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政府文件

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实施方案

来源 :勐海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16-12-15

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实施方案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和关键的作用。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部署及要求,切实加快我县县域经济发展,根据《中共西双版纳州委 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西发〔201632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强化县域基础设施建设的载体支撑作用,以发展特色产业增强综合实力,以统筹城乡激发内生动力,以改革创新释放发展活力,以生态建设增添高原魅力,着力培育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努力扩大县域经济总量,全面提升县域经济质量,为我县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规划引领、科学发展。科学制定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修订完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依托资源禀赋、特色优势、发展潜力,精准定位,精准施策,鼓励走差异化发展路子,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开放发展。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加快推进简政放权、扩权强县,着力消除体制机制障碍,不断释放改革的红利,充分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开放程度,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业态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落实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注重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统一,用好绿色优势,打好生态品牌,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坚持改善民生、共享发展。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促进城乡居民增收,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确保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高,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三)主要目标

力争通过五年努力,县域基础功能明显提升、特色产业竞争优势明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如期实现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6亿元,形成1~2个支柱产业或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二、重点任务和职责分工

(一)强化项目带动,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

1.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景洪至打洛高速公路建设,加快自然村通畅工程、乡道改建工程、县道公路提升改造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推进勐海县城至澜沧县惠民段高速公路、勐海县沿边铁路支线工程等重点交通项目前期各项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强化农村公路建设,提升通行能力和等级。到2020年,全县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0公里以上,县乡公路改造总里程达583公里,经济干线公路改造总里程达266公里,农村公路改造里程2622公里,自然村道路通畅率100%、行政村道路硬化率100%(责任单位:县交通运输局、县发展改革和工业信息化局)

2.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管网更新改造、新建和扩建管网及实现区域联网供水为重点,突出中心城市和沿边开发开放实验区供水管网建设,建设点线面相结合的供水网,全面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加快推进各乡镇、黎明农场供水工程项目建设,提高城镇供水运行保障。大力推进防洪抗旱重大骨干水源工程建设,构建防洪抗旱减灾安全体系。健全水资源配置体系,提高开发利用水平。以提高工程供水能力为重点建设一批大中型水库;以重点水源工程、大中型水电站水资源综合利用和大中型灌区的连通工程建设为重点,形成多源互补,区域互济的区域水网。全面完成大型灌区和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抓好小型灌区及山区五小水利建设,重点推进南览河、流沙河、打洛界河等主要江河干流及支流防洪工程治理和病险水库及水闸除险加固建设。加快曼桂水库等一批重点水源骨干工程建设进程,促使早日竣工投入使用。加快推进勐阿水库等一批重点项目前期工作。至2020年,全县蓄水总量达16660万立方米,供水能力20000万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7万亩,灌溉总面积达到43万亩,水利化程度达到55%左右,县城供水普及率达到100%,建制镇供水普及率达到100%(责任单位:县水务局、县农业和科技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3.积极推进能源网建设。补齐短板、协调推进、安全高效的原则,加快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着力解决电压不达标、架构不合理、不通动力电等问题,做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与脱贫攻坚、新农村建设、易地搬迁、产业发展、生态建设五个结合。到2020年,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95%、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9.5%、农村户均配变容量达到2千伏安以上,重点生态功能区达到4千伏安以上(责任单位:县发展改革和工业信息化局、县供电公司)

4.积极推进互联网建设。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搭建勐海县特色农产品大数据平台,积极扶持农村电子商务,加强村镇末端配送设施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配送网络,促进生产与消费、产品与市场无缝对接。开展移动信息富民工程,加快宽带乡村试点工程建设,优先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带动农民就业和促进增收。大力推进光纤到户建设,提升宽带网络入户速率和农村光纤覆盖率,加快推进4G移动通信基站、无线通信网等项目建设。到2020年,全县光缆长度达到2.27万公里,移动基站3956个,宽带接入用户15万户,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责任单位:县发展改革和工业信息化局、县商务局、县农业和科技局,移动勐海分公司、联通勐海分公司、电信勐海分公司、邮政勐海分公司)

