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勐海县“十四五”林业和草原局发展规划

作者 :佚名 来源 :勐海县林业和草原局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23-02-0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林业草原建设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展林草事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林草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植被是水库粮库钱库碳库,森林和草原是重要的可再生资源,合理利用林草资源是遵循自然规律、实现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与自然资产保值增值的内在要求,是推动产业兴旺、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社会对优质林草产品需求的重要举措,是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林草事业建设内生动力的必然要求。

十三五以来,生态建设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勐海县林业草原建设迎来重大历史机遇,取得快速发展。

十三五规划任务全面完成,约束性指标顺利实现。截至2020年底,勐海县林地面积597.9万亩,森林面积548.6万亩(其中,天然林面积404.1万亩),森林覆盖率68.1%,森林蓄积量0.38亿立方米,湿地面积5.0万亩。森林资源持续呈现增长态势,物种保护得到加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谋划好十四五时期发展十分重要。县林草局根据规划编制进展需求,及时启动了勐海县十四五林业草原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规划编制组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州提出的战略决策及工作思路,在县发改、县自然资源等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编制完成《勐海县十四五林业草原发展规划》。规划突出勐海县林草资源特色,瞄准重点产业,聚焦关键环节,强化政策支持,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勐海县林业草原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总体布局、主要任务、环境影响分析及实施保障。

 


 

第一章  新时代林业草原发展形势分析

林业草原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载体,是提供最普惠绿色民生福祉不可替代的源泉,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主角,是谱写美丽勐海新篇章的引领者。十三五以来,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对生态建设的重视前所未有,广大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前所未有,林业草原承担绿色崛起的历史重任前所未有,在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新途径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中取得重大成就,在新的战略机遇期,勐海县林业草原发展将迈入优质高速发展的新时代

 

第一节  十三五林业草原建设主要成效

十三五规划任务全面完成,约束性指标顺利实现。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8.1%,超过规划目标1.6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由0.37亿立方米增长至0.38亿立方米;森林面积由533.3万亩增长至548.6万亩

一、资源管控能力不断增强

严格执行林草生态保护红线、林地和湿地总量管控、林地定额、林木采伐限额、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公益林管理、草畜平衡和禁牧制度、林业双增目标责任制、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目标责任制等一系列重大制度;加强林业灾害防控,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1‰以内,森林火灾当日扑灭率不低于98%,森林火灾查处率不低于80%,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以下,林业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率达到85%以上,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常发区监测覆盖率达到100%严格林地审批,十三五”期间,共审核上报建设项目使用林146起,使用林地面积1.1万亩,收取森林植被恢复费7783.2万元;严格执行木材凭证运输制度,共发放林木运输许可15720份,批准运输林木材积18.6万立方米,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5585份,批准采伐蓄积46.8万立方米;持续开展保护森林资源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整治涉林违法违规行为,查处林业行政案件3477起,收取罚没金额3098.0万元。

二、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天然林保护工程入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完成人工造林1.3万亩,封山育林3.7万亩,森林抚育12.0万亩;生物多样性保护。切实加强极小种群保护工作,开展勐海县亚洲象保护实施项目、诺亚方舟守护亚洲象项目、勐海县亚洲象应急处置临时管控建设试点项目,共计投入1732.4万元。积极开展极小种群资源保护与监测,实施省级项目《八蕊单室茱萸人工繁育与回归》,建立以天然种群为主的就地回归自然保护小区0.03万亩,回归种植0.2万株八蕊单室茱萸容器苗,并通过州级验收;有害生物防治。建立有害生物长期监测机制,开展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工作(发现有害生物867248种,其中有3种为新纪录种;发现天敌昆虫61218种),建设勐海县林业有害生物标本馆,制定防治方案,开展种苗生产基地实地产地检疫,全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面积共计13.4万亩,有效防止林草病虫害的传播与蔓延;国土绿化。十三五期间,勐海县森林资源量质齐增,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共计6.1万亩、省级陡坡地生态治理0.7万亩投入资金7610万元,累计惠及农户3364完成义务植树300余万株,完成率100%,尽责率100%

三、重大改革创新成果丰硕

坚持改革引领、法治思维、问题导向、创新管理、优化服务的原则,积极行动,主动作为,认真完成各项任务,整理录入双公示”信13983条;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配套改革工作,善林权确权登记程序,探索研究林权不动产登记移交流程,办结林权登记或变更2236件,办证面积46.2万亩,办理林权抵押贷款2592件,抵押面积81.0万亩,抵押金额18.4亿元,受理林权纠纷170余起;成立勐海县国有林场,核定事业编制5名,管护林地面积239.3万亩;成立县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核定事业编制9名,编制完成《勐海县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18-2025年),出台保护地优化整合方案,开展保护区勘立碑;积极开展湿地划定与保护工作,编制完成《勐海县湿地保护修护规划》,大力开展湿地认定工作;严格执行十三五”森林采伐限额规定,规范采伐管理,认真落实天然林停伐政策,加强农民自用材采伐管理,下放采伐审批权限,优化审批环节;完善林业综合保险体系开展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保险。

四、林草产业发展有序推进

以林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坚果、珍贵用材林特色经济林、森林康养等为切入点,努力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全林草产业总产值从2015年的41.6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54.9亿元,办理石斛(植物)种植经营利用许可证15户,新增石斛种植面积0.07亩;超额完成珍贵用材林基地建设任务,折合种植面积26.6万亩571.1万株(其中,茶园套种21.2万亩、213.0万株);完成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5.1万亩1458.3万株;开展林木种苗宣传培训7期,培训人数186人次,开展林木种苗专项整治活动5检验速生和珍贵用材林苗木333078万株,出具检验证书267;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61期,累计培训4653人次,推广澳洲坚果良种6个,澳洲坚果种植面积4.5万亩深入推进旅游开发与城镇、文化、产业、生态、乡村建设和沿边开放深度融合发展,成功申报1个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培育林业龙头企业8家,其中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1家。

五、生态扶贫成绩显著

紧紧围绕勐海县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和迈上乡村振兴新征程的目标,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着力开展生态补偿扶贫、生态工程扶贫、特色林草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林业草原科技扶贫、消费扶贫。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惠及11个乡镇、85个村委会、593个村民小组,面积达90.1万亩,累计投入资金4116.1万元。聘用548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为生态护林员,报酬标准为800//。重点安排贫困户退耕还林还草、陡坡地生态治理、巩固退耕还林等项目共计1.7万亩,惠及1594户,补助期内贫困户获得现金补助1264.0万元,户均7930元,切实增加了贫困群众收入。大力推广农村使用清洁能源,建沼气池72户,改造病旧沼气池300户,推广户用太阳能热水器3505台、节柴灶1050台、液化气锅用杀青炉4583口、液化气滚筒式杀青机400台、以电代柴项目电磁炉1581台,安装小水电50台,积极组织各乡镇推进农村使用液化石油气替代薪柴制茶项目用户用气补贴工作,多元化的农村能源发展模式,减轻了农村居民对薪柴的依赖,减少了对森林资源的破坏。认真贯彻落实《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实施方案》,干部职工带头参与消费扶贫,将消费扶贫纳入结对帮扶工作内容。

六、数字林业建设扎实推进

完成勐海县林业局森林信息化立体监管项目建设,配置25套视频、35套智慧监控单元、18套太阳能功能系统,1套综合监控管理平台、1套视频存储设备。建立瞭望塔及森林资源预警监测中心,共建成瞭望塔7个、高火险预警中心1监控卡口15个,对进入林区的车辆和行人进行管控,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有效提高综合防控能力。建成首个县级亚洲象监测预警中心,投入资金300万元,大力推广监测预警平台APP使用微信公众号关注实现亚洲象监测远程直播、实时传输,截至十三五末期乡镇微信群人数共计1039人、APP用户达101842人、微信公众号关注人数达44673余人成功避免人象冲突事件约200多起,约拯救300人生命初步搭建智慧森林平台,融合现代化、信息化管理手段,共享林草数字信息建立以天然林保护为主的森林资源监控系统及以应急指挥调度为主的指挥中心,建25个林区管控点位部署35套智慧抓拍单元管控进出车辆25套高清球机管控进出人员建设森林防火巡护步道2条,使用手机终端开展森林巡护,巡护天数694932692人次334046公里。积极推进政务数字化,完善政务服务事项实施清单及时领取、发布政务服务事项实施清单35个,发布率达100%

七、生态文化蓬勃发展

州委州政府团结带领下勐海县深入践行两山”论,大力发展生态文化,积极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和省级美丽县城、园林县城、文明城市。打洛镇荣获全省绿化先进集体,勐遮镇曼恩村荣获省级美丽村庄勐混镇贺开村委会、西定乡章朗村委会荣获国家森林乡村,勐海镇勐翁村委会、勐遮镇曼弄村委会、勐阿镇曼迈村委会、勐满镇城子村委会、勐宋乡糯有村委会、打洛镇打洛村委会荣获省级森林乡村。城乡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升。

 

第二节  面临机遇

一、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带来历史性机遇

从十八大的林业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到十九大的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再到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生态良好和美丽中国成为全面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林业草原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是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重头戏。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林业草原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赋予林业草原部门新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林业草原发展迎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三个定位,指出云南作为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承担着维护区域、国家乃至国际生态安全的战略任务,同时云南又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敏感的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很重,一定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坚决保护好云南的绿水青山、蓝天白云。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云南时指出,云南是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世界花园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云南生态建设的关切和期盼,为新时代云南生态文明建设赋予新的历史责任,指明了前进方向。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乡村振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等重大战略在云南交汇和聚集,为勐海县林业草原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政策支持和外部动力。

