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脱贫致富怎能让一个“直过”民族村寨掉队

  • 来源 :本站原创
  • 访问次数 :
  • 发布时间 :2017-12-12 10:25

本台报道:

【导语】拉祜族的拉祜二字意为“用火烤吃虎肉”,因此拉祜族被称为“猎虎的民族”。他们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几乎“一夜之间”跨越了其他民族上千年的历程。我县布朗山乡曼班三队的拉祜族村民曾经世居在廖无人烟的深山中,靠守猎换粮为生,与世隔绝的生存环境十分艰辛。近年来,虽然生存条件大为改善,但他们依旧原始封闭,依旧深度贫困,依旧满足于现状。那么, 村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个“直过民族”村寨脱贫面临哪些困难?脱贫攻坚如何啃下这块最难啃的“硬骨头”?

【图文】只有16户村民的拉祜族村寨曼班三队藏在布朗山深处,距离乡政府37公里,离勐海县城100多公里。2009年之前,全村58人依旧居住在深谷幽箐间,以游猎为生,粮食采用轮歇地种植,衣物、盐巴生活必需品靠猎物换取。“人围着地转,毛屋跟人走,烧一片种一季,种一片收一箩,一天吃一顿,一夜围火塘”。这就是他们的生活常态。

【同期声】曼班三队村民 扎雨:原来连盐巴辣椒都不得吃,肚子饱就好过了。

【图文】人迹罕至“山高皇帝远”,复杂的地理环境让毒品犯罪有了可乘之机,30多名村民曾经成为毒品的受害者。大多数村民不识数不识字,说不出自己的年龄和生日,尽管衣不暖体,但村民却依旧茫然自满,日复一日、一穷二白

【同期声】布朗山乡乡长 岩尼兴:他们以前的生活就是这样,就是有一天吃一顿,有一顿吃一天,然后第二天再去想办法。

【图文】为了扫除曼班三队的毒害和贫困,改革开放后,州、县、乡政府多次助力曼班三队搬出深山,但村民固守的落后思想观念,沿袭的传统生产和生活习惯,几乎让扶贫搬迁工程趋于“流产”。

【同期声】驻村扶贫工作队员 罗晓捌:当时国家的投入很大,因为生产路什么都解决了,这块地他们自己选了之后再也不会跑了,政府的意思是让它的距离与村委会近一些,发展什么好发展,只是他们的意识有些跟不上,只想到生产比较近,越搬越远。

【图文】2004年,政府特意在乡村公路边为曼班三队修建了新木楼。可村民们却并不乐意,嫌住地离田地远,新房屋顶热住不惯,住了没多久就悄悄搬回深山里住茅草窝棚了。2010年,政府又在离村寨原址较近的地方为村民建立新村,新房免费住,水、电、公路通进了山寨,还给家家户户装上了太阳能,村民们才陆续搬迁出来,结束了居无定所的生活。经过持续不断的禁毒战争和扶贫工程,清除“毒瘤”后的曼班三队逐渐有了新气象。但是,观念上的现代化并不能一蹴而就。即便是居住在自然条件最适宜耕作的地方,曼班三队依然是中国最贫困的村寨之一。   2015年,精准扶贫工作在我州全面铺开,与其它贫困村相比,除了偏远、交通不便等贫困地区共性难题外,“直过民族”所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跨越社会制度的变迁,在思想观念上与现代生活接轨。按照“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的帮扶思路,除依照国家惠农政策和精准帮扶政策,曼班三队的村民应享尽享农村低保、生态补偿等惠农补贴和救助兜底外,扶贫工作还根据村寨实际“缺啥补啥”,就连工作队的人员都根据扶贫需要选派和更换,行超常之举、花超常之力,特殊困境、特殊帮扶,解决村民温暖。

【同期声】县扶贫工作队队员 李伙保:我主要任务就是扫盲这一块上。最起码15岁到30岁左右的,让他们沟通语言上基本会沟通,村民们并不排斥山下的拉祜族,而且,他们喜欢的交流方式也与众不同,由此,工作队找到了突破口。

【同期声】县总工会副主席 李娅玲:我们也发现,请少数民族干部和一些歌手来给他们做一些工作,来教他们跳舞唱歌这样的方法是很好的,在唱歌跳舞等一些娱乐活动当中,把我们工作元素贯穿进去他们就很容易能接受。

【口播】随着工作方式的改变,扶贫工作队员找到了与村民沟通的突破口,村民们的观念有了哪些改观,请明天继续收看曼班三队脱贫系列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