(二)培育壮大县域特色优势产业

围绕县委、县政府着力推进的六大重点产业,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1.特色生物产业。生物农业要巩固提升现有粮食、甘蔗、茶叶三大传统产业,加快蔬菜、橡胶、小耳朵猪、茶花鸡、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等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生物林业加大生态茶园和环境友好型胶园建设力度,加快发展林药、林菌、林果、林菜、林禽、林畜、林虫等林下经济,大力推广种植紫檀、花梨、柚木、沉香等珍贵树种。生物医药加强对傣药南药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合理利用现有林地,鼓励和推广在林下种植以石斛、重楼、砂仁、金线莲、绞股蓝等为主的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药用植物,加快建立傣药南药种植基地。生物种业重点选育、引进一批优质、高产、高效、多抗的农业新品种。到2020年,特色生物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6%左右,增加值GDP比重28%(责任单位:县生物产业办、县农业和科技局、县林业局)

2.旅游文化产业。进一步挖掘和提升民族民间工艺品、民族服饰文化、民族饮食文化和民族节庆文化,精心打造民俗文化旅游精品。加强对大益庄园(原茶马古道)、茶庄遗址及古茶树资源等文物古迹的整理、保护和开发利用,形成以茶文化、茶资源、茶产品展示的茶文化旅游。加快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康体、养生旅游转变,推动旅游式、候鸟式、乡村田园式、养身养老产业发展。建设跨境旅游合作区,积极参与构建中、老、缅、泰金四角旅游圈。到2020年,接待国内外旅游总人次年均增长15%,旅游综合总收入年均增长13%,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5%(责任单位: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县民族宗教事务局)

3.加工制造产业。巩固提升传统茶产业,加快发展勐海茶饮料、茶膏、茶粉和功能保健茶、茶用品、茶食品、茶药品、茶化工产品等系列产品,推进普洱茶制造业实现新突破。加大对民族药、生物药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发展傣药南药制剂、饮片加工、中成药生产、生物制药,推进傣药南药制造业实现新突破。加快发展小耳朵猪、茶花鸡、甘蔗、小糯玉米、勐海香米、果蔬加工制造,推进绿特食品加工业实现新突破。充分利用红木、橡胶木、竹藤发展木板、竹板加工,发展红木家具、实木家具、竹藤家具制造,推进木竹制品及家具制造业实现新突破。2020年,加工制造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左右,占GDP比重18%(责任单位:县发展改革和工业信息化局、县农业和科技局)

4.健康养生产业。大力发展保健品,加快开发以石斛、澳洲坚果、沉香等为主的保健食品、保健器械等。大力发展傣药医疗保健服务,依托傣医的推拿、按摩、香薰、汤浴、睡药等疗法,开设具有各民族风格的特色理疗健康服务。大力发展休闲养生服务,充分利用雨林、山水等自然资源,积极发展现代庄园,推出一批禅修”“西双版纳傣御宫傣药南药保护种植养生基地等养生项目。大力开展体育健身服务,加强多功能健身设施建设,开发大众健身和体育竞技项目,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健康服务需求。大力发展避寒养老服务,开发建设面向老年人的居住、生活、娱乐、保健养老场所和服务设施,统筹发展家居养老、机构养老和其他形式的养老,鼓励发展全托、半托等形式的老年人照料服务。到2020年,健康养生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左右,增加值占GDP比重8%(责任单位:县发展改革和工业信息化局、县生物产业办、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县农业和科技局、县商务局、县民政局、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5.信息及现代服务产业。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合理布局商业网点,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建设大型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发展第三方物流,抓住经济合作区建设的机遇,把打洛口岸建设成为辐射中缅边境的商贸服务和物流配送基地。加快发展金融业务,以沿边金融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为抓手,加快发展沿边金融、跨境金融,提高金融服务生态经济发展的能力。加快发展信息通讯业,推进电子信息交易平台建设,提高信息化运用水平。加快发展商务会展业,提高边境贸易旅游交易会水平,探索举办区域性高峰论坛、民族文化活动,培育具有勐海特色的会展品牌。加快发展公共服务业,提高公交、给排水、供电、供气等服务水平,有效增加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住房等服务资源供给。到2020年,现代服务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3%左右,增加值占GDP比重42%(责任单位:县商务局、县发展改革和工业信息化局、县农业和科技局)

