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勐海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勐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海政发〔2021〕31号

  • 来源 :勐海县人民政府
  • 访问次数 :
  • 发布时间 :2021-09-09 05:46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管委会,县直各有关单位:

《勐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县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勐海县人民政府

2021年9月9日

勐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

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

远景目标纲要

 

 

 

勐海县人民政府

2021年9

 

 

前言 - 1 -

第一章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 2 -

第一节  发展基础 - 2 -

第二节  面临形势 - 13 -

第三节  总体要求 - 14 -

第四节  发展定位 - 16 -

第五节  主要目标 - 16 -

第六节  空间布局 - 22 -

第二章  加强新时代民族工作,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 24 -

第一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24 -

第二节  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 25 -

第三节  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 - 25 -

第四节  依法治理民族宗教事务 - 26 -

第三章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谱写美丽勐海新篇章 - 27 -

第一节  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 - 27 -

第二节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 28 -

第三节  推进污染防控和治理 - 29 -

第四节  着力解决城乡环境突出问题 - 29 -

第五节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 30 -

第六节  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 31 -

第四章  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全力推动开放合作 - 32 -

第一节  打造对外开放合作载体 - 32 -

第二节  深化经贸人文交流合作 - 33 -

第三节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 34 -

第四节  提升口岸综合功能 - 34 -

第五章  完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夯实发展支撑能力 - 35 -

第一节  建设现代综合交通网 - 36 -

第二节  筑牢水安全保障网 - 38 -

第三节  提升绿色能源网 - 39 -

第四节  打造便捷高效物流网 - 40 -

第五节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 40 -

第六章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 41 -

第一节  做精做强普洱茶产业 - 42 -

第二节  做优特色生态农业 - 46 -

第三节  做强文化旅游及康养产业 - 52 -

第四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 56 -

第五节  做实产业园区 - 58 -

第七章  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融合发展 - 59 -

第一节  加快景洪—勐海半小时经济圈建设 - 59 -

第二节  坚持以人为核心 - 60 -

第三节  优化城镇体系 - 60 -

第四节  做优做特城镇 - 61 -

第五节  促进城乡消费转型升级 - 63 -

第八章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 63 -

第一节  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 - 64 -

第二节  促进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 64 -

第三节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 65 -

第四节  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 66 -

第五节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 66 -

第九章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激发勐海发展活力 - 67 -

第一节  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68 -

第二节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 68 -

第三节  加快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 69 -

第四节  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 - 69 -

第五节  深化社会事业改革 - 70 -

第十章  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社会建设水平 - 71 -

第一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 71 -

第二节  千方百计促进就业 - 72 -

第三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 73 -

第四节  推动健康勐海建设 - 74 -

第五节  大力发展体育事业 - 75 -

第十一章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 76 -

第一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77 -

第二节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 77 -

第三节  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 - 78 -

第四节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 79 -

第十二章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 79 -

第一节  扶持培育创新型企业 - 80 -

第二节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 80 -

第三节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 81 -

第四节  培育引进各类创新人才 - 81 -

第十三章  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平安勐海建设 - 82 -

第一节  坚决捍卫国家安全 - 82 -

第二节  切实保障公共安全 - 82 -

第三节  维护重点领域安全 - 83 -

第四节  扎实推进政治建设 - 83 -

第五节  加快法治勐海建设 - 84 -

第六节  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 84 -

第七节  全力维护边境安全 - 85 -

第十四章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 86 -

第一节  加强党的领导 - 87 -

第二节  坚持规划引领 - 88 -

第三节  统筹要素保障 - 90 -

第四节  强化项目支撑 - 90 -

第五节  增强监测评估 - 91 -

附件:

1. 勐海县“十三五”规划纲要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2. 省州“十四五”规划纲要主要指标

3. 勐海县区域位置图

4. 勐海县“十四五”发展空间布局图

5. 勐海县“十四五”生态格局构建示意图

6. 勐海县“十四五”综合交通规划布局示意图

7. 勐海县“十四五”能源水利建设示意图

8. 勐海县“十四五”规划纲要名词解释


 

 

 

 

 

《勐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中共勐海县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明确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未来五年推动全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市场主体行为的导向,是全县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勐海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齐心协力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是勐海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坚持苦干实干,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奋发有为推进各项事业发展,为全县顺利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

“十三五”以来,全县全力以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持续保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生态优良、边境稳定的良好局面,主要取得以下成效。

(一)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按照党的十九大关于脱贫攻坚的要求,制定实施了《勐海县关于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的实施方案》《勐海县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致贫实施方案》,不断完善在精准识别、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重点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打好巩固提升组合拳,在全省、全州率先实现贫困县“摘帽”,2020年全县40个贫困村、7500户贫困户29786人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不返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贫困村、贫困乡全部“清零”和“直过民族”整族脱贫,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得到解决。

(二)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十三五”期间,全县经济保持了平稳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16—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105.92亿元增长至160.73亿元,年均增长8.25%,经济总量迈上百亿新台阶。人均生产总值由27047元增长至45558元,年均增长8.19%;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6年的27.2:32.2:40.6调整为2020年的24.8:28.3:46.9;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4.75亿元增加到5.53亿元,年均增长3.09%;对外经济贸易总额由1.52亿美元增加至2.59亿美元,年均增长11.25%;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4783元增加至32525元,年均增长5.5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9986元增加至13951元,年均增长6.92%,人民生活得到新改善,提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经济社会取得跨越式发展。

(三)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坚持谋长远、抓机遇、补短板,全力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景海高速、勐阿至勐往、勐遮至西定等公路建成通车,勐海至打洛高速、西双版纳旅游西环线(勐海段)、孟连至勐海沿边高速(勐海至惠民段)稳步推进,乡镇路网全面改造升级,通行政村道路硬化率达100%,自然村道路硬化率达90%,全县公路总里程2622公里。勐海通用机场、景洪至勐海铁路建设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打洛界河综合治理、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勐满水库、勐遮镇集镇供水改扩建等项目建成投入使用,曼桂水库、曼彦水库、城乡供水一体化等项目加快推进。建成惠及26.27万人的饮水工程,农村饮水集中供水率达90%以上。清洁能源建设积极推进。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建设取得成效,县城管道燃气工程、城乡“煤改气”“煤改电”和农村“以电代柴”“以气代柴”工程有序推进。信息网络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县城域网和接入网均实现光纤化,乡镇、行政村4G信号、光纤网络覆盖率达100%,自然村宽带覆盖率达85%。

(四)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传统产业持续转型升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撑起经济总量半壁江山。高原特色农业稳步发展。持续保持全国常规产粮大县地位,入选普洱茶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一县一业”示范县,5个村镇被列入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蔬果、畜牧、水产、傣药南药、蚕桑、林下经济等产业健康发展。202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57.28亿元,年均增长6.0%。工业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工业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成功申报云南省知识产权示范园区。茶业、糖业两大传统产业经济效益不断凸显,连续5年获评中国茶业百强县。拥有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数位列全国第13位、全省第1位。202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57.5亿元,同比增长11.6%,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提高到1:1。以旅游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编制完成《勐海县全域旅游总体规划(2019-2030年)》,旅游品牌效应初显,恒春雨林康养小镇获批全省首批康养小镇创建试点,勐巴拉雨林小镇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列入“千企千镇工程”项目库,勐景来景区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获得“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荣誉称号。2020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440.1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31.93亿元。89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投入使用,位列“2017—2018年全国贫困县农产品电商50强”排行榜第三,获批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打洛边民互贸市场投入使用,商贸、物流、金融、保险等服务业健康发展。

(五)改革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改革开放的各项举措,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深化改革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贯彻落实降税清费、阶段性降低社保费率等措施,淘汰落后产能任务顺利推进。“放管服”、投融资、财税等改革持续深化,“权力清单”与“负面清单”制度不断完善。农村综合改革持续推进,农村土地确权、不动产登记等工作扎实开展,农村改革红利逐步得到释放。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稳妥推进,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关系进一步理顺。全面落实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民营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开放合作不断深化。积极参与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和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打洛口岸通过国家级验收,通关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2020年“单一窗口”应用率达100%,平均通关时间压缩到6个小时。健全企业“走出去”服务体系,建立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平台,企业与周边地区在农业、商贸、旅游等方面合作得到加强,成功引导民营企业到缅甸、老挝开展经济技术合作。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不断强化,加大对优势项目的推介和招商引资引企的力度,变“单一项目招商”为“链条式整体招商”,2020年,全县进出口贸易总值达到2.59亿美元。其中:出口2.13亿美元,进口0.46亿美元。

(六)城乡统筹建设协调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启动,具有勐海特色的城乡协调发展格局初步建立。“美丽县城”“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有效带动全县产业加快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实施。勐巴拉雨林小镇荣获“云南省特色小镇”命名。城乡“四治三改一拆一清一增”加快推进,全县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率分别达89%、100%。县城绿地率、亮化率分别达31.39%、98%。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16年的38.37%提高到2020年的44%,有序实现城镇常住人口市民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整县推进”“五面红旗”“四美创建”全面实施,评选出24个“红旗村”。全县被列为“云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县”。勐遮镇曼杭混村被授予“云南省第八届文明村镇”称号,勐遮镇曼恩村委会曼拉村小组被列入省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农村发展呈现新面貌。

(七)绿色勐海建设成效显著。围绕“生态立州”战略,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攻坚战,绿色勐海建设稳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明显。国家级生态县创建成果不断巩固,县城建成区空气质量实现并网在线监测,2020年,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比为94.2%,空气质量在全州三县市中排名第一。“森林勐海”“平安林区”建设和“省级森林县城”申报扎实推进,森林覆盖率达到68.1%。全国首个县级亚洲象监测预警中心建成启用。全面深化“河(湖)长制”工作,境内主要河流出境水质保持在Ⅲ类以上,县城区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境内地表水达标率均为100%。污染防治成效突出。制定《勐海县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工作方案》,强化“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实施46个非煤矿山转型升级工作,淘汰关闭12个。环境监测能力不断加强,完成改造环境监测站实验室,境内打洛江、流沙河、南果河、那达勐水库水质采样工作积极推进。河流整治行动深入实施,组织各部门联合执法,打击取缔非法采砂点。制定了《勐海县打击固体废物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组织开展矿山固体废物堆存场所及环境治理情况排查,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和管理计划备案工作成功启动。农业农村环境整治扎实开展。加大污水、白色垃圾等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54个,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5%以上。全县85个行政村950个村民小组将环境卫生整治纳入村规民约,建立了卫生整治长效机制。农村“厕所革命”积极推进,完成无害化卫生户厕改建5000户、行政村村委会所在地公厕改建任务数49座、改建公厕4座,村容村貌得到大幅提升。

(八)社会民生事业全面进步。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增进人民群众福祉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社会民生事业得到显著改善。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学质量,城乡学前一年教育实现全覆盖,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免费教育全面推行。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检查验收。率先在全州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截至2020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0.22%,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0.14%,高考上线率达100%。就业创业取得成效。组织开展“百日行动”“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沪滇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高校毕业生”等就业专项活动。截至2020年,全县实现累计城镇新增就业13002人,累计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744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28%。发放创业贷款4.05亿元,带动就业8556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全面实施社保利民工程,养老、医疗、失业等各类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参保人数不断增加,农村低保和特困人员救助标准逐年提高。截至2020年,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8.36%、98.16%,累计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2.86亿元,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100%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医疗卫生事业取得较大进展。省级“卫生县城”“健康促进县”“慢性病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对口支援工作及滇沪合作项目扎实推进,县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中医医院等改扩建项目顺利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全县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医疗服务水平整体提高,危害人民健康的地方病、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计划生育工作稳步推进。截至2020年,全县有各类医疗机构207个,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床位提高到5.25张,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98‰以内。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危房改造、城市棚户区改造、保障性住房及两污等民生工程顺利实施,建立完善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机制,全县城乡居住环境不断改善,住房困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截至2020年,累计实施农村危房改造7079户,城市棚户区改造684户,分配入住保障性住房3054户。文化体育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县图书馆、文化馆、广播电视业务楼、民族演艺展示厅、民族体育中心及广场建设加快推进,建成民族文化中心,挂牌成立美术馆,“一站一点一品工程”稳步实施,县、乡、村公共文化体育服务网络全面构建。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非遗进校园项目推荐册》在中、小学全面推广,景真八角亭纳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项目,新确定18个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截至2020年,全县有国家级名录2项、省级名录3项、州级名录12项、县级名录110项;有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9.16%。拍摄完成微电影《茶艺师》《茶王在勐海》,创作《茶王在勐海》《一杯茶》《茶香万里》《茶乡勐海欢迎您》《牵手同行》等歌曲,编排、录制和推广《茶王在勐海》民族健身舞,群众性文化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