二、云南省发展战略多措并举带来重大机遇

全省三大战略定位推进,世界一流三张牌内涵不断深化,数字云南发展加快,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五个万亿级产业和八个千亿级产业不断培育壮大,传统产业不断巩固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加快,八大重点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以产业兴省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积极推进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建设等,为我县林草产业发展带来广阔空间。

三、地方区位优势带来战略机遇

西双版纳州内泛亚铁路、G8511高速公路全面通车,G219国道和沿边高速公路加快推进,出境大通道建设加快,提高与周边国家及相邻州市的互联互通水平。孟连—勐海、勐海—打洛高速路等项目进入互联互通工程实施方案,勐海县已纳入云南省边境城镇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为沿边城镇建设带来新的机遇。勐海县有省级重点口岸—打洛口岸,有多条边民自然形成的陆路通道,方便引进缅甸等国外林产品,出口国内珍贵树种、种苗、栽培及加工技术。勐海县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悠久厚重的人文积淀、物华天宝的丰沃资源、绚丽多姿的边地风情、和衷共济的发展环境、潜力迸发的发展态势,为林草事业发展带来重大战略机遇。

、林长制为保护发展林草资源提供强大制度保障

全面推行林长制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是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重大举措,是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的必然要求。林长制使得林草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发展,绿水青山持续转化为金山银山,实现了生态改善和绿色发展双赢。勐海县将全面推深做实林长制,建立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长效机制,抓住保护发展森林草原资源的重大战略机遇,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提供基础保障

 

 存在问题和困难

一、林草湿资源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勐海县林地面积占全县土地总面积74%,森林植被类型复杂多样,森林资源丰富,天然林资源比重大,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保护任务异常艰巨。虽然近年来的管理和保护力度不断增强,但保护与发展的突出矛盾依然存在,体现在历史遗留问题、社区居民发展问题、人象冲突问题、多头管理交叉重叠等方面。森林资源日常巡护模式粗放,管理效果不佳,部分群众生态文明思想认识不高,法律意识淡薄,在短期利益驱使下,毁林开垦、蚕食林地、毁林种茶等现象屡禁不止。与此同时,保护与执法经费投入不足,科技力量薄弱,人才资源有限,森林资源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任重道远。

二、林草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林业草原建设本身具有培育管理周期长、费用高、资金回收慢、基地建设前期投入大、部分树种种苗价格高特点,尤其一些公益性绿化事业需要政府筹集大量资金做保障。但限于各种因素,如地方经济基础薄弱政府投入力度有限市场投资动力不足招商引资政策不活等等造成勐海县林业草原建设资金匮乏,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勐海林草产业的发展。

三、林草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随着数字科技的发展,传统林草管理和发展模式已无法适应时代潮流,而林草队伍的中坚力量正面临人员老龄化、知识更新滞后等困境,古树名木保护、资源测调查、科技推广等专业人才匮乏,林草专业人才队伍整体技术素养亟待提高。林草法制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草发展战略需要,部分执法人员执法水平不高,普法深度广度不够,林草法制建设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护林员的管护实效还未充分发挥,需要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增强护林员护林工作的积极性、责任心。

四、林草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不足

机构改革后体制机制创新不够,诸多历史遗留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存在经营权落实不到位、处置权设置不完整等问题,林权流转和林权抵押贷款渠道单一,林权交易、林权抵押管理、担保、监管与森林资产收储机制不尽健全,承包大户、家庭林场、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经营管理水平不高,集体林草业良性发展机制不完善森林草原防火能力有待全面提;林草业投融资机制不活,财政投入不足,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有偿使用问题突出;林草生态保护修复缺乏市场化机制,难以吸引大量社会资本投入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改革红利、创新红利、各类主体参与林草建设的内在潜力和活力远未释放;森林公安调整转隶公安部门领导和管理后,林行政执法队伍组建须进一步加强


第二章  十四五林业草原发展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打好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和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聚焦提升中国普洱茶第一县、西双版纳春城两张名片,着力建设普洱茶现代产业示范县、康养旅居示范县、乡村振兴示范县,抓好与林草相关的生态保护、对外开放、基础设施、产业体系、城乡融合、创新驱动、边疆治理等重点领域工作,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确保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谱写好中国梦的勐海篇章。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促进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加大森林、草原、湿地、自然保护地、野生动植物保护,积极构建以亚洲象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确保各类自然系统安全稳定。

——坚持质量优先、量质并进。树立质量导向、效益导向,实现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尊重自然规律,切实增强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质量,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注重提升生态质量和效益,开展优质国土绿化,加强林草生态科学经营,提高森林经营管理水平,优化林种树种草种结构配置,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林业草原基础设施和现代化装备水平。

——坚持人民主体、绿色惠民。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生态产品、优质生态服务的迫切需求。充分发挥林业草原优势,积极探索将绿水青山转化为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高质发展模式,形成最普惠的绿色福利和生态福祉。

——坚持改革创新、高效治理。始终把握改革创新的正确方向,扩大改革红利、创新红利,释放各类主体参与林草建设的内在潜力和活力。着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加强体制、制度、机制的完善提升,努力把林草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法治的保障作用。

——坚持开放合作、互惠共赢。全面深化林业草原对外开放合作,着眼于区域国际生态治理和资源保护利用,推进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务实合作,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共抓跨境生态安全,共抓野生动植物保护,共推贸易服务和生态旅游。加强与林业发达国家在林草产业发展、科研领域的合作。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牢固树立和践行两山论理念,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绿色经济占比明显提高,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深入人心,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庄绿化覆盖率达50%以上,全森林覆盖率持续维稳,森林覆盖率保持在68.1%以上,森林蓄积量保持在0.38亿立方米以上,天然林面积保持在404万亩以上;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不低于84.0%;湿地保护率不低于60.0%推动好乡村绿化美化和生物多样性进城镇进社区进村寨行动。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稳固,生态美、环境美、城市美、乡村美、山水美成为普遍形态。

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明显加强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全面提升自然保护地管控能力积极推动亚洲象国家公园创建,加强古树名木特别是古茶树资源保护。开展生物廊道建设,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95.0%以上重点野生动植物种类得到有效保护。

森林质量持续改善。坚持林发展目标和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相结合,扩大森林面积和提高森林质量相结合综合考虑生态区位、自然条件等因素,采取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等措施,大力培育乡土、混交、异龄、复层森林,林分结构更加合理,增强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生态功能,全面精准提升森林质量。

生态产业体系骨架基本形成。坚持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林草龙头企业,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林草产业集群,在全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地位全面形成,绿色生态经济占比明显提升立足勐海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的良好气候资源条件,积极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和金四角国际旅游圈跨境旅游建设,充分发挥林草资源优势,助推建成5个以上重点文旅项目10家以上运营半山酒店,争创4个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含森林人家)25个森林乡村1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

林草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林草信息化、机械化、科学化、标准化水平明显提升,林草视频监控覆盖率80%以上,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大幅度提升。林草制度体系更加成熟完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十四五林草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

2020

2025

属性

1

森林覆盖率(%

68.1

≥68.1

约束性

2

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

0.38

0.38

约束性

3

草原综合植被盖度(%

 

84

预期

4

湿地保护率(%

52.96

≥60.0

预期

5

重点野生动植物种数保护率(%

95.0

≥95.0

预期

6

森林火灾受害控制率(

<0.9

<0.9

预期

7

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

 

<4

预期

注:森林覆盖率是以云南省2020年森林资源主要指标监测数据为基数测算,湿地保护率是以云南省2020年湿地资源主要指标监测数据为基数测算。待林草湿数据与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对接融合后,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湿地保护率可能发生变化,届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第四节  总体布局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制度,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推进污染防控和治理,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紧紧围绕《云南省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年)》《云南省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西双版纳州国土空间规划》等省、州相关规划,按照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和西双版纳一城两区”发展战略定位。综合考虑勐海县林草发展条件和需求,构建与主体功能区相适应的生态建设布局和产业发展布局。

一、生态建设布局

严格落实森林资源保护目标责任制,采取最严厉的措施着力保护现有的天然林资源,积极构建以亚洲象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突出对原生地带性植被、特有珍稀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实施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低效林改造等现有的生态修复工程,并以重点生态工程为支撑,大力实施雨林保护、雨林修复、雨林回归等重大生态工程,突出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构建一保一修”雨林生态建设布局,着力把勐海县构建成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保”,即雨林保护。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加大雨林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弘扬民族传统生态文化,提升公众热带雨林保护意识;执行最严格的天然林保护制度,认真实施好天然林资源保护国家生态工程;重点推进亚洲象保护、生物廊道建设、特有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小区建设、热带雨林保护自然教育基地建设、跨境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区建设等项目,极力保护热带雨林,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一修”,即雨林修复。大力推进茶园森林化生态修复、碳汇林建设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按照统筹推进、系统治理、整体保护的要求,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采取立体复合修复方法,以古茶园生态环境修复回归项目建设为抓手,稳定茶叶种植面积,建立生态补偿制度,改造区域现有植被,恢复区域雨林景观,将山水林田湖草沙”保护修复与生态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大幅度提升森林生态效益、景观效益,打造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样板。

二、产业发展布局

重点发展好普洱茶、生态旅游与森林康养、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珍贵用材林和速生丰产林、苗木、碳汇等重点产业。按照带状集聚、点状支撑的思路,优化产业布局,引导建立若干产业集群,促进重点产业向优势区集聚。依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各类生产要素配置情况,构建一园二带三沿”林草产业发展布局。