6.清洁能源产业。推进南本河、南览河、南朗河等流域开发,加快发展水电清洁能源,到2020年,水电装机超过14.71万千瓦。科学发展风能电站,到2020年风电装机达到6.95万千瓦。适度发展光伏农业电站,到2020年光伏发电装机10万千瓦。依托木薯、甘蔗等生物质资源,大力发展燃料乙醇、沼气和生物柴油。建设天然气网管设施和运用设施,有效推广天然气使用。到2020年,居民气化率达40%,清洁能源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左右,增加值占GDP比重0.7%(责任单位:县发展改革和工业信息化局、县供电公司)

(三)加快县域城镇化建设

1.优化空间布局。以打造中国普洱茶第一县西双版纳春城为抓手,推进多规合一,有效衔接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积极推动景洪、勐海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构建以勐海县城为中心的“1136”县域城镇体系:形成1个中心城镇(勐海县城),1个次中心城镇(打洛镇),3个重点镇(勐遮镇及黎明农场、勐混镇、勐阿镇),6个一般乡镇(勐满镇、格朗和乡、布朗山乡、西定乡、勐宋乡、勐往乡)为支撑的城镇化体系。到2020年,勐海县城人口规模达到10万以上,打洛镇、勐遮镇城镇人口规模达到3万以上。(责任单位: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县发展改革和工业信息化局、县国土资源局)

2.加快县域中心城镇发展。充分发挥勐海县中心城区在沟通城乡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与周边景洪、普洱、澜沧等城市和勐混、打洛等省级重点镇的产业分工协作。进一步发挥好县域中心镇在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和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加快县域中心城区发展为小城市,依托产业基础,深入挖掘普洱茶文化、民族文化、农耕文化、边地文化等元素,总体规划形成一环两心连五片(一环:规划连接各片区的一条功能联系环路;两心:规划分别位于老城片区和西片区的两个城市中心区;五片区分别为:老城片区、东片区、西片区、西北片区、工业园片区)的空间结构。把勐海县打造为中国普洱茶第一县西双版纳春城,云南辐射东南亚的重要门户,以茶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边贸风情为特色的生态旅游宜居城市。着力改善县城救灾避险、停车场、厕所等基础服务设施。(责任单位: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县发展改革和工业信息化局、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3.培育发展特色小镇。积极支持各乡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小城镇,推进老城提升、新区提速,完善路网、加快建设、提升品质,实现从道路、交通、环境、建筑风貌到功能布局、公共服务设施,从休闲、娱乐到餐饮、商贸,实现小镇的产业、文化、旅游、休闲等多功能的完美融合。加快发展特色镇,推进勐混、勐遮等现代农业型特色小城镇建设;推进勐混生态旅游新型特色小镇建设;推动打洛、勐遮等口岸型特色小城镇建设。加大南传佛教宗教建筑保护力度,保护修缮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宗教建筑。(责任单位: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县财政局、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4.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推进居住证制度覆盖全部未落户城镇常住人口,建立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机制。加快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激励机制,实施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进一步明确农村财产权利归属,允许农民带着财产权利落户县城。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工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平等享受教育、医疗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完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到2020年,基本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新型户籍制度,力争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2%左右。(责任单位:县公安局、县农委办、县教育局、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县财政局)