(九)民族团结边疆治理效能取得新突破。按照省州的统一部署,以“七进”为载体,广泛开展民族团结示范创建活动,扎实推进新一轮“十百千万”示范创建工程,成功创建4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36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17个民族特色示范村、2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县委荣获国务院第七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勐海镇荣获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名干部荣获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打洛边防站等4家单位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勐混镇等53家单位荣获“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打洛镇勐景来村等3个村小组被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勐遮镇曼怀村等6个村小组被命名为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勐海镇象山社区挂牌成立全州首个“侨胞之家”。稳边固边建设不断加强,管边控边基础更加牢固,深入落实边境城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覆盖打洛、布朗山、勐满、西定4个沿边乡镇12个沿边行政村,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依法严厉打击跨境违法犯罪;荣获第四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干部队伍和党风廉政建设全面加强,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统筹打好县外、境外疫情输入阻击战,持续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积极使用“抗疫情”扫码系统,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措施,快速建成国门疾控中心,严格执行“五个管住”举措,夯实边境管控“四道防线”,充分发挥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机制作用,广泛发动抵边村寨群防群控力量守好边境线,统筹调配护边员、民兵开展边境一线抵边巡逻、管控,全面阻断境外疫情输入,全县至今未发现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牢牢守住境外疫情防控第一道防线。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三五”期间勐海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对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高质量发展基础不牢。目前,全县处于“调结构、转方式”的关键阶段,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程度仍需提高,特色农业产业培育不足,品种、品质、品牌有待提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不深,产业带动能力不强。工业转型升级较慢,产业链、产业集群发育不够充分,存量不大、增量不多,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有效解决。传统服务业比重大,现代服务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核心竞争力不强。现代产业体系不优、市场机制不活、协调发展不足、开放程度不深等问题仍然存在,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不协调的县情还没有根本改变,实现更高质量、更好效益、更加公平和更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

(二)重点领域发展动能不足。虽然全县研发投入呈逐年提升的态势,但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科学技术支出占本级财政支出比重偏低,科技投入总量不足,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全社会多渠道融资为支撑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尚未形成,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够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目前,全县只有2家高新技术企业,缺少影响全县生产力布局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大项目,竞争优势不明显,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水平和效益不高,创新型人才缺乏,创新能力亟待增强。

(三)基础设施制约依然明显。虽然全县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持续优化,但从整体上看,发展水平总体滞后,景洪至勐海铁路、通用机场、勐海至打洛高速公路等建设尚处于前期工作阶段,与周边县市之间尚未形成高效的运输通道。水利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由于受财力限制和融资渠道单一的制约,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更多依赖金融机构贷款和上级资金支持,项目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项目的实施和推进,加之重大项目建设大多涉及土地、林地、环评等审批,手续繁琐,耗时较长,致使前期工作周期明显拉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建设进程。

(四)社会事业发展短板突出。全县始终把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不断强化人、财、物的保障力度,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差距仍然较大。社会事业财政投入和资源配置在城乡之间不均衡,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城乡二元分割,财政保障机制、管理运行机制、基层人才培养机制和分工协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公共服务供给保障不均衡,特别是在农村、民族地区更为突出,保障层次和水平比较低,保障能力比较弱。社会发展方式由社会管理转变为社会治理,全县边境管理,农垦改革等情况复杂,禁毒防艾、管边控边、反恐维稳任务繁重。

(五)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经过全县上下齐心合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经济依赖资源的增长方式仍然存在,环境空气质量和地表水波动,剥树皮、毁林种茶等森林植被破坏造成的后遗症影响未得到根本解除,城乡环保基础建设历史欠帐较多,基层环保能力建设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环保工作要求,建设和完善乡镇、村庄环境设施任务繁重,环境管理科学化、信息化和精细化水平有待提升。

第二节  面临形势

未来五年,世界发展环境复杂多变,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勐海发展需要积极地适应新变化,抓住新机遇,妥善应对新挑战。

一、加强国际国内形势分析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造成较大冲击,境外缅北形势动荡不稳,边境安全、疾病防控、贸易旅游等不确定性明显增强,但从长远看,中缅之间的合作前景并不会发生动摇,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从国内看,我国已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明显,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乡村振兴、沿边开发开放等系列重大战略和政策的深入实施,将为勐海乘势发展带来新机遇。

二、深化省州县情认识

从全省看,随着“三大战略定位”的全面推进,“边疆、民族、山区、美丽”基本省情的深刻把握,世界一流“三张牌”“五个万亿级八个千亿级产业”“数字云南”等重大发展战略实施,“中国最美丽省份建设”“五网”基础设施等加快推进,大滇西旅游环线启动建设,虽然云南欠发达的基本省情仍然没有变,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仍然不牢固。但是,全省发展后劲潜力仍然巨大,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发展的基本路径,将为勐海发展提供新潜力。

从全州看,随着“一带一路”、澜湄合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等不断推进,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中老、中缅经济走廊加快建设,泛亚铁路中线中老铁路将于2021年开通运营,中泰高铁将于2023年开通运营。虽然防控境外疫情输入面临更加严峻的风险和挑战,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但是,数字经济、电子商务、智慧城市、5G等领域正成为中国和东盟双方合作新的增长点,全州开启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将为勐海内外联动打开新格局。

从全县看,勐海具有我省“边疆、民族、山区、美丽”的内涵特征,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承载受限等问题,但是区位优势明显,打洛口岸是我国通往缅甸、泰国及整个东南亚距离最近的陆路通道,国家级生态县,全国常规产粮大县,全国唯一的普洱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全国五大长寿带之一,综合交通、产业基础、资源条件、生态环境、改革创新、沿边开放等正逐步形成协同效应,拓展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更加厚实,发展动力更加强劲。

第三节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打好“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和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聚焦提升中国普洱茶第一县、西双版纳春城“两张名片”,着力建设普洱茶现代产业示范县、康养旅居示范县、乡村振兴示范县,抓好民族团结、生态保护、对外开放、基础设施、产业体系、城乡融合、创新驱动、边疆治理等重点领域工作,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谱写好中国梦勐海新篇章。

二、坚持原则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决执行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立足于发展,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为勐海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大程度保障改善民生,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使全县各族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并贯穿到勐海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强化风险意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四)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扩大开放,破除一切制约勐海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体制,不断激发新发展活力,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省州发展战略,以及“大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做强开放发展的载体平台,扩大对内合作和对外开放,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五)坚持系统观念。深刻认识新时代发展的新特征新要求,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发挥各方面积极性,补齐短板弱项,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发展质量、规模、速度、结构、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四节  发展定位

一、普洱茶现代产业示范县

持续巩固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创建成果,集中力量打造世界一流茶产业,以“一业兴”带动“百业兴”。加强古茶山(园)管理和保护,推动实现茶园生态化、加工企业规模化、产品生产标准化、市场监管规范化、产品功能健康化、知名品牌国际化,加快构建茶产业、茶生态、茶旅游和茶文化等互融共进的现代茶产业体系,发挥打洛国家一类口岸资源优势,提档升级工业园区,全力建好区域品牌体系,打好“区域公共品牌+茶山品牌+企业品牌+拳头产品品牌”组合拳,打造普洱茶现代产业示范县。

二、康养旅居示范县

抢抓云南全力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的重要机遇,大力发展以森林康养、气候康养为主的文化旅游业和大健康产业,实施林城融合行动和城市生态修复工程,开发建设一批适宜家庭、个人长中短期居住的健康养生休闲度假产品,打造一批名茶山(园)特色主题酒店、精品民宿和乡村客栈,推动功能设施齐全、公共服务完善、管理井然有序、人居环境良好的美丽县城建设,加快智慧景区建设,打响“西双版纳春城”名片,打造康养旅居示范县。

三、乡村振兴示范县

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方针,促进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统筹文化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产业振兴和生态振兴。强化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工作机制,严厉打击跨境违法犯罪,构建具有勐海特色的管边控边体系。依法治理民族宗教事务,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树牢民族团结思想根基。扎实抓好乡村振兴“十百千万”示范工程,全面提升乡村发展动能,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县。

第五节  主要目标

一、二〇三五年远景展望

展望二〇三五年,勐海将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总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大幅提高;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普洱茶现代产业示范县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康养旅居示范县初步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合作格局基本形成,全面服务和融入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参与国内外经济合作和竞争优势明显增强;乡村振兴示范县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城乡一体化统筹协调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美丽勐海建设目标基本实现;边疆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各族群众生活更加美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建设取得更好成绩。到203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700亿元,年均增长8%以上。

二、“十四五”主要目标

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勐海发展实际,统筹短期和长远,今后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综合经济实力发展再上新台阶。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增长动力转换成效更加显著,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和全州平均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升。产业新动能培育和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步伐加快,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世界一流“三张牌”建设成效显著,到2025年,努力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比2020年翻一番。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建设达到新水平。边疆治理效能更加提升,各级各类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良好局面更加巩固,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物质基础更加牢靠,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在践行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体现担当、作出贡献。

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得到新提高。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能力得到大幅提升,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绿色经济占比明显提高,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深入人心,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持续筑牢,生态美、环境美、城市美、乡村美、山水美成为普遍形态。

对外开放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效,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农业科技、种业和装备支撑水平不断提升,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更加完善,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全面提速,为全省农业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提供勐海样板。口岸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更加完善,与周边国家地区互联互通水平显著提高,合作机制进一步健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对内合作和对外开放实现新突破。

康养旅居示范县建设取得新进展。深度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金四角”国际旅游圈跨境旅游和西双版纳世界旅游名城建设,康养旅游产业进一步优化升级,健康养生休闲度假旅游业态和产品更加丰富,5G智慧医疗应用能力不断增强,健康养生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康养旅居示范县、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面向东南亚开放的重要边境旅游城市、高A级景区等品牌创建取得新突破,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跨越。互联互通、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骨干网络更加完善,内外联通能力进一步提升。区域互济、均衡优质、安全可靠的水安全保障体系全面优化,绿色安全的能源保障体系基本形成。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5G网络覆盖面不断扩大。便捷高效的物流网体系基本形成。农村基础设施更加健全完善。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文化、教育、体育、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推进。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社会治理体制得到创新,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宗教寺院管理长效机制更加完善,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巩固。

勐海县“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指  标

2020年

预计数

2025年

目标

年均增速

(累计)

属性

1

 

经济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60.73

320

>12%

预期性

2

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万元/人、%)

7.7

11.8

9%

预期性

3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44

55

〔11〕

预期性

4

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21.3

25

〔3.7〕

预期性

5

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

1

2

〔1〕

预期性

6

进出口贸易总额(亿美元)

2.59

6.18

〔3.59〕

预期性

7

接待国内(外)游客(万人次)

440.18

1455

〔1014.82〕

预期性

8

旅游综合总收入(亿元)

31.93

110

〔78.07〕

预期性

9

创新驱动

研发经费投入增长(亿元、%)

0.5

1.08

16.7%

预期性

10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1.05

1.2

0.15

预期性

11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

6.5

预期性

12

民生福祉

中等收入群体比重(%)

22

32

〔10〕

预期性

13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元、%)

20305

31242

≧9%

预期性

14

城镇登记失业率(%)

控制在州下达指标内

预期性

15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8

10

〔2〕

约束性

16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2.02

3

〔0.98〕

预期性

17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5

95

〔0〕

预期性

18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2

预期性

19

人均预期寿命(岁)

73

73.5

〔0.5〕

预期性

20

 

绿色生态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控制在州下达指标内

约束性

21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控制在州下达指标内

约束性

22

县府所在地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94.2

控制在州下达指标内

约束性

23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100

100

〔0〕

约束性

24

森林覆盖率(%)

68

70

〔2〕

约束性

25

安全保障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29

30

〔1〕

约束性

26

电力装机(万千瓦)

28.22

28.22

〔0〕

预期性

备注:①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全员劳动生产率的绝对数按2020年不变价;②〔〕为5年累计数;③地表水质量的监测范围为我省纳入国家考核的地表断面水质达标情况。

第六节  空间布局

综合考虑勐海自然特点、现有发展基础、资源环境承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等因素,立足勐海主体功能定位,依托“中老泰经济走廊”建设、景洪至打洛高速公路、孟连至勐海高速公路,以及勐海、勐遮、勐混、勐阿、打洛等重点乡镇,构建“两核、两轴、四片区”空间格局。

一、两核

县域经济发展核。即以县域中心城区勐海镇为核心,发挥勐海镇全省主体功能区划确定的省级重点开发区优势,大力发展普洱茶精深加工、商贸物流、旅游度假、房地产、特色餐饮、田园观光、文体娱乐、绿色食品加工等产业,打造科技研发、总部经济核心区,加强中心镇沟通城乡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口岸经济发展核。即以口岸城镇打洛镇为核心,发挥打洛镇全省主体功能区划确定的省级重点开发区优势,大力发展边境商贸、边境旅游、进出口加工业等产业,加强打洛国家级口岸建设,进一步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提升聚集能力和辐射能力,打造边境口岸县域次中心城镇。

二、两轴

对外开放发展轴。依托景洪至打洛高速公路,即以沿线城镇勐海、勐混、打洛为重点,强化“勐海-勐混-打洛”相互联动和引领示范作用,突出普洱茶、稻米精深加工、通道经济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生态旅游、边境旅游、商贸服务、加工贸易等产业,推动产城融合联动,形成贯通勐海东至西南,辐射带动格朗和、布朗山、西定对外开放发展轴。

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轴。依托孟连至勐海高速公路,即以沿线城镇勐海、勐遮、勐满为重点,强化“勐海-勐遮-勐满”相互联动和引领示范作用,突出勐海香米、蔗糖、茶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生态旅游、清洁能源等产业,形成贯通勐海东至西北,辐射带动勐阿镇、勐往乡、勐宋乡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轴。

三、四片区

中部城乡融合片区。即以勐海、勐遮、勐混、黎明农场为重点,发挥中部片区沟通城乡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文旅及康养、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推动勐混现代农业特色小镇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建设县域协作发展核心区。

西南部外向型经济片区。即以打洛、布朗山、西定为重点,发挥打洛国家级口岸优势,大力发展普洱茶生产及加工、生态旅游、边境旅游、商贸服务、加工贸易等产业,推动打洛边境口岸特色小镇建设,打造国际公路客货运输口岸,中国进入缅甸的重要门户,建设沿边外向型经济区。

