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地名普查

从南海问题看地名普查的重要性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16-08-03

从南海问题看地名普查的重要性

 

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南沙群岛,最早并持续对南沙群岛行使主权管辖。对此我们有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国际社会也长期予以承认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占领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及其他国际文件明确规定把被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这自然包括了南沙群岛。1946年12月,当时的中国政府指派高级官员赴南沙群岛接收,在岛上举行接收仪式,派兵驻守。日本政府于1952年正式表示"放弃对台湾、澎湖列岛以及南沙群岛、西沙群岛之一切权利、权利名义与要求",从而将南沙群岛正式交还给中国。

近年来频频发生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对我国的固有领土南沙群岛骚扰事件,企图联合东盟及美政府抗华,妄想从中得利分得一份羹。但是对于南海诸岛是中国固有领土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有着无可争辩的历史依据,最早的发现可以追溯到汉朝。东汉杨孚《异物志》有"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的记载。这里的"涨海"是当时中国人民对南海的称呼,"崎头"则是当时对包括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的岛、礁、沙、滩的称呼。 三国东吴将领康泰所著《扶南传》不仅提到了南沙群岛,而且对其形态描述道:"涨海中,到珊瑚洲,洲底有盘古,珊瑚生其上也。" 唐宋年间,许多历史地理著作将西沙和南沙群岛相继命名为"九乳螺洲"、"石塘"、"长沙"、"千里石塘"、"千里长沙"、"万里石塘"、"万里长沙"等。宋元明清四代,以"石塘"、"长沙"为名记述南海诸岛的书籍多达上百种。 元代,对南海诸岛地理位置的记载更为详细。汪大渊所著《岛夷志略》中有"万里石塘,由潮州而生,迤逦如长蛇,横亘海中......原其地脉。历历可考。一脉至爪哇,一脉至渤泥及古里地闷,一脉至西洋遐昆仑之地"。其中"万里石塘"指包括今南沙在内的南海诸岛。 明代《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中标有石塘、长沙和石塘。从图中标绘的位置看,后一个石塘是今南沙群岛。 清代《更路簿》记载了中国海南岛渔民所习用的南沙群岛各个岛、礁、滩、洲的地名具体方位,其中南沙计73个地名。由此可以看出一个地名对于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发展有着无与伦比的重要性,同时作为地名普查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1979年至1986年,我国组织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开创了中国地名工作的新局面,是中国地名工作史上的一次创举。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后,我国一直没有进行过全国地名普查。近3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发展,地名情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地名不断消失,新生地名大量涌现,地名数据不新、不全、不准的问题十分突出,致使目前掌握的地名信息已难以反映地名实际情况,迫切需要开展全国地名普查,尽快摸清地名底数详情,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新时期的地名管理工作。为此,国务院于2014年1月23日下发通知,决定于2014年至2018年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

地名是重要的地理信息和社会公共信息,在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和社会治理、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国防建设和外交等方面广泛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地名情况复杂。地名普查是全面掌握地名信息的根本途径,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的国情调查。开展地名普查,对于提升国家和社会治理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巩固国防和军队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说来,有四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摸清掌握地名基本情况,推动地名命名更名的标准化、规范化,是加强和改善地名管理、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举措;二是有利于完善国家各级地名数据库,协同推进国家信息化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三是有利于把握地名文化总体状况,更好地保护地名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优秀地名文化,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四是有利于为军队提供准确的地名信息,保障其遂行多样化的军事任务,更好地服务于国防和军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