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海县茶叶技术服务中心科技志

  • 来源 :勐海县融媒体中心
  • 访问次数 :
  • 发布时间 :2017-09-25 03:28


一、勐海县茶叶历史概况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与缅甸毗邻,国境线长146.56 公里。勐海县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是闻名遐迩的普洱茶故乡,云南大叶茶的发祥地。茶叶是勐海县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是财政增收、农民民致富的主要财源。境内巴达生长着野生型茶树王(1700余年)和南糯山800余年的人工栽培型茶树王(1995年枯死),无疑是茶树演化发展史和栽培史最现实的佐证。

勐海县是一个古老茶区,种植茶叶历史悠久,可追溯到1700年前的三国时代。 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所生产的普洱茶,早在唐代就行销西北、清代达到了鼎盛时期即1662年—1870年间。据有关史书记载,“入山作茶者数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矣。”边疆的各族人民大都“衣食仰给茶山”。上起皇廷朝官,中到骚人墨客,下至黎民百姓,西北、内地、南亚诸国,无不追求普洱茶佳饮,普洱茶闻名天下。

历史上由于澜沧江一江之隔,大部分史书中只记录了江内的古六大茶山(即攸乐、草登、倚帮、莽枝、曼砖、曼撒),实际上古六大茶山“周八百里”,就包括了江外勐海境内同期发展起来的古六大茶山,即:南糯、佛海、勐宋、南峤、巴达、景迈(在今澜沧县境内),当时江外古六大茶山所产茶叶与江内古六大茶山的茶叶,从糯扎渡一并运到普洱集散地去销售,形成了“普洱茶”这一特定的名称。

民国时期,习惯上以江为界将西双版纳地区的产茶区分为江内、江外二大茶区。澜沧江以西的佛海县、南峤县、宁江设局、车里县的南糯山、勐宋均属今勐海县所辖产茶区统称“江外茶区”。在江外茶区,凡坝区边缘的丘陵、山上均有茶树生长,其中以佛海县的茶区分布最广、产量亦最大。江外各县产茶区的产量,据《佛海茶业概况》(民国李拂一著)载“佛海约一万担,车里八千担、宁江五六百担”。据阮福<<普洱茶记>>中载“所谓普洱茶者,非普洱府界内所产。普洱茶之所以能‘名遍天下’是与勐海独特的自然环境和陈香味分不开的,港、澳、台同胞认为绿茶性寒、红茶性热、普洱茶则温和宜人,誉之为养身珍品。

 

 

勐海县历年来茶园面积与茶叶产量

年份

茶园面积(亩)

茶叶面积(担)

年份

茶园面积(亩)

茶叶产量(担)

1666

 

40000

1978

101466

34441

1930

 

15000

1979

105418

24598

1940

 

37000

1980

106694

29427

1950

50100

8000

1981

104795

32554

1956

88282

28742

1982

103164

34000

1957

88282

31800

1983

105806

39453

1958

88482

41059

1984

115251

40000

1959

88544

53357

1985

137282

41000

1960

90382

44802

1986

152106

46000

1961

90357

18408

1987

167131

48000

1962

90356

16833

1988

183131

51000

1963

91134

21090

1989

190000

55000

1964

92857

23563

1990

200000

60000

1965

96999

26512

1998

180916

62040

1966

98696

29118

1999

181000

62822

1967

103351

28556

2000

182000

64322

1968

106027

24608

2001

183000

68660

1969

105998

21009

2002

183000

68660

1970

105811

19132

2003

215000

82020

1971

106297

23471

2004

219600

86550

1972

104845

28726

2005

226102

88900

1973

115280

30565

2006

245000

110000

1974

87675

20424

2007

290332

120000

1975

81099

30147

2008

332000

132000

 

二、大事记

1958年——1960   勐海县茶叶生产工作部

1962年——1982   勐海县多种经营办公室

1983年——1985     勐海县茶办

1986年——1988     勐海县茶叶局

1990年——2003     勐海县茶办

2003年——2009     勐海县茶叶技术服务中心。

1985年首次种植新茶园1000亩。

1962——1966年双行带状种植新茶园14200亩。

1974年发生霜冻灾害,茶叶受灾面积30000亩,成灾面积3200亩。

1979年——1990密植丰产茶园建设,共发展面积70072亩。

1985年——1988年首次布朗山章家扶贫种茶1400亩。

1986——1991年出口茶基地建设。任务是改造低产茶园一万亩,茶叶单产要求低改后达50公斤。实际完成低改10248.8亩,茶园单产由当初21.1公斤提高到1991年的69.48公斤,增长329.28%