北部商贸服务片区。即以勐满、勐阿、勐往为重点,围绕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特色蔗糖、区域性商贸和综合服务等产业,建设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东部景(洪)(勐)海经济结合片区。即以勐宋、格朗和两个乡镇为重点,发挥毗邻景洪的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普洱茶生产及加工等产业,促进形成景(洪)(勐)海经济结合区。

 

第二章  加强新时代民族工作,打造民族团结进步

示范县

 

坚定不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民族团结为核心,民族进步为根本,积极探索创建工作的新途径、新路子,不断丰富创建工作形式,促进全县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和谐、各民族共同富裕。

第一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等主题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五个认同”,使“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让“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成为各族群众的共同心声,激发各族群众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把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全过程,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青少年的心灵深处。倡导和支持全县各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民族团结节等活动,引导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全力营造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浓厚氛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二节  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实施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建立健全优秀民族民间文化弘扬和保护传承体系,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继续实施傣族“干榄式”特色民居、布朗族民歌(布朗族弹唱)等一批优秀传统文化抢救保护工程,建设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等民族文化传习基地,推动民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保护、资助、激励机制,加大对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整体风貌和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把弘扬传承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融入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和美丽宜居乡镇建设,着力打造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等民族文化名村、民族传统村落和民族传统建筑组群。开展傣族“泼水节”、布朗族“桑康节”、哈尼族“嘎汤帕节”、拉祜族“拉祜扩节”等民族节庆活动,不断满足各族群众文化生活需要,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弘扬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各民族语言相通、心灵相通。

第三节  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

加大民族团结示范创建力度,扎实开展“七进”活动,推动示范乡镇、示范村、特色村、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实施新一轮民族团结进步“十百千万”示范创建工程,巩固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示范创建格局。加强强边固防工作,落实边境城镇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建设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加强打洛、布朗山、勐满、西定等沿边乡镇、“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集聚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建设,把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成为展示国门形象的窗口、守土固边的堡垒。至2025年,创建成为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单位,每年创建1个省级,5个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第四节  依法治理民族宗教事务

深化各民族大联动大融合格局,建立健全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完善落实民族宗教领域维稳运行机制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稳控机制,妥善处理民族宗教领域各类矛盾纠纷,防止宗教因素影响民族团结、民族因素影响宗教和顺。支持标志性、文物性宗教场所修缮和本土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宗教活动场所基础设施建设和规范管理。鼓励宗教界和专家学者对教规教义作出符合时代精神的阐释。积极开展利用民族语言文字对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和适用技术的宣传普及活动。提升民族宗教事务治理能力,全方位开展抵御境外宗教渗透工作,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专栏1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建设重点项目和工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项目。实施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地方戏和少数民族剧种振兴工程、非遗记录和数字化保护工程、历史文化名城(镇、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工程、文物保护工程等项目。每年定期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集中学习培训教育活动。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项目。继续实施“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建设工程,在全县创建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示范村(社区)、示范户,打造民居有特色、产业强、环境好、民富村美人和谐的示范典型,以点带面推动示范区建设。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程。定期参加全省全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和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支持各民族开展有利于交流交融的文化活动,建设民族语言传媒译制中心,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

和谐寺观教堂创建工程。积极开展“送法进寺”“科普知识进寺院”“健康卫生进寺院”等活动。实施公共服务覆盖寺庙工程、宗教活动场所修缮项目、宗教信息化管理项目、宗教活动场所消防设施等建设项目。每年考核验收并命名一批和谐寺观教堂。

民族文化传播工程。实施基础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民族语言广播传播能力建设工程、基础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少数民族文字出版工程等项目。

 

第三章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谱写美丽勐海新篇章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推进污染防控和治理,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把勐海建成“秀美傣乡、生态茶城、宜居勐海”,谱写美丽勐海新篇章。

第一节  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红线、严控城镇开发界线,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和约束作用,推动主体功能区战略在全县精准落地。按照生态保护红线要求,加快构建生态空间、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界线、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的“三区三线”空间管控体系。严控生态空间转为城镇空间和农业空间,禁止将永久基本农田转为城镇空间,鼓励城镇空间和符合国家生态退耕条件的农业空间转为生态空间。科学划定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比例,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面积占国土比例不低于32.39%。以勐海至孟连高速公路、勐海至打洛高速公路建设和G219改建为契机,调整规划布局“十四五”勐海县城乡空间规划,处理好生态红线、基本农田与城市边界的冲突,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城市更新留足空间。

第二节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与修复,建立健全保护和发展机制,构筑西南边境生态安全屏障。加大以县域内南部边境森林屏障为重点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和恢复示范区建设。加强天然林保护、自然保护地建设,以及风景名胜区保护、利用和管理。加强流域保护、治理和修复,实施全县水系综合整治工程,做好9个乡镇的集镇及农村集中供水点水源地综合治理工作,加大对饮用水源保护区保护力度,禁止在澜沧江流域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进行渔业养殖,着力恢复边境一线的生态功能。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建立“两山理论”示范基地,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公益林建设、新一轮退耕还林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继续推进省级“森林县城”创建,加大乡村绿化美化,创建“森林乡村”。继续实施生态茶园等生态环境修复与产业共进重大工程。加强生态保护法制建设,加强对重点环境风险源和环境敏感点的排查力度,健全环境突发事件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巩固毁林种植问题专项整治及收回林地植被恢复成果,实施古茶山生态修复工程,全面推行林长制。完善野生动物肇事商业保险,进一步提高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标准。加强生物安全防范体系建设,开展有害生物及外来入侵物种的预警与防控。巩固提升大湄公河次区域环境合作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建设,促进南览河(打洛江)跨境界河保护与治理。全面推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加大生态保护与修复资金投入。

第三节  推进污染防控和治理

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和“八个标志性战役”,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持续推动“蓝天行动”,开展以施工、生产、道路扬尘、餐饮油烟等专项整治为主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引导和管控好蔗秆、稻秆焚烧及综合利用,推动农作物秸秆无污染、无害化处理,确保全县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8%以上。深入推进“碧水行动”,全面落实河长制,开展“河长清河行动”,重点做好水污染防治、入河排污口清理整治、河库渠联合执法和水库垃圾围坝等专项整治行动,实现河湖库渠长治长清,确保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国控和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强化推进“净土行动”,开展土壤保护专项行动,实施土壤治理工程,确定土壤污染高风险行业的环境准入条件,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和化肥农药减量行动,加大对稻田、茶园、西瓜地、香蕉地和橡胶地土壤的治理。加强监控和排查力度,全面开展排污企业、建设项目环保管理、环保大检查等专项行动。强化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环境监管,严格执行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转移等管理制度。合理布局危险废物、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推进危险废物综合利用和安全处置。加强白色污染防治,持续推进塑料污染治理。

第四节  着力解决城乡环境突出问题

做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排水设施改扩建工作,完善再生水设施、公厕、垃圾中转站等系列项目建设。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建设一批餐饮垃圾、建筑垃圾、大型垃圾中转等处理设施。加快推行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集中处理,加强乡镇污水、垃圾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乡镇、农场垃圾、污水处理项目建设。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农村厕所革命、提升村容村貌、村庄规划管理和完善建管机制为主攻方向,深入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持续推进农村“七改三清”。实施垃圾分类、转运和无害化处理,建立完善农村垃圾清运体系,采取集中或分散多种模式,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全处理。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覆盖,短期内无法延伸覆盖到的村庄,选择建设小型人工湿地、氧化塘、无(微)动力等污水处理设施。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普及农户水冲式卫生厕所,同步实施粪污治理,积极推进旅游村寨旅游厕所改造建设。

第五节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因地制宜发展气候经济、山上经济、水中经济、林下经济等,把空气变财气、青山变金山、绿水变富水、林地变宝地。推动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促进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引导公众绿色生活,强化绿色发展服务支撑,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打造绿色产业生产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绿色转型,发展壮大文化旅游、热区生态特色农业等绿色低碳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进全社会绿色节能活动,广泛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医院”“绿色学校”等创建活动。实施建筑节能改造,打造一批绿色建筑和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鼓励绿色出行、购买和使用高效节能节水节材产品。加强重点领域节能减排、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开展各领域低碳试点和行动,推动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第六节  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资源,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强化闲置土地处置消化,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现区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利用。推进工业循环用水、农业节水灌溉、再生水利用、城镇供水系统节水改造等节水工程建设。强化资源循环利用,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鼓励产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实现园区内资源能源梯级利用和循环利用。推进固体废弃物和危险废物的回收循环利用,提高旧蓄电池、污泥(水)、废矿物质油、废旧塑料等回收利用率。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农业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开展农村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试点,建立与垃圾分类相适应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专栏2  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程

国土绿化行动工程。实施森林抚育、封山育林、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复等营造林工程;城镇面山、重要交通及旅游干道沿线生态恢复和生态景观建设;勐海县乡土树种苗木繁育技术推广及种植示范基地建设;珍贵用材林基地巩固提升;林草产业发展等项目。

林业资源管护体系建设工程。实施智慧林业建设,勐海县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区、公益林区等重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林草防火设施体系建设等项目。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实施澜湄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保护;亚洲象科研繁育救护中心;勐海县亚洲象监测预警;勐海县印度野牛等濒危陆生野生动物科研保护;林草有害生物监测防治等项目。

加强水生态流域保护工程。实施勐海县水系综合整治、勐海县流沙河流域生态治理与修复项目;勐往河、南哈河、南满河、南阿河、南果河、流沙河、南披河等防洪综合治理;南吕河、南涧河、付腊河、曼方河等山洪沟综合治理;曼点、密蚌河、马过老坝、曼丹、曼满等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集镇及农村集中供水点水源地综合治理;打洛镇、勐阿镇、勐满镇、格朗和乡、勐宋乡、布朗山乡、西定乡、勐往乡等集镇供水水源地保护等项目。

污染防控工程。实施沿澜沧江和中小河流两岸人居环境治理;农村“两污”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整县推进;乡镇集镇、黎明农场及农村污水处理;勐海县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县城东北片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勐海县污水处理厂扩建及配套管网提升改造;勐海县城镇污水处理厂配套污水管网完善;勐海县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勐海县县城老旧破损管网更新修复;黎明农场生活区排污工程改造;垃圾分类、转运和无害化处理;勐海县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收运收集转运一体化设施建设;布朗山乡、西定乡、打洛镇等集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勐海县县城建筑垃圾处理厂;勐海县县城医疗废固和无害化处理设施;勐海县县城餐厨垃圾处理厂等项目。

古茶山生态修复工程。对古茶山和古茶树集中的区域划定保护范围,实行区域保护,对分散的古茶树采取单株挂牌保护,建立古茶树资源库,加强古茶山生态修复。

 

第四章  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全力推动开放合作

 

坚持把开放合作作为发展的强大动力,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等国家战略,积极实施区域合作共赢策略,打造中缅经济走廊建设重要门户,实现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的开放合作。

第一节  打造对外开放合作载体

发挥开放平台建设在全县开放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推动各类开放平台提档升级、协同发力。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昆曼大通道等各类开放载体建设,积极承接产业、资金、技术转移和辐射,拓展合作渠道。以打洛口岸经济区建设为核心,构建集加工贸易、特色农产品商品交易、物流仓储、跨境旅游、跨境电商等于一体的沿边开放平台,打造“口岸+产业加工”“口岸+现代农业示范区”“口岸+跨境商贸物流”“口岸+边境旅游”“口岸+特色小镇”等发展业态。以“甘蔗核心基地县”“香米之乡”为切入点,开展种子种苗繁育、冷链物流、示范培训、质量监测、电商信息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构建以示范园区为核心辐射周边的现代农业引领区。依托勐海工业园区建设,积极推动与内地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办好各类茶展、民族节庆展演等活动,有序推进边民互市贸易升级。积极组织企业参加茶博会、广交会、东盟博览会、南博会、农博会、边交会等国内重点展会,提高勐海名优特商品知名度和美誉度。

第二节  深化经贸人文交流合作

加强与周边地区和东南亚国家普洱茶文化、边境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特色农业等优势产业和农林渔业新品种新技术的交流合作,促进内外贸易互联互动协同发展。建设境外农业技术示范园区、资源型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积极探索货物通关、加工贸易龙头企业、国际物流等方面的合作模式,建设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和示范地。推进边境贸易创新发展,积极开展互市贸易进口商品落地加工试点工作,鼓励边民互市贸易多元化发展。建设具有沿边特色的边境贸易商品市场,完善商品市场展示展销、批发零售、集聚配送等功能。鼓励发展“互联网+边境贸易”,实施“数字边贸”项目,降低交易成本,拓宽边境贸易渠道,扩大边境贸易规模。深化数字经济、科技教育、绿色发展、公共卫生等领域国际合作,加强傣族、哈尼族、布朗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与缅甸同民族之间的友好交流、互联互通,继续开展跨境医疗卫生服务合作,建设区域性国际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积极开展新冠肺炎、艾滋病、疟疾、登革热等疫病联防联控,促进边境地区共同繁荣。加快沿边文化、国门文化建设,推动中缅双方在人文交流互鉴中促进民心相通。

