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勐海县“十一五”规划纲要

来源 :勐海县发展和改革局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08-09-08

前  言

   《勐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情况下编制的规划。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纲要》,对于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加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顺利实现县委提出的与全省、全州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胜利完成“十五”计划,为编制和实施《纲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科学的办法和深化改革的思路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编制《纲要》的指导思想。《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州委五届七次、县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是编制《纲要》的依据。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确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是编制《纲要》的基本要求。

    《纲要》凝聚了全县各族人民的智慧,是引领未来发展的导航图;是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纲要》既指出了人民期望的发展方向,又提出了需要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努力实现的目标,更在公共服务领域做出了庄严承诺。是继续搞好重要领域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以及政府制定各项经济社会政策、安排部署各项工作的依据。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动员全县各族人民,全面落实《纲要》提出的任务和奋斗目标,是各级政府、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一章 “十五”计划完成情况和“十一五”发展面临的形势

    过去五年,是我县克服各种困难、不断前进的五年,是经济社会发展较快、改革开放力度最大、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五年来,我县在上级的关心支持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突出发展主题,沉着应对,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真抓实干,经过全县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完成或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的各项目标任务,经济呈现出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良好发展势头,社会事业和改革开放取得了显著成就,走出了一条符合勐海实际的发展路子。

    ——综合经济实力持续增强。预计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实现15.38亿元,五年累计完成59.75亿,年均增长10.1%;与全州发展水平持平,超额完成全县“十五”计划年均增长7.7%的预期目标。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1.1%,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9.2%,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2.5%。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三次产业构成从2000年的42:18:40调整为2005年的31:24:45。

    ——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按照“围绕发展抓投资,加快投资促发展,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的思路,组织实施了以农林水、交通、能源、旅游、市政、文化、教育卫生等为重点的100余个建设项目。勐邦水库加固除险、大型灌区、景混公路、县城引水工程、宾房电站除险扩容、电网改造、县城街道、勐景来景区、打洛国门联检大楼等一批项目相继竣工并投入使用;曼丹水库、土地整治、移民搬迁、佛双桥至打洛公路、县乡油路、麻区道路、天生桥电站、流沙河一级电站、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项目相继进入实施阶段。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9.76亿元,年均增长15%。

    ——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围绕提升优化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思路,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2005年末粮食种植面积49.4万亩,产量1.45亿公斤;橡胶种植面积12.04万亩,干胶产量4804吨;甘蔗种植面积20.2万亩,产量76.73万吨;茶叶种植面积22.57万亩,产量(毛茶)9681吨。林业、边贸旅游、房地产、矿电、畜禽蔬菜、麻业等产业发展稳步推进。

    ——对内对外开放取得重大突破。抓住机遇,立足优势,完善投资环境,落实优惠政策,加强与内地和周边国家的经贸文化交流,扩大合作领域和范围。完成对外经济贸易总额5.25亿元,年均增长9.7%;五年累计引进经济合作项目54项,协议总投资10.7亿元,到位资金5.6亿元。

    ——人民生活逐步提高。五年累计解决2.64万人的温饱问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615元,年均增长5.1%;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完成1916元,年均增长5.6%。城镇居民住房使用面积明显提高,预期消费得到增强。

    ——各项改革全面推进。国企改革取得新突破,民营化经济进程发展步伐加快。完成31户国有企业和14户集体企业改制。全县个体工商户达4900户左右,非公有制经济占经济总量比重由2000年的23%提高到2005年的35%;农村、教育、文化、卫生、投资、金融、财税等各项改革稳步推进。

   ——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可持续发展意识深入人心,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科教兴县战略顺利实施,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两基”工作进展顺利,边境乡镇和人口较少民族“三免费”教育得到全面实施。全县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5%。卫生防治体系和机制得到加强,乡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   8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27‰,计划生育率达到了95.48%。文化体育事业全面发展。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开展创建文明活动成效显著,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全面推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整体联动工程,组织实施禁毒、禁赌、扫黄打非、艾滋病防治和安全生产整治等专项行动,社会秩序明显好转。全县呈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边疆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为今后五年又快又好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重要战略机遇和条件

    未来五年,是我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县经济社会将进入一个十分重要发展的阶段。期内,我县人均GDP将步入1000美元的转折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只要发展思路对头、战略谋划得当、政策措施有力,就能在“十五”基础上,加快我县发展、实现赶超发展。从面临的形势和发展环境上看,主要发展的有利条件:一是具有加快发展的良好宏观环境。国家将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对不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投资将向“三农”和社会发展等薄弱环节倾斜,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倾斜,向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改善困难群众生活倾斜。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将为我县争取国家和省级财政资金的支持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国家和我省将加大“兴边富民工程”及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领域将得到改善。二是具有加快发展的明确方向。经过“十五”实践和“县域经济”大讨论,加快发展的思想更加牢固,符合县情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步调更加一致,政府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执政水平进一步提高,只要真抓实干,实现在较短时间内缩小差距是完全可能的。三是具有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通过“十五”的发展,我县经济运行的基础和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特色支柱产业群体正在形成,为加快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随着更大范围的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西部尤其是边远欠发达地区已成为东部和内地产业转移的重点,我县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资源优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抢抓机遇,继续实施和启动一批带动结构调整的好项目、大项目,努力加快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着力培育和壮大支柱产业。支柱产业建设和重点项目建设将成为我县“十一五”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四是具有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国内外“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大市场逐步形成,为我县更快地融入国内外经济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深入、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的加快和“走出去”开放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我县发挥“桥头堡”优势,加快构建“中缅泰230经济走廊”建设步伐【“2”(贸易、旅游)、“3”(中、缅、泰)、“0”(零障碍)】。交通能源等条件的改善和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县外一批企业、集团将落户我县,开放型经济将进一步加快。五是具有加快发展的广阔空间。一方面我县属于欠发达地区,后发优势明显,依托企业引进、吸收、消化国内外先进技术,提高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实现产业由弱到强的空间较大。另一方面是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将产生巨大的投资、消费和就业需求,有利于优化城乡结构,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十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全县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在“十一五”期间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当前我县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完全的小康。要实现与全州同步发展,今后五年,我县人均GDP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需增长13%和10.8%,相当于在现有基础上均翻一番以上,任务十分艰巨。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层次低,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支撑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仍然脆弱,第一产业基础建设滞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速度慢,产、供、销脱节,生产水平低,农民增收困难;第二产业不强,原料型、资源型、初级产品较多,精深加工、高附加值和名优产品少;第三产业依靠传统商业、交通运输业支撑,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科技等产业发展还处于低水平状态,新产业开发面临诸多“瓶颈”制约,经济总量小,竞争能力和发展实力不强;财源建设滞后,财源单一,财政增长慢,加快发展的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吃饭与建设的矛盾十分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发展滞后,山坝区发展不平衡;贫困面仍然较大,贫困人口多为少数民族,散居在深山区,生存环境条件恶劣,减贫和脱贫的难度大,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城乡差距、山坝差距难度较大,实现农民增收和农村减贫,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城镇化水平低,辐射和牵动力不强;科技教育基础薄弱,各类专业人才匮乏;对外开放力度不够,口岸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同时,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将会越来越突出,投资和需求不足的双重压力将成为我县“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