点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建设开发,鼓励地方融资平台参与项目建设,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四)强化人才保障

加大旅游产业急需人才招引,强化旅游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每年开展涉旅从业人员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和等级评价。加大基层文化旅游队伍建设,充实配强基层文化旅游干部队伍,在人才招引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支持州内高校和职业院校加强旅游类相关专业建设,开展订单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依托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傣医药学院、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等州内高校建立康养人才培训基地,加强康养(复)专业人才培养,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发展。建设高端智库,让各类咨询机构、规划单位、国有企业等参与文旅康养产业建设,让专家参与文化和旅游发展政策制定、重大项目策划和运营管理等环节,为西双版纳旅游产业转型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备注:

“一环”、“一核”、“两翼”、“四带”:“一环”即大滇西旅游环线西双版纳环线;“一核”即以景洪市为核心的景城一体化休闲旅游示范区;“两翼”即勐海县康养旅居示范县、康养旅居名城和勐腊县跨境旅游核心区、中老边境第一城;“四带”即大渡岗至磨憨中国最美热带雨林绿色文化旅游带、思茅港至关累港的澜沧江—湄公河国际文化旅游带、勐腊易武至勐海勐满新老六大茶山·茶马古道文化旅游带、打洛至磨憨沿边跨境文化旅游带。

“两地一区”:国际康养旅居目的地、全季型国际旅游目的地、边境跨境旅游示范区。

“四化”文旅项目: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文旅项目。

“两江一城”:澜沧江、流沙河和景洪主城区。

“五寻”工作:寻找老字号、老品牌、老行当、老手艺、老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