第三节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围绕勐海基础设施、农业农村、生态环保、社会民生等领域,进一步明确招商引资工作思路,强化对招商引资工作的统筹领导和协调督导。提高项目策划水平,以项目为媒介,着力引入国内顶级研究策划团队,利用外智外脑,为招商引资提供全方位的理念、技术、管理和运营支撑。实施精准招商,从提高产业关联度、填补产业空白、丰富产业发展层次的角度出发,突出茶叶、香米、蔗糖、水果等优势产业配套和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招商,加大对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发达地区的项目推介和合作交流,把国内外品牌企业和科技型创新企业作为重点招商对象,实现招大商、招强商,促进大发展。探索推行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对外来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开展“全程联系服务、全程协调服务、全程代办服务、全程跟踪服务”。

第四节  提升口岸综合功能

完善和提升开放口岸功能,加快建设铁路口岸,形成公铁水航“四位一体”综合枢纽边境口岸。发挥打洛口岸作用,构建相对完善的对缅公路口岸体系,提升口岸综合功能。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大通关体系、口岸联合监管、贸易新业态,推动外商投资和贸易便利化,降低进出口环节合规成本,推进通关便利化。布局快穿式986查验设施,逐步解决口岸拥堵问题。加快电子口岸建设,提升口岸查验智能化水平。强化通关协作,实现口岸管理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打造智慧口岸。逐步推行人货分流通关模式“3+N”(人员进出境通道、货物进出境通道、绿色通道+其他通道),提供国际化的保税物流、供应链金融、大宗商品交易、经贸技术合作等服务,发展国际新口岸经济。

专栏3  开放合作重点工程

口岸配套设施重点工程。实施布朗山乡边防检查站改建;西满桥便民通道、物流口岸建设;西定乡管边控边立体防控建设;打洛边境口岸特色小镇迎接大道、老镇旧城改造、游客中心集散广场及停车场、口岸中缅街道路提升改造、入镇道路提升改造、滨水景观步道等公共设施一二期建设;打洛口岸开发开放平台、物流园区、物流基础设施、跨境物流、口岸商贸服务区、信息化系统、边防检查站、国门桥人行专用廊桥、危险化学品监管场所、免税店及配套设施建设;打洛镇口岸联检楼、货运通道扩建项目;巴达、布朗出入境边防检查分站抵边检查室建设等项目。

开放合作平台建设工程。实施中缅经济走廊合作论坛;境外农业技术示范园区、资源型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区域性国际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项目。

 

第五章  完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夯实发展支撑能力

 

按照统筹兼顾、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推进“五网”建设步伐,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破解发展瓶颈制约,构建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一节  建设现代综合交通

发挥交通先导作用,加大投入力度,推动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统筹推进铁路、公路、机场等建设,构建“内联外通、能力充分、服务均等、便利可靠、安全绿色”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铁路建设。推动沿边铁路建设,开辟通往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南亚国家的铁路运输新通道。争取开工建设景洪至勐海国铁I级铁路。开展勐海至惠民铁路、勐海至打洛(口岸)铁路前期工作,同步规划建设铁路客运、一体化客货运站场。建设内畅外联的公路网。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大力推进国省道提升改造,积极推进与周边州市互联互通,加快口岸通道建设,进一步改善区域通达条件。加快推进G8512景打高速公路(勐海至打洛段)、孟连至勐海高速公路(勐海段)建设。开展勐混至勐龙(240#界碑)高速公路前期工作。规划建设勐海县综合交通枢纽。实施旅游公路、国边防公路、农林场道路等建设项目。提升普通国省道技术等级,实施G219、S228“提档升级,扩容提质”工程。建设通乡镇高等级公路,加快巴达、布朗山、格朗和、勐宋、南糯山公路提级改造。新建勐满至勐阿、勐满至西定、巴达至打洛乡乡通二级公路,提升干线公路网服务县域经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保障能力。抓好通村民小组道路硬化建设,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加快格朗和至班章至布朗山的旅游环线美丽公路建设。推进勐海通用机场建设。按照二类通用机场标准,采用军民合建形式,建设勐海通用机场,配套建设滑行道、站坪、办公区、维修区、油库区和导航台等设施。完善水运基础设施。重点建设勐往乡灰塘村野谷塘岔河人行渡口码头,有效解决澜沧江景洪水电站至思茅港中间段中转调节水路货运。修建码头连接道路,消除码头段交通晴通雨阻现象。促进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积极融入滇西南城镇群交通骨干网络,着力推动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现代交通设施建设,促进多种交通运输方式高度融合、高效衔接。高标准建设县城一级客运站点及配套设施,推动实现“零距离换乘”,促进综合交通一体化发展。到2025年,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完善,结构更加合理,基本形成智慧绿色平安的现代交通网络体系。

专栏4  综合交通重点项目

高速公路。新建G8512景打高速公路(勐海至打洛段)、孟连至勐海高速公路(勐海段);开展勐海县勐混至景洪市勐龙(240#界碑)高速公路前期工作。

干线公路。争取开工建设国道G219线勐海县城过境段;提级改造国道G219线(曼贺东至勐海县城段)、省道S228勐往至勐海段公路、勐海工业园区至勐宋乡公路、勐海镇曼袄至格朗和乡公路、勐海镇曼真至大益庄园公路、勐海中学至大益庄园公路。新建勐海镇曼扫村委会至勐海通用机场公路;开展景洪至勐海同城大道前期工作。

乡村公路。提级改造乡镇主干路、通村(组)道路约1400公里。

美丽公路。推进南糯山—班章—布朗山等美丽公路建设约342公里。

旅游公路。开展勐阿镇至纳京(车佛南宁澜民主联军革命根据地遗址)、西定乡曼来村至章朗布朗族博物馆等旅游公路约200公里前期工作。

桥梁。危桥加固55座,危桥拆除重建45座;开展省道S228勐海镇两公里桥、勐海镇曼扫桥、西定乡西满桥、勐往乡澜沧江灰塘大桥前期工作。

铁路。争取开工建设景洪至勐海国铁I级铁路;开展孟连至惠民铁路(勐海段)、勐海至打洛(口岸)铁路前期工作。

航空。开工建设勐海通用机场。

水运。改造勐海县勐往乡灰塘村委会野谷塘岔河人行渡口码头。

枢纽及物流。勐海县综合交通枢纽;智慧交通;开展打洛镇综合交通一体化、勐遮镇综合交通一体化前期工作。

农、林场道路。开工建设黎明农场通组道路约40公里;开工建设国有林场林区道路约241公里。

国边防公路。争取开工建设三级公路约309公里、四级公路约119公里。

第二节  筑牢水安全保障网

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治理,加强水利工程建设,补齐水利设施短板,强化水行业监管,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完善水资源配置工程。推进勐阿和南卡龙中型水库、曼彦和曼先小一型水库、曼老水库改扩建、南鲁河水库及连通、布朗山水库及连通、城乡供水一体化、县城第三水厂、农村饮水改造提升、乡镇抗旱应急、大中型灌区和节水灌溉等供水工程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城乡供水安全保障。加快防洪减灾工程建设。实施那达勐等病险水库、三公里等病险水闸、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和灌区排洪等防洪工程项目建设。推动勐海县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农村水系综合整治、流沙河流域美丽河库、水土保持治理等水生态工程建设。推动智慧水利建设。加快水利数字化建设,实施山洪灾害、水利工程检测、水土保持监测、河(湖)长制信息化、智慧供水和灌区等智慧水务工程,逐步构建勐海现代化水安全保障网。到2025年,水安全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形成空间均衡的水资源配置体系、水清岸绿的水生态体系、城乡一体的供水灌溉体系、科学完善的现代防洪体系和调控精准的智慧水利体系。

专栏5  水利设施建设重点工程

水资源配置工程。建成曼桂水库;实施勐阿、南卡龙中型水库;曼老水库改扩建;南鲁河水库及连通;布朗山水库及连通;勐阿、勐往、勐满、打洛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建设;那达勐中型水库及小型水库、坝塘除险加固工程;曼彦、曼先小型水库;朗和乡帕宫村小二型水库新建;布朗山乡、格朗和乡集中供水;打洛镇旅游特色小镇水管网改造、人畜饮水管网改造;布朗山乡63个小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与修护等工程。

流域治理工程。实施勐往河、南哈河、南满河、南阿河、南果河、南披河、流沙河防洪综合治理、水闸除险加固;南吕河、南涧河、付腊河、曼方河山洪沟综合治理;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河库水系连通;河道治理等工程。

第三节  提升绿色能源网

坚持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发展方向,统筹能源保障与环境保护,优化能源基础设施布局,打好“绿色能源牌”,建设安全、可靠、绿色、高效的能源保障网。推进清洁能源建设。推动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大力发展农村沼气,积极推进绿色新能源开发,不断提高新能源利用效益。完善电网基础设施。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对现有6座35kV变电站进行扩容,提升改造老旧电网,在勐混新建一座220kV和35kV变电站,在县城和打洛分别新建一座110kV变电站,在格朗和乡新建一座35kV变电站,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和能力,夯实对外输送电力基础。加强油气等设施建设应用。按照“车桩相适,适度超前”的原则,配合建设全州充电基础设施智能服务平台,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天然气网管及配套储气站设施建设,有效推广天然气使用。加大农村“以电代柴”“以气代柴”项目建设。到2025年,清洁能源总产值年均增长10%左右,增加值占全县GDP比重达到1%。

专栏6  能源设施重点工程和项目

电网工程。实施110kV象山变、榕林变输变电;35kV那达勐、格朗和输变电;35kV勐满变、西定变、勐阿变、勐宋变、勐往变、巴达变增容改造;10kV及以下农网升级改造;打洛镇新老城区电缆改造。

天然气利用项目。实施勐海县城市三站合一合建站及燃气管道建设(一期);乡镇茶企点供气站;乡镇煤改气建设;勐海城区庭院燃气管网建设等项目。

第四节  打造便捷高效物流网

建设现代综合运输体系,优化完善综合运输通道布局,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硬件和软件建设,补齐交通物流设施短板,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推进出境物流通道建设。加强景洪至打洛高速公路、铁路货运能力以及多式联运设施设备建设,促进多种运输方式顺畅衔接和高效中转,完善跨境物流综合运输体系。加快县级物流枢纽建设。围绕服务工业园区物流运输,加快物流中心、仓储物流平台、冷链物流设施设备建设。加快构建物流通道基础设施网络、物流分拨中心、专业配送中心、县乡村三级末端配送体系,促进电子商务物流向乡村延伸,打通末端配送“最后一公里”,基本形成城乡协同、区域协同的物流网络。加快建立储备充足、反应迅速、抗冲击能力强的应急物流体系。推动智慧物流建设。推动智能物联网建设,促进不同运输方式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信息交换共享,建立智慧物流体系。

专栏7  物流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实施勐海县县级物流集散中心;勐海县工业园区物流中心建设等项目。

第五节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原则,以应用为导向,根据发展需要和产业潜力,推进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速泛在新网络。深入实施“云上云”行动,推进“数字勐海”建设,加快千兆宽带网络应用部署,推动4G网络全面覆盖,加快5G基站建设布局,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聚焦数字化赋能提效,推动交通、能源、物流、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实现数字化展示、信息化关联、可视化管理。大力发展智能电网、推进智能充电桩建设。建设数字应用新平台。建设“数字政务”,积极探索推进城乡数据资源、政务办公、公共服务、政府监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的一网服务平台,迭代更新“一部手机办事通”功能,探索“融媒体+大政务”“融媒体+全服务”模式,提高政务服务和城市运行效率。建设“数字社会”,实施智慧农业、智慧城镇、智慧景区、智慧小镇、智慧小区、智慧边境、互联网医院、智慧校园、智慧口岸和智慧党建等项目建设。加强个人隐私和网络、数据安全。提升全民数字技能。到2025年,5G网络实现村委会以上全覆盖,宽带互联网接入用户数达13万户。

专栏8  信息网络等新基建建设重点项目

实施平安城市二期建设;勐海县医联体信息化平台建设;勐海县数字茶产业大数据中心建设;智慧水务;勐海县大型灌区现代化管理与信息化建设;勐海县智慧政务一体化建设;县城智慧化改造及数字智慧一体化建设;勐海县智慧停车建设。

 

第六章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按照“两型三化”产业发展方向和《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相关要求,围绕全省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的战略部署,发挥勐海资源优势,做精普洱茶产业、做强文化旅游及康养产业、做优特色生态农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主导产业集群发展、配套产业梯次跟进的现代产业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做精做强普洱茶产业

坚持绿色化、有机化、数字化发展方向,大力推动“一县一业”产业发展,以布局优化、品质提升、产业融合为重点,加强普洱茶产业品种培优、品牌打造、标准化生产,加快构建茶产业、茶生态、茶旅游和茶文化等互融共进的现代茶产业体系,全力打造普洱茶现代产业示范县。

加强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开发。推进班章、贺开、南糯、那卡、帕沙、章朗等知名古茶山古茶树(园)基地保护及生态植被恢复。建立古茶园、古茶树保护利用技术体系,完善古茶树保护技术措施,制定古茶树管理和保护技术规程。加强古茶树的病虫害防治、修补、复壮等管护技术应用,构建“法制古茶”“科学古茶”和“人文古茶”三位一体的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体系。建立古茶树资源档案,对古茶树资源进行整理编目、造册建档,组织开展古茶园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