1987年——1997年开始实施勐海县低产茶园改造计划,改造低产茶园57674亩,改造后的茶园单产由原来的21.1公斤提高到69.5公斤,增长2.3倍。

1991年——2000年实施“101”基本茶园建设计划工程,即建立10万亩单产100斤的建设工程。

199012月:保护茶树王管理委员成立,以加强对南糯山茶树王的保护、管理作。

1991——1995勐海县茶树良种基地建设项目。于1991年开始组织实施,1992年在勐海县勐宋乡三迈村南奔寨建立茶树良种繁育场,该场占地面积300亩。此后,又从普洱市茶树良种场、省茶科所高产示范茶园中引种国家级、省级茶树良种,到1995年时,分别在布朗山、勐岗建成茶树良种繁育分场,良种面积达1886亩。其中母本园200亩、示范园400亩、生产园1286亩、苗圃20亩,年出圃良种苗226万株。

1992年帮助缅甸地区建立绿色禁毒工程:“以茶代罂”。19921130日勐海县茶办与缅甸掸邦369师鉴定了帮助在缅甸邦角、色勒、勐养试种100亩茶叶的协议,经过三年努力试种获得成功。该工程被联合国禁毒署称为“开辟了国际禁毒合作的新途征”。此后继续帮助缅甸发展茶叶达1500亩。

1993年——1994年勐冈良种茶园建成332

1993年——1998年曼果万亩茶场建设,建成茶园面积3292.8亩。

19991220——28日,勐海县遭受百年未遇的寒灾。当时,勐海县气温突降,达到零下45度,致使县境内许多经济作物受损,其中茶叶受害较重,受灾特别严重的有71088亩。

2000年——2002年实施布朗山第三次扶贫开发茶叶种植项目,完成种植无性系良种茶园3620.2亩,低产茶园综合技术管理和台刈改造完成2090亩。

2001年——2003年勐海县无性良种无公害茶园建设项目,新植无性系良种茶园2000,完成茶园转换1000,带动全县新植无性系良种无公害茶园4003亩。

 

2001年——2005年勐海县实施无公害茶园种植与转换,共完成无公害新植茶园2000亩,转换成无公害茶园3000亩。

20033月西双版纳州古茶树普查

普查结果:全州植株较多且连片的百年以上古茶园共有82234亩,其中,景洪市8225亩,勐海县 46216亩,勐腊县27793亩。

20053——5月勐海县茶叶初、精加工厂普查。普查结果:全县茶叶初制所559所,登记注册茶叶精制厂123所。

2004年——2006年勐海县老茶园改植换种,勐遮镇曼杭混、勐海镇五指山庄改植换种示范园完成通过验收。改植面积5784.7

三、成果奖

1、勐海县低产茶园改造——199512月荣获西双版纳州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获省星火三等奖。主要完成人:曾云荣、蒋晓应、姜光耀、马俊珊、罗云祥、谭光荣、陈剑锋。

2、勐海县茶樟间作课题试验——200010月获西双版纳州科技进步二等奖。鉴定时间:199912月;研究时间:1982年——1998年;主要完成人:曾云荣、马俊珊、蒋晓应、谭光荣、罗云祥、李进荣、陈剑锋。

3、无性良种茶园丰产栽培技术研究——2000年荣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研究时间:1994——1998年;鉴定时间:1999年;鉴定号:1999468;主要完成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勐海县茶树良种场、昌宁县茶叶技术推广站、思茅市茶叶公司、峨山县茶叶公司;主要完成人:王平盛、王海思、朱凤鸣、曾云荣、张子宁、曾光华、许建红、王存保、王平。

4勐海县无公害茶园种植与转换  ——2006年获西双版纳州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要完成单位:勐海县茶叶技术服务中心  布朗山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勐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勐海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要完成人:谭光荣  杨朗三  陈剑锋  周 健  段海林      曾铁桥  自震云  李志斌  杨海浪。