一园”,即茶园森林化生态修复建设。通过一园”示范(试点)项目的开展积累技术措施和经验,逐步在全县推广,提升茶园生态效益,促进茶叶产业的优化升级。

二带”,即美丽公路景观带、生态农业观光带。美丽公路景观带。以境内高速公路为轴线,通过大规模、高标准增绿,建设沿线高品质绿化带、景观带,提升服务区功能和品质,打造拥有绿色长廊、鲜花大道、景点式服务区的勐海公路靓丽风景线;生态农业观光带。配合生态农业观光带建设,为全县围绕生态旅游开展森林城镇、森林人家、森林乡村等建设提供林草绿色保障。

三沿”,即生态景观修复从沿路、沿河湖、沿集镇(简称三沿”)绿化向国土空间全域延伸。以县城区为核心,大力发展城市生物多样性,推动城乡绿化,建设优美多样的城市森林景观,积极开展城镇面山生态修复工程。


第三章  主要建设任务

第一节  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勐海县属南部边境热带雨林生态安全屏障,要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前沿阵地,围绕森林、草原、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聚焦云南省生态安全格局与西双版纳州重要生态功能区,实施生态空间规划管控、山水林田湖草沙保护与修复工程,建设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综合采取保护保育、自然恢复、人工辅助修复、生态重建等措施,统筹林草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修复,全面加强天然林保护修复工作,着力推进湿地保护与恢复、草原保护与修复、国土绿化、国家公园及其保护地体系建设、水源林退胶还林、国家储备林热带雨林修复等项目,加强林(草)地资源保护管理,提升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保护山清水秀生态空间。

一、加强林草湿资源监督管理

(一)加强资源管理

严格资源管理,以国土空间规划为统领,编制新一轮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落实林地分级管控要求,严格控制占用公益林、天然林和蓄积量高的林地,科学确定林地保有量,确保林地保有量不减少。加强草原征占用审核审批管理,严格管理超载过牧、违规放牧等行为,强化源头管控和事中事后监管。对自然保护地内人为活动实施全面监控,定期开展自然保护地监督检查专项行动。规范采伐管理,落实采伐限额和凭证采伐管理制度,强化对限额执行和凭证采伐的监督检查,深化告知承诺制等便民举措,提升便民服务水平。

(二)强化资源监督、监测

持续开展天上看、地面查、网络传”的森林督查机制,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脆弱区、重点违法领域问题的监管,强化森林督查制度化、规范化。深入开展打击涉林草违法专项行动。坚决查处非法占用林地、草原、湿地、自然保护地及毁林毁草开垦等案件。加强林草基层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提升资源监督管理能力。建立健全完善监测评价标准规范,整合开展森林、草原、湿地、石漠化综合监测。以国土空间一张图为基础,构建林草资源一张图,将绿化任务和绿化成果落到实地、落到图斑、落到数据库,全面监测林草资源变化状况。开展林草突变图斑实时监测预警,辅助监督执法,应对突发事件。探索新技术应用,研建基础数表。

(三)加强天然林、公益林的保护管理

全面保护天然林,继续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实行天然林和公益林统一管护。大力推行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强化天然中幼林抚育,开展退化林分等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加强外来入侵物种防治,确保天然林资源总量不减少。实施森林经营规划和森林经营方案制度,编制天然林保护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优化整合国家级、省级公益林区划界定;稳步推进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对公益林中生态功能低下的疏林、残次林等低质低效林,采取林分改造、森林抚育等措施,提高公益林质量和生态功能,促进公益林形成高效、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二、推进国土绿化,提升森林质量

(一)持续增加生态绿量

坚持大工程带动大绿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修复。科学确定绿化方式,科学配置林草植被,坚持全民参与、适地适树(草)。加强对裸露山体、采砂采石取土创面、矿山废弃地、重金属污染地等绿化美化;利用边角地、空闲地、撂荒地、拆违地等,见缝插绿、拆违建绿、破硬造绿、拆墙透绿,开展城市和村庄绿化美化;利用好国家政策方针及地方储备林管理制度,完善激励机制及配套政策,创新发展多维融资模式,优化担保结构,广纳社会资本,拓宽盈利渠道,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国家储备林建设工程。持续增加国土绿化面积。

(二)精准提升森林质量

加强自然封育,持续增加天然林资源总量,加大森林抚育和退化林修复力度,优化森林结构和功能,提高森林生态系统质量、稳定性和碳汇能力,培育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综合考虑生态区位、自然条件等因素,采取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低效林改造等措施,实施多目标、全周期经营,大力培育乡土、混交、异龄、复层森林,增强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生态功能,促进天然林分向地带性顶级群落演替,培育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森林,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全面精准提升森林质量。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

(一)全面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

一是动物资源保护。积极配合国家、省开展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疫源疫病、繁殖地、迁徙通道、集群活动区的监测调查和保护。强化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保护修复。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完善亚洲象监测预警平台,加强防象设施建设,做好亚洲象肇事防范工作,实施亚洲象栖息地修复改造和食源地建设。建立野生动物收容救护机构,提升珍稀濒危动物救护能力和水平。

二是植物资源保护。加强古茶树(园)资源保护及其生态环境回归建设科学经营,合理开发,发挥资源优势,打造普洱茶现代产业示范县,实现古茶树(园)资源有效保护和持续利用极小种群保护工作。强化野生植物保护,建立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小区,严厉打击乱采滥挖野生植物、破坏生态环境和非法交易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行为,多部门机动联合执法,多点布局,全面监测、巡护,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力度和执法力度林草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开展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及保存利用,建立种质资源数据库,编写资源目录,摸清林草种质资源现状以及发展趋势与对策,分析评价林草种质资源潜在价值。

(二)推进生物多样性胶园、茶园森林化生态改造

按照三超退改林下还草木、沟谷还雨林湿地的修复措施建设生物多样性胶园;按照周边围林,中间打伞的总体设计建设森林化生态茶园;十四五期间全县完成18万亩生物多样性胶园和茶园森林化改造,解决传统胶园物种单一、水土流失、效益不高的问题,增加森林蓄积量,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培育茶林共生产业,打造自然、绿色、健康、生态的高品质普洱茶。

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一)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大力推进以亚洲象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完成现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整合交叉重叠的自然保护地,加快推进整合优化进度,适时进行修编调整。以保护地优化整合为契机,合理区划界定各类保护地,完成县内各级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与宣传,积极与生态保护红线衔接。各级自然保护地、国有林场等森林经营管理单位要压实管护责任,坚决杜绝非法侵占林地、种植毁林等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违规行为出现反弹。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妥善处理好地方经济发展与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的关系。

(二)提升自然保护地保护水平

严格落实应划尽划、应保尽保,按照保护面积不减少、保护强度不降低、保护性质不改变的要求,科学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全面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完成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整合优化,在重要地段、重要部位设立界桩和标识牌,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和装备,完善和提升资源管护、科研监测、自然教育、应急防灾、基础设施等体系。以自然恢复为主,辅以科学合理的人工措施,开展受损自然生态系统修复,连通生态廊道,促进重要栖息地恢复和废弃地修复。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其他区域严格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在符合现行法律法规前提下,除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外,仅允许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严禁开展与其主导功能定位不相符合的开发利用活动。制定人为活动准入正面清单,并严格监督管理。

五、加强草原、湿地保护与修复

(一)草原保护与修复

摸清资源现状,落实保护制度开展草原基况监测,摸清草原资源现状,全面落实草原保护制度,严守草原生态保护红线,严格保护江河源头、自然保护地等重要生态区位天然草原,严禁不符合草原保护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利用活动。

实施草原保护与修复工程因地制宜,综合施策,以自然恢复为主,提升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和生物量,提升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质量。积极开展重点区域退化草原生态修复,实施人工种草、草地改良,防止草地资源过度利用。加强乡土优良草种选育、扩繁和推广利用,不断提高草种生产能力和质量,满足草原生态修复和国土绿化用种需要。充分利用现有林地资源林下种植牧草,使林地利用最大化,缓解饲草饲料供给不足,为畜牧业的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发挥重要作用,为种草养畜提质增效奠定坚实基础。

促进草原休养生息。严格落实禁牧休牧制度和草畜平衡制度,建立和完善勐海县草原防火防灾、监测预警、草种基地建设等草原支撑体系。加强林草融合,优化林草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区域植被综合覆盖度,减少水土流失,逐步形成较为稳定的草原生态系统。

(二)湿地保护与修复

积极开展湿地保护宣传教育,强化全民湿地保护意识,逐步完善湿地管理保护机构,提升湿地管理能力,划拨专门的湿地保护资金,启动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湿地资源观测实时监控系统,加强社区公关,加大巡护执法力度,控制非法侵占湿地的行为,减少各种不利因素对湿地的破坏、干扰和影响,使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与恢复,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勐海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切实保护勐海湿地内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使湿地生物资源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使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拯救、恢复和发展。

 

第二节  高质量发展生态富民产业

围绕全省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的战略部署,以构建林草现货化产业体系为目标,从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群众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入手,按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要求,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发挥勐海森林资源优势,高质量发展茶、石斛等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做强森林康养旅居和现代服务业,深入推进用材林基地建设、特色经济林、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木竹加工、林下资源开发。优化资源配置,努力推动林草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提高林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重点扶持、培育一批具有高科技支撑、高附加值产品的林草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主导产业集群发展、配套产业梯次跟进的发展新格局,形成具有县域特色的勐海林草产业。

