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勐海县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

作者 :勐海县民政局 来源 :本站原创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18-10-17

勐海县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2016-2020年)   

 

 

 

 

 

 

 

 

 

 

 

 

 

 

 

 




勐海县地处云南省西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东接景洪市,东北和西北与普洱市思茅区和澜沧县相邻,西部和南部与缅甸接壤,国土面积5368平方公里,辖6 51个农场,常住人口32.8万人,是全国常规产粮大县、全国普洱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工业主要以农特产品深加工为主。地势西北高南低,四周高崚,中部平缓,丘陵、河谷、坝子交错分布,地形高低较大;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断裂带纵横交错,地质灾害威胁大;气象水文条件复杂,热带热带西南季风气候特征明显,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显著。自然灾害具有种类多、分布范围广、发生频率高、灾情损失重等特点。“十三五”期间,勐海县防灾减灾形势较为严峻,地震、气象、地质等自然灾害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  

编制和实施《勐海县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是勐海县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各级党委和政府把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的“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坚持“四个全面发展战略”和“五大发展理念”,推进勐海县综合防灾减灾各项工作,促进全经济社会跨越式科学发展,保障全32.8万各族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勐海县实现“十三五”战略目标和全面小康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标志。

勐海县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依据《云南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西双版纳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西双版纳州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和《勐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法律法规制定,是勐海县委、人民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是指导全综合防灾减灾事业发展、进行社会经济产业布局、审批重大项目和政府投资的依据。

 

 

 

 

 

 

 

 

 

 

 

 

 

 

 

 

第一章  现状与形势

第一节  工作成效

“十二五”时期,全县干旱、洪涝、地震、低温霜冻、滑坡病虫害等自然灾害频发,勐海县经济社会带来严重影响。全有效应对各类自然灾害93次,累计受灾人口达31.5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1.0967万人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99亿元。累计下拨救灾资金3049.1万元,完成一般倒损民房恢复8713间,救助因灾困难群众17.3万人次,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下,有效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

一、防灾减灾工作机制体制不断完善。各级政府成立减灾委员会、政府应急办等综合机构,基本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军地结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应急预案体系建设逐渐完善,防灾减灾的综合协调机制不断推进。

二、工程防灾减灾能力稳步提升。各级财政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着力加强防灾减灾重大工程建设。全投入1742.6元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7842户;投入30万元,建成应急避难场所5个。投资32.46亿元实施山洪灾害防治、抗旱水源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防灾减灾救灾基础进一步夯实。

三、应急处置与保障能力显著增强。2015年末,全综合性和行业性应急救援队伍15个,以公安消防队伍为依托的抗震救灾、森林防火、矿山救护、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等为重点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以民兵、预备役人员为主体的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应急专队伍和应急志愿者队伍初步建立。全有专职消防队2支,消防车9辆、建成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1完成90平方米的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交通运输系统覆盖全的公路抢险保通格局基本形成;应急通信保障能力稳步提升;应急电力抢险保通队伍格局已经形成;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1个,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点面结合、辐射全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体系。实现灾害发生10小时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

四、灾害监测预测预报能力逐渐提高。灾害预报能力不断加强,初步构建覆盖地震、地质、气象、旱涝、森林火灾等领域的监测预警体系。初步建成覆盖气象灾害易发区、脆弱区的气象灾害监测系统,气象要素预报时间分辨率缩短至1小时;全县有山洪灾害群测群防防御监测点357个,各类监测站点390个;建成水库监测及水情自动测报系统3座。形成专群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体系,全县有1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覆盖各乡镇的16个区域自动监测站、4个中小河流域防汛及山洪地质灾害防治雨量监测站。建成森林火险监测站22个、森林火险因子采集站2个,新建瞭望台塔7座,计划视频监控系统7套,瞭望监测覆盖率达50%无人机2

五、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不断深入。以“防灾减灾日”等为契机,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科普宣教活动,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不断增强。

                  第二节  存在问题

抵御灾害的基础和能力依然薄弱。能力建设存在短板,防灾减灾基础性工程和非工程措施依然滞后,抵御灾害能力薄弱。山区乡村建筑设防标准普遍偏低,衍生灾害隐患较多;城镇建筑、基础设施抗震能力与面临的灾害风险不相适应,应急避难场所不足,规模较小且建设标准不高,防灾减灾设施不完善。受地理环境条件限制,居住在地质灾害隐患点群众的动迁工作困难,避让搬迁工作量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任务繁重。部分江河防洪能力不足,城镇洪涝时有发生。救灾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重救灾轻减灾思想还不同程度存在,群众防灾减灾意识、自救互救能力仍然薄弱,防灾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亟待健全完善。

科技水平和能力支撑不足。灾情快速评估、灾害风险评估、投入绩效评估、灾害治理、全过程灾害风险管理等能力建设滞后。灾害信息获取能力较弱,信息技术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装备不足。监测预警技术亟待加强,现代高新技术应用水平不高,地震台网密度和监测能力偏低,大震危险源识别与探测不足。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科技水平和手段有待提升,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融合不够。气象监测站网现代化程度不高,天气预报预警核心技术不强。

统筹整合资源亟待加强。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完全适应,应对自然灾害的预案修订和落实工作滞后。信息共享和服务能力较弱,互联互通、资源统筹与配置效率不高。政府、社会、公众协力参与的灾害现代治理机制和体系有待健全完善,引导社会力量和发挥市场机制手段参与防灾减灾救灾有待加强。