5勐海县老茶园改植换种——2007年获西双版纳州科技进步二等奖。鉴定编号:2007029。主要完成单位:勐海县茶叶技术服务中心  勐海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勐遮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要完成人员:曾云荣  搓 二  段海林  刀兰珍  格 伍  罗云详  李进荣  李建萍  李惠红  蒋 蓉  罗海英。

四、机构设置

勐海县茶叶技术服务中心,隶属勐海县农业局下属单位,是全县主管茶叶的茶叶办公室之一,下设茶叶技术推广站,茶树良种繁育场,茶园种植示范茶场。编制23人,在编职工22人,专业技术人员18人,占总人数的82%,工人4名,占总人数的18%,其中:本科学历2人,大专学历13人,中专学历:3人,其他学历(高中、初中、职高)4人;高级农艺师1人,农艺师9人,助理农艺师6人,技术员2人,其他4人;正常退休5人,病退1人。

五、勐海茶叶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茶叶是勐海县的传统骨干产业,是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和广大茶叶科技人员,带领全县各族人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创业培植起来的又一个支柱产业。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国务院“大力垦荒芜茶园,迅速恢复生产”的方针和县人民政府为富县裕民,发挥勐海军自然优势,制定了“以粮为纲,粮畜茶并举”的方针。从1951年开始,对因战乱而荒芜的老茶园进行全面垦复。政府派出民族工作队深入茶区组织群众垦复茶园,到1957年全县完成垦复茶园88282亩。

1958年开始有计划地发展单行条栽新式茶园,使勐海茶叶进入规模化种植的新时期。

1963年开始,进行单株单行、单株双行、单株三行试验、示范取得较好的成果。这一期间共建新茶园25448亩。

1974年开始创办公社、大队茶山,共创建6个公社茶山、74个大队茶山,面积达39963亩,开办红茶制所1个、大队初制所7个、小队初制57个、全县建成青毛茶初制所97个。

1980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茶园承包户经营,新茶园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充分调动了农民种茶的积极性,加快了新茶园发展的步伐。1986年勐海县在省茶科所的帮助下,通过实施国家级茶叶项目星火计划,省茶叶示范区项目,在流沙河两岸建立速成高产生态茶园8000亩,到1988年全县发展了速成丰产茶园和生态茶园32000余亩,这一时期重点在贫困山区共扶持发展建成高产密植茶园51000亩。

1982年以来,为了探索出建立生态茶园的最佳模式,加快茶樟间作生态茶园的发展步伐,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在距县城2公里原景龙大队茶山164亩茶园中,每亩种植茶苗3100——5000株,樟脑苗22株的茶樟间作课题研究试验。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茶樟间作茶园具有:一是单产高;二是品质好;三是病虫害少;四是春茶开采早的特点。西双版纳州科委于1999127日组织省内有关茶叶、林业、农业等专家和当地政府官员进行鉴定,结论是:“勐海茶樟间作试验课题,居省内领先水平,建议勐海大面积推广运用这一成果。”到2000年新植7424亩茶樟间作园,恢复20000亩老式茶树樟间作园。

九十年代以来,为了加快茶园种植良种化、茶叶产品优质化的发展战略,选用国家级茶树良种云抗10号、14号和省级茶树良种长叶白毫、矮丰、云玫、云瑰等24个品种,建立无性系茶树良种母本园三个 (西双版纳州茶树良种场、曼果茶场、勐冈茶场)共1886亩,获得成功,为今后勐海大面积老茶园更新换种有了充足的苗源基础。

1990年县政府制定了改造及综合技术管理10万亩单产100斤的“101”基本茶园建设工程计划,对老茶园采取改土、改树、改园的综合技术措施。经过几年的努力,共完成低产茶园改造项目100249亩,茶叶单产由改造前的平均亩产21.2公斤提高到69.48公斤,最高亩产达250公斤。

2001年开始实施布朗山扶贫开发茶叶种植项目和无公害茶园种植与转换,共完成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面积3620.2,低产茶园改造2090亩;建设无公害示范茶园2000亩,无公害转换示范茶园3000亩。 截至2008年未全县茶园总面积33.2万亩, 采摘面积23.36万亩,无性系良种和有机茶园4.2万亩,涉茶农户5万户19.8万人,茶叶初制所559, 精制茶厂123,茶叶产量 1.32万吨, 精制茶加工1.46万吨,农业产值1.9亿,工业产值8.48亿元,茶农人均收入425.7元,占人均纯收入的14.3%,地方财政茶税收入达3515.5万元,基本实现了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管理的目标。

