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载风雨 铸造勐海茶乡辉煌

  • 来源 :勐海县融媒体中心
  • 访问次数 :
  • 发布时间 :2017-09-25 03:27


一、勐海茶叶历史简况

勐海是普洱茶的故乡,云南大叶茶的发源地之一。这里在北回归线以南,处在热带、亚热带气候环境的交界处,水热丰富、土地肥沃,环境优越,而种茶历史可追溯到1700年前的三国时代。勐海县茶叶发展的鼎盛时期是在清代的中叶,即1662—1870年间,在勐海551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钟灵毓莠的莽莽群山中,在奔腾喧啸的流沙河两岸,二、三百年,四、五百年,甚至千年的古茶树、古茶林比比皆是,这就是历史留下的佐证。

由于朝代的更叠,战乱不止,交通受阻的影响,到民国初期,澜沧江北的古六大茶山已逐渐衰落,而江南以佛海为中心的古茶山,则生机勃勃,成为茶商云集,百货交汇,茶业兴旺的大市场。当时就有大大小小的茶庄30余家,从事茶叶加工职工近200人,年产茶7300多担,远销美国、东南亚,内销到西藏、川、康、武汉等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勐海茶叶生产急剧衰败,到全国解放时,全县仅有荒芜和半荒芜的茶园88828亩,产量不足3000担。1950年在祖国的西南边陲消灭了国民党最后的残余势力,实现了和平解放,1956年又实施了和平土改。人民政府高瞻远瞩,看准了勐海茶叶的优势,提出了“迅速恢复老茶园,努力提高茶叶产量”的号召。普洱茶区的天空一下晴空万里,一轮喷薄的红日照亮了边陲的山山水水,一棵棵茶树也象领受了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的清新空气,茶山召唤茶人,茶树在召唤茶人,一批生活在黄浦江畔(上海)、西湖边上(浙江)、长江岸边(重庆、武汉)有文化、有专业技术的中、青年志愿者来到了边疆,他们披荆斩棘、筚路蓝缕,恢复了废弃的茶叶试验场、破产的佛海茶厂:蒋铨、唐庆阳、张木兰、肖时英、罗享文、陈加福、袁振儒、郑中文、金鸿祥、陈清华、丁渭然、徐宏宾、郭景忠等人,有的虽已离开人世,但他们迄今仍活在版纳乃至全省茶人的心中。截至2008年止,全县茶园面积已达33.2万亩,产量已达1.32万吨,产值1.3亿元,成为全省的茶叶大县。

二、科技推广铸造茶乡辉煌

从1957年起为适应茶叶科技推广的需要,勐海县建立了茶叶生产工作部,历经五十一载风雨,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谱写了一页页科技进步,茶乡振兴,发展走向辉煌的篇章。

1、低产茶园改造

勐海低产茶园的改造,是以恢复佛海茶叶试验场后开始的,首先在南糯山进行摸底试验,接着就向全县推广。1958年在科技人员的带领下,对曼懂、曼真、嘎洒、曼恩古老低产茶园进行了详细的普查,并以每亩240株计算,得出全县共有古老低产茶园88828亩的基础数据,以此规划设计了低改的方案,提出了间伐覆荫树、清除寄生植物,坡地改梯台、台刈更新、中耕施肥、补植断行缺株、防治病虫害等多种措施。当时的茶叶试验站站长蒋铨同志率领科技人员在曼真进行试验示范,后佛海茶厂厂长唐庆阳同志在曼恩又掀起了改造古老低产茶园的热潮,改造古老低产茶园的工作在全县各乡镇普遍展开。但随之而来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彻底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对老态隆钟的古茶树又用抹光头、砍树枝,摘老叶的办法提高产量,使当年(1959年)的茶叶产量一下达5万担之多。从此茶叶生产一劂不振,古老低产茶园垦复后又荒芜,产量年年下跌,1961、1962年全县茶中产量已跌至不足万担。