第三节  面临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勐海县与全州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既面临一些新挑战,也迎来了发展新机遇。

灾情形势不容忽视。受特殊地理、气候等因素影响,全自然灾害和衍生灾害发生频率高、分布广、灾情重。勐海县地处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东侧,受印度板块沿滇缅弧向东俯冲和青藏地块侧向挤压双重动力作用的影响,地处打洛-景洪断裂、澜沧江断裂等活动层带上,地壳结构的均一性、完整性和连续性较差,新一轮强震活跃期还将持续,存在强震的可能性;地质环境复杂脆弱,地质灾害隐患隐蔽性强,已排查出的隐患点,受自然因素变化与工程活动激发,地质灾害隐患点还将不断增加;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全年平均气温仍以上升为主,区域降水波动变化加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危害加剧,农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面临严峻形势。总体上,未来5年,全自然灾害的突发性、异常性和复杂性有所增加。

勐海县地处边境、热带热带地区,登革热等传染病防治面临境外输入和境内传播的双重压力,是“十三五”期间防灾减灾的重要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对防灾减灾救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随着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发展战略的推进,以及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对防灾减灾救灾及国际合作提出了新要求。如期实现“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迫切需要加快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公共安全预警监管,健全公共安全体系,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

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对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中央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自然灾害严重的边疆民族和贫困地区加大支持力度。同时,在与自然灾害斗争的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社会各界积极主动参与防灾减灾救灾的氛围日趋浓厚,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迎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

 

 

 

第二章  总体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论、新战略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的发展思想,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相适应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打造富裕美丽开放幸福勐海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保障。

第二节 发展目标

2020年,基本建成勐海县防灾减灾救灾与全州全省全国同步的现代治理体系,综合应对地震、地质、气象、旱涝等灾害能力全面提升,县城区初步具备综合抗御级左右地震能力,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全生产总值比例控制在.8%以内,年均百万人口因灾死亡率控制在5.3以内,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2093以内,建立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防灾减灾救灾保障体系。

第三节 分项

体制机制: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形成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协调联动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体制机制。

防震减灾:地震监控能力达到1.0级,“三要素”速报时间达到15分钟以内。建成覆盖全乡镇的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网络,城乡新增建构物抗震设防均达到VIII度以上要求。对灾害性较大的地震,达到震后小时灾害快速评估结果,小时人员伤亡和房屋破坏预评估,3—5天完成地震烈度初步评定。

地质灾害:实现地质灾害高发易发区应查尽查、地质灾害隐患点应防尽防。

城镇“生命线工程”保障目标:建立健全生命线工程的监测,维护好应急体系。

气象灾害:与全省全国同步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气象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保持在86%以上。

应急救援:灾后小时内级专业救援队伍的机动覆盖率达到70%以上。

灾害救助:达到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自然灾害救助水平。自然灾害发生10小时内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

防洪抗旱: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安全体系,防洪保护区、重要江、河段防洪保障能力达到国家规定的设防标准。城镇防洪标准提高到10-20年一遇。

应急避难:满足30%的城镇人口应急避险。

合作交流: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对外合作与援助,建立包容性、建设性的合作模式。

安全生产:生产安全事故起数、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工矿商贸就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矿石百万吨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比“十二五”末分别下降10%、10%、20%、15%和%以上。

第三章 主要任务

第一节 完善法规体系,健全体制机制

完善法规体系,坚持法治思维,依法行政,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完善以专项政府规章为骨干、配套有关应急预案和技术标准的防灾减灾救灾标准体系,强化政府、学校、医院、部队、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灾害防御、应急准备、紧急救援、转移安置、生活救助、医疗卫生救援防控、恢复重建等领域的规章制度,完善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标准体系。加快推进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实现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实施。推进防灾减灾与土地利用规划的有效结合。

专栏 1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

组织全部门乡镇及农场编制抗震防灾规划,强化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应急预案,生命线工程相互协调(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负责) 

健全体制机制。加强县、乡镇及农场二级减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的统筹指导和综合协调职能,切实发挥主要灾种防灾减灾救灾指挥机构的防范部署与应急指挥作用。加强减灾委专家委、减灾体系建设,推进减灾部门间的人员交流和资源整合。按照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要求,健全完善各级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管理体制,强化县、乡镇及农场二级灾害管理事权划分和各级政府的主体责任。根据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等因素,及时启动相应应急响应,级统筹指导、协调支持;县、乡镇政府及农场管委会分级负责,强化就近指挥协调,切实发挥救灾主体作用、承担主体责任。

