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标本兼治应对网络突发公共事件

作者 :佚名 来源 :转载https://www.xsbn.gov.cn/178.news.detail.dhtml?news_id=60845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19-02-21

标本兼治应对网络突发公共事件


目前,网络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频次、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呈扩大趋势,如果治理不当,就会对公众的社会信任、社会秩序的稳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2017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依据现实情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国家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等法律规章,制定了《公共互联网网络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这充分体现了我国维护网络环境、保障网络安全的坚定决心,进一步反映了我国对健全公共互联网网络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重视。由此,为了营造出安全可信的网络环境,网络突发公共事件的治理必须实现现代化转型。

网络突发公共事件的危害

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网络突发公共事件产生时的信息容量非常大,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网络上,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发布自己的见解、表明态度。然而部分别有用心的人借助网络对一些事件肆意炒作,宣扬社会阴暗面,把网络当作泄愤的工具,操控言论,扭曲社会现象、导致事件失真,动摇了公众对社会公正的信心。并且在网络突发公共事件的产生过程中,通过少数“意见领袖”“网络大V”的讨论,引发了成千上万个的转发和点赞,导致网络突发公共事件不断蔓延。一旦失控就会破坏公众的价值判断、扰乱公共话语体系,对社会秩序造成危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损害政府公信力和形象。网络突发公共事件的产生会导致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无限放大。尤其是近些年来,网络突发公共事件发生频率不断攀升,网民参与规模不断扩大,网络空间孕育的网络突发性事件不断激增,网络技术攻击造成的网络安全型事件也层出不穷。截至20186月,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8.02亿人。我国网民数量的倍增也使得网络突发公共事件参与峰值不断增长,在此环境下,网络突发公共事件激起的“蝴蝶效应”,极易引起公众对政府的强烈不满,使公众与政府之间的矛盾激化,造成公众与政府间隔阂甚至对立,严重地损害了政府形象。

增加政府治理难度。近些年来,网络突发公共事件的跨区域性特征愈加明显,当网络突发公共事件产生时,真实信息、虚假信息、负面舆情在网络上交锋,跳出了地理、物理的边界限制,关于政府的负面舆论被随意放大。又由于网络的虚拟化、匿名化特点,再加上法律法规的缺位,人们难以对信息进行清晰、准确地判断,很难知晓信息发布者的动机、社会身份等,导致政府治理的难度加大,削弱了政府对网络突发公共事件的治理能力,使得政府对舆论事件的判断、过滤、加工受到严重阻碍。

协同治理共发力,动态治理不固化

我国网络突发公共事件治理部门碎片化,网络空间中的市场力量、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导致很多网络突发事件没有得到及时控制,迅速发酵。而协同治理是有效应对网络突发公共事件的理性选择,能够为社会治理复杂事务提供新的思维模式和方式方法。因此,我们要转变治理理念,增强协同治理力度,将政府、半官方机构、非政府机构、公民等主体联合起来,使协同治理达到最佳效果。同时,我们要加强对网络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视程度和安全意识,全面落实安全制度和技术防范措施,携手网络社会力量及网络市场力量,制定完备的网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提升实战能力,增强协同治理水平。

另外,政府要根据网络传播规律,把握事件发展脉络与现实根源,及时作出现实回应,寻找解决办法,从而形成线上舆情引导、线下现实回应的良性协同治理机制。如:2017年发生在深圳的“天价小黄鱼”事件中,为了让网络舆论得以快速缓解,深圳政府转换思维方式,联动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价格监督检查局以及广大网民等,通过“闻宰而动”“主动发声”等措施积极应对,有效解决了问题,塑造了积极负责的政府形象,促进社会和谐有序发展。

网络突发公共事件不能走故步自封、墨守成规的静态化管理之路。为了提高解决问题的精准度,治理网络突发公共事件需要与时俱进,根据事件演变的动态化过程,采取动态化治理措施;根据事件的最新动态,迅速、全面、准确地把握网络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与演变的客观走势,及时选择、应用和调整治理方式。在事件治理过程中,要科学监测事件背后快速变化的网意诉求、舆论焦点,提高治理政策的敏锐性。在充分尊重互联网传播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善用大数据手段,分析网络社会心态,及时发现并集中解决其中紧迫而关键的问题。例如,政府要迅速察识事件之源发,立足于事件源发,研判与预测事件发展趋势、探究事件引爆点、监控重点领域;通过建立和完善决策追踪和监测制度,综合运用各方资源、知识和技术力量,及时调整政府应对策略,快速拟定与落实治理的决策方案,作出正确的政策输出和有效的政策执行。

强化法治标本兼治,生态治理以人为本

近些年来,开放交互式的网络媒介发展快速,网络突发公共事件的影响被强化,在突发公共事件传达和呈现中,互联网的功能越来越突出,能够很好地实现现实的诉求、意见诉求,尤其是政府部门对网络舆论的现实回应行动愈发引人注目。例如,2018年被曝光的某明星偷税漏税事件正是从网络微博爆料开始,经由微博大V转发和评论,迅速推动了舆情的持续发酵,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在此过程中,政府对该事件及时作出回应,极大地安抚了网民的情绪,也将违法之人绳之以法。面对网络突发公共事件的频发性和强劲的影响力,我们需要从根本上,寻找并运用有效的治理方式,积极探索,完善法律法规,标本兼治。首先,要围绕着规范立法和改进执法两个方面,加强网络治理法治建设,推进网络突发公共事件法治化治理。尤其要加强网络技术层面和网络社区量大模块的法律规范建设,立足执法规范性的基本原则,善用各种资源,提升执法质量和网络技术法律规范建设,增强网络执法的灵活性,实现标本兼治的目的。

随着网络空间的不断开放,网络空间话语权进入了形态重塑的嬗变过程中,网络突发公共事件背后的利益冲突和话语权争夺愈加激烈。现如今,网络成了人们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生态环境好,能够有助于事件的治理,能够预防事件的蔓延。反之,可能成为网络突发公共事件滋生和恶化的土壤。因此,我们必须要实施生态化治理,不能简单、僵化、机械化地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深入到“人”的精神世界中,才能维护、净化网络环境。也就是说,管理者要积极进行社会心态及群体情绪的监测预警,要增强与网民的良好互动关系,积极地对网民进行心理上的干预疏导,充分掌握影响事件的社会情绪、心态变化的根源,充分考虑网络突发公共事件所在生态环境的系统性、有机性,净化、维护好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