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如何让社会力量更好参与应急管理

作者 :佚名 来源 :转载http://www.xsbn.gov.cn/178.news.detail.dhtml?news_id=54971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18-09-18

如何让社会力量更好参与应急管理


当前,我国能够有效参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社会力量主要有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自治组织、社区群众、企业和志愿者等,他们组织灵活多样,具有亲和力,往往更加靠近突发事件现场,理应是应急管的重要力量。而从实践效果看,虽然近年来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发展迅速,成效显著,但仍然面临着渠道不畅通、信息不对称、活动不规范等问题,往往出现“雷声大、雨点小”“重形式、轻内容”“乱帮忙、帮倒忙”等局面,参与效果大打折扣。更好地发挥社会力量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形成政府与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格局,需要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梳理整合资源,加强培训演练,提高参与能力。

建立平台,协调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主要是做好管理服务、信息共享、沟通协调。一是管理服务,对正式注册参与应急管理的社会力量进行规范化管理,按照专业领域和特长对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分类统计和资质认定,以备在不同的应急领域和应急阶段调用;对社会力量提供政策咨询、人才管理、人员培训、法律维权、评估调研等公共服务事项。二是信息共享,搭建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引导救灾需求与社会服务有效对接,政府与社会组织在第一时间都将自己收集到的危机信息上传,以便双方都能够了解危机信息,从而弥补自身对危机信息的盲区。三是沟通协调,在政府和社会力量之间、社会力量相互之间建立有效合作机制,搭建多方沟通桥梁,畅通信息流通渠道,保证在应急合作时的顺畅沟通;发挥统筹兼顾、协调全局的职能,整合社会力量分散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在应急行动时,统一协调应急力量、统一调配应急资源,形成应急合力。

多措并举,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热情。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参与应急救援、实施款物捐赠、设立帮扶项目、投资基础设施、提供志愿服务等方式积极参与应急管理。采用市场化方式,以合同、付费购买等形式开展应急管理合作,提高应急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将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明确购买服务的项目、内容和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工作。充分运用财政补贴、保险、税费、信贷等手段,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应急物资产品研发制造,应急教育培训等,适应保障公共安全的要求。各级政府和相关组织要借助媒体,广泛发动,宣传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的典型事迹,多种形式表彰奖励先进组织和个人,营造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的良好氛围。采取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对参加应急活动的社会组织和志愿者进行考核奖励,物质方面可以采取提供生活补助、投保人身意外保险等方式,精神方面可建立志愿服务嘉许和回馈制度,采取颁发荣誉证书、评定星级等方式为志愿服务者提供精神激励。成立志愿者基金,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支持志愿者组织建设。

注重演练,打造快速响应应急队伍。进一步完善包括社区总体应急预案、社区分类应急预案(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公共卫生等)、社区专项应急预案、应急处置具体预案等在内的预案体系,并定期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评审,以保证预案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统筹社区应急力量,规范社区应急队伍的登记、组织、管理、培训、演练,严格工作制度和程序,确保突发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工作。强化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和信息报告,及时排查隐患和各类危险源,及时整改,做好风险和舆情的上报工作。鼓励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专业社工、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传、自救互救技能培训、灾害风险评估和必要的中小型应急救援和生活安置演练等活动。逐步建立政府资助的第一响应者制度,培训一批在自然灾害和大规模紧急事件时能够携带着信息和资源、有准备、有装备、首先赶到现场实施救助的人。城市应该以社区和街道为单位,培训和组织市民参加基层志愿者应急队伍;农村应该充分发挥和利用好大学生村官、第一书记和基层民兵组织的作用,带动农村居民增强应急意识,争当第一响应者。

强化培训,提升应急救援专业化能力。应急管理需要在危机发生的瞬间作出应急反应和决策,是一项“智勇双全”的工作,要求各参与主体同时具备智慧、经验、技能、勇气等条件。但目前我国的社会力量普遍缺乏教育培训,虽然参与热情高涨,但在专业技能和知识要求方面都有一定差距,迫切需要完善培训机制,加强专业能力培训。加强对应急志愿者的招募、培训和管理工作,在扩大应急志愿者规模的同时,更因强化应急能力培训。采取资格认证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等多种方式,对志愿者进行专业能力培训,主要培训内容可以从风险预防与控制、救援工作流程、救援支持网络及资源、专业伦理教育、次生灾害应对等方面开展。社会团体、公益机构广泛开展“应急教育和自救互救培训工程”,针对不同群体特点,制订“菜单式”培训方案,突出针对性、实用性。加强对居委会、村委会、业委会的培训和支持,增强基层民众的应急能力。加强中小学应急教育,将应急教育和自救互救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