专栏2  减灾体系建设

探索综合防灾减灾教育、社会组织与社工参与救灾管理与服务、综合防灾减灾政策研究、面向南亚东南亚防灾减灾服务。完善减灾委专家委灾情研判、会商、应急调查、年度工作计划等机制。建设专家委工作小组,推进软件和人才建设,深化防灾减灾救灾技术、风险管理和政策研究,为完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提供支撑。(民政局牵头负责)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突出各级政府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的重要作用,加强政府与社会力量、市场机制的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推进各涉灾部门间、直部门与受灾地区间的协调配合和应急联动。健全完善军地协同联动、救援力量调配、物资储运调配等应急联动机制。完善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和群测群防机制,健全灾害背景数据、灾情数据和防灾减灾救灾信息资源获取、共享机制。建立风险防范、灾后救助、损失评估、恢复重建和社会动员等长效机制。完善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生活保障安排、物资装备储备等方面的财政投入以及恢复重建资金筹措机制。完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群测群防、工程防御、应急救援、转移安置、生活救助、医疗救治、卫生防疫、恢复重建、灾害社会治理等协调机制。制定和完善应急救援社会化有偿服务、物资装备征用补偿、救援人员人身安全保险和伤亡抚恤政策。

第二节 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与

风险防范能力建设

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加快气象、水文、地震、地质、测绘、农业、林业、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等灾害监测站(台)网和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多灾种综合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推进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提高自然灾害早期识别和立体监测能力。加强自然灾害早期预警、风险评估信息共享与发布能力建设,提高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准确性、时效性和社会公众覆盖率。统筹规划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完善部门间监测预报预警的协作、共享、会商机制,强化信息来源和发布渠道的有效衔接。依托广播电视和新兴媒体资源,完善覆盖全和乡村的应急广播系统发布平台,建立覆盖全移动电话用户的应急信息发布推送平台。

专栏 3 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提升工程

    地震监测预测预警能力提升工程建设。以地震重点危险区、重点监视防御区和重大基础设施及人口高度密集区为重点,统筹地震监测台网资源,优化地震监测台网布局,整合各类地震监测台网功能,推广应用GNSS全球导航卫星观测系统、气枪主动源探测、深井观测等新技术,深化地震预测新理论和新方法运用,提升地震监测预测预警能力。() 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西双版纳分项目中的勐海项建设。建设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数据处理和信息发布中心,建成覆盖到南北地震带南段(勐海县境内)所有乡镇级行政单位、平均台站间距小于40千米的地震烈度速报骨干台网,基本形成全范围地震烈度速报能力;形成重点地震监视防御区域地震预警能力。(2)对观测台网优化升级改造。加强对地震重点监视区和重点危险区的大地形变、地磁、地电、地温、气氡、气汞、地倾斜和地下流体观测台站观测台网的建设和更新,提高台网观测的可靠性与抗干扰能力,丰富地震前兆观测信息,提升震前重要信息捕获和跟踪预测能力。(3)实施活断层探明工程。以勐海县城规划区范围为重点,开展地震活断层探明工作,科学划定城市建设避让红线。(地震局牵头负责)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健全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实现隐患点群测群防全覆盖。健全完善全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网络,加强重大隐患点专业监测,布设专业监测仪器实时、自动化监测,实现与群测群防的有机融合。推进县级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工作,实现山地丘陵区全覆盖。(国土资源局牵头负责)

气象监测预测预警能力提升工程建设。构建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无缝隙、精准、智慧的现代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体系。本地化应用云南省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业务平台。(1)专业气象监测网建设。升级改造5个区域自动气象骨干站点,建立和完善交通气象、旅游气象、环境气象、高原特色农业气象等专业气象监测网。(2)雷电灾害监测预警应急服务系统建设。根据全省雷电灾害风险区划,建设雷电监测预警闪电定位系统,应用精准雷电预警指导产品。(3) 农村雷电防御示范工程。选取雷电防御措施不完善、雷电灾害较重的村寨,建设雷击灾害防护系统,建设紧急避雷场所,宣传防雷电科普知识。(气象局牵头负责)

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县级)建设。构建勐海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通过多部门联动,运用广播、电视、短信、微信、微博、电子显示屏等多种渠道发布有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公共事件的预警信息,实现灾害信息的自动快速权威发布。(气象局牵头负责)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完善县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及县、乡、村群测群防体系。(局牵头负责)

完善全暴雨强度公式;结合降水数据、数值预报产品、雷达实况数据、城市空间地理信息等资料,开展城暴雨积涝预报预测研究。(气象局牵头负责)

加强灾害风险的调查评估。隐患排查治理,开展以县为单位的自然灾害风险与减灾能力排查调查,完善重特大自然灾害损失综合评估制度和技术方法体系,完善区域与基层社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探索建立区域与基层社区综合减灾能力社会化评估机制。以“一带一路”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区、新型城镇化发展人口密集区为重点,开展地震、地质、气象、洪涝等自然灾害危险源的调查、观测、探测和排查,科学评估各类自然灾害风险等级和规模,开展重大工程、区域开发和人口密集区等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价试点工作。

专栏 4 风险隐患排查工程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程建设。在重大战略经济区(带)、重大工程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等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部署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在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的城镇、人口聚集区,部署开展重点集镇的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工作。(国土资源局牵头负责)

  加强灾害风险数据库建设。构建支撑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全要素数据资源体系。加大涉灾部门灾害数据库统筹整合力度,加强灾害速评特别是地震灾害速评与信息服务能力建设,推进综合灾情和救灾信息报送与服务网络平台建设,统筹发展灾害信息员队伍,提高政府灾情信息报送与服务的全面性、及时性、准确性和规范性。

专栏 5 综合数据交流机制建设

防灾减灾基础数据库建设。联合县减灾委有关成员单位,建设防灾减灾基础数据库,实现多源、多维数据整合与标准化;建立减灾信息及时交流机制,实现对灾害风险快速评估、搜救、应急、响应、灾后重建等方面的全面支持。(民政局牵头负责)