一、普洱茶产业

按照布局连片化、茶区立体生态化、管理科学化、产品优质化、品牌知名化”要求,全面推进生态茶园提质增效,加大标准生态茶叶、有机茶叶等高品质加工基地建设,推进知名古茶山古茶树(园)基地保护及生态植被恢复。提升科技研发推广能力,加快开发功能保健茶、茶用品、茶食品、茶药品、茶化工品等系列精深加工产品,建设我国重要的茶叶精深加工基地,逐步实现茶叶全产业链发展。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着力打造一批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民主管理好的标准化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扎实推进茶叶初制所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带动产业加快发展。加快国际普洱茶交易中心、国际普洱茶加工中心和普洱茶博物馆建设。加快数字茶叶建设,充分展示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地位形象。启动勐海茶”国际注册和勐海普洱茶”标准制定工作,推动勐海茶”地标入围中欧地理标志互认产品。支持和引导龙头企业开展国际可持续认证(GAPUTZRA),进一步办好勐海(国际)茶王节和万人茶山行万人采茶大赛万人制茶大赛”等系列活动,推广普洱茶制作技艺科普体验及民族茶文化,推动茶旅融合发展。在州林草局带领推广下,大力实施茶园森林化改造项目。

二、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产业

按照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发展理念,紧扣西双版纳州建设世界康养旅游名城”发展目标,主动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和金四角”国际旅游圈跨境建设,把勐海打造成为全域旅游示范区,茶旅休闲度假旅游名城、面向东南亚开放的重要边境旅游城市和智慧康养生态城。推动精品景区提质升级,推进重点项目开发建设,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加大旅游人才培养力度,提升文化旅游服务能力。发展新型乡村旅游,助力开发集山水观光、生态旅居、休闲度假、户外运动、研学科考、康养等为一体的新业态新产品,促进半山酒店、精品酒店、汽车旅游营地建设,推动夜间经济发展。大力推进智慧旅游建设,用好一部手机游云南”APP平台。打造具有勐海特色的健康养生产业,实施康养小镇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傣药医疗保健服务,加快开发以石斛、重楼等为主的保健食品,加强多功能健身设施和全民健身场地建设,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健康服务需求。加快健康养生产业数字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同特色生物、旅游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实现吃、住、行、游、购、娱、养”在勐海。

三、特色经济林产业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手段,高标准建设一批栽培技术先进、配套设施完善、区域特色鲜明的澳洲坚果、花椒、笋用竹、水果经济林生产加工基地和现代产业示范园区。着力培育示范带动强的龙头企业,提高市场竞争优势。配合有关部门建设具有生态环保、高技术含量的橡胶加工厂,优化投资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

四、林下经济产业

重点发展石斛种植业,根据市场需求,加大石斛基地资金投入力度,加强技术指导,增加石斛种植面积,推广高品质已有品种,不断研发新品种,通过基地示范效应带动产业整体发展,并保护广大种植户的利益,调动其积极性,提升产业化经营带动能力。在人工林下推广种植勐海白芨、石斛、重楼、砂仁、金线莲、绞股蓝等林下药用植物,加快建立傣药南药种植基地。适度发展蜜蜂、家禽等仿野生或生态养殖业。合理发展森林蔬菜、野生菌、药材等野生资源采集加工业。

五、珍贵用材林和速生丰产林建设

在继续巩固和提升珍贵用材林成果的基础上,按需建设珍贵用材林基地,继续完善珍贵用材林资源数据库,在全县范围内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珍贵用材林抚育管护工作。

速生丰产林作为林草业生产中一种有效的手段,在林草业建设中成效显著。加强速生丰产林成林后抚育管理十分关键,应根据不同的林种选择最佳的抚育方式,培育出品质更高的林木,真正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六、苗木产业

构建特色乡土树种草种苗木保障体系,加强优良乡土种质资源开发利用,为全面提升森林质量和国家战略储备林建设提供种质资源库支撑。

七、碳汇产业

聚焦国家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深入践行碳达峰十大行动”之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积极探索发展碳汇产业,将生态服务市场化、货币化,实现不砍树也能致富。根据国家、省级、州级出台的碳汇产业长效机制及相关政策,努力推进碳汇造林试点,积极开展碳汇造林项目活动和林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活动等,以碳汇经济发展为契机,把勐海县丰富的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资源转化为资产,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相应贡献。

 

第三节  着力推动三个示范县建设

贯彻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现场办公会议关于建设普洱茶现代产业示范县、康养旅居示范县、乡村振兴示范县”的精神和要求,发挥林草资源优势,助力打造集茶叶生态种植、科学研究、精深加工、营销服务为一体的普洱茶现代产业核心区,助力发展集山水观光、生态旅居、休闲度假、户外运动、研学科考、康养等新业态的康养旅居示范县,助力打造集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田园综合体的乡村振兴示范县,携手共建新时代美丽勐海。

、加强古树名木保护

建立完善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制度,完善全县古树名木保护信息管理库,绘制勐海古树名木电子地图”,深入挖掘当地古树名木文化,构建古树名木网络公众平台和二维码系统,将树龄500及以上的一级古树名木和名人故居、风景名胜周边具有历史、景观价值的古树名木信息接入平台系统,完善古树名木资讯,充分发挥古树名木自然科普、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宣传作用。

实施古茶树(园)保护工程。加快实施台地茶园森林化生态改造和古茶园生态环境回归。科学合理划定古茶园管理保护区域,加强对古茶园内生态植被的修复力度。推广古茶树科学管养、采摘技术,严禁茶企、茶农掠夺式采摘。大力抓好古茶山区域保护,进一步深化古茶树资源普查,加快建立古茶树资源档案库,持续推动古茶园双遗产”申报工作,做好古茶山古茶园管理保护区域的划定、植株挂牌保护工作。大力抓好古茶山修复工程,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老班章村等茶山村寨的建设、古茶树管理工作的指示精神,统筹协调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科学推进乡村规划建设,加强知名古茶山基地保护及生态植被的恢复力度,维护好勐海县茶在林中、林在茶中”的良好生境。

严格执行巩固种茶毁林整治成果十项举措和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十个严禁,持续严厉打击毁林种茶和非法侵占林地行为,用最严厉的手段保护茶树资源。

、构建城乡一体综合森林网络体系

开展乡村绿化美化行动和森林乡村创建工作。一是保护乡村自然生态结合古村落、古建筑、名人古迹、特色村落和民居等保护,依据地形地貌,加强护村林、水源林、风景林保护,促进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以自然原生态为基础,以生态修复为手段,加强乡村原生林草植被、自然景观、小微湿地等自然生境及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保护和修复,全面保持乡村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二是增加乡村生态绿量。按点、线、面统筹布局,串点成线、连线成面,因地制宜开展环村林、护路林、护岸林、风景林、游憩林、康养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等建设。推进乡村绿道建设,依托地形地貌,将农田、果园、山地、森林、草原、湿地、古村、遗址等特色景观联成一体,构建布局合理、配套完善、人文丰富、景观多样的乡村绿道网。开展庭院绿化,乔、灌、草、花、藤多层次绿化,提升庭院绿化水平。三是提升乡村绿化质量。鼓励使用乡土树种、珍贵用材树种、观花观叶树种、高大果木树种开展乡村绿化美化,防止奢侈化、媚外化”等违背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做法。对村庄周边缺株断带、林相残破的河流公路两侧林带、环村林带、农田林网等进行补植修护,构建完整的村庄森林防护屏障。对生长不良、防护功能低下的退化防护林,实施修复改造,提升防护林网功能质量。对乡村面山的纯经济林逐年进行生态化改造,优化林分结构,进一步提升其自然度和生态功能。对成果树林、枯死林木进行更新改造,优化防护林网结构,提升防护林网、林带生态功能。对乡村范围内的中幼龄林,及时进行抚育间伐,利用林间空地补植乡土珍贵树种,促进天然更新,优化森林结构,培育健康稳定的多功能森林,构建优美森林生态景观,让广大人民群众亲近森林、感知森林、享受森林。四是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将乡村绿化美化与林草产业发展相结合,因地制宜培育林草产业品牌,提升林草产业品牌,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乡村林草产业振兴,实现林草产业富民。做好”字文章,结合地方传统习惯,发展具有区域优势的珍贵树种用材林及干鲜果、中药材、木本油料等特色用材林和经济林。推广林草、林花、林菜、林菌、林药、林禽、林蜂等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推进林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依托乡村绿色生态资源,用好古村落民居、民俗风情、名人古迹、古树名木、乡村绿道等人文和自然景观资源,大力发展森林观光、林果采摘、森林康养、森林人家、乡村民宿等乡村旅游休闲观光项目,带动农民致富增收。

三、强化森林生态文化建设

以自然保护地为主要载体,建设一批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生态文化科普基地、森林知识展览馆、林草科技展览馆等,强化森林文化科普教育功能,充分发挥生态文化在生态教育、自然科普宣传等方面的公益性功能,促进森林文化传播。着力推进森林生态文化产业建设,做大做强茶文化、花文化、树文化、动物文化、竹文化、傣药文化、雨林文化、山水文化等文化产业,充分挖掘弘扬古树名木古老而原始的特色生态文化。不断丰富生态文化建设的内涵,向社会提供更多、更精彩、更有教育意义的生态文化产品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扩大生态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美丽勐海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四、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加快脱贫地区生态宜居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强脱贫地区生态保护修复。积极争取资金向国土绿化、生态工程、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项目继续向脱贫地区倾斜,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拓宽群众的生存空间。巩固完善脱贫人口参加的造林(种草)专业合作社(队)模式,推进从造林种草转向看林护草护湿护沙护野生动植物、森林抚育、有害生物防治、林草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推广等林草一体化建设。支持脱贫地区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充分利用林草资源,因地制宜开展庭院绿化、四旁绿化、乡村公园建设,形成具有乡村特色的绿化景观。

(二)加强傣药南药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合理利用人工林地,推广种植勐海白芨、石斛、重楼、砂仁、金线莲、绞股蓝等林下药用植物,加快建立傣药南药种植基地。加大对民族药、生物药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发展傣药南药制剂、饮片加工、中成药生产、生物制药,推进傣药南药制造业实现新突破。