六、科技应用

1)、低产茶园改造

勐海县是一个古老茶区,生产历史悠久,由于长期受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的影响,茶园面广株稀,肥培不善树势衰老,严重制约了茶叶产量的提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87年省农牧、渔业厅下达了“勐海县茶叶出口基地低产茶园改造”课题项目。

该项目从1987年实施,至1997年实际改造低产茶园面积57674亩。主要技术措施:1、深耕改土——加深土壤耕作层,在茶行间挖深宽各50厘米施肥沟,每亩施有机肥1000公斤,绿肥3000公斤,磷肥100公斤,表土回沟提高土壤肥力。2、改园——增加茶园种植密度,用补缺的办法使每亩茶园株数不少于2000株,调整茶园覆荫树密度,为茶树生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3、改树——根据树势生长情况分别采取轻修剪、蓄养、重修剪和台刈的办法,重新培养丰产型骨架和树冠。4、加强管理——每亩按时补充土壤的各种营养无素,保证茶树生长需要,合理采摘以形成良好的采摘面,加强各项植保措施,适时防治病虫害。

改造后的茶园面貌一新,茶园亩株由改造前的1200株增至2000株,平均单产由改造前的21.1公斤提高到改后的69.5公斤,超过60公斤/亩的目标。改造的茶园比改造前产量增加31752公担,增长445%,产值增加2493.2万元,新增利润780.3万元,茶农增收2497.5万元,创汇600万元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

万亩低产茶园改造成功,使我县茶叶生产逐步向高产、优质、高效方面转化,为老茶区如何进一步发展茶叶生产提高单产,促进农民致富开拓了一条路子,并为勐海县人民政府“八五”期间建立10万亩单产100市斤基本茶园的“101”工程计划,茶园丰产栽培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2)、茶樟间作研究与推广

本课题由州科委下达,勐海县茶叶办公室承担,起止年限为一九八二年至一九九八年,茶樟间作园有效面积204亩,实验面积164亩,地点选在勐海县象山镇景龙村公所曼寨对面距城1.5公里,从一九八二年七月开始实施。经过科学规划种植和管理,到一九八五年茶树三足龄后平均亩产达92.3公斤,折合人民币553.8元(按1990年不变价6.00/公斤),比计划亩产50公斤超产42.3公斤,截止九八年每亩产樟脑达217.20元。

主要技术措施:1、茶叶种植沟深×宽50×50(厘米),樟树塘深×宽60×60(厘米);2、茶树用双行单株的方式定植,株距×行距30实施布朗山扶贫开发茶叶种植项目×30(厘米),每亩种植3300株;3、樟树种植密度为行距×株距10米×5米,每亩12株;4、定植次年68月深耕除草,在茶行上方开挖50×50厘米施肥沟,亩施3000公斤绿肥、草皮肥,2000公斤畜肥、200公斤普钙;5、定植次年59月进行三次定型修剪;6、抓好茶树病虫害防治;7、合理采摘;8、樟树护理与采收。

试验获得成功后,在我县部分乡镇进行了推广和运用,面积达7424亩。其中:勐岗2180亩、格朗和1000亩、勐遮520亩、勐海1000亩、勐宋460亩、布朗山520亩、巴达300亩、勐满680亩、勐混150亩、象山镇450亩、辅导站164亩。1998年该部茶园茶叶总产量达324436公斤,产值194.66万元。年产樟叶2353460公斤,产值达23.5万元,茶叶累计产量519.08万公斤,累计产值3114.5万元,茶农增收733.5万元,财政增收40.6万元。

通过对164亩茶樟间作园的实验结果及在全县推广应用的7424亩茶樟间作园的情况分析,得出结论:茶樟间作的适宜种植密度为每亩12株,复荫度3035%,茶樟间作能有效改善茶园土壤理化性状,增加茶园空气湿度,调节园内小气候,对保持茶芽叶嫩度,提高茶叶的品质和产量作用十分明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3)、良种繁育与推广                                                                                                                                                                                                                                                                                                                                                                                                                                                                                                                                                                          