进入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的神州大地,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根本政策,激发了全国人民求生存,求发展、求富裕,盼望国富民强的根本愿望,各行各业不断进行改革调整,从原来的计划经济转换向市场经济的轨道。勐海县人民政府对茶叶生产提出了“加速改造低产茶园,积极推广良种,稳步发展新茶园,提高单产”的号召。把过去的古老低产茶园和六、七十年代种植、产量低的茶园列入低改对象。勐海县以茶办主任曾云荣为首的茶叶专家,组织全县的茶叶科技人员,茶叶技术辅导员就此展开了低产茶园的改造工作。率先在勐阿区南朗和乡的二、三队对六十年代种植的茶园上进行摸索性的探讨改造,采取了深耕改土,清除寄生植物,修剪整理树冠,增施有机肥料,防治病虫等一系列综合农业技术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中二队的一亩茶园原产量仅60斤,改造后茶叶产量提高到525.1斤/亩,提高了875.2%,三队10亩低产茶园原产60斤,改造后茶叶产量提高到 333.8斤/亩,提高了556.3%,这一低产改造成果得到了县、州、省的高度重视,1982年曾云荣同志代表勐海县出席了在杭州关锋召开的“全国茶叶丰产栽培会议”并受到大会的表彰。回来后组织全县各乡镇茶叶技术员掀起了低改的热潮。

1986年国家把勐海县列为省8个出口基地县之一,定下了一万亩改造茶园的任务,由总指挥茶办主任曾云荣同志牵头,茶厂、茶科所协作,以各乡(镇)茶叶技术员为核心的低改工作迅速铺开。首先组织了全县负责分管茶叶的县、乡领导干部和茶叶技术员在格朗和乡苏湖举办现场技术培训会,下达低改任务,后又在景竜乡召开技术交流现场会,总结在低改中存在的问题和应注意的事项。景竜乡低改茶园164亩,改造前亩单产仅9斤,改造后达174斤。景真低改521亩,改造前亩产60斤,改造后达139斤,象这样的事例很多,截至1991年,全县在8个乡镇20个村社共改造低产茶园10238.8亩 , 单 产 由 原 来 的42.2斤/亩提高到138.96斤,提高329.2%,全县茶叶产量由改造前46444担,提升到69982担。由此获得了省“星火计划”三等奖。

根据以上低改的成功经验,勐海县人民政府又制定了“101”工程计划,即:低改十万亩,亩产100公斤。过去用斧子砍刀劈出了一页新的历史,今天又用锄头铁锹挖开了一轮新的纪元,在这片神奇土地上又进行着新的垦拓。经过十年的努力,到2000年,超额完成低改工程,全县低改茶园100642亩。增至128732担,增长了两倍多。现在每年仍以低改5000亩的速度进行。

2、推广密植建成高产栽培技术,建设茶叶骨干茶园

勐海县人民政府为富县裕民,充分发挥勐海的自然优势,制定了“以粮为钢,粮畜茶并举”的方针,有计划地发展新茶园,培育勐海县的茶叶产业。1958年,勐海县茶叶部在格朗和公社苏湖大队、勐宋公社的蚌囡推广茶叶种植技术,指导茶农新植1000亩茶园,采取梯台式单行单株茶籽直播的方式,每亩种植密度为800~1200株,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勐海县第一次新种植茶园,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技术人员认真、严格进行技术指导,茶叶技术辅导员积极组织群众,严格按照技术措施要求来实施,新茶园种植取得了成功,为以后勐海县的茶园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总结新茶园种植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借鉴贵州湄潭茶树密植经验,勐海县开始开展大叶种茶密植实验。1963—1965年间,采用育苗移植茶树技术,由省茶科所在勐阿公社南朗河大队,县茶厂和县多种经营办公室在巴达公社曼来大队,西定公社团结,东暖、东河大队种植新茶园。大部分茶园采用等高单行条植,少部分茶园为等高双行条植,每亩种植1200—2300株(省茶科所在勐阿公社南朗河大队采用了等高带状单株三行密植技术种植茶园,种植密度在3000株/亩以上)。1960—1969年间全县新建茶园面积达25448亩 , 年均新建茶园2544.8亩,这些茶园后来成为勐海县的茶叶产业的第一批骨干茶园,为培育和壮大勐海县的茶叶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4年勐海县恢复多种经营办公室,由曾云荣任副主任。为进一步发展壮大勐海县的茶叶产业,开始建设公社茶山和大队茶山。最初是在勐遮公社景真大队建设大队茶山,由曾云荣负责,组织了李远烈、刘献荣、苏富等技术人员,率领岩坎角、岩应、岩保等茶叶技术员,借鉴采用贵州湄潭茶园密植经验,勐海开始开展大叶种茶密植实践。