(三)深入推进山区综合开发

充分发挥山区林草资源的丰富性、文化的独特性、绿水青山的生态性等优势,坚持保护优先,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按照特色化、品质化、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和规模化、专业化的经营方式,加强战略统筹、空间布局、规划引导、改革创新,做优做强林草产业。统筹推进山区综合开发与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鼓励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业和生态旅游业,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加大山区生态功能修复。

(四)实施人才战略助推乡村振兴

延续脱贫攻坚期间各项人才智力支持,建立健全引导林草人才服务乡村振兴长效机制。鼓励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科技推广机构和具备条件的企业加大林草产业关键技术研发,鼓励林草科研人员深入基层开展研究,切实解决生产、加工等环节以及管理方面遇到的问题,并依托林草科技推广示范项目,在脱贫地区推广运用先进、实用林草科技成果,提升脱贫地区林草产业科技含量。开展技能培训、技术讲座,不断提升基层技术人员和林农自我发展能力,提高脱贫地区林农科技文化水平和生产技能。

(五)国有林场发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全面加强国有林场森林草原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和灾害防控,科学开展森林经营,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加强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创新经营机制,激发林场活力,依法盘活林场资源资产,推进国有林场和林木种苗融合发展,主动融入和服务乡村振兴。

 

第四节  持续推进数字林草建设

以中国林业双中心落户云南为契机,全方位融入云南数字林业框架体系建设中,积极推进勐海林草资源数字化、生态保护数字化、生态修复数字化、生态产业数字化、生态文化数字化、林草政务数字化,重点建设全县林草资源一张图”,推动以数管资源”向以图管资源”的林草管理方式变革,基本实现林草数字化发展目标。

一、林草资源数字化建设

(一)林草资源数据库建设

汇集全县地理信息数据库、地形图数据、不同时期不同分辨率的卫星影像数据、各类资源监测数据库、各类项目数据库、林草产业大数据等林草数据,形成全县林草资源数据库,为林权划分、林地管理、林木采伐、森林经营等提供数据支撑。

(二)林草资源管理一张图”建设

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和空间基础,将全县各类林草资源和保护管理数据汇聚成一张图”,把勐海县森林资源一张图”提升到林草资源一张图”,实现林草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共建共享,形成一张图”的基础性、唯一性、合法性地位,不断地完善数据信息,建立专题的数据层,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和硬件设施投入,应用创新技术,提高林草资源的管理效率和行政审批服务质量。

(三)提升数字化应用水平

在林草资源数字化基础之上,大力推动生态保护数字化、生态修复数字化、生态产业数字化、生态文化数字化、林草政务数字化建设应用水平,建设水、大气、噪声、土壤和自然植被环境智能监测体系和污染物排放、能源消耗在线防控体系,促进城市人居环境改善;加快数字茶叶建设,充分展示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地位形象;加快健康养生产业数字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同特色生物、旅游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创建勐海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和旅居目的地;加强政媒联动、双向融合,联通县级融媒体中心与政务服务体系,探索融媒体+大政务”融媒体+全服务”模式,提高政务服务和城市运行效率。全面提升数字安全水平,提升林草数字技能。

二、智慧林业建设项目

基于林草资源一张图”,推进智慧林业项目建设,综合运用智能视频监控、红外相机观测、智能视觉感知、定制传感器采集等多种手段,实现林草资源生态保护数字化、防火数字化、有害生物防护数字化、野生动植物保护数字化等。

勐海县智慧林业项目建设围绕视频监控前端点建设、数据资源建设、应用系统建设、支撑环境建设四大内容,实现林草核心业务的信息化建设,促进各种林业资源信息的数字化、智慧化、规范化管理,建立全县林草信息化管理体系。通过智慧林业项目建设,加强林地监测、林草有害生物监测、防火监测等工作,对森林实施动态监测,及时掌握森林资源现状和消长变化动态,预测森林资源发展趋势,为林草管理科学决策服务,为勐海县生态建设、生态安全体系建设提供数字化智能保障。

 

第五节  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强化林草自然灾害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建设,积极参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抓好应急管理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建设,提升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和防御工程标准,全面提升防灾减灾设施装备保障能力,加强森林草原防火和林草有害生物防治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提高林业草原风险防控能力。

一、森林草原防灾制度体系建设

(一)加强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

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加强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持续改善林草有害生物防控检测制度,完善林草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平台和监测网点,加强跨境有害生物防控合作。一是提升监测预警能力。科学全面开展监测调查,根据林有害生物危害特性建立健全测报点监测预报系统,科学组织开展人工调查,及时掌握有害生物发生和危害情况。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集无人机、远程监测系统、人工作业等三位一体的天、空、地监测系统,提升监测能力。及时上报监测预报信息,根据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结果,结合气候、林木生长等因素综合分析,评估发展趋势,提出合理的防控措施,切实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二是提升检疫御灾能力。强化检疫员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工作服务水平切实开展好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复检等检疫工作,做到检疫性有害生物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加强检疫执法,不定期开展执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检疫违法行为。开展好外来有害生物普查,加强外来入侵物种管控,科学开展处置工作,防范外来物种入侵,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三是提升防灾减灾能力。采取精准防治策略,适时组织开展相邻县区间联防联治工作,减少害虫滋生蔓延加强社会化防治,调动各级防治工作积极性,促进防治工作多元化。大力推广实施无公害农药生产应用,减少次生灾害,保护生态环境。

(二)森林草原火险预警监测系统建设

针对预警响应机制不完善、林火监测精度和时效性不高、瞭望监测覆盖率较低的现状,在现有由森林火险综合监测站、瞭望台(塔)、人工巡护构成的森林草原火险预警监测系统基础上,加强火险天气、火险等级和林火预报,确保做到因险设防、因险而动、科学处置;在全范围内,针对视频监控的薄弱环节,重点推进视频监控系统建设,运用现代科技,在森林草原资源分布集中、保护价值大、社会敏感性强、火源控制难度大的重点林区,充分利用通信、电力、网络等公共资源,采用先进的红外探测技术与高清可见光视频技术、智能烟火识别技术,实现森林草原火情24小时不间断自动探测,逐步构建卫星监测、空中巡护、高山瞭望、视频监控、地面巡护五位一体”的林火监测系统,提高监测效率和精度,做到隐患早排除、火险早预报、火情早发现、火灾早处置,有效预防重大森林草原火灾发生。

(三)建立健全森林草原防灭火长效机制

1.建立健全森林草原防灭火责任机制

一是全面推进森林草原灭火党政同责新机制。按照政府负总责、应急和林草主管部门担主责、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各级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主要责任人、应急和林草主管部门领导是重要责任人、单位领导是直接责任人的制度,全面推进森林草原防灭火党政同责新机制二是全面落实部门分工责任制。林草局与应急局一道履行好监督和管理职责,加强监督管理,组织检查指导,督促工作落实,密切配合好其他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通力协作,认真落实本级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赋予的工作职责;三是全面落实经营主体责任。按照谁经营,谁负责”的原则,森林草原、林木、林地经营单位和个人,承担经营范围内的森林草原防灭火责任,国有森林草原经营单位,应当履行经营主体的森林草原防灭火责任,建立健全森林草原防灭火责任制,划定责任区,确定责任人,并配备森林草原防灭火设施设备,做好宣传教育,落实管护措施,做好本辖区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

2.建立健全森林草原防灭火队伍建设机制

一是加强森林草原消防队伍建设。按照形式多样化、指挥一体化、管理规范化、装备标准化、训练常态化、用兵科学化”的总体要求,建立以森林消防队伍”为主、地方专业队”和半专业队伍”为辅的森林草原消防队伍;二是加强护林队伍建设。充分用好相关政策,完善护林员聘用和绩效考核机制,明确管护区域,落实管护责任,应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对护林员的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护林员在森林草原防灭火中的作用,有效减少森林草原火灾发生;三是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加强森林草原防灭火专职指挥力量建设,完善专业技术岗位设置,配备与当地森林草原防灭火任务和发展相适应的专职技术人员。

3.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

一是健全财政经费保障机制。森林草原防灭火基础设施及装备能力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当地林草发展和生态建设规划,积极争取中央加大支持力度,统筹现有专项资金进行支持,对项目建设中的专业队营房、瞭望、物资储备库、火源检查站等项目建设资金配套实行分类指导,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适当增加项目投资二是拓宽森林草原防灭火资金渠道。鼓励林区旅游风景区、森林公园等单位将门票收入提取一定比例作为该区域森林草原防灭火经费。鼓励林木、林地、草原经营主体安排一定经费用于森林草原防灭火设施设备建设。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为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提供资金、物资和技术。

4.完善森林草原防灭火保障体系

一是进一步推进森林草原火灾保险制度。借鉴其他地方森林草原火灾保险试点成功经验,分析勐海县森林草原防火存在的问题,不断探索森林草原火灾保险制度二是加大扑火经费保障。逐步建立完善扑火准备金制度,对跨行政区域的森林草原火灾扑救工作给予适当补助,包括跨行政区域调用扑火队伍的运输费,赴火场工作组的通信费和油料费,开设森林草原防灭火隔离带,购置防扑火机具装备等有关支出。

5.建立健全科学防火管理机制

一是树立科学管火理念。造林工程要统筹建设生物防火林带,加强森林抚育着重及时清理林下可燃物,降低林区可燃物载量,提高林分抗火阻火能力,科学倡导文明祭扫,有效降低森林草原火灾隐患;二是做好森林和草原火灾风险普查工作。客观认识勐海县火险等级为森林火灾高风险区这一事实,做好森林和草原火灾风险普查,摸清森林和草原火灾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区域防灾减灾能力,为相关部门有效开展森林和草原火灾防治和应急管理工作提供权威的森林和草原火灾风险信息及科学决策依据。