建设绿色有机化生态茶园按照“布局连片化、茶区立体生态化、管理科学化、产品优质化、品牌知名化”要求,发挥全省茶产业综合产值唯一突破百亿元重点县的优势,以布朗山乡、勐混镇、格朗和乡、勐宋乡、西定乡等为重点,全面推进生态茶园提质增效。建立茶园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完善茶园主要病虫害测报预警平台,构建绿色茶园预警机制及绿色茶园管理生产综合技术。加强茶园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绿色技术集成应用,推动“水、电、路”配套,“改土、改型、改种、控肥、控药、节水”并举。开展茶园集中连片提升行动,鼓励企业与茶叶初制所、专业合作社、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提高茶园适度规模经营水平。打造以“七子饼环线”为重点的古茶园和全县生态茶园示范区,积极引入国内外有机认证机构,加大有机茶园的认证力度和绿色有机发展政策支持力度。到2025年,绿色有机认证面积达30万亩以上,高标准生态茶园达80万亩以上,全县绿色有机化生态茶园达90%以上。

推进茶产业标准化建设。加强“勐海茶”系列标准制定工作,形成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组成的茶叶标准体系,加大标准推广应用,提升茶产业标准化生产水平。扎实推进茶叶初制所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提升初制所产能、技术和装备水平。支持企业新建、扩建标准化精深加工生产线,规范普洱茶产品标准化生产工艺,推进标准化茶叶加工厂建设。鼓励企业建设普洱茶标准仓,积极推进第三方建设普洱茶“公共仓”,不断提高茶叶储运设施水平。开展茶叶的溯源技术、标准与风险评估、产地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应用,建立完善覆盖产地、加工、流通、销售全过程的茶产品质量追溯管理体系,提高茶产品质量。统筹规划茶叶产品集散地、销地、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完善各具特色的区域产品市场网络,健全线上产销衔接机制,促进线上市场与茶业生产统筹协调发展,打造产销一体化市场体系,到2025年,基本建成我国重要的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

加强茶产业发展科技支撑。合理利用现有古茶树种质资源,加大普洱茶专用型、抗病性、抗逆性新品种选育,健全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培育世界优质茶树品种。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研发平台、示范基地、合作开发项目,创建茶产业科研成果转化“云平台”。加大普洱茶重大科技攻关、产品研发和技术应用,开展茶饮料加工技术创新、茶叶功能成分提制技术创新、茶叶功能产品研制和普洱茶绿色靶向食品制造关键技术等研究,加快开发功能保健茶、茶用品、茶食品、茶药品、茶化工品等系列精深加工产品。充分发挥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省级现代农业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在科技攻关、技术培训、示范推广的优势,建设覆盖全产业链、全产区的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加大勐海大叶种、苦茶的研究和开发利用,规模种植“勐海茶”当家品种。到2025年,实现全县茶树良种率达95%以上。

培育国际化茶业集团。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为重点,配套完善产业链服务,提升完善“种植—加工—营销—品牌”一条龙发展链条和“观茶—采茶—制茶—品茶—买茶—存茶”全产业链条,逐步实现茶叶全产业链发展。着力打造一批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民主管理好的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培育力度,突出大益、雨林、陈升等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大对茶企的支持力度,优选1—2家茶叶“金种子”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推动主业突出、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发展,壮大和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打造国际化茶业集团。2025年,培育年产值亿元以上茶企10户,省级以上认定龙头企业15户,专业合作示范社100户、专业大户及家庭农场500户。

打造世界一流茶品牌。巩固勐海县全国普洱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成果,支持全县各地、有关企业积极申报云南名牌农产品认定和品牌价值评价。启动“勐海茶”国际注册和“勐海普洱茶”标准制定工作,推动“勐海茶”地标入围中欧地理标志互认产品,支持和引导龙头企业开展国际可持续认证(GAP、UTZ和RA)。推动建立“普洱茶地理标志+名山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质量追溯二维码”品牌体系,巩固和提高品牌可信度和影响力。进一步办好勐海(国际)茶王节和“万人茶山行”“万人采茶大赛”“万人制茶大赛”等系列活动,把勐海(国际)茶王节打造成为省级文化品牌积极组织引导茶企参加国内外巡展、品牌推介活动,支持企业在重点目标市场建设普洱茶体验店,推广“茶产业+互联网+金融+现代物流”的创新运营模式。

推动茶产业三产融合示范建设。依托高标准生态茶园建设,发展观光茶业、体验茶业、创意茶业等新业态,促进茶旅融合发展。立足茶产业优势和茶文化遗产资源,因地制宜建设名茶庄园,推动茶叶特色小镇建设。突出茶产业的健康养生资源,发展茶康养产业。挖掘茶文化内涵,在茶叶主产区域及交易主要地区,实施国际普洱茶交易中心、国际普洱茶加工中心和普洱茶博物馆建设项目,促进边疆茶文化和内地联结西南边疆的茶文化走廊建设。2025年,茶产业综合产值达到350亿元。

专栏9  普洱茶重点项目

普洱茶精深加工项目。实施勐混镇贺开村茶叶加工产业园区建设;隆溪茶业加工厂;勐海华熙茶业有限公司普洱茶及配套设施(年产普洱茶1000吨)项目;云牧普洱茶深加工基地;勐海合和昌茶业加工厂;顺轩茶业加工厂;中和昌茶业加工厂;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叶精深加工技改扩建;现代化清洁无尘茶叶生产加工建设;茶叶精制厂等项目。

普洱茶产业园(生态园)种植基地项目。实施勐海县普洱茶现代产业园;勐海茶叶种植基地建设;班章基地和班章生态园及勐海县标准生态茶园;布朗山乡10万亩生态茶园;黎明农场生态茶园;普洱茶园生态化改造;勐海县布朗山乡古茶树资源保护等项目。

茶叶初制所项目。实施勐海老班章贡叶茶业专业合作社初制所;西定乡茶叶初制所;勐满镇标准化茶叶初制所改建等项目。

普洱茶科普体验及茶文化项目。实施普洱茶民族茶文化庄园;中国普洱茶博物馆;云源号茶文化庄园;普洱茶体验中心;勐海县布朗山乡班章村老曼峨村天语流香茶禅科普基地;茶叶精制加工及茶文化体验中心等项目。

普洱茶重点企业培育项目。推进隆溪茶业有限公司;合和昌茶业有限公司;顺轩茶业有限公司;中和昌茶业;可为茶叶科技有限公司;景曦茶业有限公司;康悦茶业有限公司;有顺茶业有限公司;西双版纳七子郎韵茶业有限公司;西双版纳福益德茶业有限公司;佳茗茶业有限公司;濮印茶业有限公司;戈二老班章茶业有限公司;溢庆源茶叶有限公司;佳茗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企业的发展。

第二节  做优特色生态农业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化农业要素支撑保障,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做优特色生态农业。

一、粮食及农特产品加工业

按照全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和“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着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推动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跨越,擦亮勐海农业大县金字招牌,打造对外开放现代农业示范区。

推动农业高品质规模化发展。围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总体要求,在现有农业生产示范区(园、片、场)的基础上,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强化物质装备,提升科技水平,创新经营方式,推动传统农业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新兴农业产业,加速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推动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落实“米袋子”和“菜篮子”负责制,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以水稻、蔬菜、水果、畜禽、渔业等特色优势产业为抓手,推广高效设施农业,建设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园区提档升级,打造一批基础设施完善、产业竞争力强、经济体量大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田园综合体,提高农业产业综合效益,推动农业向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加大中低产田地改造力度,加快建设一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生态化的高标准农田,提升农田有效灌溉率。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良种繁育基地,提高良种补贴标准,不断提升良种覆盖率。完善优化农机购置补贴,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实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构建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加快建设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加强农业灾害防治体系建设,做好干旱、洪涝、低温冷害应对,加强病虫害、边境动植物疫情疫病防控等工作。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抓好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建设,用好云南省六大名米地理标志,以勐海镇、勐混镇、勐遮镇、勐阿镇、黎明农场等为重点,发展水稻、玉米、小杂粮等优势粮食产业。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优化品种结构,实施绿色优质粮食工程,做大做强“勐海香米”产品品牌,打造中国香米之乡,强化科技措施,持续提高单产和复种指数,确保粮食安全。促进蔬菜产业持续发展。以勐海镇、勐遮镇、打洛镇、勐混镇、勐满镇、勐阿镇6个坝区乡镇为重点,建设绿色无公害蔬菜出口基地,打造云南省重要的蔬菜生产出口基地。发展优质特色水果。以勐阿镇、勐往乡、勐宋乡、打洛镇、黎明农场等为重点,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市场相对稳定的热带、亚热带水果基地。做大特色畜禽养殖业。以布朗山乡、西定乡、格朗和乡打洛镇、勐遮镇等乡镇为重点,加快推进生猪、禽蛋、肉牛等生态养殖业发展,提高小耳朵猪和肉牛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绿色化养殖水平,促进茶花鸡、蜂类产品等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做优生态渔业。以勐海镇、勐遮镇、勐混镇、勐阿镇等乡镇为重点,推进生态渔业发展,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到2025年,完成高标准农田30万亩和高效节水灌溉设施8万亩建设任务,农田有效灌溉率占比达到90%;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0%;粮食种植两季以上的目标全面实现,粮食及农特产品加工业综合产值达到110亿元。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思路,积极扶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新型职业农民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围绕水稻、蔬菜、水果、畜禽等特色优势产业,引进培育一批大而强的新主体,每个重点产业引进一户国内排名前5的现代大型企业集团,实现每个特色优势产业都有大龙头带动,注重培育和扶持本土农业“小巨人”,增强本土企业的综合发展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打造一批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与小农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建立基地共建、资源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农业经营方式从小规模、分散经营向集约化、合作化、专业化转变。鼓励粮食、蔗糖企业“走出去”,利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土地、人力资源生产优质原料。

巩固提升绿色食品加工业。结合标准化规模种养殖,进一步提高精深加工产品研发生产能力,发展一批具有勐海县比较优势,具备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形成符合现代食品加工业发展规律和大众消费取向的加工业体系。探索打造新产品、新业态,推动儿童营养食品、老年营养食品、休闲旅游食品、妇女保健食品等绿色食品的研发,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对绿色食品的需求。以绿色、有机、特色蔬菜加工为重点,大力发展畜禽、果蔬、粮油、野生食品及水产品等绿特生态食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勐海香米、小耳朵猪、茶花鸡、小糯玉米、野生菌、果蔬、坚果、食用油等加工制造,加强各类绿特食品专业协会和流通组织建设,提高市场配送能力和经营水平,形成产销一体化产业体系。到2025年,力争全县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1:2,农产品加工值年均增长5%,突破100亿元。

打造勐海“绿色食品牌”。巩固提升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创建成果,强化“绿色食品牌”建设,支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加大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加强“三品一标”、原产地地理标识认证工作,推动建立绿色有机产业联盟,构建“区域公共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三位一体的品牌系列,推动“产品+品牌+企业+基地”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勐海绿色食品牌的美誉度和影响力。打造勐海茶、勐海香米等一批独具特色、绿色生态、优质安全的勐海农产品品牌。鼓励龙头企业生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并申报原产地认证和知名、著名、驰名商标。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强化线上线下宣传推广,提升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管理,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信息体系,促进各类平台互联互通和监管信息共享。到2025年,全县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定总数达到150个以上。

专栏10  粮食及农特产品加工重点工程和项目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实施勐海县高标准农田和高效节水设施;布朗山乡农田改造;格朗和乡高标准农田改造;勐遮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黎明农场中低产田改造;勐满镇高标准农田建设;勐混镇高标准农田建设;勐往乡小田改大田;勐往乡农田坡改梯;打洛镇灌溉沟渠建设等项目。

粮食安全保障工程。实施勐海县50万亩粮食作物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勐海县黎明农场粮食高产样板基地建设等项目。

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工程。实施勐海县高原特色、立体、生态、全产业链农业科技示范园(园区);勐海县回贡傣现代生态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建设性示范项目;云南田园牧歌现代农业产业园;勐海县万亩绿色蔬菜保供基地;勐海县水果基地;现代产业园;生态农业示范区;林下养鸡、黄牛、黑山羊;罗非鱼养殖;勐海县种桑养蚕;勐海县小耳猪、肉牛、茶花鸡养殖场等项目。

农产品加工提升工程。实施澳洲坚果深加工综合建设;勐海县西定乡小型蜂蜜加工厂;云天化集团勐海香米全产业链建设;惠心农产品加工建设;允邦林业水果种植基地及加工等项目。

农产品品牌培育工程。实施勐海县普洱茶品牌培育工程,打造勐海茶、勐海香米等一批农产品品牌。

二、蔗糖加工业

抓好国家糖料基地县、高优蔗园和糖料蔗核心基地建设,依托勐海镇、勐遮镇、勐阿镇、勐混镇、勐满镇、黎明农场等甘蔗种植重点基地,推广良种良法和科技增产措施,甘蔗总面积保持在20万亩,大力发展高优蔗园,开展甘蔗高产创建示范,推广早熟高产高糖新良种高效栽培技术,提高甘蔗产量以及出糖率。坚持糖蔗价格联动,保护蔗农利益。继续发展蔗糖深加工,鼓励加工企业进行扩能降耗技术改造和境外替代种植。开发生产精细糖、精制红糖等附加值高的产品。提高制糖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率,把蔗梢、蔗叶转化成畜牧业饲料及有机肥,利用蔗渣开发有机肥、饲料,利用滤泥生产专用复合肥。推动蔗渣、废糖蜜、滤泥等加工废料的综合利用,发展酒精、酵母、有机酸(味精、柠檬酸)、可降解餐饮具、糠醛、木糖、复合肥和活性饲料等下游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到2025年,蔗糖加工综合产值达到10亿元。