每亩种植茶叶3300株或5400株,用3年时间建设了521亩高产密植茶园(现在已发展到20000多亩)。通过景真大队茶山的建设,对全县茶叶技术员进行坡地开梯,表土回沟等技术培训,并以景真大队茶山为示范样板,通过技术培训、示范,逐步向全县推广普及高产密植茶园种植技术。以景真大队茶山为起点,全县掀起一个种植茶叶的高潮。至1978年,全县共发展了勐海养马场、勐宋河边寨、勐满小新寨、格朗和南糯山二厂,西定团结、巴达曼瓦6个公社茶山,以及74个大队茶山。其中,勐阿公社发展了10个大队茶山,勐遮公社发展了景真等9个大队茶山,勐海公社发展了景竜等8个大队茶山,勐混公社发展了城子等8个大队茶山,西定公社发展了旧个等7个大队茶山,巴达公社发展了巴达等7个大队茶山,格朗和公社发展了苏湖等5个大队茶山,其他公社也都发展了各自的大队茶山。公社茶山和大队茶山总面积达32000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边疆勐海,古老的茶区在春风的沐浴下焕发出勃勃生机,勐海茶叶产业迎来了又一个发展的春天。自1980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茶园承包到户,解放了生产力,大大提高了茶农的生产积极性,新茶园的发展迅速加快。特别是在1982年—1987年期间,分别在勐宋乡的曼吕、坝檬、大安、蚌囡、曼金、巴达乡的曼皮、勐冈乡的拉巴厅、布朗山乡的章家8个村公所发展了一批等高带状密植茶园,面积达51000亩,进一步加强了茶叶产业在勐海县国民经济中支柱产业的地位。1986年勐海县在省茶科所的帮助下,通过实施国家级茶叶项目星火计划,省茶叶综示区项目,在流沙河两岸建立速成高产生态茶园8000亩,到1988年全县发展了速成丰产茶园和生态茶园32000余亩,三年投产,平均亩产达到50公斤,这批茶园现在仍是全县茶叶产量的骨干茶园。仅南糯山一个村,星火计划建立新茶园5000亩,该村1979年茶叶产量仅45吨,到1999年茶叶产量达700余吨,成为全省最大的产茶村。值得一提的是在1990年勐海县在巴达、布朗山两个乡分别开辟了“万亩茶园基地”,两个基地共建茶园14000亩,并且开始作无性系良种杆插育苗技术的探索。

1980—1990年,全县新建茶园面积达102964亩,年均新建茶园9278亩,至1990年末,全县共有茶园173952亩,其中,等高条植茶园10824亩,占全县茶园总面积的6.22%,等高带状密植茶园121090亩,占全县茶园总面积的69.61%,是勐海县的主产稳定骨干茶园,其它茶园42038亩。

3、推广应用科学技术,大力发展良种、生态示范茶园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勐海县的茶叶生产中发挥出了巨大的威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984年12月,县茶叶技术推广站成立,建于勐海县城部东部,占地面积204亩,其中茶园面积164亩,时称“勐海县茶叶技术辅导站”,隶属县茶叶办公室管理,其业务主要进行茶叶技术员培训,高产茶园示范,茶树良种及种植技术推广等。

为解决山区种植茶叶技术推广示范的问题,勐海县于1987年成立了县茶园生产示范工作站,建于勐宋乡境内,占地面积204亩,其中茶园面积164亩。茶叶技术辅导站和茶园生产示范工作站的建立,在培训茶叶技术、推广科学种植、试验示范作用等方面都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在勐海县茶叶产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获得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上世纪90年代之后,为适应世界茶业发展趋势的要求,勐海县开始发展种植无性系优良茶叶品种。在茶叶辅导站小面积地引进种植一些无性系茶叶良种后,勐海县于1992年10月成立了县茶树良种场,承担全县无性系茶树良种的引种、育苗、品种选育,示范推广良种茶树栽培管理技术等业务,茶树良种场共有257亩母本生产示范园,以及云抗10号、云抗14号、长叶白毫、矮丰、云玫、云瑰、短节白毫等22个无性系茶树优良品种资源。1993年,茶树良种场分场在勐冈成立,建设了313亩无性系良种茶园。同年,布朗山曼果万亩茶场成立,1993年至1995年,曼果万亩茶场实际种植茶园3283亩。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契机,以及省、州提出的发展茶叶产业的意见,给我县茶叶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带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县委、县政府制定了“稳定、改造、提质、增效”的茶叶发展方针。为勐海县茶叶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提升明确了方向。2001年—2003年,是勐海县大面积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叶的时期,通过布朗山综合扶贫开发茶叶种植、无公害茶园建设,低产老茶园改植换种等项目的实施,推广种植以云抗10号为主的无性系良种茶园近10000亩。至2008年末,全县共有无性系良种茶园28000亩,占全县茶园总面积的8.4%左右。总的说来,勐海县的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少,比重低、规模小、品种单一,仍处于无性系良种发展相对滞后的阶段。