5.实施易地搬迁和扶贫开发。大力实施八个一批工程,健全精准脱贫动态管理机制。加快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完成130501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制定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收益用于易地扶贫搬迁的实施办法,扎实做好挂包帮定点扶贫工作,坚持到村到户、精准帮扶,积极落实发展生产、转移就业、易地搬迁、生态保护、发展教育、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资产收益、最低生活保障等8项精准脱贫措施,鼓励低收入农民自主创业,探索开展给原住居民集体股权方式进行补偿。到2016年末,2个贫困乡、18个贫困村、63个贫困自然村脱贫出列,实现片区贫困县摘帽。2017年至2019年巩固提升全县脱贫摘帽成果,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确保2020年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责任单位:县扶贫办、县发展改革和工业信息化局、县国土资源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四)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

1.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加大就业扶持和援助力度,大力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机制。加大服务业吸纳农民工就业能力,加快农民工就近就地创业就业,促进就业方式的产业转型和空间转型。统筹做好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积极争取中央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解决好职工的转岗、技能培训等方面的问题。围绕产业园区、城镇经商、运输服务等方面,着力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开辟更多的就业渠道。十三五期间,全县每年稳定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700人。(责任单位: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扶贫办、县农业和科技局、县商务局)

2.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不断扩大参保缴费覆盖面,提高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加强各项制度的衔接。整合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工伤、失业、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生育保险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实现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同地同保。扩大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建立统一的全民医保体系、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加强各类养老、残疾人、儿童福利服务等设施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鼓励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PPP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和管理运营。配套完善教育、文化、卫生以及党团活动、就业培训、社保服务、纠纷调解等公共服务,促进公益性服务和社会管理服务向村寨延伸,推动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向边远山区、贫困地区覆盖。到2020年,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25张,每千名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4.79张,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397.33平方米,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面积1.57万平方米。(责任单位: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扶贫办、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县民政局、县教育局、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3.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条件。加大卫生医疗资源整合力度,推动分级诊疗、双向转诊严格把关,有效利用资源、有序分流病人,大力培养全科医生,深化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完善全民医保体系,提高统筹层次,打通基本医疗保障、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一卡通服务渠道,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镇村延伸,构建“15分钟城市社区健康服务圈“30分钟乡村健康服务圈实施县级医院能力提升计划和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行动计划,完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卫生应急、医疗救治、中医药服务、疾病防控、妇幼保健、卫生监督及食品药品安全监测能力。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与对口帮扶医院联系,办好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医院,全面实施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工程,每个乡镇办好1所乡镇卫生院,在每个社区范围或按每35万居民规划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行政村办好1个村卫生室,构筑全面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责任单位: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4.提升教育发展水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足部缩小城乡、区域、学校间差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继续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强乡镇中心幼儿园和人口较多农村幼儿园建设。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优化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增加教育资源总量,基本消除城区大班额现象。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促进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化、多样化发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到2020年,实现全县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与普通高中在校生大体相当,高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有较大增加(责任单位:县教育局)

5.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公共安全体系、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和应急管理体制,深化城乡社会治理创新,整合社会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推动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推进县乡村三级综合治理制度的落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服务意识,深入开展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积极建立重点民生实事滚动实施机制,逐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十三五期间,每个乡镇(农场)每年办好10件惠民实事。(责任单位:县委政法委、县公安局、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县民政局、各乡镇、农场)

(五)推动改革创新

1.强化创新驱动。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引导跨领域、跨行业的协同创新,建设一批重大产业创新载体和平台。选择一批有条件的乡镇建立科技示范基地,重点扶持一批科技型企业,提升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创业平台建设,鼓励建设小微企业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大力扶持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积极鼓励本地在外企业家回乡创业。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采取学校+研究院所+企业的特色发展模式,依托企业集团、科研机构,重点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实用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严格落实省级奖励制度,对新增孵化器按新增面积给予补贴,每100平方米补贴2000元,每家孵化器最高可获得100万元补贴;对新建的众创空间给予最高20万元的装修补贴;对引进公共服务平台孵化器,给予最高50万元的建设补贴。十三五期间,全县每年培育200名产业技术技能人才。(责任单位:县农业和科技局、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发展改革和工业信息化局、县财政局、县教育局)

