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曼班三队脱贫系列报道之四:脱贫致富不能让一个“直过”民族掉队

  • 来源 :本站原创
  • 访问次数 :
  • 发布时间 :2017-12-19 10:35

本台报道:

【导语】布朗山乡曼囡村委会曼班三队的拉祜族村民,大部分没有走出过山寨,村民几乎都是文盲,不懂汉语,不敢与陌生人说话,无法与外界沟通。扶贫先扶智,攻克语言关,打破村民与外界接触的隔膜,成为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天继续播出曼班三队脱贫系列报道第四集。

【图文】每周二的夜晚,村民吃过晚饭就会走进曼班三队的会议室,在老师的教导下开始学习认字。一笔一划从认识数字、写自己名字开始。尽管拿笔比握锄头难得多,尽管写出的汉字自己都想笑,但是在文化和文明的润泽下,这个封冻多年的山寨已经在解冻复苏。

【同期声】(教读跟读声)个十百千万,个十百千万……

【图文】这是驻村扶贫工作队开设的文化扫盲学习班,每周都会组织村民和村寨里的孩子学习文化和科技,进行普通话及各类技能培训。同时通过组织收看电视节目,宣传扶贫政策,讲解禁毒常识和法律法规,教村民学习民族歌舞。多方面入手,雷打不动的坚持,扶起了整个村寨的精气神,村民和外界沟通,与现代社会和现代文明接轨的能力在一步步提升。

【同期声】布朗山乡乡长 岩尼兴:直观上是看得见的,第一个是在精神面貌方面,从他们的生活饮食起居,都不像以前那样了。以前见到外人会东躲西藏的,东跑西跑的,现在能直接与外界沟通交流了。

【图文】2015年8月,由教师、高级畜牧师、农科人员等四名拉祜族工作队员组成的驻村扶贫工作队进入了曼班三队。李伙保2011年曾经到过曼班三队校点任教,这次是以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的身份进驻寨子的,主攻方向就是村寨的素质教育。李伙保说,自己一直胸怀振兴自己民族的志向,但刚进入曼班三队时,这里的贫穷凄凉与自己老家拉祜族村寨的落差,差点让他落泪脱逃。

【同期声】扶贫工作队员 李伙保:手机没有信号,而且整个寨子里面才有一台电视,心里面有想跑回去的念头,自己就有一种想哭的感觉。

【图文】曼班三队是全州“直过民族”中贫困深度较大的村寨。村民过惯了长期封闭的原始生活,语言不通是他们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最大阻碍。结合曼班三队的实际情况,驻村扶贫工作队坚持“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的理念,以培训、扫盲、宣传政策、外出参观等多种方式,灌输“脱贫无捷径,勤劳是根本,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思想观念,提高村民素质。村民没有时间概念,就用哨声和喇叭召集村民和孩子上课。人都是逼出来的,为了督促学生学习,工作队员有时候不得不采取“非常”手段。李伙保的驻村日记里就有这样一段。

【同期声】扶贫工作队员 李伙保:2016年5月14日,曼班三队拉祜族村。对老师这个名词信誉度很高,他们有一点感冒,轻微皮外伤都会来找我,我都很乐意帮助。我的学生那提经常不来上课,说是感冒头疼,跟他们父母商量之后,我就骑着摩托车带他们到九公里外的曼囡村委会卫生室看病,到卫生室医生量体温说是正常,然后我带他们吃了碗米线,就带回来上课,从此以后,我的学生就不敢用感冒头疼之类为借口来逃学。久而久之,村民们就有了生病到卫生室看病的习惯。村里有几个老人不会骑摩托车,到外面取低保和边民补助,都叫我帮他们取回来,密码这些村民都告诉我,当然我必须要对得起他们对我的信任。

【图文】周五下午放学后,村委会小学校点的教务主任喻加发照例送村里的3名小学生回家。曼班三队距离村委会校点曼囡小学有9公里,为了保证曼班三队的学生不流失,学校会开车的男老师们主动用自己的私家车轮流接送村寨学生,为的就是培养学生和家长的上学习惯,控辍保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目前,曼班三队共有6名小学和初中生在校就读。

【同期声】曼囡小学教务主任 喻加发:我觉得改变非常大,以前我们来接送的时候,是到处跑,往山里面跑。现在也不会跑了,并且现在跟老师的交流也非常的多。后来由于我们接送的频率越来越高,2016年的下半年他们才慢慢地习惯了学校的生活。

【图文】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借助文化活动培植学习习惯、卫生习惯、文明习惯。通过“连拉带推”,灌输和更新村民的民族发展意识,点燃了他们的生活信心和脱贫勇气。对于未来生活和下一代,村民们也有了更多的憧憬和期盼。

【同期声】曼班三队村民 扎雨:我是想等他们长大了以后去读书,让他以后有工作,工作回来以后也能帮助我们。

【图文】希望多了,精气神足了,笑容自然流露在脸上。夜晚,村房教室里的歌声又一次响起,充满希望的歌声在月下缓缓流淌,村民们的歌声穿过宁静的山谷传得很远。曼班三队尘封已久的山门已经开启,山寨已经张开胸怀迎接春风化雨的洗礼。但要实现“输血”帮扶到“造血”自助,却是难上加难。如何激发内生动力,彻底拔掉“穷根”呢?请明天继续收看曼班三队脱贫系列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