地震应急灾情速报与协同服务平台建设。积极配合州建设基于“互联网+” 的灾情速报网络平台,服务政府决策、部门协同、保险理赔、受灾群众自救等需求。(地震局牵头负责)

第三节 加强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完善自然灾害救助政策,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自然灾害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加强救灾应急专业队伍建设,完善以军队、武警部队为救援突击力量,以公安消防等专业队伍为救援骨干力量,以基层应急救援队伍、社会应急救援队伍为救灾辅助力量,以专家智库为决策支撑的灾害应急处置力量体系。优化区域应急救援力量配置,推进域内应急救援协作。加强紧急运输保通能力建设,提升道路抢修专业化水平。加强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建设,建立有线传输、无线传输、卫星传输等多种现代通信手段相结合的备用或机动应急通信网络。加强应急装备设备的储备和管理,优先为多灾易灾、灾害风险高的地区配备应急装备设备。加强环境监测应急能力、废物处置应急能力建设。

专栏6 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勐海县综合应急救援建设。依托消防部队建设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加强综合应急救援专业训练基地、搜救犬训养基地、消防装备维修中心、危险化学品事故预防与处置模拟训练中心建设。完善处置大型火灾和特种灾害事故应急救援装备配备和战勤保障体系建设,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大流量远程供水系统和路轨两用消防车。升级119作战指挥中心,提升应急救援远程指挥调度能力,配备“动中通”卫星通信指挥车,完成城市重大事故及地质性灾害救援应急通信系统建设。(公安消防队牵头负责)

实现区域应急资源共享。推行政府购买专业应急救援服务和应急救援补偿机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牵头负责)

应急通信装备及通信网络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现有应急通信装备及通信网络工程建设,充分整合现有的公众通信运营商等应急通信网络资源,尤其要发挥公安建成的数字应急指挥通信网作用,构建统一协调的全应急救灾指挥通信平台。对已有通信设备和网络进行加固处理,以便能更好的抵御灾害造成的影响。加大卫星通信(北斗卫星、移动地球站、公众通信应急保障车等)、短波通信的装备和建设,提高和完善应急通信网络应对灾害的能力。加强应急通信设备(无线电中继台、通信终端、太阳能电池板、发电设备等)的储备,为临时建立应急通信网络提供充分的保障。加大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的组织、技术、装备建设,充分利用民间的力量,为政府防灾减灾应急通信提供帮助。

应急通信装备更新完善及通信网络加固改造工程。更新完善应急处置部门及应急保障队伍应急指挥装备、设备和其他便携通信设备,对重点危险区域通信基础设施存在安全风险进行加固改造,提升抗毁能力及突发事件现场的通信保障能力。(发展改革和工业信息化局牵头负责)

应急供电装备体系建设。完善应急供电装备配置。积极向上级申请资金配备应急发电车,满足勐海县区域内的各类应急保供电工作。配备部分UPS不间断电源,满足救灾现场应急指挥部的供电。结合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设置,完善配套的应急供电设施。结合各类突发事件的特点和性质,梳理应急供电所需的应急物资,上报需求计划进行储备。开展电力应急抢修队伍标准化建设,提升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西双版纳勐海县供电局负责)

森林防火通信能力提升工程建设。改造全森林防火无线电超短波模拟转数字,配置超短波中继台12个、基地台20个、手持机65个。(林业局牵头负责)

加强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健全县乡镇及农场二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完善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和储备模式,科学规划、稳步推进救灾物资储备库(点)和应急商品数据库建设,加强救灾物资储备体系与应急物流体系衔接,提升物资储备调运信息化水平。

专栏 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

  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完成勐海县300平方米在建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民政局牵头负责)

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建设。推行应急物资装备实物储备、社会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相结合的储备模式,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物资装备与调运机制,确保储备到位,调运顺畅、及时有效发挥作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牵头负责)

加强疫情灾害监测预警、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提升全卫生应急机动能力和快速反应水平。

专栏8 紧急医学救援、疫情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工程

人民医院、疾控中心为主体,组建紧急医学救援队和疫情灾害监测预警应急队,承担内紧急医学救援和登革热等传染病防控疫情监测预警任务,强化边境和口岸疫病联防联控工作,建立有力的边境免疫屏障。加强2支应急队伍装备、设备、药品、培训、演练和保障能力建设,提升全应急队伍机动能力和快速反应水平。(卫生计生牵头)

推进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完善各部门专业指挥系统和应急平台,建设纵向与州直有关部门对接,横向与应急、民政、国土资源、地震、气象、水利、交通运输、消防、住房建设、卫生计生、安全监管等行业标准统一、接口配套的综合平台,统一平台建设技术规范、数据标准,实现平台间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实现灾害数据收集、处理和跨部门、跨救援力量之间的“同系统分析、同平台作战”,提高应急处置协同能力。依托广播电视资源,推进全县各级广播电视系统与防灾减灾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的协同建设,完善全县城和乡村应急广播系统发布平台。

专栏 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工程

勐海县应急平台建设。建立与县消防大队信息系统的对接的应急平台,实现实时监控、现场图传等图像信息的融合应用,为突发事件处置提供真实高效的现场情况。逐步与覆盖到全县各部门突发事件信息报告系统联合使用,实现突发事件电子信息的智能化快速处理。(县政府应急中心牵头负责)