专栏11  蔗糖加工重点项目

实施勐海县糖料蔗核心基地;黎明农场甘蔗高产种植;勐满镇糖料蔗核心基地等项目。

三、橡胶生产及加工业

依托打洛镇、勐往乡、勐满镇、黎明农场等橡胶种植重点乡镇,推进胶园套种经济作物,推动橡胶制品加工产业发展。大力调整初级产品结构,巩固现有品种、品牌,促进天然橡胶初级产品更新换代,发展技术分级橡胶新品种。积极延伸产业链,加快发展天然橡胶制品精深加工,开发满足固定大客户需求配方的恒粘胶、再生胶等。对现有橡胶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产业整合,与知名品牌企业合作贴牌生产,逐步进入民用橡胶制品中高端市场。到2025年,橡胶加工综合产值达到2亿元。

四、中药材种植和加工业

加强对傣药南药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合理利用人工林地,推广种植勐海白及、石斛、重楼、砂仁、金线莲、绞股蓝等林下药用植物,加快建立傣药南药种植基地。加大对民族药、生物药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发展傣药南药制剂、饮片加工、中成药生产、生物制药,推进傣药南药制造业实现新突破。到2025年,中药材综合产值达到2亿元。

第三节  做强文化旅游及康养产业

按照“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发展理念,主动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和“金四角”国际旅游圈跨境开发建设,建设休闲旅游景区、健康养生基地、养生乡村,大力发展精准医疗、特色诊疗、康体保健、健康管理等服务,全力打造康养旅居示范县。

加强全域旅游景区景点建设。绕康养旅居示范县建设,着力推进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以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方向,争创高A级景区,提升完善风景名胜区配套设施,提高风景名胜区品质。实施景区景点、旅游综合体、特色小镇、半山酒店、品牌营销、人才培养等重大工程,推动大益庄园、打洛森林公园、雨林古茶坊、普洱茶文化公园、勐巴拉特色小镇等精品景区提质升级。促进曼先国际旅游度假区、贺开拉祜古茶旅游区、打洛口岸边境旅游特色小镇等重点景区开发建设。推进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紧紧抓住国家支持西双版纳州实施边境旅游试验区建设的重大机遇,打造和建设边贸民俗旅游景区景点,推动“金四角”国际旅游圈跨境旅游开发建设。

培育文化旅游新业态新产品。积极开发茶文化旅游、康养旅游、农业观光旅游及乡村游、徒步旅游等文化旅游新业态新产品,打造一批茶文化旅游、自驾旅游、生态旅游、徒步旅游、乡村旅游、边境旅游、研学旅游等线路,推进茶叶、大米等加工生产工业旅游,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加强大益庄园(原茶马古道)、茶庄遗址及古茶树资源等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打造一批影响力较强的文化旅游演艺节目,通过民族节庆活动、非遗文化体验、非遗产品展销等方式推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推进规模以上文旅企业发展。

加快发展健康养生产业。围绕“医、养、管、食、游、动”全产业链要素,构建以健康养生、健康医疗、健康旅游产业为核心,辐射带动健康医药、健康食品、健康运动等大健康产业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度假村、旅游景区等建设康养中心、健康管理中心、医养结合体验中心,积极开发生态旅居、休闲度假、户外运动、研学科考、养生养老等新业态新产品。实施康养小镇项目建设,以特色中药、民族药为重点,大力发展傣药医疗保健服务,加快开发以石斛等为主的保健食品,加强多功能健身设施和全民健身场地建设,建设一批健康旅游示范区和示范基地,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健康服务需求。加快健康养生产业数字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促进特色生物、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具有勐海特色的健康养生产业,推进大健康产业快速发展。

提升文化旅游配套服务能力。加快推进一批连接旅游度假区、旅游景区、旅游名镇、旅游名村的旅游公路建设,实现全域旅游景区互联互通,全面提升旅游通达能力和游客接待能力。谋划建设一批半山酒店、精品酒店、汽车旅游营地。合理配置旅游公共厕所、景区景点厕所、旅游村镇厕所。加快自驾车、房车营地建设,配套新建部分停车场。重点在县城中心城区、乡(镇)、3A级以上景区、旅游小镇、旅游村寨等游客集聚区规划建设一批旅游咨询点和游客休息站点。建设文化旅游应急救援信息平台,提高突发事件预警、报警、定位、救援的应急通信能力。加大旅游人才、导游队伍建设和培训力度,提升旅游从业人员服务水平。大力推进智慧旅游建设,用好“一部手机游云南”APP平台,依托“互联网+”,搭建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实现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功能。继续推进旅游市场综合整治工作,共同整治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加大文化旅游宣传推广。提升勐海“中国普洱茶第一县”的品牌内涵,持续推动勐海县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名镇、旅游名村创建。加大旅游品牌推广力度,围绕勐海文旅资源、文旅产品、精品线路,制作一批文化旅游宣传片、专题片、音视频、纪录片、微电影等,联合社交平台、媒体平台,以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推出,形成全域齐动、内外互动的全方位宣传推广格局,积极开拓国内外旅游客源市场。到2025年,文旅及康养产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


专栏12  文化旅游及康养产业重点项目

景区景点及配套设施项目。实施大益庄园综合项目;勐往乡非物质文化纳碧傣酒产业链及南药傣药种植田园综合体;西定乡辖区景点功能提升建设;月光紫云;打洛镇打洛村委会曼打火一城子江边夜市;格朗和乡黑龙潭水库水上游乐;学府湿地公园扩建;勐邦天鹅湖;勐阿镇曼松“仙人脚”休闲旅游;勐景来景区转型升级二三期;勐巴拉雨林小镇六国迷城;勐巴拉雨林小镇素可泰养心园二期二组团;勐往乡灰塘片区全域旅游;勐海镇全域旅游;勐宋滑竹梁子高山生态民俗旅游线路开发;打洛镇滨江步行商业街;打洛口岸旅游配套餐饮区等项目。

茶文化旅游项目。实施勐巴拉雨林小镇文化旅游;曼糯古茶园;七子饼茶文化旅游;勐泐茶文化文旅综合体;勐宋乡茶叶文化旅游休闲康养;勐海县古茶文化—勐混镇贺开村委会—班盆新寨沿线茶旅文化;茶文化休闲农业生态园区;勐宋乡纳卡村茶村庄规划;勐海茶文化商业体验区等项目。

生态旅游项目。实施勐遮曼瓦瀑布生态旅游;勐宋乡滑竹梁子民俗文化生态旅游环线;百润农业生态旅游;珍贵林基地种植养殖与生态旅游观光;打洛森林公园生态旅游提升改造等生态旅游项目。

农业观光旅游及乡村游项目。实施香水莲花稻田庄园;勐海都市农业旅游观光示范园;勐混镇乡村旅游环线建设;勐往乡灰塘村乡村旅游开发;勐遮镇乡村旅游;打洛镇打洛村委会曼掌村小组、龙列村小组旅游村;勐混农业观光特色小镇;勐往乡南果河现代农业生态休闲观光;巴拉观光休闲园等项目。

康养小镇项目。实施勐海普洱茶小镇;勐巴拉普洱茶小镇;勐海滨河商业区(沙河小镇);勐海阿卡老博文化康养旅游小镇;勐满黄金雨林康养小镇;勐宋巅峰生态循环农业康养小镇等项目。

康养健身及设施项目。实施县城普洱茶体育生态公园全民健身场地建设(一期);勐混镇河堤景观绿化亮化美化及休闲康养景观立体化建设等项目。

康养基地项目。实施勐海可以兴民宿;水果种植和生态旅游康养民宿;生态旅游及康养民宿;农旅康养基地;傣药南药种植和康养;勐宋乡健康养生;勐海天香云梵等项目。

休闲度假村(区)项目。实施勐海县曼先国际旅游度假区;勐混镇曼召健康养生度假村;勐阿镇温泉度假村;勐海县雨林白鹇鸟度假区扩建;曼列温泉开发;勐混镇曼召温泉开发;勐阿镇温泉休闲旅游等项目。

半山酒店项目。发挥好鲜花茶园、民族文化等旅游资源优势,加快把半山酒店打造成为藏在山间、隐没林中、外观古朴、内部高端、设施现代、服务一流的“世外桃源”般旅游目的地。

第四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以商贸物流、金融服务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助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一、商贸物流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新趋势和现代物流新理念,按照技术先进、便捷高效、绿色环保、安全有序布局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产业。合理确定城乡商业网点数量、规模、档次和业态,实施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及农产品批发市场等项目建设,建立结构合理、特色突出、层次清晰、功能完善的城乡商业网点体系,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加快建设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立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大力发展打洛边民互市贸易,争取开通巴达、布朗山货物运输通道,做大做强边境贸易。探索发展电子贸易,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推进电子商务物流向乡村延伸服务网络建设,形成“结构优化、功能强大、运作高效、服务优质”的电子商务物流体系。加快冷链物流和通道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形成城乡协调、区域协同的商贸物流网络。加快智慧物流产业的发展,引入仓单金融、物流保险、销售贷款等金融服务,为区域商贸物流产业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健全供销流通体系,建好村级服务站点。发展以跨境物流为重点的国际物流产业,培育多式联运、货运中转站、散货集中配送、快递等新型物流业态,扩大与上下游企业及其他物流企业合作,打造一批现代流通企业,实现生产、交易、仓储配送一体化。加快建设大型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发展第三方物流,把打洛口岸建设成为辐射中缅边境的商贸服务和物流配送基地。

专栏13  商贸物流重点项目

交易市场(中心)项目。实施茶叶交易物流中心、茶博物馆、货物仓储冷链物流等特色大宗商品现货交易中心;勐混镇农特产品交易市场;勐往乡农产品交易中心;勐混镇建材交易市场;茗缘综合市场;黎明农场小商品交易市场;黎明农场建材市场;勐遮镇海乐供应链等项目。

冷链物流及保鲜设施项目。实施黎明农场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勐阿镇冷库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勐往乡冷库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勐往乡冷储保险库、冷链物流中心及灰塘村委会冷库、勐混镇勐混村仓储保鲜设施工程等项目。

二、金融服务

以沿边区位优势及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为抓手,创新金融产品、服务方式和体制机制,推动县域金融、“三农”金融、小微金融创新发展。强化支付结算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在实现偏远乡村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乡(镇)、村延伸服务网点和服务水平。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更多直达经营主体的金融产品。引导更多资金投入到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加快发展沿边金融、跨境金融。支持各金融机构对县域“三农”的金融服务,发展普惠金融,加强对中小微企业、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金融服务,推进数字普惠金融示范乡建设,实现线上线下业务的融合。建立健全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推进农村保险市场建设,提高保险服务的可获得性和便利性。

第五节  做实产业园区

坚持“产城一体、园城相融”的两化互动思路,培育园区新业态,着力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对外开放发展示范区、绿色集约发展示范区,把勐海工业园区创建成为创新驱动的高地、对外合作的平台、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围绕建设普洱茶专业园区的目标,在建设原料基地、生产基地基础上,加大精制茶企的培育力度,鼓励龙头企业入园集群发展,不断增强主导产业的发展活力,形成主导产业的规模效应。以普洱茶产业加工园区为载体,申报建设以茶为主的云南省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传统制造业向现代高科技转型升级。稳步推动边境经合区、打洛跨境物流园区、中小企业孵化园建设,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载体和平台。围绕产业培育,逐步丰富园区业态。以培育绿色产业,塑造“绿色品牌”为抓手,推行园区低碳化、循环化、集约化发展,鼓励园区推进绿色工厂建设,结合园区地理特征,谋划建设产、景、城融合的美丽景观,打造干净宜居美丽园区。推进园区按照旅游景区标准化建设,提升各项服务水平,结合园区资源,建设园区文化产业园,全方位多角度对外展示园区独有的特色文化,争创特色旅游园区和3A级旅游景区。

专栏14  勐海工业园区重点项目

勐海工业园区中小企业孵化园建设项目。实施标准厂房;检验检测中心;技术研发中心;仓储物流;电商平台;茶叶智能制造工厂及道路、给排水、弱电管网、绿化等配套设施建设项目。

园区文化活动广场项目。实施园区公园广场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等项目。

勐海工业园区物流中心建设项目。实施综合服务大楼、商品展示交易中心、电商大厦、会展中心等。

云南勐海弘益茶教育建设项目。实施普洱茶标准示范教学加工厂、标准示范原产地仓储、弘益大学堂勐海分校、宿舍;研发中心、研究院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项目。

重点企业培育项目。实施晋德茶厂;红象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金沙家业科技发展限公司等重点企业培育项目。

 

第七章  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融合发展

 

突出“傣、水、边、茶”地域和民族特色,加快“景洪—勐海半小时经济圈”建设,推进双城优势产业发展,促进功能互补,加强特色小镇建设,全面提升城镇品质,打造集民族文化、普洱茶文化、生态自然、沿边口岸为一体的城乡融合“勐海样板”。

第一节  加快景洪—勐海半小时经济圈建设

推动成立景洪—勐海半小时经济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大力实施景洪、勐海两地合作共建项目,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优势互补、公共服务对等均等、消费市场共建共享等建设。进一步拓展高速公路、铁路、轨道交通等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推动景洪、勐海主城区连接。坚持以产业为基础驱动城市发展、以城市为载体拓展产业空间的发展理念,引导城镇、产业向景洪—勐海半小时经济圈交通沿线的坝区边缘、适建山地扩展,促进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联动,推动产城融合发展,打造景打高速公路和铁路沿线经济带。支持两地互派干部挂职交流。到2025年,景洪—勐海半小时经济圈建设水平明显提高,聚集产业、人口能力显著增强,成为在周边国家有影响力的现代化城市。