二、森林草原防灾基础设施建设

(一)加强林草防火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林草防灭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重点地区停机坪、蓄水池、应急道路等建设;加强基层防火专业队营房、物资储备库和培训基地建设,对物资储备库进行改扩建;加强森林草原防火应急道路与阻隔系统建设,在重点区域通过新建和维护防火道路和隔离带,结合防火阻隔设施建设和自然阻隔系统形成均衡的网络化林火阻隔系统。

(二)加强林草有害生物防治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建成勐海县林草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体系,完善林草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平台和监测网点,建立监测、防治检疫管理数据库。加强基层林草管护站点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基层巡护资金投入力度,以减少森林人为破坏,提高森林草原质量及抵御有害生物的能力,达到平衡森林草原生态系统的根本目的。强化现有监测点监测范围及监测力度,并引进相关先进设备,做到快速发现有害生物并迅速开展治理措施。

三、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

(一)改善野生动物生存空间

继续加大规模化绿化造林,狠抓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陡坡地治理、森林抚育、低效林改造等项目,扩大绿面积,不断改善小气候,为野生动物提供更加适宜的栖息地和生存环境,增强野生动物抵御疫病的能力,确保野生动物生存和发展空间

(二)建立健全野生动物疫源疫病联防联控机制

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突发陆生野生动物疫情应急预案》,贯彻落实野生动物疫源疫病联防联控机制,继续完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抓紧勐海县跨境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项目推进,合作开展野生动物病源调查、主动预警和风险评估工作。通过野生动物疫情、主动监测预警等大数据的关联分析,利用可视化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感知平台,做到及时发现、妥善处置野生动物异常情况,充分发挥现有监测”效能。

(三)强化专业人才补充及培训

引进鸟类、兽类、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相关专业技术人才,使专业人员充分发挥专业特点,有效保护鸟类、兽类,专业开展鸟类、兽类疫源疫病检测,提升野生动物保护、监测、防控水平和能力。加强监测防控人员的技术培训,引导基层技术人员外出学习交流,加大与大中专院校合作,建立专业人才培训机制,聘请野生动物保护及疫源疫病监测专家学者亲临指导,加强疫区实用经验技术交流,增强基层监测人员工作实战经验,防患于未然。

(四)加强专业硬件设施配给

积极争取专项资金,实施监测站标准化建设,配备先进的野生动物监测、样品采集、贮存、病原诊断、安全防护设备和监测车辆等条件,落实应急防控物资储备。通过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监测先进仪器设备和车辆等硬件条件的支撑,有效掌握野生动物实时动态,出现异常时,第一时间发现、第一现场处置,充分保障野生动物安全。

 

第六节  健全林草现代化治理体系

全面深化林草改革,深入践行两山”理论,从林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林草行政执法体制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林场改革、自然保护地管理制度改革、草原管理等方面着手,建立健全以生态保护为主体的林草制度体系,全面推行林长制,推进林草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极大限度释放林草改革红利。

一、全面推行林长制

全面推行林长制”,构建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长效机制,到2025年,林长制度进一步完善,权责明确、保障有力、监管严格、运行高效的森林草原资源保护发展机制全面建立。森林质量、生态功能得到明显提升,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和林草事业对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能力显著增强。到2035年,基本实现林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县森林草原资源总量保持稳定状态,林分结构更加科学合理,森林草原质量水平持续改善,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效益更加显现。

严格实行一村组一专管员”+每个网格管护单元至少配1护林员”的源头管理模式,做到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建立林长+检察长”、林长+警长”协作机制,切实发挥叠加效应,增强生态保护实效。制定勐海县林长制县级会议制度、林长巡林工作制度、信息工作制度、成员单位协作制度、督察工作制度和县级考评办法等六项配套制度,形成配套齐全、设置合理、管理规范的制度体系。

二、完善国有林场改革

进一步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巩固扩大国有林场改革成果。实行最严格的国有林场林地和林木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和分配激励机制,强化国有林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情况考核,加强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管理档案,定期向社会公布资源状况,接受社会监督。开展国有林场场长任期森林资源离任审计,编制并落实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和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解决职工养老、医疗卫生等历史遗留难题,进一步加强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并不断拓宽国有林场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国有林场的投资力度,有效盘活森林资源。强化国有林场管理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林场职工培训,提高职工素质,提升林场建设发展能力,实现保护生态和改善民生双赢的目标。

三、统筹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形成集体林地三权分置和互惠共赢的权利关系。鼓励发展各类专业大户、家庭林场、股份制林场,加快发展合作经营,鼓励组建林业合作社,推进产加销融合发展,引导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建立林权交易平台、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林业融资担保、林权收储等中介服务机构。

四、积极推进林草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

着力从以下五个方面推进林草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一是健全林草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体系。在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已经取得突破的基础之上,逐步建立并完善林草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体系,推进林草可持续发展;二是明确林草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主体;三是开展林草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评价。借助机构整合的制度优势,积极配合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针对自然保护地进行专门优化,建设各类自然保护地数据库;四是林草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强化林草不动产登记工作,全力配合自然资源登记事项;五是健全林草自然资源资产监管体系。深入实施林草自然资源资产报告制度、资产负债表制度、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等监管制度体系,组织开展自然保护区专项督查。

五、积极推进全民所有林草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改革

完善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政策体系。以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有偿使用的法律政策体系为基准,梳理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资产的法律政策,找出短板缺项,健全完善林草有偿使用法律政策体系,推进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在法律、法规、政策层面的完整性、系统性和程序上的可操作性。

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管理制度。有针对性地借鉴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成熟经验,明确林草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的实体性内容,如有偿使用的范围、条件、程序、价格、收益等,并作出具体分类规定。建立林草资源交易平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做到公平、公开交易,统一监管。

六、深化林草放管服”改革

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服务意识,从企业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事情抓起,真正解决实际困难;树牢法治思维,勇于担当,严格审批、强化监管、热情服务,让企业和群众在林草部门每一件行政审批中感受到林草质量、林草效率、林草服务。一是继续将申请类林业行政权力事项全部纳入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办理,实行窗口一站式集中一个窗口对外;建立权力清单制度,向社会公布林业权责清单事项二是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精简审批环节。建立健全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加强监管信息共享,实现审批与监管的无缝衔接。三是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工作机制强化信息约束、联合惩戒、举报监督等。四是完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森林防火协会、乡村联防组织、群众森林消防队等,完善数字化森林防火通讯系统和森林防火体系,降低林草经营风险。五是加强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管理。在网络和办证大厅公开伐区调查设计公司信息,建立不良行为记录和黑名单管理制度,加强对林业中介服务行为的管理和监督。

七、健全完善自然保护地管理制度

全面落实《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对各类自然保护地进行统一管理、全面保护、系统治理。合理确定自然保护地类型和功能定位,整合优化自然保护地,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初步构建以亚洲象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坚持一个保护地、一套机构、一块牌子,划清保护地内各种自然资源资产的所有权、使用权边界,构建统一的自然保护地分类分级管理体制。推行特许经营制度,制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完善评估考核机制。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管理,强化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监测,着力提升自然保护地生态功能。

八、健全完善国土绿化制度

充分发挥全民绿化的制度优势,创新全民义务植树尽责形式,推进互联网+义务植树”。探索建立先造后补、以奖代补、购买服务、赎买租赁、以地换绿等机制,引导各方面参与国土造林绿化。积极培育新型营造林主体,鼓励家庭林场、林草专业合作组织、企业、社会团体或个人开展专业化、规模化造林绿化,认捐、认养林木。创新造林投入机制,推动工程造林和补贴造林相结合,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造林绿化投资机制,促进金融机构加大对绿化造林的有效信贷投入。

 

第七节  全面提升支撑保障能力

强化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加快构建林草支撑保障体系,持续加强林草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建设,推进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利用、良种选育推广、种苗生产供应,强化消防安全保障能力,完善林草科技创新体系,强化林草行政执法能力建设,健全林草项目储备库,推进林草科技成果转换改革,加强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推进与周边国家交流合作,建设好跨境旅游合作区。

一、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建设

(一)加强林区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加强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国有林区(场)场部硬化路和林下经济节点对外连接公路纳入农村公路建设,争取国有林区防火应急道路纳入国家试点。继续推进国有林场管护房、综合性苗圃等基础设施建设,争取保障性苗圃基础设施建设。

(二)加强乡镇林草基层站所标准化建设

加大基层站所办公条件、办公用房、危旧房改造和改扩建力度,力争建成制度健全、管理规范、业务设备和工作器械基本完备的标准化林草站所,确保基层林业服务中心达到五有标准(有办公场所,有一套自动化办公设备,有一整套规章制度,有基本交通工具和相关技术保障条件,有一支能够应对林业灾害的基层队伍),增强基层站点在资源保护管理、行政执法、灾害防控、技术服务等方面管理服务能力。建立林草植物检疫检查站,配备执法装备和检疫处理设施,对疫情实现有效封锁。力争把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家和省林基础设施建设的盘子,获得国家、省、州的政策和资金扶持。

(三)提升林草机械化水平

加强林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关键技术攻关,积极引进先进的林草业生产加工工艺和设备,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林业机械化技术,加强林机推广队伍建设,强化对操作人员的培训,提高操作、维修和保养林机具的技能。建立一批林业机械化示范区(基地),组织实施林业主导产业机械化示范工程。

