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勐海镇概况2021

来源 :勐海县勐海镇人民政府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21-07-22

一、地理位置与气候环境

勐海,系傣语地名,意为勇敢者居住的地方,地处北回归线以南,位于勐海县中部偏东,地处东经100°17′42″100°32′,北纬21°52′22°9′之间。东依勐宋乡,东南与格朗和乡相连,西南与勐混镇相邻,西与勐遮镇、勐满镇交界,北与勐阿镇相接。辖区总面积365.38平方公里,山区面积47万亩,占国土面积的85.77%,境内南北最大纵距27.3公里,东西最大横距21.84公里。勐海坝子面积7.8万亩,是全县的稻谷、蔬菜主产区之一。最高点为火盘山,海拔1987.2米,最低海拔1090米。境内河流属澜沧江水系。流沙河为过境河流,自勐遮镇流入,自西向东穿过勐海坝子流入景洪市境内。南丹河、南海河、南短河流经勐海坝子汇入流沙河,南翁河向北流入勐阿镇。国道219线从景混二级公路穿境而过,是全县通往各乡镇和边镜及内地的交通枢纽。

勐海镇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热带、亚热带西南季风气候,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热量充足,降雨充沛,干湿分明的气候特点。夏秋季湿热多雨,冬春季温暖干燥。年平均气温18.5℃,年降雨量1340毫米,雨季多集中在5~10月。

二、历史沿革与行政区划

勐海镇由原象山镇和勐海乡合并而成,勐海系傣语地名,勐:地方,海:勇敢人。意为纪念统辖勐海的第一位傣族英雄——岩海(又名召相海)而得名,被喻为英雄居住的地方古为一土司地,明为一版纳地。1913年,为第二区行政分局、第三区行政分局(勐海)。1927年置象山区(1930年设勐海镇,1946年改象山镇)、勐海区(1940年为拱城乡)属佛海县。1953年置勐海区,属版纳勐海。1958年改为象山公社、跃进公社,属勐海县。1959年为象山镇(1966年改称东风镇)、勐海区,1969年改为东风公社,1975年为象山镇、勐海公社(1987年改勐海乡)。1997年,象山镇面积62.6平方千米,其中城区面积2.8平方千米,人口2.02万,镇政府驻象山新街,辖街道、曼贺、曼袄、景龙4个行政村;勐海乡面积301.8平方千米,人口2.1万,辖曼真、翁囡、曼派、曼搞、曼短、曼尾、曼兴7个行政村。2002年,撤销象山镇、勐海乡,设立勐海镇。

全镇辖景龙、曼贺、曼袄、曼尾、曼真、曼短、曼搞、勐翁8个村委会和象山、沿河、佛双、祥和、景囡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有93个村民小组(村民以傣族为主村寨60个、汉族为主的村寨13个、哈尼族为主的村寨10个、拉祜族为主的村寨7个、回村寨2个、景颇族为主的村寨1个)和26个社区居民小组。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镇,具有民族多、人口多,幅员面积广,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的区位优势。1个党委,8个村党总支和5个社区党总支,4个机关事业党支部、93个农村党支部、41个社区党支部和2“两新”党支部。

三、民族构成与民族文化

2020年末,全镇总人口数1794565844(其中农村人口694434628人),全镇有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回族、景颇族、彝族、佤族等8种世居少数民族。

境内的傣、哈尼、拉祜、回等少数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民族风情浓郁。傣族的泼水节、哈尼族的嘎汤帕节、拉祜族的拉祜扩节、回族的圣节集中展示了当地独特的民风民俗文化。境内佛教壁画贮量丰富,工艺美术风格独特;贝叶文化博大精深,研究工作亟待开展。傣族赞哈、古乐、绘画,哈尼族的采茶舞,拉祜族芦笙舞,让人耳目一新,余味深长,佛塔、佛寺蕴含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

四、资源禀赋与特色产业发展

经济收入2020年,全镇完成农业生产总值49822万元,同比增长3.4%;财政收入3248万元,同比降低15.2%;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36元,同比增长6.5%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产业化、规模化、多样化特点逐步呈现,农民财产性、经营性、工资性收入不断增加。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23606亩,其中粮豆种植面积6.06万亩;甘蔗收获面积1.63万亩,新植面积0.63万亩,工业入榨量8.45万吨;茶园面积73521亩(其中采摘面积71465亩),干毛茶年产量3073吨。全镇生猪存栏1319牛存栏1916羊存栏655规模场家禽存栏37散养户家禽存栏17