第四节 加强恢复重建能力建设

强化落实“省级统筹、州级负责、县抓落实、群众参与”的灾后重建工作机制。坚持科学重建、民生优先,统筹做好恢复重建规划编制、技术指导、政策支持等原则,将城乡居民住房恢复重建摆在突出和优先位置,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着眼恢复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广绿色建筑标准和节能节材环保技术。确保恢复重建与民生改善、扶贫开发、产业发展、新型城镇化等工作的有机结合,强化城乡住房、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商业设施等恢复重建能力的提升。强化受灾群众心理援助,完善群众广泛参与灾后重建工作机制。完善规划实施的监督指导、跟踪分析和综合评估,严格恢复重建工程的质量监督和监管,完善民房工程质量二级监管体系,把灾区建设得更安全、更美好。

专栏10 恢复重建经验总结和技术推广

总结恢复重建成功经验和模式,推广符合情的重建经验和技术,科学开展灾后恢复重建。(住房城乡建设局牵头负责)

第五节 加强工程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加强灾害治理工程建设。加强防汛抗旱、防震减灾、野生动物疫病防控、生态环境治理、生物灾害防治等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提高自然灾害工程防御能力。加强江河湖泊治理、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等工程建设,推进堤防加固、河道治理、控制性枢纽和蓄滞洪区建设。加强城市防洪防涝与调蓄设施建设,完善智慧城市功能。加强农业、林业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自我减灾能力。实施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与居民搬迁避让、山洪灾害防治和抗旱水源相结合的工程建设工作。

专栏 11 灾害治理重大工程

防洪减灾治理工程。实施大江大河、重要江河支流、中小河流、山洪沟治理;实施水利设施除险加固,中小河流防洪标准提高到10-20年一遇。(局牵头负责)

地质灾害搬迁避让与工程治理。推进地质灾害易发或隐患点、地震高风险区、设防能力薄弱区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搬迁避让与工程治理工作。加快处置已发现威胁的隐患点,实施受地质灾害威胁的搬迁避让、隐患点的工程治理。(国土资源局牵头负责)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建设。提高人工影响天气和农业减灾防灾能力。建设勐海县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平台;建设人工影响天气固定作业站(点)1个、流动作业点6个。(气象局牵头负责)

提高城乡建筑和公共设施抗灾能力。实施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加固工程,提高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的抗灾能力和设防水平。重点提升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公共场所设施安全水平,实现幼儿园、中小学校舍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有效降低学校、医院等设施因灾造成的损毁程度。建立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逐步实现中小学校舍安全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长效化。实施交通设施灾害防治工程,提升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抗灾能力。开展城市既有住房抗震加固,提升住房抗震设防水平和抗灾能力。严格执行第五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规定的抗震设防标准,加强新建工程和建筑抗震设防。在学校、幼儿园、医院、大型商场等人口密集场所和生命线工程领域中,强制性应用减隔震技术。城乡建设中,尽可能避让地震活断层。控制不良地质地带工程建设。结合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危房改造、灾后恢复重建等,推进实施自然灾害高风险区农村困难群众危房与土坯房改造,提升农村住房设防水平和抗灾能力。

 

专栏 12 抗震能力提升工程

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和房屋加固技术。推进减隔震关键新技术、新型减隔震装置和生产施工技术,提升技术成熟度、降低使用成本、扩大普及面。实施地震重点危险区和重点监视防御区内重要公共建筑物减隔震技术的强制推行。推广成本合理、成熟稳定的房屋加固技术。(住房城乡建设局牵头负责)

中小学校舍与农村住房抗灾能力提升工程。结合城镇化建设,综合运用技术、经济、法律、文化等手段,提高各类建筑尤其是中小学校舍和农房等抗震设防水平。

(1)实施中小学校舍新建重建与加固改造,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根据《勐海县“十三五”高中及以下教育阶段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16-2020)》,全县纳入规划实施范围的学校142所,项目总投资51134.55万元,具体为:(a)、校舍规划投资27325.25万元,拟建校舍98576平方米,其中:教学及辅助用房73347平方米,学生宿舍8299平方米,学生食堂5950平方米,厕所2140平方米,浴室71平方米,教工宿舍6395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2374平方米。(b)附属设施规划投资15418.54万元,其中:拟建室外运动场116719平方米,拟建护坎14150立方米,拟建校门63道,拟建绿化面积70029平方米,拟建校园道路37920平方米。(c)设备购置规划投资8390.76万元,其中:拟购置课桌椅19953套,拟购置学生用床13987套,拟购置图书308432册,拟购置教学仪器34套,拟购置音、体、美器材117套,信息化设备6005套,食堂设备215套,饮水设备1024套。完成135所中小学校225个单体,26.62万平方米的校舍建设任务。(教育局牵头负责)

)实施农村新建住房强制性设防标准和激励性导向政策,推广应用适合本土农村房屋特点的抗震建房技术,实施4370户农村整体性(CD级)危房改造与加固,重点加强设防烈度7度以上农村危房的普查和改造。(住房城乡建设局牵头负责)

