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茶树”曾云荣的茶事春秋

  • 作者 :郭易成
  • 来源 :西双版纳新闻网
  • 访问次数 :
  • 发布时间 :2017-12-04 08:50

汪云刚 闫凤亭

在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勐海,人们经常见到一个活跃在繁忙茶事活动中、全国茶界闻名、精神矍铄、年逾七旬的老茶人,他就是人称“老茶树”的曾云荣研究员。

曾云荣在勐海县从事茶叶科技推广示范工作数十年,长期担任勐海县茶办主任。几十年的辛勤奋斗,他事茶不倦,为勐海的茶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人文科学优秀专家学者”,省政府“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 “云南省劳动模范”和“西双版纳科技带头人”等,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吴觉农思想贡献奖和吴觉农勋章等殊荣。

“茶是我的灵魂,茶汤浸透了我的每一个细胞;我崇尚茶树带给人类健康的自然属性,崇尚茶叶所蕴含和折射出来的人生哲理。”,曾云荣践行着他对茶的热爱和执着,谱写了他茶叶春秋的绚丽篇章。

推广茶叶科技建功勋

1961年中秋,曾云荣从大理农校毕业分配到勐海县农科所担任技术员。扎根勐海事茶数十年,曾云荣倡议科学发展新茶园、改造衰老茶园、提高茶叶产量,实施科学规格化育苗,带动全县发展了6个公社和74个大队茶山,共种植茶园3.2万亩,使全县茶园种植上规模,产生显著经济效益,极大地调动了全县发展茶叶生产的积极性。

1986年,国家农业部、外贸部给勐海下达了改造万亩低产茶园、建成出口基地的建设任务,勐海县政府任命曾云荣担任出口基地建设办公室主任兼技术总指挥。经过三年努力,勐海县8个乡20个村共改造低产茶园1万余亩,超额完成了改造1万亩的任务指标,单产由原来的21kg提高到69.48kg。到1990年共增产135万kg,茶农增收696.8万元,勐海县财政增收218.9万元。

1990年,勐海县政府根据出口基地建设取得的成功经验,制定了10万亩单产100斤的“101”基本茶园建设工程,仍由曾云荣负责。曾云荣培训相关人员,实施“一人设计、多人施工”措施,到2000年完成了10万余亩的改造,全县产量达1200万kg,超额完成了计划任务。该项目的实施,帮助勐海县成千上万的茶农掌握了种茶、修剪、管理等技术知识,茶园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全县茶叶生产再上新台阶,成为云南省第一产茶大县。这一项目也被省政府评为出口创汇一等奖。

曾云荣还大力引进推广茶树良种,实现勐海茶叶品种多样化。1992年,他创建勐海县茶树良种繁育推广场,茶树良种繁育基地达400亩。一年内,曾云荣从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省内茶树良种场引进云抗十号、十四号、长叶白毫、矮丰、云梅、云瑰等10多个国家级、省级茶树良种,定植了53亩母本园和示范园,建立了20亩苗圃,繁育了百万株扦插苗,逐步替换了效益产量偏低的老化品种。同时,他组织建立茶叶技术辅导站、茶叶技术推广站、茶叶生产示范站,建立健全了勐海县茶叶技术推广服务网络。他组织实施“茶樟间作”“茶园综合技术栽培实验示范”等科研课题,培养了95名茶业专业毕业生及38名茶叶辅导员,培训了一大批农民技术员,为勐海科学种茶、科学制茶输送了大批科技骨干,使勐海茶叶的品种、品质、制茶工艺有了质的飞跃。

非洲植茶为国争光

上世纪60年代,中国政府援助非洲。1969年8月至1972年5月,曾云荣由国家农垦部选派参加中国援助马里共和国专家组,建设100公顷法拉果茶场。

在马里法拉果茶场,曾云荣主要负责茶苗繁育和协助管理20公顷生产茶园。这里不是茶树繁育生长最适宜区,种茶需要克服许多技术难题。他怀着为国争光的政治责任感和发展中马友谊的历史使命感,克服气候环境不适、生活习惯迥异、语言不通、交流不畅、思念家人等重重困难,迎接挑战、直面压力、不辞辛劳,一心一意扑在援助马里种茶这项伟大的事业上。经过反复推敲设计、测算实验,他选择搭棚遮荫以降低温度,改良土壤以保持水分,采用茶枝条扦插繁殖办法累计育苗500余万株,在当地创造了历史奇迹,受到了马里政府和中国驻马大使馆经济参赞的肯定和赞扬。

在非洲的第二年,曾云荣又接到了定植80公顷面积所需300万株茶苗的任务,他带领当地黑人员工一起从事茶苗繁育工作。在实践中他言传身教,手把手传授当地员工技术和要领,不但如期超额完成了任务,还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为当地茶树栽培种植储备了人才。