【土地林业】全镇有耕地72972亩,水田33267亩,旱地39705,农民人均耕地面积2.11;林地面积155592.72亩。辖区有国家级曼稿自然保护区面积11.8万亩。

【水能资源】境内河流属澜沧江水系。流沙河为过境河流,自勐遮镇流入,自西向东穿过勐海坝子流入景洪市境内。南丹河、南海河、南短河流经勐海坝子汇入流沙河,南翁河向北流入勐阿镇。镇内有有水库25座,总库容812.71万立方米,其中:小(一)型3座,小(二)型22座;坝塘40座,总库容84万立方米;小型水闸3座。

【矿产资源】勐海镇境内矿产资源主要有稀土矿,主要分布于勐海坝子内,属国家出资探矿产地,探明独居石33310011吨,其中工业矿961吨,低品位矿9050吨;伴生锆石33340588吨,其中工业矿4236吨、低品位矿36352吨。境内有得天独厚的矿泉资源,其中,温泉主要分布于镇政府东南侧勐海至景洪公路边的曼尾一带;矿泉主要分布于勐海镇东部的曼尾及南部的曼弄罕一带,温泉、矿泉均产于花岗岩岩层中。

【生物资源】勐海镇生物资源丰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黑黄檀、红椿、合果木、金毛狗(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等4种。针对野生大花万代兰具有的保护价值及其目前所面临的各种威胁,提出加大管护力度,对其主要附主植物毛叶青冈、大叶栎、黑黄檀加以保护,并对野生大花万代兰分布及种群数量进行长期性监测,开展人工培育技术研究等保护措施。

【旅游和文化资源】

1. 水白塔。

傣语地名:塔冈南。塔:佛寺,冈:中间,南:河水;意为水中塔,位于原勐海乡政府驻地东北4.5千米处,坐落在勐海坝子中的流沙河畔。始建于公元1455年,十年动乱期间遭严重破损,于1981年修复。作为释迦摩尼巡视到勐海的标记,建造人是名叫曼扎好的缅族人。传说,很早以前释迦摩尼周游到曼喷龙,将痰盂丢进流沙河中,传旨痰盂飘到哪里停止就在哪里建塔,当地傣族称此塔为“塔广骂”,即痰盂缸塔,后来因为发大水,将塔围于水中,故又改称“塔冈南”,意为水中之塔。“塔冈南”有着一座形如多层葫芦相垒的佛塔。一塔、一寺、一佛,屹立于广阔的天地间。四周稻田环绕不远处有河流经过,塔边榕树参天,有着小独树成林之美,美丽而安静,是远离尘世的圣地。

2. 勐翁曼别佛寺。

曼别佛寺20191028日被勐海县人民政府列为勐海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勐海镇勐翁村委会曼别村民小组,距勐海镇政府所在地17公里,公路已硬化,交通方便,气候适宜。碑文经傣文专家翻译:该佛寺为来自大理的两兄弟建造,佛寺始建于傣历1202年(公元1840年),先塑的佛像;傣历1204年(公元1842年),建了木质佛龛;傣历1207年(公元1845年)建成大殿,先后历时5年。距今179年。

据西双版纳州文物管理所研究表明:该佛寺是目前州内唯一有文字记载及缘由碑文的古佛寺。对研究傣族佛寺建筑历史及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历史价值。中国古建筑不仅仅是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而且早已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它记载了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聪明才智,古代佛寺建筑以其精湛的技艺、独特的风格,在建筑史上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艺术价值。建筑不仅仅是科学,还是一种艺术。曼别佛寺集绘画、雕刻、工艺、装饰美术等造型艺术于一身,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具有重要的艺术研究价值。三是人文价值。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地建筑因人文、地理、自然等条件的差异而各具特色。曼别佛寺是西双版纳傣族地区乃至东南亚一带典型的佛教建筑,对研究南传佛教具有重要价值。

3. 曼板村。

曼板村民小组隶属勐海县勐海镇曼袄村委会,位于勐海县正东方向,离勐海县城2公里。

曼板,傣语地名,原名曼榜,曼:寨子;榜:田棚。曼榜:意为田棚寨。据传300年前此处是田棚,后来土司派人来此建寨,故称曼榜。后因榜与板发音相近,且因榜字书写复杂,群众在长期的使用中习惯将榜写成板,已约定俗成,第二次地名普查时群众要求更名为将“曼榜”更名为“曼板”。曼板村2006年搬迁至现居地,镇党委政府邀请设计院对曼板村制定了规划方案,定义为旅游村曼板村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在抓好粮、茶传统产业的同时,建起了生态茶园、蔬菜瓜果园,开发以旅游、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傣家乐”,全村村民都积极参与到“傣家乐”建设中来,就近向“傣家乐”提供优质的农副产品,并在种植、养殖、建筑、初加工等各个领域发挥自己的特长,全村形成了多元化经营的格局。目前,游傣家寨、吃傣家饭、住傣家楼、做傣家人等民俗特色产业,已成为其未来产业发展的着力点。勐海聚人气的傣味“光罕农家乐”就在此地。