二、强化林草种苗保障

(一)提高良种生产供应能力

依托现有基础设施设备,推进特色乡土树(草)种的良种选育,加快选育一批抗逆、广适、高产的优良林草品种,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密切合作,支持各类社会主体参与林草良种选育工作,推动林草种苗科技创新。充分利用国有林场资源加强苗圃建设,引导种苗有序生产,建立林草良种壮苗供需保障机制,切实提升林草工程建设苗木保障能力水平,不断提高良种壮苗使用率。

(二)加强优良种质资源保护利用

充分利用勐海县林草种质资源普查成果,以资源保护和种苗繁育为抓手,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加大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利用,提高林草种质资源保护意识,引导从单纯保存收集向综合利用转变,建立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的林草种质资源保护模式,逐步形成保、育、繁、推一体化发展的保护利用体系。

三、强化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一)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依托创新型西双版纳建设,健全完善林草创新体系。围绕勐海县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通过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林业草原方面的协同创新,大力培育发展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主体地位。依托版纳坚果大数据平台建设,力争做到坚果全产业链智能化管理。借助国际普洱茶交易中心、国际普洱茶加工中心和普洱茶博物馆建设契机搭建更加完善的普洱茶产学研综合平台。推进林草科技研发、服务平台建设,促进资源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积极申请财政投入、政府采购,加大高科技企业认定等政策实施力度。

(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推广

借助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服务机构和科技成果信息系统,建立健全林草成果转化工作机制,利用政策激励效应,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的创新创业模式,完善和提升创新创业服务功能,积极促进各项林草科技成果实现成果转换和示范推广,实施林草科技支撑乡村振兴行动。

四、科技人才队伍支撑

大力实施人才战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理念,加快推进人才强林战略,着力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遵循人才发展规律,抓住培养、引进、服3个环节,建立健全人才选拔、培养、使用和人才合理流动机制,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不断加大对干部职工的学习培训力度,逐步造就一支总量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多层次、多门类、应用型林草人才队伍,为林草提质增效发展提供有力智力支撑。

(一)加强实用人才培养

以实用人才培养为目标,以经营管理、创新创业和实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和环境为手段,围绕林草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经营、产业发展、国际合作等急需人才领域,大力培养领军人才和基层科技人才,打造一批团结协作、优势互补、竞争有力的科技创新团队,实现林草人才发展与全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并进。

(二)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

突出产业需求导向,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允许人才突破身份限制,跨行业、跨部门合理流动,探索采取柔性引进、人员外聘、购买服务等方式,吸进聚集各类优秀人才。做到用好现有人才、稳住关键人才、吸引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打造和建设高水平的林草智库,提高林草发展的综合研判和战略谋划能力。


  环境影响分析

第一节  环境影响预测与分析

一、对土壤、水环境的影响

通过发展特色经济林产业,以及工业原料林基地、观赏苗木产业基地建设等规划任务的实施,能逐年增加森林面积,增加规划区域内森林涵养水源功能和保土固土功能,有效调节地表径流,减少水土流失。但种植基地建设或林下种植的整地过程中若因操作不规范,林下养殖若密度过大,将会改变地表植被数量,从而造成土壤紧实度、土壤孔隙度等理化性质改变。林下种植过程中化学肥料、化学农药的施用,将可能导致土壤环境受到污染,在降雨冲刷后,容易造成附近水体污染。林化工加工废弃物排放处理不当也将会造成水污染。森林旅游和森林康养任务实施过程中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自然保护地基础设施、林区道路、国有林场管护房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将占用一定的土地面积,施工过程中将扰动土壤,若操作不规范还有引起塌方、滑坡的风险;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弃土、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固体废弃物,若清理不当,将会导致土壤及水体污染。因此,应采取科学有效措施预防规划建设任务、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对土壤环境、水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二、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规划建设任务、项目实施后森林面积增加,将有效增加规划实施区域内森林固碳释氧、吸收有害气体、阻滞降尘的功能,能促进大气环境得到进一步净化,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提升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有效改善人居环境。但木材加工时产生的大量灰尘,将会对生产周围的大气环境造成影响,若木材加工厂的厂址选择不当、生产防护不规范、防护措施不力,将对大气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渣土运输和弃土等作业会使空气中的悬浮颗粒增加,将会导致局部空气环境质量下降。因此,应采取科学有效措施来预防规划建设任务、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

三、对声环境的影响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要产生一定的噪声,其噪声主要来源于推土机、挖掘机和运土车辆等机器设备的施工作业,对项目区沿线及周边区域将产生一定影响。木材加工过程中推、拉、刨、锯、敲、打、压等会产生机器生产噪声。因此,在规划建设任务、项目实施前后应采取科学措施减弱噪声。

四、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规划任务实施过程中必要的森林抚育、林地清理等措施,会改变林分郁闭度、灌木盖度、地被植物覆盖度和微生物数量;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将占用一定面积的土地,会使部分动植物数量减少。由于所受影响的生物物种较为常见,分布范围较广,不会造成这些物种在区域内消失,对生物多样性影响较小。但在规划建设任务、项目实施前后也不应忽视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五、其他影响

规划建设任务、项目实施过程中,增加了人为活动的程度和频度,增加了生态保护的难度,林下产品加工过程所需要的烘焙、蒸煮等工序,存在火灾发生的风险,因此应在规划建设任务实施前后采取必要的措施预防或减缓这些不良影响。

 

第二节  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一、政策措施

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开展规划任务和项目建设,按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相关要求,制定林业和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措施,在促进林业和草原发展的同时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

二、管理措施

加强林地使用管理监督。对使用林地的建设项目应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进行审核审批管理;对林下种植经营活动应严格按照《云南省林下种植林地利用规范》(云林规〔20204号)的要求,优先使用人工商品林和退耕还林地,合理布局林下种植范围,确保区域生物多样性、重要水资源环境等不受影响,实行项目备案制度,并定期开展林下种植生态监测评估;加强林地使用监督管理,加大森林督查力度,建立用地监督监测机制,严格控制用地范围,禁止超范围使用林地,严厉打击借机破坏森林和非法侵占林地的违法行为。

加强森林防火。提高预防和控制森林火灾的综合能力,建立完善规划建设任务区域内火灾预警机制,加大防火知识宣传教育,减少规划建设任务实施范围内发生火灾的概率。

加大有害生物防治管理。人工造林应优先选择乡土树种,外来物种在引种栽培前应实施栽培试验及风险评估,禁止栽培和种植有害外来物种。加强林木种苗检验检疫,杜绝带病虫苗木的运输和栽植。采取有效的营林控制措施,增强林木抗病虫能力,使森林保持健康状态。

加强噪声、污染物排放监管。环境管理部门及加工厂、施工部门自身应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加强对噪声及污染物排放监管。

三、环保措施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开展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林化工原料林等建设时应按照有关技术规范进行,防止因整地、地被物清理或林下养殖密度不合理而造成水土流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开展时尽可能避免在雨季施工,防止在暴雨期间造成大量水土流失,临时取土和弃土应采取拦挡措施,防止雨季径流冲刷,项目完工后应按绿化方案的要求进行生态恢复绿化。林区道路建设时还应顺着坡面建设,尽量减少开挖面积,减少植被破坏。

土壤、水污染防治措施。林化工厂应严格执行环保部门规定的污水处理标准和排放标准。林下种植提倡使用无公害有机肥,减少化学肥料的施用,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选用高效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禁止使用高农残留农药,防止对土壤及水体造成污染。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遇到干燥、易起尘的土方工程作业时,应辅以洒水压尘,尽量缩短起尘操作时间,遇到大风天气,应停止土方作业,同时作业处覆以防尘网;施工过程中使用水泥、石灰、砂石、涂料、铺装材料等易产生扬尘的建筑材料,应采取密闭存储、设置围挡、堆砌围墙或采用防尘布遮盖等措施。

固体废弃物防治措施。规划任务、项目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渣土和建筑垃圾应按有关部门要求及时清运至规定的地点进行堆放或填埋,对其中具有利用价值的加以回收,生活垃圾应集中收集并统一清运。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木材加工厂址应选择远离居住1公里以外、交通便利、取水方便的地方,并尽量减少工厂生产噪声对附近居民的影响。基础设施建设施工应严格按照施工噪声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严禁夜间进行高噪声施工作业,如确需夜间施工须取得有关部门的批准并采取必要的噪声控制措施(如设置移动式声屏障等),降低施工噪声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林下经济、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项目建设时应严格遵循相关技术规范,加强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估论证,做到项目科学、有序开展,确保项目实施范围内生物多样性受到保护。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开展前应进行实地充分考察、谨慎选址,做到合理布局,选址均避开植被良好、生态良好、物种丰富、自然景点良好的地块,避开可能影响周围敏感性景观的区域,建设规模应合理,尽量减少对动植物栖息地(生境)的破坏。禁止在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重要栖息地(生境)内开展建设任务、项目。

 

第三节  环境影响分析

本规划是十四五期间林业和草原保护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开发性规划建设任务在采取科学有效的减缓措施后,将减弱负面影响、提升正面影响,将有效促进林木生长,增加商品林面积和蓄积量,提升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固碳释氧、净化大气等生态服务功能,能提供多元化的木材产品、油料产品、林下经济产品、景观产品,以满足城乡居民对优质林产品的需要,既能改善生态环境,又能提高林农收入,促进经济发展。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第一节  组织保障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切实加强各级政府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把勐海建成普洱茶现代产业示范县、康养旅居示范县、乡村振兴示范县根据国家、省、州相关政策要求,加强组织领导,立林长制领导小组建立健全林长制,制定具体政策措施,明确目标任务、责任分工和时间要求,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完成,为勐海县林草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相关部门的决策部署,切实履行实施主体职责,加强统筹协调,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抓好十四五各项目的推进落实,以扎实有效的工作举措把林草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对林草生态、产业项目建设实行全过程跟踪问效,及时检查,定期通报,确保规划可行、任务落实、资金到位、责任到人、成效显著。对项目建设中违规违纪行为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第二节  制度保障