1990年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云政发(199055号文件提出的扶持发展推广无性系茶树良种的良好意见,将我县列为茶树良种基地(即无性系茶树良种母本园、示范园、苗圃建设)。项目从1991年开始实施至1995年共建立母本园200亩,示范园400亩、生产园1286亩、苗圃20亩,年出圃良种苗226万株。先后引进国家级、省级良种 24个,为后续勐海县茶树良种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苗源。

通过五年茶树良种基地建设,先后建成了西双版纳州茶树良种繁育场、布朗山分场、勐岗分场,面积共1886亩。在基地建设过程中积累了一套完整的无性系茶树良种繁育技术、栽培技术、推广技术、并带动了乡镇无性系良种茶园的发展,对名优茶创制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截至2008全县有无性系良种茶园27012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8%在右。在无性系茶树良种品种的推广中,早期以国家级良种云抗10号为主,近年来开始推广省茶科所选育的“佛香”杂交系列。

4)、勐海县无性系良种无公害茶园建设

为加快绿色经济强省的建设,推进云南茶叶产业化进程,提升优化茶叶产业结构,加快有机茶、无公害茶中的发展,云南省人民政府于20013月在普洱召开了茶叶专题会议。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随即召开了全州茶叶产业提升座谈会,明确提出“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调整优化茶叶产业结构,实施有机茶工程,加快无性系良种无公害茶园建设”的指导思想。根据云南省农业厅云农热字[2001]8号文件精神,安排勐海县种植3000亩无性系无公害示范茶园。

项目建设于2001年开始至2003年结束,共建成新植无性系良种无公害茶园2000亩,完成转换1000亩,顺利完成计划。带动全县发展无性系良种无公害茶园4003亩。种植与转换面积具体分布是:布朗山章家500亩,曼班500亩,勐满星火山500亩,帕拍500亩,布朗山曼果茶场转换茶园500亩,勐海茶厂巴达基地转换500亩。带动面积主要分布:勐宋乡790亩,勐混镇600亩,格朗和乡670亩,勐阿乡250亩,勐海镇650亩,布朗山乡923亩,西定乡120亩。

主要技术措施:1、园址选择;选择交通方便,自然环境好,周围无污染的村寨作为无公害茶园生产与加工基地。2、园地规划开垦;因地制宜设置场部、种茶区、道路、以及防护林带。水平开挖种植沟,深宽50×60厘米,种植沟台面宽要求1.8米以上。3、无性系良种茶苗繁育;主要以抗寒性好、产量高、品质好的云抗10号作为主要品种,2001年至2002年茶育苗2000万株。4、茶苗移栽 ;种植采取双行条栽,小行距40厘米,株距33厘米,每亩种植2400株。5、茶园管理 ;做好中耕除草和幼龄茶树的定型修剪。6、转换茶园;主要是通过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肥力,使用生物农药,降低农药含量等技术措施,逐步将其转化为无公害茶园。

5)、勐海县布朗山综合扶贫茶叶种植项目

项目从2000年开始实施,任务是建成无性系良种生态茶园3000亩,低产茶园综合技术管理和改造2000亩,共计投入资金136.31万元。20012002年共完成项目种植3620.2亩,其中2001年计划种植1800亩,实际完成2082亩,超计划282亩,占完成任务的13.54%;2002年计划种植1200,实际完成1538.2,超计划338.2亩占完成任务的21.98%;共计栽补无性系良种”云抗10号”茶苗9218870株,种植成活率达在85%以上。低产茶园综合技术管理和台刈改造,实际完成2090亩。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种植茶园重点把好的关键环节:1、严格把好开垦质量关;2、认真培育壮苗,严格把好苗木质量关;3、认真组织茶苗移栽,严格把好种植技术关;4、严把幼龄茶园管理关。

低产茶园综合技术管理和台刈改造主要技术指标:在茶树上方开挖施肥沟50×50厘米,亩施绿肥、草皮肥1500——2000公斤,磷肥100公斤,油枯肥20公斤,视茶树衰老情况,采取开沟施肥,深修剪和台刈等方式进行改造。