第二节  坚持以人为核心

突出集镇和小城镇重要载体作用,进一步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增强城镇人口经济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等核心功能,提升城镇综合吸引力、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探索建立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的政策措施,促进居住证制度与户籍证制度的有机融合并轨。对进城落户农业转移人口保留农村各项权益。做好易地扶贫搬迁进城农民变市民后的社会管理服务。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为路径,建立健全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政策体系,促进全县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加大“人地钱挂钩”配套政策的激励力度,设立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资金,落实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和基建投资安排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

第三节  优化城镇体系

统筹考虑主体功能区、产业与口岸布局、重要交通线路走向,立足各乡镇发展的比较优势,形成“中心城镇—次中心城镇—重点镇—一般镇”四级城镇结构体系。构建以1个中心城镇(县城勐海镇)为核心,1个沿边口岸镇(打洛镇)为支撑,3个重点镇(勐遮镇、勐混镇、勐阿镇)、6个一般乡镇(勐满镇、格朗和乡、布朗山乡、西定乡、勐宋乡、勐往乡),优势互补、特色鲜明、分布合理、大中小并举、协调发展的“1136”城镇体系。构建以景洪至打洛高速公路为主轴,以勐海至孟连高速公路、勐海勐混至景洪勐龙240口岸高速公路为次轴,形成对外开放、沿边联动、内外双循环的“一主轴两次轴”城镇发展新格局。

专栏15  优化城镇体系重点项目和工程

城镇体系建设项目。实施勐海中心城镇、打洛沿边口岸镇、勐遮重点镇、勐混重点镇、勐阿重点镇建设等项目。

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合理推进有条件的“乡改镇”“镇(乡)改为街道办事处”和村委会改为居委会(或社区委员会)。

城镇公用设施改善工程。健全城镇路网系统,完善公交专用道、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系统、行人过街设施。加快推进城镇排水管网建设,完善城镇污水分流排水系统。健全停车场、快件箱、菜市场等便民设施。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引导发展社区便民服务。

城镇更新项目。改造一批老旧街区,引导商业步行街、文化街、古城古街打造市民消费升级载体,因地制宜发展新型文旅商业消费聚集区。开展城镇更新改造试点,提升城镇品质和人居环境质量。

第四节  做优做特城镇

以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作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重要结合点,培育发展特色产业,释放城乡融合发展和内需增长新空间。加强“美丽县城”建设。突出“干净、宜居、特色、智慧”四大要素,推进城市更新,做美县城,以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为核心,大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和民族特色化工程,加强城市道路维护管理和规范设置城市道路标识,加快完善水、电、气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城市排水防洪系统,因地制宜推进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快修复城市自然生态。加强住房、教育、医疗、公园、绿地、运动场、娱乐等配套功能建设,提升宜居环境。推动城乡结合部、老旧小区改造以及城市更新,加快改造提升城市风貌。全面落实因城施策、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长效管理调控机制,完善城镇住房制度,有效盘活城市、郊区的土地和房屋资源,有序发展租赁住房。坚持实物保障与租赁补贴并举,保障住房困难群众基本需求。高质量发展小城镇和特色小镇。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生态、易达、宜居、智慧、成网的民族文化型、生态自然型、沿边口岸型、健康养生型、农垦文化型等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依托边境城镇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改善边境一线城镇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打造以勐海镇为辐射源、边境乡镇为枢纽、口岸和小城镇为节点、特色小镇为散点的勐海边境城镇廊带,促进打洛口岸与勐海、打洛等乡镇联动。到2025年,建成国家级、省级特色小镇3个。

专栏16  新型城镇化发展重点项目

特色小镇创建项目。实施勐巴拉雨林小镇;勐巴拉普洱茶小镇;打洛边境口岸特色小镇;勐海普洱茶特色小镇;勐混农业观光型特色小城镇;大益小镇;勐遮现代农业旅游小镇;恒春雨林康养小镇;勐满黄金小镇;沙河小镇;名山茶旅小镇等项目。

市政道路及附属设施建设项目。实施改造提升县城及各乡镇市政道路及附属设施;县城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市政道路中各类交通标志、隔离护栏、消能桶、隔离桩、隔离墙等设施及其他附属设施建设等项目。

城市更新项目。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程;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等项目。

产城融合发展项目。实施建设省级产城融合示范区项目。

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实施平安城市二期建设;勐海县医联体信息化平台建设;勐海县数字茶产业大数据中心建设;智慧水务;勐海县大型灌区现代化管理与信息化建设;勐海县智慧政务一体化建设;县城智慧化改造及数字智慧一体化建设;勐海县智慧停车建设等项目。 

第五节  促进城乡消费转型升级

进一步补齐勐海城乡新型消费短板,促进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努力实现新型消费加快发展,为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支撑。着力扩大城乡居民消费,顺应居民消费个性化、多样化发展趋势,以拓展和畅通居民消费自由选择渠道为目标,培育壮大各类新型消费市场主体,增加高品质商品和服务供给,进一步完善商贸物流、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打通物流、信息障碍,大力加强消费市场信用体系建设,营造居民愿消费、敢消费的良好环境。着力提升农村居民消费,将乡村作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融入新发展格局过程中的强大推进器,进一步改善农村消费软硬环境,加强农村新一代信息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利用电子商务打通农产品上行通道,大力推动终端消费与生产供给形成良性循环,积极引导农村消费质量升级,全面促进农村消费潜力有效释放。

 

第八章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增强乡村发展新动能,促进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农民发展,绘就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美好图景,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县。

第一节  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

切实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加强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强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健全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智慧农业。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错位化、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休闲、教育、互联网等深度融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积极开展与农业生产技术发达国家和国内沿海发达地区在设施农业、先进技术、优良品种推广、农产品加工和营销、农业技术人才交流等领域的合作,提高农业发展水平。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提升茶叶、大米、热带水果、蔬菜、蔗糖、橡胶等勐海特色农产品国内外竞争力。

第二节  促进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弘扬新时代“西畴精神”,聚焦脱贫成果有效巩固拓展,不再产生新的绝对贫困的目标,继续坚持“四个不摘”开发式扶贫方针,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一平台、三机制”四个专项行动,推动实现“四个全覆盖”,保持帮扶资源、帮扶力量、帮扶政策总体稳定,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纳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做好时序和内容的衔接,实施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推动形成制度化、常态化的长效机制。继续实施布朗、景颇、佤、拉祜等4个“直过民族”素质提升工程,深入开展“志智双扶行动”“自强、诚信、感恩”等主题实践活动,着力培育内生动力,增强群众致富信心和能力。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推动东西部扶贫协作持续发力,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建立脱贫人口稳定增收长效机制,实施特色产业提升行动,壮大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促进农民充分就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完善政策制度,增加农民土地承包户转让土地经营权的租金收入、宅基地及地上房屋的资产性收益;拓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增加农民集体性分红收入。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持续性政策和投入,统筹推进农业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第三节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确保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积极推进集体土地“三权分置”,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做好农村不动产确权登记颁证,稳慎推进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房盘活利用。严格宅基地管理,加强对乡镇审批宅基地的监管。探索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证宅基地农户资格权,适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权。深化农村集体产权、集体林权、国有林区林场等改革,提高农村各类资源要素配置和利用效率。强化集体资产管理,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深化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完善农垦体制机制。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积极争取政策性农业保险改革试点,创新和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深化农村户籍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进城人口权益,健全完善住房保障机制,分类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第四节  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立足不同村庄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民族特色,统筹村庄规划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建设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的“美丽乡村”。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房建设质量。加快补齐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厕所、村容村貌等基础设施短板,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河湖水系综合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创建产业好、生态好、乡风好、治理好、生活好的“五好”示范村,打造勐海曼尾村曼尾小组等一批美丽宜居村庄。全面推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充分发挥“中缅第一寨”勐景来示范作用,推进边境沿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国门村寨创建,打造“强边、活边、固边、兴边、稳边”边境民族风情村落。到2025年,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达到新水平。

第五节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推动基层党组织、基层单位、农村社区有针对性地加强农村群众性思想政治工作,强化移风易俗的党员意识、标杆意识,深化乡风民风建设。组织实施乡风文明培育行动,开展“文明村”“文明家庭”“最美家庭”等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弘扬崇德向善、扶危济困、扶弱助残等传统美德,引导广大农民由“要我文明”向“我要文明”转变。发挥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群体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群众讲道德、明是非、识美丑、辨善恶,激发向真、向善、向美的热情。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六大行动”,整治农村婚丧大操大办、高额彩礼、不文明闹婚、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提倡把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弘扬孝道、尊老爱幼、扶残助残、和谐敦睦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深化农村殡葬改革,逐步完善乡村公墓建设,治理农村散埋乱葬,鼓励推进节地生态安葬方式,倡导文明殡葬,助推文明新风走进千家万户。到2025年,新建一批县级及以上文明村和文明乡镇。

专栏17  乡村振兴重点项目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项目。实施勐海县章家三队、章家四队、新囡美丽乡村建设;勐海县以工代赈;勐海县扶持人口较少民族集聚区发展;西定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西定乡章朗村边疆党建长廊“四位一体”建设试点;打洛镇农民合作社建设;格朗和乡地质灾害治理等项目。

乡村振兴项目。实施勐海县乡村振兴示范园建设;打洛镇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提升改造;打洛镇勐板村委会搬迁;勐海县边境小康村建设;格朗和乡建设或修缮5个行政村活动场所、部分村小组活动室;勐满镇村小组进村道路、通村道路、村内道路及入户道路建设;勐海县四位一体;勐海县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勐混镇曼冈村勐冈新寨、勐冈老寨、丫口、昨巴进村道路硬化;勐混镇7个行政村61个小组部分村内道路硬化和修缮改扩建;勐往乡6个村委会路灯安装等项目。

美丽宜居村庄建设项目。实施勐遮曼根村委会曼光小组;勐遮曼恩村委会曼拉小组;勐遮景真村委会景迈小组;勐混曼国村委会浓养小组;勐混镇勐混村勐冈小组和曼赛村曼毕小组建设布朗族特色美丽宜居村庄;勐海曼尾村委会曼尾小组等项目。

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项目。实施勐海县兴边富民工程;抵边一线4个乡镇10个行政村61个村民小组边境小康村建设等项目。 

 

第九章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激发勐海发展活力

 

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州全面深化改革系列决策部署,增强改革发展定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培育内需体系,优化投资结构,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大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第一节  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把“办事不求人、审批不见面、最多跑一次”和“全程服务有保障”结合起来,全力打造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认真落实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制度和政策,使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参与竞争、同等受法律保护,在政府资金安排、土地供应、税费减免、资质许可、标准制定、项目申报、职称评定、人力资源政策等方面享有平等权益。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非禁即入”落实,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重大项目建设。有效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以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满意度为导向,落实营商环境“红黑榜”、政务服务“好差评”和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回应制度。建立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监管机制,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为各种所有制主体蓬勃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第二节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培育更多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依法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和自主经营权,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完善领导干部挂钩联系民营企业制度,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完善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积极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农垦、国有资本投资和运营公司等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大重大项目招引和推进力度,提高投资效率,更好的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破除民间资本进入重点领域的障碍,拓宽民间投资渠道,进一步释放民间投资活力。推进线上消费与线下消费、城市消费与农村消费、跨境电商与农村电商、外贸与内销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夜间经济,释放游客、市民消费潜力。

第三节  加快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积极适应现代财税金融体制要求,持续推进零基预算管理改革,建立完善支出标准体系,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严格执行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制度,切实化解政府隐性债务存量,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深化税收征管制度改革,严格落实国家减税降费等各项政策措施,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积极推进增值税、消费税等税收制度改革。促进小微经济良性发展,推进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金体系管理和制度建设。加强财政金融协同,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增强金融普惠性。深化金融改革创新,稳妥发展跨境金融业务,支持金融机构持续健康发展,创新“三农”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

第四节  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

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实施“证照分离”改革,进一步压缩审批时限,规范审批行为,提高审批效率。推进政务服务规范化、标准化、便利化,深入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化政务公开,打造全面网络化、高度智能化、服务一体化的现代政府治理形态。加快“一部手机办事通”迭代升级,推进更多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积极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信用监管、“告知承诺+事中事后监管”等新型监管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推动外商投资和贸易便利化,降低进出口环节合规成本。深化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改革。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

第五节  深化社会事业改革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建立校长职级奖励制度,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深入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促进县域内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深化医疗保障制度和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建立现代医院管理体制。构建在线问诊、预约就医、在线家庭医生、远程医疗等便捷就医服务体系。强化医疗卫生行业管理,加强医疗队伍建设和行风建设。深入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改进住房公积金提取、使用、监管机制。健全社会保障财政投入制度。深化殡葬改革。

专栏18  企业改革重大行动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行动。进一步深化农垦改革,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

推进企业上市行动。加强企业上市培育,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争取至2025年,有1-2家企业实现上市。

 

第十章  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社会建设水平

 

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为导向,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把握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幸福勐海”。

第一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坚持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按照以人为本、促进公平的原则,统筹各类教育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加快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围绕“一县一示范、一乡 镇一公办、一村一幼”的建设目标,普惠发展学前教育,实施乡镇中心幼儿园改扩建项目,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机制,不断提升办园水平,补足学前教育短板,满足普及学前教育发展需求。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巩固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成果,做好城乡学校布局调整,完善控辍保学机制,提升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孤儿等弱势群体更好接受教育。提质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普通高中教育工作的核心和重点,实施普通高中建设攻坚项目,扩大优质办学资源,集中力量办好县一中、黎明中学、职业高中。继续实施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免费教育和“助学兴教”工程。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沟通衔接试点工作,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创新发展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大教育基础设施投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标准化、全面改薄、寄宿制学校、学前教育推进、教师周转房及东西部协作对口援建等项目建设,全面改善城乡教育办学条件。加快教育数字化,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对骨干教师和教学名师的培养力度,促进教育各要素协调发展。到2025年,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85%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8%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