一、明确实施责任主体

明确目标任务工作分工,制定规划实施时间表和路线图,确保规划各项目标任务落地。强化领导责任和实施职责,将规划重大任务落实情况和下一年度实施计划列入单位年度重点工作事项,单位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班子其他成员按照分工抓好主要指标及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的落实工作。

二、抓好重点任务落实

规划约束性指标落实到各乡(镇),加快完善相关指标的统计、监测和考核办法,确保主要指标顺利实现。加强对预期性指标的跟踪分析和政策引导,确保如期完成。加快推动重大工程项目实施,重大改革政策尽快落地。做好规划提出的重大改革和制度建设与上级深化改革年度工作要点的对接工作,加强督促检查,确保按时保质完成任务。

、健全专项规划体系

健全专项规划体系,专项规划要细化落实规划特定领域目标任务,根据规划重点领域的发展任务,做好专项规划编制实施工作。与上一级规划密切衔接,组织编制勐海县林草地方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落实本规划涉及各地区的目标任务和重大工程项目。加强规划实施的动态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和风险,并上报州林业和草原局。

四、营造规划实施良好氛围

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加强规划编制、实施、监测评估、监督考核全过程的舆论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快职能转变,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创新服务和监管方式,提高行政效能。积极运用互联网+政务服务”,将规划实施情况作为政务公开重要内容。

五、强化规划实施监测评估

加强动态监测分析,创新和改进统计工作,充分利用各类信息和数据资源,提高规划实施监测分析的及时性、全面性和准确性。健全动态调整修订机制,基于规划监测分析及评估结果,确需对规划内容进行调整的,制定调整方案,报规划批准部门同意后调整,并报同级发展改革部门备案。完善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机制,规划中期完成中期评估,评估各主要任务完成情况和重大建设工程推进执行情况,对重大工程推进不力的提出推进措施,对预期无法完成的任务和无法实现的目标及时做出调整。规划末期完成总结评估,全面评估规划主要任务和重大建设工程完成情况,总结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期林草发展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六、完善监督考核机制

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各实施责任主体要及时发布规划实施进展情况,保障社会公众知情权。畅通公众监督渠道,更好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对规划实施的民主监督作用。加强规划实施考核评价,强化中期评估、总结评估及专项评估结果的运用。探索将规划实施考核结果与被考核责任主体绩效挂钩。

 

第三节  资金保障

将林业草原保护发展作为重点支持领域,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天然林保护、巩固退耕还林还草、草原生态奖补等政策,逐步提高森林、草原奖补标准。建立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项目库,统筹资金,坚持集约节约,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加大林草湿监测调查等前期性、基础性工作的经费投入,为科学开展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监督管理、林长制督查考核、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等提供决策支撑。进一步强化林草执法经费保障,扎实推进林草执法。加强乡镇林业工作站、管护用房等建设,补齐林区林场草原等民生设施短板。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体系,丰富国家储备林、木本油料、竹产业等优惠金融产品,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建设,建立多元化林草融资体系。运用减免税费、专项补贴、贷款贴息等政策优惠,支持建立生态保护修PPP项目示范机制。强化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四节  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

县级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要大力宣传林业草原在国家重大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宣传林业草原在生态文明建设和改善生态及人居环境中的主导作用,结合实施林草重大工程,树立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典范,在广大山区群众中树立开展生态建设就是走脱贫致富的希望之路不砍树,也致富”等绿色发展理念;树立和宣传先进典型,弘扬生态文化,增强林草事业感召力;全县各级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强化责任、加强沟通、通力合作,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自觉履行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和美丽勐海建设,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协同发展新局面,努力实现全社会参与林业草原事业共建共享。

 

 

 

 

 

 

 

 


附表:

勐海县十四五”林业草原发展规划主要项目建设表

项目名称

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建设起止年限

建设地点

备注

林草湿资源监督管理

林草监测核查执法全覆盖工作

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森林资源管理三个全覆盖工作任务,及时发现问题,依法查处案件,全面整改问题。

2020-2025

勐海县

 

天然林保护

不断提升天然林保护能力,加强管护站点、道路、辅助设施设备等基础设施设备建设(计划新建管护站4个,修缮15个),建设智能管护体系,实现天然林(公益林)应管尽管。加大退化天然林修复,精准提升天然林质量。

2020-2025

勐海县

 

国土绿化工程

人工造林

计划完成0.2万亩

2020-2025

勐海县

 

封山育林

计划完成2万亩

2020-2025

勐海县

 

森林抚育

计划完成5万亩

2020-2025

勐海县

 

碳汇林建设项目

依托茶园森林化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胶园建设,大幅度提升茶园、胶园固碳能力,推进碳汇林建设,为碳中和碳达峰作出贡献。计划完成碳汇林建设4万亩。

2020-2025

勐海县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亚洲象保护项目

持续推进亚洲象保护,进一步推进人象和谐建设。在已初步建成的365亩亚洲象管控区基础上,扩建1900亩,进一步改善排水系统,强化智能监管体系,提升收容救助能力,缓解人象冲突

2020-2025

勐阿镇

 

亚洲象栖息地食源地修复回归项目

采取人工和人工促进的综合方法,通过新建或对亚洲象传统栖息地、食源地开展修复改造,引导亚洲象留在森林,远离人类活动区。争取完成0.5万亩亚洲象栖息地和食源地修复回归项目建设。

2020-2025

勐海县

 

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小区建设项目

巩固提升打洛野生杜鹃保护小区建设工作。

2020-2025

打洛镇

 

印度野牛等濒危陆生野生动物科研保护项目

积极开展印度野牛等濒危陆生野生动物基础生物学信息调研,种质资源保存中心建设,种群动态变化监测及保护工作。

2020-2025

勐海县

 

生物多样性胶园与茶园森林化改造

结合退化林修复,争取完成18万亩生物多样性胶园与茶园森林化改造。

2020-2025

勐海县

勐海县林草种质资源普查

开展野外林草种质资源普查,建立勐海县种质资源数据库,编写勐海县种质资源目录,分析评价林草种质资源潜在价值。

2022-2024

勐海县

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任务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

继续深化现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完善保护地勘界定标。积极参与创建亚洲象国家公园。

2020-2025

勐海县

 

自然保护地管理信息系统

积极参与自然保护地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搭建,逐步实现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的信息化管理。

2020-2025

勐海县

 

特有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小区建设项目

在具有生态保护和科学研究价值的特有珍稀(或濒危)动植物分布区域,或在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与生态保护传统文化相关的迹地,建立保护小区。

2020-2025

勐海县

 

风景名胜区建设

开展基础设施、文化体育设施、旅游设施、景区(点)新建及改扩建(提升改造)、环境整治、智慧风景区、康养基地、风景名胜区内乡村振兴等项目建设。

2020-2025

勐海县

 

草原、湿地保护与修复任务

草原基况监测

以第三次国土调查提供的草地图斑为基础,融合最新草原资源各项成果资料,对草地进行区划调查,将草地小班位置落实到山头地块,并搭建草地小班属性数据库,建立草地小班档案。

2020-2025

勐海县

 

草原有害生物普查

完成草原有害生物普查10.4万亩

2020-2025

勐海县

 

生态富民产业建设项目

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

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基本形成生态旅居+茶山旅游+健康养生为主的格局。创建4个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含森林人家)。

2020-2025

勐海县

 

勐海县澳洲坚果良种茶园套种复合经营示范基地项目

建设中央财政林草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茶园套种澳洲坚果良种立体复合经营示范基地。争取科普经费,推广适合勐海县种植的澳洲坚果良种并进行繁育。

2020-2025

勐海县

 

木本油料提质增效项目

实施木本油料提质增效面积2.5万亩。

2020-2025

勐海县

 

林下经济

重点在人工林下发展种植牧草、魔芋以及中草药等,适度发展蜜蜂、家禽等仿野生或生态养殖业。

2020-2025

勐海县

 

助推三个示范县建设项目

古茶树保护和利用

完善古茶树(园)资源数据库。划定古茶园保护管理区域,开展古茶树(园)资源监测。十四五期间,完成1万亩古茶树(园)生态环境修复回归建设。

2020-2025

勐海县

 

森林乡村创建

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定位、高质量推进森林乡村建设。每年在全县创建不低于5个省级森林乡村。

2020-2025

勐海县

 

森林生态文化建设

积极争取创建1个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

2020-2025

勐海县

 

古茶树保护小区建设

积极开展布朗山乡老班章古茶树保护小区、勐混镇贺开古茶树保护小区、格朗和乡帕真野生茶保护小区建设。

2020-2025

布朗山乡、勐混镇、格朗和乡

 

智慧林业建设项目

勐海县十四五智慧林业建设项目

包括视频监控前端点建设、数据资源库建设、应用系统建设及支撑环境建设。

2020-2025

勐海县

 

林草防灾体系建设

森林草原防灭火体系建设

重点区域火情瞭望覆盖率提高到80%以上;全县森林草原防火重点区域火场通信覆盖率提高到90%以上。

2020-2025

勐海县

 

森林草原防灭火基础设施建设

修建防火隔离带28公里,购置配套防火设备。

2020-2025

打洛镇、布朗山乡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

完善林草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平台和监测网点,实现全县林草有害生物全面监测、防控防治,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救治。林业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率85%以上;林业有害生物测报准确率90%以上;林业有害生物种苗产地检疫率100%以上,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常发区监测覆盖率100%

2020-2025

勐海县

 


 

 

 

 

 

 

 

 

 

 

 

 

 

 

 

 

 

 

勐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125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