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边境上的布朗族村寨

  • 作者 :艾依纳
  • 来源 :勐海县人民政府
  • 访问次数 :
  • 发布时间 :2019-10-10 10:18


记者艾依纳   报道:

【导语】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关怀和帮助下,边境线上的布朗族村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近日,记者走进位于中缅边境的打洛镇曼火景村小组,映入眼帘是一幢幢干栏式新瓦房拔地而起,依山而建的新房错落有致,呈现出一幅美不胜收的新农村图景。

【图文】今年61岁的达东和牙帕夫妇俩,从小就在曼火景村小组长大,是住房变迁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受益者。说起村寨的变化,两位老人记忆犹新。

【同期声】曼火景村小组村民 牙帕:(布朗语)过去,我们住的都是茅草房,因为用茅草铺设,三四年就得翻新一次,而且通风漏雨,每逢下大雨的时候房子会到处漏雨,房间里到处都是潮湿的,哪里有干的就会到哪里躲起来,一晚上都睡不着觉,生活特别困难。现在,有了党的好政策,我们村寨发生翻天覆地变化,这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带来的结果,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党的恩情。

【图文】达东夫妇现在住的是一栋300多平米的干栏式瓦房,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楼上设置有火塘、客厅、卧室,房屋宽敞舒适、洁净明亮,房子四周载满了各种树木和花草。

【同期声】曼火景村小组村民 达东:在基地平整好以后,家家户户平均(面积)有306平方米,家家都一样,现在盖房子国家还给补助,想不到、做梦也想不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

【图文】布朗族属山地民族,过去大多居住在大山深处,主要从事山地农业种植,生产力低下,“刀耕火种”“抛荒轮歇”“广种薄收”是过去布朗族主要的耕作方式,村民过着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贫穷生活,曼火景村小组与其他布朗族村寨一样。

【同期声】曼火景村小组村民 达东:以前,我们还到曼哈、曼蚌,(甚至)外国去背米(讨饭)。

【图文】曼火景村小组隶属打洛镇曼夕村委会,是纯布朗族村寨。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的关心帮助下,几经搬迁,如今从大山深处搬迁到现在距离打洛镇政府所在地2公里交通便利地方定居,全村共有112户,361人。

【同期声】曼火景村党支部书记 岩书甩:2013年,我们开始陆陆续续搬迁到这边居住,我们定期不定期(组织)村干部、党员、民兵、青年团员清扫(垃圾),现在我们村寨干净整洁,我们还制定了《村规民约》(要求)不准在寨子(村民)吸毒贩毒,不准打架斗殴,(现在)村民很团结。

【图文】2013年,勐海县围绕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村风美”的建设目标,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富民产业强力支撑为重点,着力把曼景村打造成生态环境优美、村容村貌整洁、产业支撑有力、公共服务健全、乡土文化繁荣、群众生活幸福的美丽特色村寨,对曼火景民居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格式、统一标准建设,引导村民发展橡胶、香蕉等热区经济作物种植,经过几年的开发建设,全村实现了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通网络“六通”;2015年,勐海县把曼火景列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精心打造。

【同期声】打洛镇党委副书记 岩温扁龙: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近年来立足以边境实际情况,在上级部门和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全镇布朗族建档立卡户实现了全部脱贫,以我们现在所在的曼火景村为例,通过民委、住建等部门项目投入,于2013年完成了整村搬迁。目前,全村112户人家都住上了新房,过上了好日子人均纯收入已达到1万3千余元,群众都很感谢党的好政策。

【图文】曼火景的华丽蜕变,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州布朗族山寨变化发展的一个缩影,正确的制度和政策,推动了伟大的转折,带来了巨大发展。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古老的布朗族山寨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充分彰显着新时代的优越性。如今,曼火景村正以橡胶、香蕉产业为主导,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绘就着新一轮发展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