2.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简政放权为重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除国家有明确规定以外,凡是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县域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由县级管理,鼓励探索经济发展新模式。优化县域发展环境,全面清理针对乡镇及其企业的检查评比,取消一切不合法、不合规、不合理的检查评比活动,大幅度减轻压力和负担。完善农村承包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办法,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促使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引导土地经营权以转包、互换、出租、入股、股份合作和联合、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向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确保2017年基本完成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确保经营权流转率逐年上升。到2020年,全县发展35个州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组织。深化农垦改革,创新行业指导管理体制、企业市场化经营体制、农场经营管理体制,建立符合农垦特点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责任单位:县委编办、县政府法制办、县发展改革和工业信息化局、县农业和科技局、县农垦局、县财政局、县国土资源局)

(六)加强县域生态文明建设

1.全面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围绕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战略任务,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强产业发展引导,强化提供农产品和生态产品功能,发展不影响主体功能定位、不损害生态功能的适宜性产业,逐步有序转移超载人口。坚决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力度,将25度以上陡坡地全部纳入退耕还林范围。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补助。加大对县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扶持力度,优先安排重大生态建设保护工程,加大对生态移民、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湿地恢复综合治理工程项目资金和技术支持。加快推进森林勐海建设,继续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绿化工程,深入开展生态文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推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引导农民群众参与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活动,开展清洁生产,绿化村寨家园。探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城乡、土地利用总体、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多规合一工作和空间一张图管理,建设县级国土空间开发动态监控平台。到2020年,国土开发强度控制在3%以内。(责任单位:县环境保护局、县财政局、县发展改革和工业信息化局、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县国土资源局、县林业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和森林管护工程;扎实抓好天保二期工程的实施,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大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投入;积极开展跨境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构建边境生态安全屏障;加快推进州、县级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小区建设。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重点做好小流域综合治理,积极推进打洛界河等江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加强对4.8万亩古茶园(树)的生态环境保护,保护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到2020年,各类保护区面积达110万亩,森林覆盖率保持在68%以上,森林蓄积量达0.37亿立方米。全县环境空气质量继续保持优良。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合物综合指标得到有效控制,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率控制在省下达的目标内。(责任单位:县环境保护局、县国土资源局、县林业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县水务局)

3.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在农村开展七改三清五年行动计划,在城镇开展四治三改一拆一清一增五年行动计划。实施重点片区集中连片综合整治和试点示范工程,不断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完善生活污水、垃圾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长效运行机制,推进环境保护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生态河道建设和农村沟塘综合整治,加大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防治力度,统筹环境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因地制宜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处置,十三五期间,城乡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进一步完善,县城东北片区污水处理厂、打洛镇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和城乡生活垃圾收转运设施启动建设并投入使用。到2020年,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责任单位:县环境保护局、县农业和科技局、县国土资源局、县林业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4.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做美农村。全面实施农村环境清洁、基础设施提升、旧村危房改造、垃圾污水治理四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计划,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推进生态文明乡镇、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保留乡村风貌,提高农民素质,培育和谐文明新风尚,重点推进生态旅游小镇、口岸中心镇及省级重点建设村、美丽乡村省级示范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开展建设美好家园活动,到2020年,力争全县40%以上的自然村达到美丽乡村的建设标准,50%以上特色村和中心村建设成为富有勐海特色的精品村,80%以上的传统村落得到保护,环境卫生得到有效整治并建立长效机制。每个乡镇每年至少打造2个、全县力争打造100个以上美丽宜居示范村(包括26个民族元素典型村)。力争将打洛镇、勐混镇创建成美丽宜居小镇。(责任单位:县农委办、县财政局、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县环境保护局、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县国土资源局、县林业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七)加强政策支持

