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工作动态

跨学科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理论研究

来源 :转载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23-03-24

跨学科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

  

重视民族理论研究,注重对民族工作实践进行理论总结,是我们党做好不同时期民族工作的一条重要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不断丰富和发展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性问题研究”。中央统战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体系。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涉及面广,知识体系交错关联,需要鼓励多学科共同参与,同向发力。

转换民族学研究范式。当前,民族学研究传统的学科导向和研究路径与时代需求之间的不适应性日益凸显,优化民族学学科设置,构建适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的学科专业体系尤为迫切。

具体来说,民族史研究要从关注单一民族的历史起源、形成与发展,向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聚焦;民族经济研究要从基于差异化的少数民族经济扶持研究,向针对特定地区、特殊问题、特别事项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转向;民族文化研究要从突出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向突出中华文化的共同性发力等。

以民族文化研究为例,要加强对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关系的研究,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理论支撑。要深入阐释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既要重视对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更要重视对中华文化内涵的凝练。要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要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发展、精神内核,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凝聚多学科合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党全国的一件大事,要摆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统筹谋划。要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学、政治学、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开展综合研究,形成多学科相互支撑、互为补充的局面。

比如,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国家理论和共同体理论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基础;从政治学视角研究国家结构形式与民族区域自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各民族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与各民族具体利益的关系等;从历史学视角研究各民族历史与中华民族史的关系;从教育学视角运用现代文明教育、公民道德建设、时代新人培育的知识和方法,研究如何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和生活方式上共同迈向现代化;从考古学视角研究中华文明的内涵和特点,研究各民族交流融合的历史过程等。总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凝聚各学科合力,建立和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把握研究重点。一方面,要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性问题研究。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的意义上,搞清楚什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如何形成的、内涵与实质是什么,以及怎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我们党的民族理论政策衔接起来,构建体系完整、内涵丰富、逻辑清晰的理论框架。

另一方面,要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等层面阐释各民族是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要加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过程的历时性研究,聚焦各民族团结奋斗、守望相助等“一起走过”的历史经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一起生活”的现实经历,各民族共创未来“一起进步”的美好前景。要加强新时代我国民族关系、民族工作形势和任务新变化等共时性研究,聚焦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族关系的阶段性特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表现、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路径等,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未来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