提升安全生产保障能力。重点从矿山提升改造和转型升级、危险化学品企业整治搬迁和涉氨制冷企业隐患治理、县乡公路隐患整治为重点的生命安全防护、安全生产应急能力保障和基层安全监管执法能力提升等安全生产保障工程入手,不留死角,不留隐患。

专栏 13 安全生产基础能力提升工程

矿山提升改造和转型升级工程。实施矿山提升改造和转型升级,建设“四化”矿山(即: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淘汰落后工艺和装备,开展地下矿山采空区普查与治理,全面完成病险库安全隐患治理任务,三等及以上尾矿库和部分位于高敏感区的尾矿库全部建立在线监测系统。(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牵头负责)

危险化学品企业整治搬迁和涉氨制冷企业隐患治理工程。全面排查摸清全危险化学品和涉氨制冷企业安全现状,整治各类安全生产隐患,全面摸清家底,通过改造提升一批,搬迁重建一批,关闭退出一批,分类制定整治搬迁方案,促进化工企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化工企业和涉氨制冷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牵头负责)

第六节 加强防灾减灾救灾科技能力建设

强化科技创新。落实引进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防灾减灾救灾科技资源,有效提高防灾减灾救灾科技支撑能力和水平。以科技创新驱动和人才培养为导向,推进灾害监测预警和风险防范科技水平的发展,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在防灾减灾救灾中的支撑作用,提升科技对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贡献率。

推进新技术应用。加快技术和产品(装备)研发创新与推广应用,推进“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通信等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提高灾害模拟仿真、分析预测、信息获取、应急通信等保障能力。加强灾害监测预报预警、风险与损失评估、社会影响评估、应急处置与恢复重建等关键技术研发,推进军民融合,加强科技平台建设,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力度,引导防灾减灾救灾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新服务发展。加大手机定位应急搜索技术的应用工作。

专栏 14 科技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升工程

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辅助决策支持系统。集成综合减灾数据库、部门视频系统、指挥系统,利用综合减灾模型、计算机模拟、指挥调度系统对接等,实现集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灾情快速评估、信息快速采集、传递、分析、评估、应急、响应、恢复重建等一体化系统(县政府应急中心牵头负责)

综合灾害动态监测能力提升。开展地震、灾害性天气、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等主要自然灾害发生规律、预报预警、动态监测和风险评估技术研发(县农业和科技局牵头负责)

第七节 加强区域和城乡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

推进区域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围绕“一圈两极四带”发展新空间,形成“一圈引领、两极支撑、四带联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推进重点集镇、重要经济带和灾害高风险区域的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完善区域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开展区域灾害风险调查、监测预报预警、工程防灾减灾、应急处置联动、技术标准制定等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的试点示范工作。加强城综合应急避难场所和多灾易灾地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推进城镇群防灾减灾救灾一体化建设,加强与邻近市县、邻国省县的交流合作。

以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和示范社区工作为抓手,强化各级行政主体的防灾减灾救灾责任意识,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灾害风险管理和应急管理水平,推进县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发展。开展社区灾害风险识别与评估,编制社区灾害风险图,加强社区灾害应急预案编制与演练,加强社区救灾物资储备和志愿者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以家庭为单元储备灾害应急物品,提升家庭和邻里自救互救能力。

专栏 15 区域和城乡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

应急避难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学校、公园、广场、体育馆、人防设施、城市绿地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实现勐海县至少建成1I类应急避难场所,1II类应急避难场所;积极创建全国防灾减灾综合示范社区1个。(民政局牵头负责)

加强乡镇(农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发挥乡镇(农场)基层组织自救互救、灾害群测群防、灾情信息统计与报送、科普宣传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基层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建设和救灾装备水平。加强基层灾害监测员、信息员队伍建设,实现多灾种信息员“合一”,确保每个灾害隐患点有1名监测员,每个城乡基层社区有1名灾害信息员,并为监测及信息员配置装备。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县、乡、村三级灾害监测及应急救援指挥系统,依托全灾害监测及信息员队伍,保证灾害监测一线信息快速汇总传送到县、州和省级专业部门分析处理,实现省、州、县、乡的音视频灾情传送及救灾实时指挥,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推进贫困地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结合脱贫攻坚工作,加强贫困地区应急救援装备器材配置,改善公共安全基础设施, 加快解决贫困地区应急救灾能力建设滞后问题。

第八节 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在防灾减灾救灾中的作用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立应对灾害的金融支持体系,拓宽农村居民住房灾害保险、农业保险覆盖面,建立健全特色农业保险,积极探索巨灾风险市场化分担模式,完善巨灾保险制度,充分发挥保险机制在灾害风险管理中的保障作用。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灾害治理,培育和提高市场主体参与灾害治理的能力,发挥其在物资储备、宣传教育、恢复重建等领域的作用。

专栏 16 巨灾保险

拓宽政策性农房自然灾害保险,学习借鉴省内外试点地区和国际巨灾保险经验,优化保险方案,吸引更多保险公司加入推广巨灾保险。(民政局牵头负责)

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引导社会组织有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的政策落实,建立动员协调机制服务平台。强化政府购买防灾减灾救灾社会服务等有关政策措施。加强救灾捐赠管理,健全救灾需求发布与信息导向机制,开展救灾捐赠接收机构捐赠款物管理使用评估,完善救灾捐赠款物使用信息公开、效果评估和社会监督机制。