4. 曼贺“第一圣泉”。

“第一圣泉”位于勐海镇曼贺村委会曼贺村民小组,1168(傣历529开始成立村寨时,村民要建盖缅寺,把缅寺水井和村寨水井分开,就开挖了三口井,一个是傣名叫“难窝干万”;一个叫“难窝”,一个是叫“难窝瓦”。三口井水从此和大家密不可分,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但是长期以来,大家还是觉得“难窝瓦”的水好喝所以最后大部分村民都去打“难窝瓦”汉名叫“缅寺水井”的水烧水煮饭。传说中在1582傣历944时景洪王(车里)“召片领”上到勐海来巡查,到过勐宋曼烈村和勐混曼扁村喝到的水都说好喝,但最终都没有曼贺水井的水甘甜,取名为傣名“难窝金”。每年曼贺都要对此水井进行清理、打捞、请佛爷念经,这样水才不浑浊腥味60年代末大家又把“难窝金”改名为“难窝的”汉名“神仙水”,80年代初为了让这口井名扬天下就把神仙改为“圣”,把“水”改为“泉”,所以就取名为勐海“第一圣泉”水井而名至今。美食“谷花鸡”烤鸡就在水井旁边。

5. 景颇寨。

勐海镇景颇寨是全州唯一一个景颇族聚居地,村寨隶属于勐海县勐海镇勐翁村,属于半山区。位于勐海镇西南边,距离勐翁村委会17公里,距离镇政府21公里。景颇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目瑙纵歌节、能仙节、新米节等,其中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为“目瑙纵歌节”,“目瑙纵歌“天堂之舞”、“万人狂欢舞”的美称,是世界上最壮观的集体歌舞,更是民族团结之舞多年来,勐海镇党委政府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主题,始终把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实现各民族群众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作为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利用小年十五前后开展“目瑙纵歌”节来促使各民族和睦相处。勐海镇在弘扬、传承云南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内外游客展示新时代各民族团结、繁荣、进步的主旋律和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6. 勐海镇曼飞龙“仙人坐”。

勐海曼飞龙仙人坐位于勐海大益庄园对面。“仙人坐”由来已久,佛祖在世将跨进佛历45周年时巡游顺着村寨大勐、小勐来到勐啊的“干玛腊它”,既勐龙,勐宰的“牙鲁巴腊它”,既勐混修佛,而后到了曼化良,帕牙宰牙的宫殿,又到了“帕落埋”静坐,从“帕落埋”到“勐维给腊它”勐海的一块草平地静坐,护迎有两个村寨,一个名叫曼飞龙,一个名叫曼飞囡,人们得知佛祖来到此地就纷纷前来赕佛,这两个寨子又给佛祖建盖了一个凉亭。在人们纷纷来赕佛的同时,龙王得知后它用脊背顶起土拱高起来给佛祖得到舒服的静坐。这时两个村寨的人前来给佛祖赕斋饭,曼飞龙有一位老妇人缝制一块大袈袋前来赕佛祖,曼飞囡老妇人也缝制一块小袈裟前来赕佛祖。佛祖用过斋饭后,用水来濑口吐进小流沙河,佛祖口里有七粒饭未嚼碎跟随着小流沙河流进了大流沙河顺着河水流到一个沙滩岛,这七粒饭并没有分开沾连在一起流不走,龙王得知后用脊背把沙滩项拱高起来成了个岛,这个沙滩岛佛祖命名为勐海的“换毫”谷魂。佛祖叫人把小袈裟淋湿后拿来,佛祖用右脚一踩成了脚印叫人们把这块小裂裟脚印留在帕广卓的一块大石头,而现成了勐海的仙人脚山,“帕瓦广卓”。

曼飞龙“仙人坐”至今年年都有人管理,年年有人拜佛,据传已有2500年历史。到了“门干变和”“门干宰”两弟兄建寨建勐时代,他们事先在整个勐海此地建盖了第一坐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