(6)、勐海县无公害茶园种植与转换

勐海县无公害茶园种植与转换项目于2001年开始启动,至2005年结束,全县分四个乡镇7个点实施,如期完成新植2000亩,转换3000亩的计划任务,具体分布是:布朗山乡章家新植500亩,曼班新植500亩;勐满镇星火山新植500亩,帕拍500亩;布朗山曼果茶场转换1000亩;勐海茶厂巴达基地转换茶园1000亩;勐海镇养马场转换1000亩。新植茶园3足龄正式投产,单产干毛茶达50公斤,按当时30/公斤计算,亩产值达1500元,转换茶园单产由37.3公斤提高到54.3公斤,单产增加17公斤,价格每公斤8.00元,亩产值净增136.00元。

无公害茶园建设,按照生态茶园的标准来建设,在茶园中配植经济林木或其他覆荫树。在建设过程中进行了茶园规划与开垦、种苗繁育、茶苗定植、幼龄茶园管理、转换综合技术等培训40次,培训人次4255人。转换茶园,严格按国家农业部制定的无公害茶园操作技术规程实施,具体通过每亩增施3000公斤畜肥、绿肥、草皮肥等有机肥,改善土壤肥力;进行修剪、合理采摘等技术措施,培养丰产树形;种植樟树、杉松等经济林木作为覆荫树,改善茶园生态环境;使用生物农药,降低农药残留量等技术措施,将其转换为无公害茶园。

由于项目实施效益显著,这一期间带动了全县10个乡镇新植8667亩,转换20000亩茶园,促进了勐海县茶叶良种化进程,提升了茶叶品质和声誉。

(7)、勐海县老茶园改植换种

勐海县是驰名中外的古老茶区,全县单产不足30公斤的低产茶园约8万余亩,这些茶园品种混杂、品质低下,植株稀少,严重制约了勐海县茶叶发展。为改变这一现状,勐海县委、县政府制定了“稳定面积、提质增效”的茶叶发展方针,老茶园改造,采取改植换种,推广种植无性系良种并配套无公害茶园栽培技术。

勐海县老茶园改植换种从2004年开始实施,2006年结束,项目主要选择在国道214线公路旁的勐海镇、勐遮镇低产茶园进行,共完成茶叶改植换种面积5784.7,完成计划面积1000050.8%,其中:2004年勐海镇实施1130.6,包括样板示范园曼兴36亩、勐遮镇曼杭混63.4;2005年勐海镇实施1888.2,勐遮镇实施350;2006年勐海镇实施2082,勐遮镇实施270.5亩。

老茶园改植换种项目,共投入资金226万元(不含茶农投入的开垦费和茶园管理费),资金投入中省农业厅扶持145万元,州财政扶持36万元,县财政扶持45万元。资金支出:其中种苗费208万元,肥料款138万元,生物农药1万元,培训、印刷费资料等费用3.2万元。项目原计划3年完成10000亩,由于经费困难只完成5784.7亩。

项目茶园2足龄开始投产,比原计划早投产1年。2004年实施的1194亩茶园,2006年亩干毛茶48.3公斤,比改植换种前21.2公斤增27.1公斤。实施的5784.7亩茶园正式投产后,亩产干毛茶预计可达75公斤。比改植前净增53.8公斤。

主要技术措施:1、茶园开垦:因地制宜,采用等高水平开梯法开垦,要求种植沟台面宽1.8,种植沟深宽50×60厘米,樟树塘深宽60×60厘米。2、种植规格:茶苗每亩2400株,樟树每亩种植20株。3、在加强常规管理的同时,施用生物农药和有机农肥,控制好病虫害、降低农药残留量等。

(8)、替代种植——以茶代罂

勐海县地处西南边陲,与缅甸山水相连,边民互市,民族相互通婚,跨境居住。“金三角”地区大量种植罂粟,制造毒品,勐海成为毒品流向内地和国外的第一道防线。为了减少境外毒品走私贩卖入境,199211月勐海县人民政府茶叶办公室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与缅甸掸邦369师共同签定协议,在掸邦色勒地区实施以茶代罂工程,由县茶叶办公室主任曾云荣任组长,茶办技术人员和茶叶辅导员为成员的工作组,工作组成员克服交通不便,语言不通、气候环境不适应等困难,于199212月派员前往堪察论证,实地规划,分别在大勐养、色勒、邦角、三个不同的地域进行试种。1993529日开始移栽种植茶苗,到610日共完成124.6,种植茶园经过93年、94年、95年,按茶园常规技术管理到199612月茶树平均树高70厘米左右,树幅120厘米左右,并于96年夏茶开始投产采摘。