1.完善财政支持政策。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导向功能和财政资金杠杆作用,用好用活税收政策,通过贴息、担保等形式,引导和聚合金融资本、工商资本、民间资金,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充分发挥中央国家机关对口支援的特殊政策优势,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加大对我县县域经济发展支持力度。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撬动规模化经营主体增加生产性投入,加快金融制度创新,发挥政策性金融作用,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向乡镇和农村倾斜。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上市,对首发上市企业县级财政给予一次性奖励100万元(责任单位:县财政局)

2.增强金融服务功能。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支持通过PPP模式、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债券和发行企业债券、股权融资等新型方式进行融资,降低公共基础设施等项目举债融资成本。积极争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引导参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实体经济发展。积极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激发农村金融服务链条。加快培育发展村镇银行,推进大型金融机构向县域增设分支机构、向乡村延伸服务网点。建立健全推进农业保险发展的工作机制,增加优势特色产业保险险种,逐步提高县域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对已取得国家和省级商务部门核准并开展相关业务的融资租赁公司,严格落实省政府给予一次性扶持20万元奖励资金的政策。到2020年,设立的农业保险品种达到全州平均水平,主要粮食作物保险覆盖面超过50%(责任单位:县政府金融办、县财政局、县农业和科技局、人民银行勐海县支行、中国财产保险勐海县分公司)

3.合理安排建设用地。积极争取土地指标,科学调整和修编土地利用规划,对交通、能源、水利、环保、网络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用地计划指标给予重点支持。鼓励企业提高建筑容积率,支持企业利用存量房产和土地资源兴办研发设计、文化创意、医疗卫生服务、健康养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5年内其土地用途保持不变。加大农村土地资源盘活力度,允许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方式组建土地合作社,在土地性质不变和使用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允许集体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和依法流转,鼓励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工、物流等现代农业项目,对休闲农业、生态旅游等项目用地实行只征不转。积极拓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推动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支持新农村建设,加大增减挂钩对扶贫开发和易地搬迁的支持力度。2017年起,按照供地率不低于80%的目标要求,在加大对前三年征收土地有效的使用同时,科学合理规划发展经济与土地供应的关系,争取省州更多的用地指标,对省重点建设项目的工业用地出让底价可按不低于相应的最低标准70%执行。(责任单位:县国土资源局)

三、保障措施

(一)健全工作协调机制

各乡镇、各部门要增强大局意识和协同意识,切实履行领导责任和工作责任,自觉践行和落实五大发展理念,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支持意见,形成分工协作、责任明确、服务到位的县域经济工作格局。各乡镇、各部门要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摆到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战略位置,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切实从实际出发,明确目标任务,健全工作机制,制定符合实际的工作方案,主动肩负起发展县域经济的主体责任。县域经济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及时了解和把握县域经济发展动态,定期研究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和重大事项,切实加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定、督导检查、考核评价等工作落实,加快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二)加强基层班子建设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破解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难题,进一步加强乡镇基层班子建设,切实提高政策执行力。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选优配强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把政治坚定、勤政务实、锐意创新、敢于担当、群众信任、清正廉洁的优秀干部充实到乡镇党政领导岗位,尤其要选好配乡镇党政一把手。加大对乡镇、部门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有计划地推进部门与乡镇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领导干部交流,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提高领导县域经济发展、党风廉政建设和自身拒腐防变的能力。大力营造鼓励干事、宽容失误的良好氛围,鼓励支持县乡干部心无旁骛、放开手脚开展工作。加大村级组织建设,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三)落实监督检查制度

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常态化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责任,加大监督力度,县域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有关成员单位,深入实际对各单位落实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的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加强县域经济发展统计监测工作,进一步完善不同类型县域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考核机制,实行分类考核、差异化考核,形成比发展快、比后劲足、比民生好、比生态优的导向,推动县域经济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每年公布一次各乡镇、部门经济发展考评结果和得分排序,作为奖惩和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