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解读《西双版纳州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

来源 :转载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19-05-05

文章转载自: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网


2018年12月29日,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西政发〔2018〕68号,以下简称《意见》)。对我州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及建立长效机制作出重要部署。为便于全州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更好地理解《实施意见》,切实做好我州0—6岁残疾儿童的康复救助工作,现就《实施意见》出台的背景和主要内容等解读如下:

一、政策出台的背景和依据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广大残疾人格外关心、格外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讲话要求“要增强全社会残疾预防意识,重视残疾人健康,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

2018年6月21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意见》(国发〔2018〕20号);9月6日,省政府也印发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云政发〔2018〕52号)。两份文件均要求自2018年10月1要求自2018年10月1日起在全国全面实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这是我国着力改善残疾儿童康复状况,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重要举措,也是继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之后,我国出台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残疾人康复服务保障的重大政策,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体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举措,是对残疾儿童实施抢救性康复救助的重要保障,也是保基本、兜底线的一项重要民生制度安排,对改善残疾儿童康复状况、减轻残疾儿童家庭经济负担、促进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要内容

《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

的实施意见》主要内容包括总体要求、制度内容、组织实施三个部分。

(一)总体要求。总体要求中提出了建立西双版纳州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

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着力保障残疾儿童基本康复服务需求,全面建立覆盖城乡、政策衔接、运行规范、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

2.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制度衔接、应救尽救。二是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三是坚持规范有序、公开公正。四是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3.总体目标:到2020年,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体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残联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格局,基本实现残疾儿童应救尽救。

到2025年,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服务供给能力显著增强,服务质量和保障水平明显提高,残疾儿童普遍享有基本康复服务,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二)制度内容。制度明确了救助对象、救助内容和标

准、工作流程、定点康复机构的认定和管理、经费保障等。

1.残疾儿童救助是指包含视力、听力、言语、肢体、

智力等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含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的残疾儿童以及有各类残疾但未申办残疾人证的儿童。

2.申请救助的残疾儿童需具备以下条件:1.户籍:具有西双版纳州户籍(或在西双版纳州领取居住证);2.年龄:0—6岁(其中,语后聋的听障儿童申请人工耳蜗植入、肢体残疾儿童申请矫治手术年龄可放宽至18岁);3.家庭经济状况: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中的残疾儿童、儿童福利机构收留抚养的残疾儿童、纳入特困儿童基本生活补助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的残疾儿童;其他经济困难家庭的残疾儿童。其他经济困难家庭的具体认定办法,由县级政府制定。

3.救助内容包括以减轻功能障碍、改善功能状况、增强生活自理和社会参与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手术、辅助器具配置和康复训练等。具体根据不同的残疾类别提供相应的救助项目。

4.救助标准按手术类、康复训练类、辅助器具适配分

类设定补助标准。根据残疾儿童所需要和接受的康复项目申请。

5.康复救助申请及受理,由残疾儿童监护人(或由监护人委托他人或机构)向残疾儿童户籍所在地(居住证发放地)县市级残联申请。县市级残联受理申请后,对相关信息进行比对、审核,并将结果通知申请人。

6.康复机构选择及费用结算,经审核符合条件的救助

对象,由残疾儿童监护人自主选择定点康复机构接受康复服务。所产生的费用,经县市级残联审核后,由县市级财政部门与定点康复机构在救助限额标准内据实结算。

(三)组织实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实行政府负责制,自2018年10月1日起全面实施。各县、市人民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并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意见和政策措施。州政府督查室将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专项督查。




附: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

各县、市人民政府,试验区管委会,各区管委会,州直各委、办、局,中央、省属驻州各单位:

为贯彻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云政发201852号)精神,保障全州残疾儿童得到及时有效康复救助,结合我州实际,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着力保障残疾儿童基本康复服务需求,全面建立覆盖城乡、政策衔接、运行规范、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制度衔接、应救尽救。加强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与基本医疗、临时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确保残疾儿童家庭求助有门、救助及时。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保基本、托住底,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提供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着力满足残疾儿童基本康复服务需求。

坚持规范有序、公开公正。建立科学规范、便民高效的运行机制,主动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做到公开透明、结果公正。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更好发挥政府保基本作用,不断推进基本康复服务均等化;更好发挥社会力量作用,不断扩大康复服务供给,提高康复服务质量。

(三)总体目标

2020年,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体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残联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格局,基本实现残疾儿童应救尽救。

2025年,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服务供给能力显著增强,服务质量和保障水平明显提高,残疾儿童普遍享有基本康复服务,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二、制度内容

(一)救助对象

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等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 户籍:具有西双版纳州户籍(或在西双版纳州领取居住证)。

2. 年龄:0—6岁(其中,语后聋的听障儿童申请人工耳蜗植入、肢体残疾儿童申请矫治手术年龄可放宽至18岁)。

3家庭经济状况: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中的残疾儿童、儿童福利机构收留抚养的残疾儿童、纳入特困儿童基本生活补助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的残疾儿童;其他经济困难家庭的残疾儿童。其他经济困难家庭的具体认定办法,由县级政府制定。

有条件的县(市),可扩大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年龄范围,也可放宽对救助对象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

(二)救助内容和标准

1.救助内容:以减轻功能障碍、改善功能状况、增强生活自理和社会参与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手术、辅助器具配置和康复训练等。