专栏 17 社会力量参与救灾平台

建立社会组织参与救灾信息平台,完善社会组织参与救灾需求评估、信息发布、资源对接等功能。(民政局牵头负责)

引导社会工作参与防灾减灾救灾。社会工作纳入灾害救援重要服务体系范围,发挥其在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受灾群众危机介入、生活支持和社区关系修复服务、心理援助、情绪疏导、引导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九节 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

建立防灾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将防灾减灾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实现在校学生全面普及,加快推进灾害风险管理有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进一步完善政府部门、社会力量和新闻媒体等合作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的工作机制,推动全社会树立“减轻灾害风险也是发展、减少灾害损失就是增长”的理念,营造防灾减灾良好文化氛围。

开发多样化宣传产品。开发针对不同社会群体、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防灾减灾科普读物、教材、动漫、游戏等宣传教育产品,充分发挥微博、微信和客户端等新媒体的作用。    

打造各类宣传平台。加强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提升防灾减灾科技和教育水平。推广分享各民族传统实用减灾知识和文化。充分利用“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等节点,牢固防灾减灾意识,面向全社会公众广泛开展知识宣讲、急救自救技能培训、案例解说、应急演练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提高防灾减灾知识社会公众普及率,切实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专栏 18 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程

利用“防灾减灾日”,向社会开展“512”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县减灾委办公室牵头负责)

勐海县教育局要求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制定可行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组织好各级各类学校按要求开展地震、火灾、踩踏等防灾减灾应急演练,不定期组织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在校学生逃生、自救与互救防灾减灾能力。(教育局牵头负责)

第十节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深化面向东南亚重要枢纽建设内涵,增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意识,积极探索防灾减灾救灾领域国际合作与交流,重点加强与缅甸等周边邻国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共享、紧急人道主义救援和恢复重建等方面的合作,提升境外自然灾害国际援助应对水平,提高境外影响境内灾害的风险管控能力。

专栏 19 防灾减灾国际合作工程

以缅北合作机制,加强与周边邻国在防灾减灾救灾领域的联系、沟通、协调与服务等工作。(民政局牵头负责)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组织保障

本规划由减灾委统筹协调实施,县乡镇及农场各有关部门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切实落实责任,细化实施方案,确保规划任务有序推进、目标任务如期实现。注重预防为主,综合减灾,突出灾害风险管理,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风险评估、工程防御、宣传教育等预防工作,坚持防灾减灾救灾过程有机统一,综合运用各类资源和多种手段,强化统筹协调,推进各领域、全过程的灾害管理工作。各地各部门在编制实施本地本部门发展规划时加强与本规划内容的衔接与协调。

第二节 资金保障

完善防灾减灾救灾资金多元投入机制,拓宽资金投入渠道,统筹各部门既有渠道资金,积极争取省级资金,支持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建设、基层减灾能力提升、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普宣传和教育培训的投入。切实完善防灾减灾救灾经费保障机制,加强资金监管,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资金使用效益。围绕脱贫攻坚工作,加大对民族地区和贫困山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支持力度。

第三节 人才保障

加强防灾减灾救灾科学研究、工程技术、抢险救灾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培养,强化基层灾害监测及信息员、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队伍建设,扩充人才队伍数量,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高人才队伍素质,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业精湛的防灾减灾救灾人才队伍。

第四节 监督保障

减灾委建立规划实施跟踪评估制度,加强对本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减灾委各成员单位和各乡镇及农场人民政府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县政府应急中心负责制定本规划实施分工方案,明确有关部门职责,并做好规划实施情况总体评估工作,将评估结果报人民政府。

 


勐海县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项目表

                                                                                             单位:万元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

投资预算

责任部门

 

合 计

 

80162

 

 

(一)健全体制机制工程

 

 

1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

在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编制抗震防灾规划前提下,组织全县编制抗

震防灾规划,强化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互协调

25

住建局

2

城市区地震活断层探明

以勐海县城的规划区范围为重点,逐年分步实施隐伏地震活断层探明工程,结合相关城市规划制定出避让措施。

500

地震局

 

(二)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与风险防范能力提升工程

 

 

3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完善县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及县、乡、村群策群防体系。

2000

4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

体系建设

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根据城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工作进展,同步建设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网络;对发育典型、规模较大、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采用专业技术和手段进行专业监测;联动气象部门,完善气象预警系统,初步建成全监测网络配套、运行机制合理、组织管理科学、实时更新的滑坡、泥石流气象预警系统。对全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均进行群测群防,同时对人口聚居区和重大工程等构成严重威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专业监测。

240

国土局

5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程

已于2009年完成了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并编制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6年开展了15万地质灾害详查工作,由云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承担,现已完成详查工作,正在编制报告中。

112

国土局

6

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

在县气象局建设勐海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268

气象局

7

农村雷电防御示范工程

勐海县西定乡来村委会建设4防雷工程

125

气象局

8

西双版纳州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编制

编制西双版纳州城市暴雨强度公式

15

气象局

9

区域骨干自动气象站升级

升级5区域骨干自动气象站。

43

气象局

 

(三)灾害应急处置能力提升工程

 

 