4、雨后春笋,快速发展茶企业

在“计划经济时代”,茶产业不允许非公经济进入,勐海县在很长一段时间是原料大县。到2002年,全县只有3家茶叶精制加工企业。2003年,勐海县委、县政府提出发展100家普洱茶精制企业,勐海县的茶叶产业才得到飞跃发展。在短短的几年间,加工企业得到快速发展。2008年低,勐海县拥有640家初制所,101家精制厂﹙89家通过QS认证﹚,其中年生产5000吨以上的精制厂有两家,上千吨的5家,上百吨的92家,这些都为勐海县的茶产业发展成支柱产业创造了条件。

5、走出国门、以茶代罂、造福人民

勐海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与缅甸山水相连,边民互市,民族相互通婚,跨境居住。“金三角”地区大量种植罂粟,制造毒品,勐海成为毒品流向内地和国外的第一道防线。为了减少境外毒品走私贩卖入境,同时帮助缅甸掸邦东部第四特区发展经济和粮食生产,以经济作物逐步替代罂粟种植,最大限度地减少毒品的内流,1993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政法委、公安局、茶办、科委、农业、边贸、外事办等单位与缅甸掸邦东部第四特区政府开展以粮食及其他经济作物替代罂粟种植的合作项目。1993年—1996年,由县茶办主任曾云荣任组长,茶办技术人员为成员的工作组,在缅甸掸邦东部第四特区色勒地区实施以茶代罂工程。工作组成员克服了交通不畅,语言不通,气候环境不适应等各种困难,餐风宿露,做了大量艰辛的工作,在色勒成功种植了124亩高产茶园,为色勒群众开辟了新的经济来源,起到了良好的禁毒成效,有效地遏制了境外毒品对勐海县的渗透。“绿色禁毒工程”的成功实施,受到联合国禁毒处的表扬,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将其定为“中国云南勐海禁毒模式”。茶叶技术员走出国门,开展以茶代罂工程,作出了造福人民的伟大功绩。

6、培养人才的摇篮

在长期的生产工作实践中,不仅培养出了优秀的技术人才,也同时培养出了不少的领导干部。原勐海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岩光,就是由一个茶叶技术员开始起步,逐步走上副区长、公社书记、副县长的领导岗位的,还有原勐满乡副乡长岩三尖等,也曾担任过茶叶技术员。此外,还有不少茶叶技术员发展成为基层干部,任村支书或村主任,如勐海乡景栋村的刀开学,西定乡东河村的沙那,勐海乡曼真村的陶文国、岩应坎,原布朗山茶厂厂长岩邦,格朗和乡苏湖村车格等等。正是他们和全县其他的茶叶工作者,通过几十载的艰辛努力,历经风风雨雨,铸造了茶乡勐海的辉煌历程,我们应当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激和敬佩。

三、勐海茶叶的今昔

截至2008年止,全县茶园面积已达33.2万亩,产量已达1.32万吨,产值达1.3亿元,成为全省的茶叶大县。尤其是勐海特有的气候条件,悠久的种茶、制茶历史,勐海县已经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全球最大的普洱茶精加工县,成为全球知名度极高的普洱茶加工集散地。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看到,科学技术、绿色工业、信息产业、生物工程等将伴随我们可爱的星球演变发展。在今天“饮料王国”的世界里,虽然姹紫嫣红,群芳争艳,但我们相信茶叶这一具有特殊功能的饮料,绝不会消失,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必将成为艳冠群芳的天然生物饮料,成为无冕之王,雄居五洲四海,占据今后二十世纪以及二十一世纪后的生物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