以茶代罂驱毒魔

提到“金三角”,人们不由自主会想到毒品,“金三角”成了毒品、毒源和罪恶的代名词。1992年,受缅甸掸邦东部第四特区政府的邀请,曾云荣一行到缅甸边境地区进行考察,寻找以农业种植替代罂粟的办法。

经过实地考察,他认为缅甸的色勒、大勐养等地适宜种茶,并提出用种植茶叶来替代罂粟的设想。随后,考察完毕,勐海县与掸邦东部第四特区政府签订了《合作建设百亩茶园协议书》,根据协议,由勐海县出专家、技术、种籽、工具等,帮助缅甸掸邦东部第四特区种植建设茶园100亩,产量指标每亩达到100斤,3年投产。协议签订后,曾云荣奉命率领茶叶科技工作者,带着茶树种籽出境,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出国种茶之旅。

在缅甸色勒山区的一片罂粟地,他和同伴安营扎寨,带领当地“烟民”开垦种植示范茶园。他们根据地形、土壤、气候等不同,分别在三地进行试点,并对三个试点茶园进行认真细致的规划,制定技术规程。

茶苗种下后,曾云荣安排技术人员负责茶园和茶树幼苗的日常管理,自己每隔一两个月到三个试验点查看茶苗的生长情况,与缅方人员会晤交流,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经三年的合作努力,茶树成园,1996年投入开采。按当时茶叶价测算,1亩茶叶鲜叶收入达700元。项目取得了成功,“烟民”转为“茶农”。

此后这种替代种植方式被广泛推广到我州与周边国家传统毒源区的各类农业技术合作中,并出现了“水稻替代”“甘蔗替代”等模式,被联合国和中国政府定为“中国云南勐海禁毒模式”。


古茶资源普查立新功

澜沧江中下游是茶树的原产地中心地带,这里曾生长着闻名世界的野生茶树王和栽培型茶王树,它们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化石和悠久产茶历史的见证,历经千年,勐海一直在中国茶史、世界茶史上默默的书写着厚重的民族茶文化传奇。

为加强对勐海古茶树的保护和利用,1991年,曾云荣被勐海县任命为古茶树保护委员会主任,具体负责实施对古茶树的保护工作。2002年6月,在州茶业协会与他的积极协调下,州政府与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省茶业协会在景洪联合成功举办了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国内外180多名茶界专家学者出席,为中国普洱茶产业的复兴起到了“正名”和极大推动作用。

为挖掘我州的资源优势,做强做大普洱茶产业,2004年3月至7月,西双版纳率先组织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全州古茶园古茶树资源普查工作,曾云荣为该项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兼任勐腊普查组组长。他虽年逾六旬,但依然坚持带领年轻组员翻山涉水考察、征集古茶树资源,圆满完成了目标任务。根据普查成果出版的《历览西双版纳古茶山》一书,成为人们了解西双版纳古茶树资源、茶叶发展史和茶文化的工具性书籍。

多年来,曾云荣不仅积极实践,还将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成果书写下来,供茶叶科技工作者参考学习,先后在《云南茶叶》《普洱茶论文专辑》等书刊上发表了《澜沧江茶山论古今》《浅析勐海的茶叶生产发展》《建立南糯山万亩茶场的初步设想》《普洱茶的功效作用》等。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2008年,在勐海茶办岗位上奋斗了近半个世纪的曾云荣退休了,但这“匹”立志终生为普洱茶事业奋斗的“老马”并没有停下脚步,反而更加热情的投入到茶叶的文化交流、科普宣传及品牌推介上来,把自己的生活和茶叶紧紧联系在一起。

勐海因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和丰富的茶树资源吸引了行家眼球,大家纷纷组团来这里考察。他们到勐海首先想到的是拜访“老茶树”曾云荣,从他那里得到指点和建议。

为弘扬民族茶文化,助推勐海茶产业发展,曾云荣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积极参加勐海茶叶茶文化协会活动。多年来,他热心于茶叶协会工作,不顾自己年高多病,经常走进茶山为茶农授课,普及茶叶知识和茶文化。在勐海的西定、苏湖、南糯山、勐宋、勐满及澜沧的景迈等古茶山多次留下足迹,中国国际普洱茶节、勐海茶王节、茶叶品鉴会等重大茶事活动都留有他的身影。同时,他还撰写了珍贵史料“勐海茶叶百年”和“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勐海”等,还把多年来从事茶叶推广研究的经历经验整理发表在相关报刊杂志上,被广大读者广为传颂和学习。

近年来,围绕云南省打造千亿元茶产业,让云茶走向世界的宏伟目标,曾云荣还积极到国内外讲学,宣传、推广普洱茶文化,扩大普洱茶在世界各国的影响力,促进云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