10

勐海县应急平台视频接入系统

将重点部门的图像信息接入到州级应急平台,实现内突发事件处置重点部门的实时监控、现场图传、视频会议等图像信息的融合应用。

15

政府应急中心

11

勐海县突发事件信息报告系统

建设覆盖县、乡级突发事件信息报告系统,通过系统建设、应用培训、应急演练等步骤,解决突发事件首报时效差、信息不全、跟踪报告滞后等问题,实现突发事件信息的及时准确上报。

10

政府应急中心

12

森林综合防火能力及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成立2550人的州级应急扑火队伍,加强培训,配备必要的物资,建立有效使用机制。

220

林业局

13

森林综合防火能力及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新建林火视频监控系统设备5套,包含配套建设安防系统、供电系统、防雷及数据采集等。新建火源管理卡口监控系统12套,包含配套数据采集及基础设施等。新建微波信号传输系统8套,包含微波网桥、定向天线、供电系统等。新建微波中继铁塔3座。对县林业局森林防火指挥中心1处监测预警中心进行补充和完善,含后台软件、服务器、电脑、操作台等。确保到2020年,全瞭望覆盖率达84%以上,监测覆盖率达87%以上,无线通信覆盖率达88%以上,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建设全面到乡镇。力争森林火灾当日扑灭率保持在98%以上、查处率80%以上,森林火灾受害率稳定控制在1‰以下。

620

林业局

14

国家地震烈度速度速报与预警工程西双版纳分项目

新建3勐海县基准台,6勐海县基本台,2地震预警学校,有效提升地震速报、预警和疏散应急处置能力。

200

地震局

15

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

1.新购置台式电脑1台。2.组织县森防站工作人员每年开展培训不少于1次。

1

林业局

16

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

新建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1个:勐海县280㎡(在建)。

93

民政局

17

紧急医学救援、疫情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工程

人民医院、疾控中心为主体,组建紧急医学救援队和疫情灾害监测预警应急队,承担内紧急医学救援和疫情监测预警任务。加强2支应急队伍装备、设备、药品、培训、演练和保障能力建设,提升全州应急队伍机动能力和快速反应水平。

125

卫计委

18

综合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1.消防站建设。完成勐海县打洛镇国家级口岸消防站、旅游度假区消防站2个消防站点项目建设。3000

2.综合应急救援训练基地建设。基地内完成综合训练楼、风雨训练馆、室外训练设施、体能训练场、登高攀爬技能训练设施、心理训练设施、交通事故处置训练设施、危险化学品槽罐车火灾泄漏事故处理训练设施建设。600

3.消防车辆建设。为满足山地地震救援的需要,勐海县新购1辆城市多功能主战消防车;3辆水罐消防车;1辆登高平台(云梯)消防车;1辆多功能抢险救援车。500

4.消防应急通信系统建设。升级119作战指挥中心,提升应急救援远程指挥调度能力;消防支队新购1辆“动中通”卫星通信指挥车;完成城市重大事故及地质性灾害救援应急通信系统建设。200

5.战勤保障体系建设。完成省消防总队下达的战勤保障物资储备任务达标建设。200

4500

消防

 

(四)恢复重建能力提升工程

 

 

19

恢复重建经验总结

和技术推广

总结恢复重建成功经验和模式,推广符合情的重建经验和技术,科学

开展灾后恢复重建。

10

住建局

20

加大和拓宽农房

受灾保险

大力开展农村农房保险的宣传和灾后的及时理赔,提高了全农户的参保积极性。“十三五”期间,县政府计划投入农房保险资金183万元,惠及169300人。

183

民政局

 

(五)工程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21

中小学校舍抗灾能力提升工程

实施中小学校舍新建重建与加固改造,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完成142所中小学校,21.53万平方米的校舍建设任务。

51134

教育局

22

防灾减灾治理工程

实施大江大河、重要江河支流、中小河流、山洪沟治理;实施水利设施除险加固,中小河流防洪标准提高到10—20年一遇。推进打洛界河、流沙河等重点河段治理,实施2座小㈠型水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11800

23

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和房屋加固技术

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和房屋加固技术。推进减隔震关键新技术、新型减隔震装置和生产施工技术,提升技术成熟度、降低使用成本、扩大普及面。实施地震重点危险区和重点监视防御区内重要公共建筑物减隔震技术的强制推行。推广成本合理、成熟稳定的房屋加固技术。

3

住建局

24

中小学校舍与农村住房抗灾能力提升工程

实施农村新建住房强制性设防标准和激励性导向政策,推广应用适合本土农村房屋特点的抗震建房技术,实4370户农村整体性(CD级)危房改造与加固,重点加强设防烈度7度以上农村危房的普查和改造。

4370

住建局

25

地质灾害搬迁避让

与工程治理

对地质灾害的危害一般应尽量采取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方式,“十三五”规划对10中型及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搬迁治理经费3473万元,惠及3427人。

3473

国土局

26

应急避难体系建设

充分利用学校、公园、广场、体育馆、人防设施、城市绿地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实现勐海县至少提升完善建成1类应急避难场所,5万以上人口城至少建成1类应急避难场所。

35

民政局

 

(六)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程

 

 

27

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和

应急演练

各级各类学校按要求每月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地震、火灾、踩踏等防灾减灾应急演练,不定期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学生逃生、自救与互救防灾减灾能力。

30

教育局

28

社会防灾减灾宣传教育

乡镇及农场组织开展“5.12”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

12

县政府应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