视力残疾儿童:眼科手术(包括白内障、青光眼、斜视、眼睑疾病、角膜疾病、结膜肿瘤疾病等)、低视力患儿视功能训练、低视力患儿助视器验配及训练、定向行走训练及适应性训练、支持性服务及辅助器具适配。

听力残疾儿童:人工听觉植入手术(包括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等)、助听器适配、听力言语康复训练。

  言语残疾儿童:发声及构音器官矫治手术、发声功能和嗓音、言语康复训练及辅助器具适配。

  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包括术后调整外固定、外固定拆卸)、康复训练(包括术后外固定佩戴中和拆除后的康复治疗、运动功能、转移功能、认知能力、言语交流、日常自我照顾、社会参与能力等)及辅助器具适配。

  智力残疾儿童:认知、语言交往、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领域的康复训练。

孤独症儿童:认知、情绪及行为管理、社交能力、生活自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等领域的康复训练。

2.救助标准:

手术类:手术费最高补助2万元(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费含植入手术、术后开机及4次调机费)。

康复训练:每人每月补助2000元,每年最长不超过10个月。

辅助器具适配: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每人最高补助1000元(含产品及评估适配费用);装配假肢、矫形器,每人最高补助5000元(含部件材料及制作费用);助听器最高补助6000元(含全数字助听器2台、验配及1年内调试);人工耳蜗产品最高补助7万元。

多重残疾的,按照相应残疾类别救助标准给予补助,同一类救助服务同一年度内仅补助1次。

3.需持续进行的康复训练,救助年龄范围内,每年可申请1次康复救助。

县级以上政府根据本地经济状况、残疾儿童康复需求等实际情况,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可适当增加救助内容,提高补助标准。

(三)工作流程

申请。残疾儿童监护人向残疾儿童户籍所在地(居住证发放地)县级残联提出申请。申请有困难的监护人也可委托他人、社会组织、教育机构、社会救助经办机构等代为申请。

审核。对于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的残疾儿童和儿童福利机构收留抚养的残疾儿童的救助申请,以及纳入特困儿童基本生活补助和特困人员供养范围的残疾儿童的救助申请,由县级残联与民政、扶贫部门进行有关信息比对。其他经济困难家庭的残疾儿童的救助申请审核程序,由县级政府规定,县级残联于10个工作日内作出审核决定,并将审核结果书面通知申请人。申请人对审核决定有异议的,可按照规定提出复议。

救助。经审核符合条件的救助对象,由残疾儿童监护人自主选择定点康复机构接受康复服务。

结算。在定点康复机构接受康复服务发生的费用,经县级残联就服务内容、收费标准、服务方式、服务期限、服务地点、服务质量等进行审核后,由县级财政部门与定点康复机构在救助限额标准内据实结算,结算周期由县级残联商同级财政部门确定。

定点康复机构属于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的,对已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的康复诊疗项目,先从医保报销,个人自付部分再按照规定由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资金补贴。

经县级残联审核同意在非定点康复机构接受康复服务发生的费用,由县级残联商同级财政部门明确结算办法。

(四)经费保障

按照应救尽救和财政分级负担的原则,州、县市级政府应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资金纳入政府预算。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实行政府负责制。各县、市人民政府要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政府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重要内容,完善工作协调机制,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单位和个人加大行政问责力度,对违纪违法的严肃追究责任。残联和教育、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计生、市场监管等部门要履职尽责、协作配合,加强工作衔接和信息共享,深化放管服改革,努力实现最多跑一次”“一站式结算,切实提高便民服务水平。

(二)加强能力建设

各县、市人民政府要根据本行政区域残疾人数量、分布状况、康复需求等情况,制定康复机构设置规划,举办公益性康复机构,将康复机构设置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康复机构建设,鼓励多种形式举办康复机构。社会力量举办的康复机构和政府举办的康复机构在准入、执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评审、非营利组织财税扶持、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执行相同的政策。加强康复人才教育培训培养,不断提高康复服务从业人员能力素质。切实加强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经办能力,确保事有人做、责有人负。推动建设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服务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充分发挥村(居)民委员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慈善组织和残疾人专职委员、社会工作者、志愿服务人员等社会力量作用,做好发现告知、协助申请、志愿服务等工作。健全多渠道筹资机制,鼓励、引导社会捐赠。

(三)加强综合监管

教育、民政、卫生计生、市场监管等部门应积极会同残联制定和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机构管理有关政策,共同做好康复机构监督管理。县市残联要主动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定点康复机构准入、退出等监管,建立定期检查、综合评估机制,指导定点康复机构规范内部管理、改善服务质量、加强风险防控,及时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和安全责任事故,确保残疾儿童人身安全;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康复服务定价机制,加强价格监管;建立覆盖康复机构、从业人员和救助对象家庭的诚信评价和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建立黑名单制度,做好公共信用信息记录和归集,加强与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信息交换共享;积极培育和发展康复服务行业协会,发挥行业自律作用。财政、审计等部门要加强对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防止发生挤占、挪用、套取等违法违规现象。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和资金筹集使用情况要定期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四)加强宣传动员

各县市、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运用传统媒体、新媒体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政策解读和宣传,让社会各界广泛了解党和政府的爱民之心、惠民之举,帮助残疾儿童监护人准确知晓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有关内容,了解基本申请程序和要求。积极引导全社会强化残疾预防和康复意识,关心、支持残疾儿童康复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我州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自2018101日起全面实施。各县、市人民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并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意见和政策措施。州政府督查室将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专项督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