在色勒地区成功种植124.6亩高产茶园后,为色勒地区群从开辟了新的经济来源,起到了良好的禁毒成效,有效地遏制境外毒品对勐海的渗透。“绿色禁毒工程”的成功实施,还带动本地区及周边茶叶发展种植1500亩,并受到了联合国禁毒处的表扬,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将其定为“中国云南勐海禁毒模式”。

(9)古茶树保护

 

 

 

 

七、人物简介

曾云荣,男拉祜族,生于1942929日,研究推广员云南省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津贴。

曾云荣1961年从云南大理农校茶叶专业班毕业分配到勐海工作至今,一直都在与茶叶打交道。为古老茶乡勐海茶业发展献计出力是他最大的心愿和无悔的选择。

早在20世纪60年代,他就对勐海茶业的历史、现状作过调研。他根据勐海茶区茶株稀少,老茶树多,树势差,产量低这一现状,提倡把改造老茶园、建立新茶园作为振兴勐海茶叶生产的主要战略任务来开展。20世纪70年代初,他曾在勐遮乡景真村蹲点达8年之久,先后建立试验示范茶园521亩,公社茶山6个、大队茶山74个,茶园面积计32000亩。20世纪80年代在勐啊南朗河村进行低产茶园改造,其中一亩茶叶产量达260.65千克,而改造前每亩平均单产只有21.1千克,以后勐海县政府根据这一成果实施改造老茶园10万亩,单产目标100斤的“101”基本茶园建设工程,到2000年时实际已完成100634亩。他还组织实施建立茶叶技术辅导站、茶叶技术推广站、茶叶生产示范站、茶树良种繁育场,还设计组织实施“茶樟间作”、“茶园综合技术栽培试验示范”、“无性系良种茶园丰产栽培技术研究”等科研课题,并获得成功。曾云荣在实践工作中通过传帮带培养乡土人才36名,其中农艺师5名。此外,与县职中联合创办茶叶高中职业班3个、学生147名,培养茶叶技术辅导员94名,他们已成为勐海县茶叶生产、加工、科研的中坚力量。

曾云荣同志在对外援助工作中也做出了较大贡献。19698月,他被国家农垦部到派遣马里共和国参加援建法拉果茶场的工作达3年。期间,他承担了一百公顷茶园面积的种苗繁育任务,先后育苗三批,出圃茶苗500余万株,确保了所建茶场用苗需求,圆满完成了任务,受到马里政府和中国驻马大使经济参赞的赞扬。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受缅甸第四特区政府邀请,以曾云荣为主要负责人的勐海县茶叶科技工作者前往素有“世界第一毒区”的金三角地区,帮助缅甸的民众发展种植茶叶1500亩,以此替代罂粟种植,达到发展经济最终消除毒品的目的。该项工程已获两国政府和有关专家验收,并被联合国和中国政府定为“绿色禁毒工程”、“中国勐海禁毒模式”,受到高度赞扬。

工作之余,曾云荣同志善于总结经验和应用成果,利用业余时间撰写自己从事茶叶生产实践的心得体会,对发展勐海茶叶提出自己的看法、意见和建议曾在《云南茶叶》、《普洱茶论文专辑》等期刊上发表了《澜沧江茶山论古今》、《缅甸掸邦东部的春天》、《论勐海低产茶园改造》、《发展茶樟间作园,振兴勐海茶业》等9篇文章。

曾云荣在勐海从事茶叶工作40多年,为勐海茶业做出了特殊贡献,赢得了广大茶农的信任和爱戴,得到了各种荣誉:1992年被云南省政府评为“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994年评为“云南省劳动模范”;199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2000年度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210月荣获“全国人文科学优秀专家学者”称号。

年过六旬的曾云荣现已退休,但他依旧是勐海茶叶战线上的“老兵”。继续从事着他的茶叶事业。

 

 

 

 

 

勐海县茶叶技术服务中心

2009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