第二节  千方百计促进就业

“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为导向,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和措施,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切实做好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加强困难人员兜底保障,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就业。扩大保障范围,及时将受疫情影响人员纳入就业援助范围。加强沪滇劳务协作,引导农民工安全有序转移就业。加强劳动者权益保护,构建稳定就业和失业调控机制。推动创业带动就业。落实“贷免扶补”和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创业促进就业政策。鼓励进城务工人员、大学生、退役军人等返乡创业。实施勐海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计划,充分挖掘“三新经济”,着力推进勐商回归、勐资回归。积极鼓励科技人员创业,完善科技人员创业股权激励机制。推进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为创业提供场所、公共服务和资金支持。支持农民就近就业,创建一批普洱茶精深加工、特色种植养殖、生态文化旅游等农村“双创”示范基地,让返乡农民工能打工、有收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和信息化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构建稳定就业和失业调控机制,提高就业稳定性。加大对失业人员、农民工等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建立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和技能水平。积极构建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不断提高小企业和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推进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建立劳动用工数据库,强化动态管理。完善职称评定制度,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待遇。到2025年,全县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达到1.25万人,创业带动就业0.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5%以下。

第三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持续推进全民参保扩面专项行动,建立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面,完善城乡统一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失业、工伤保险制度。完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制度。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稳步提高城乡低保、社会救助、抚恤优待的标准。扩大低保保障范围,对城乡困难家庭应保尽保,将符合条件的城镇失业和返乡人员及时纳入低保。对因灾因病遭遇暂时困难的人员实施救助。构建城乡住房保障体系。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有效保障城镇常住人口的住房需求。实施公共租赁住房、租赁补贴等项目,改善城镇中低收入家庭、新就业毕业生居住条件。把进城落户农民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有效解决农民工的住房需求。继续实施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和保障性住房等项目建设。坚持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残疾人合法权益,切实关心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到2025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8%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5%以上。

第四节  推动健康勐海建设

坚持生命至上,以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聚焦薄弱环节补短板,实施健康养生产业人才培养工程,稳步推动“健康勐海”战略,持续提升人民健康水平。完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建设,加大公共医疗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强乡镇卫生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备装备、卫生健康执法监督机构设备装备、突发公共卫生健康事件应急指挥信息、妇幼保健机构基础设施等建设,不断改善医疗卫生和健康工作条件。实施勐海县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中医医院、黎明医院等医疗机构改扩建和搬迁项目,推动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促进县域内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强化医疗卫生行业管理,加强医疗队伍建设和行风建设。加强妇幼健康、公共卫生、肿瘤、精神疾病防控、儿科等薄弱环节能力建设。加强中傣医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和管理,大力培养中傣医药人才,全面提高中傣医药基础设施和基层服务能力。持续提高卫生健康服务水平,把中国的医疗技术辐射到缅甸。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制。认真落实重大疾病、传染病监测报告制度,严防重大疾病和传染病发生流行,坚决守护人民健康。加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实施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和疾控机构核心能力“双提升”工程,加快县医院传染病院区建设。加强口岸卫生检疫能力建设,严防外来重大传染病传入。深入开展爱国卫生“7+2专项行动”,大力推进国家卫生县城(乡镇、村)、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健康促进县等创建工作,不断巩固提升创建成果,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提升人民群众健康素养。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健康产业。统筹推进计划生育工作。

第五节  大力发展体育事业

以满足人民群众体育健身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提升体育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大力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建立健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推动全县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紧紧围绕便民惠民,抓好全民健身“六个身边”工程建设,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倾斜,逐步推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在地区、城乡、行业和人群间的均等化,推动公共服务体育基础设施全覆盖,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助力健康勐海建设。统筹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发展。加强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师资建设,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师资激励机制,开齐开足开好体育课。鼓励各级各类学校以足球、篮球、排球等基础大项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等为重点,组织开展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活动。加强各级各类培训机构、教练员队伍和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提高青少年体育训练水平,畅通体育人才成长渠道。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完善体育全产业链条,推动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文化等融合发展,拓展体育健身、体育培训、体育旅游、健身休闲等消费新空间,助力乡村振兴和健康休闲产业发展。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活动。鼓励社会力量发展体育产业,做好民族民间优势体育运动项目的传承和发展。到2025年,实现人均体育场地设施面积达到2.5平方米以上,全民健身更亲民、更便利、更普及。

专栏19  民生保障重大工程

教育事业工程。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普通高中建设攻坚计划;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周转宿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教育信息化等工程。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程。实施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创业园;园区众创空间;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老年养护院;农村敬老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县级儿童福利设施等工程。

健康勐海工程。实施县人民医院、妇女儿童医院、县中医医院、黎明医院等医疗机构改扩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重大病症诊治能力提升;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中傣医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妇幼健康和计划生育服务保障;人口健康信息化等工程。

体育事业工程。实施公共体育场;全民健身中心;足球场地设施;农民体育健身;社区多功能运动场;体育健身场所等工程。

 

第十一章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创建精神文明,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内涵,激活其生命力,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推进文化强县建设。

第一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研究宣传,注重全方位贯穿、深层次融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引导全体人民自觉践行。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造就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引导人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第二节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开展先进模范学习宣传活动,营造崇尚英雄、学习英雄、捍卫英雄、关爱英雄的浓厚氛围,推动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的良好风气。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举办“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选树活动,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活动,不断增强人们文明实践自觉。健全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弘扬中华民族重信守诺传统美德,让诚实守信、重信守诺成为人们的内在追求和行为习惯。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浓厚氛围。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倡导文明旅游。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

第三节  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

坚持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增效能,切实推进县文化馆、乡(镇)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边境“国门文化”设施建设,重点抓好以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为主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及管理,逐步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将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成集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城乡公共服务综合平台。加强人口较少民族博物馆、普洱茶博物馆等重点文化设施建设。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和文物安全管理保护工作,加快勐海县“古茶树(山)”双遗申报、野生古茶树林及周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等工作。全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均等化、数字化建设。到2025年,实现村(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全部达到国家标准。

第四节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着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提供更多优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共享。实施文化精品工程,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影视和音乐作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开放保障机制。鼓励各级各类图书馆、文化馆等机构开展交流合作,畅通优质文化资源流通。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菜单式”“订单式”转变。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各类社会组织、文化企业等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多渠道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着力推动广播电视发展,加强融媒体中心建设,聚焦建设“智慧广电”,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提高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质量,加强网络视听原创精品和优秀公益广播创作展播。到2025年,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9%。

专栏20  文化发展重点项目

文化精品工程。创作一批文艺精品剧目,打造一批非遗文化精品,繁荣文化产品创作,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

公共文化设施工程。实施县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村“小广场大喇叭”;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县城数字影院;非遗保护传承和文物安全管理保护等工程。

文化传播工程。实施“智慧广电”建设;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广电5G项目建设;网络视听原创精品和优秀公益广播创作展播等工程。

 

第十二章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强化科技创新与经济对接、科技成果与产业对接、创新成果与现实生产力对接,不断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之路。

第一节  扶持培育创新型企业

充分发挥民族自治政策优势,大力培育科技型初创企业,鼓励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竞争力。加强骨干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引进,对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和龙头企业实行“一企一策”的扶持激励政策。深入实施创新主体知识产权培育工程,着力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企业。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和创新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建立企业主导、院校协作、多元投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创新模式,扶持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到2025年,新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达到20%以上。

第二节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完善勐海工业园建设管理和扶持激励政策,支持建设科技创业园、重点实验室、企业孵化器、大学生创业基地、人才实训基地等创业创新平台。充分发挥中科院、省相关部门驻勐海科研机构的作用,联合打造茶叶、橡胶、饮料、食品等协同创新平台。搭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大“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建设,推动优势传统产业集群共性技术攻关。加快公共技术服务型平台建设,整合全县科技服务机构资源,积极开展技术难题、科技信息咨询等相关服务,促进高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到2025年,全县力争新增州级企业技术中心2-3个,规模以上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的比例实现较大幅度提升。

第三节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鼓励和支持企业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成技术标准,作为科技项目评审和成果评价的重要依据,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开展普洱茶加工、蔗糖加工等农业技术攻关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依托农业科研单位共建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探索发展生物育种高科技农业技术,研发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品种。加强科技奖励的激励引导作用,充分激励企业和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和动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争创全国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县。到2025年,技术成果交易更加活跃,技术市场合同交易总额达1000万元以上。

第四节  培育引进各类创新人才

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确保人才队伍的规模、素质、结构满足全县高质量发展需要。围绕勐海优先发展领域,以特色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项目为载体,大力引进一批企业高端管理人才、高精尖技术人才、农村农业实用人才和行业紧缺人才。拓展招才引智渠道,借助招商引资平台,实现招商和招才联动。建立更加灵活的智库人才管理机制,调动所有关心、关注勐海发展的国内外优秀人才参与勐海的建设发展。围绕全县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培养一批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企业家队伍和产业急需的技能人才。加强农村实用人才的致富能力建设,重点培养一批生产能手、经营能人、能工巧匠和乡村科技人员。

专栏21  创新驱动重大工程

创新工程。实施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平台建设;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科技惠民示范;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型企业集群建设;企业协同创新等工程。

创新平台。实施产业集群共性技术攻关和创新平台;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药用植物功能开发研究中心;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等工程。

 

第十三章  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平安勐海建设

 

认真落实国家安全战略,把安全发展贯穿到勐海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围绕社会治理制度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深化社会治理改革,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第一节  坚决捍卫国家安全

严格落实国家安全责任制,加强国家边境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推动重大基础项目建设贯彻国防需求,实现国防动员建设高质量发展。坚决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严防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错误思潮,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强化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

第二节  切实保障公共安全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严格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要求,压实边境“五个管住”责任,强化“稳堵防管”工作措施,做到“六个立即、一个及时”,加强与周边国家疫情防控联动协作,坚决防范境外疫情输入。健全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预防化解机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持续开展危险化学品、交通、建筑施工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提高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强化源头治理和全过程监管,健全追溯机制。强化生物安全保护。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抓好应急管理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建设,提升洪涝干旱、森林火灾、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和防御工程标准,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第三节  维护重点领域安全

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划定并保护好永久基本农田,保持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稳定,保障粮食安全。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金融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保持打击整治资源环境问题高压态势,毫不松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中缅边境森林防火、动植物疫情监测防控等领域合作,筑牢祖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坚决遏制政府隐性债务增量,稳妥化解政府隐性债务存量,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第四节  扎实推进政治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增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实效,推动工青妇等人民团体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发挥统一战线优势作用,健全团结引导党外知识分子、留学归国人员、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制度,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巩固和发展大团结大联合局面。

第五节  加快法治勐海建设

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县的制度和工作机制,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法治轨道上推动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推进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改革和建设,完善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运行机制,促进司法公正。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进县乡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村、居(委会)法律公共服务工作站全覆盖。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落实“八五”普法工作,积极创建民主法治建设示范村和示范社区。加大法律援助保障能力建设,实现法律援助“应援尽援”。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到2025年,创建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1个,州级民主法治建设示范村(社区)8个。

第六节  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信访制度,完善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推动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强化源头治理和网格化服务管理。持续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推动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做好双拥优抚安置工作,加强退役军人服务管理。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评估机制,确保有效防范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深入实施“雪亮工程”,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扫黑除恶长效常治机制,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深入开展第五轮禁毒人民战争,扎实推进抗艾防艾行动。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完善群众参与的制度机制,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深化智慧平安社区建设和智慧交管建设,营造稳定和谐社会环境。

第七节  全力维护边境安全

强边固防,筑牢西南边境安全屏障。建立完善“联动型”边境治安管理防控网络,持续推进边境地区联调联防,落实云南省边境防控体系技防建设规划,推动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和智慧公安检查站建设,加强“智慧边境”项目、边境口岸中心集镇等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设电子围栏、监控探头、报警器、人脸识别等技防设施,强化边境维稳管控。落实新时代加强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要求,锻造一批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一批比较富裕的现代化边境小康村,构筑一条严密的边境防线,制定一揽子支持政策,形成一套严格的边境管控工作机制。依法从严从重从快打击跨境违法犯罪。强化边境地区党委、政府的强边固防责任,形成具有勐海特点的边境铜墙铁壁。发挥打洛镇民兵应急排辐射带动作用,推进新时代民兵建设转型发展,实现国防动员建设高质量发展。

专栏22  发展和安全建设重点项目

法治社会建设项目。实施法治文化广场、长廊或主题公园等法制宣传载体建设;农村“法制宣传中心户”和“法律明白人”培养等项目。

矛盾纠纷化解平台建设项目。实施诉讼服务中心、诉调对接中心、速裁中心、调解室或服务窗口项目。

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项目。实施勐海县政务服务中心改扩建;勐海县11个乡镇农场74个村(居)民小组活动场所改扩建;勐海县11个乡镇农场(社区)93个村 (居)民小组活动场所修缮;勐海县9个乡镇农场54个村(居)村级活动场所重建;勐海县新建、改扩建32个城乡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勐海县公共实训基地;勐海县勐混镇便民服务配套设施;勐海县打洛口岸联检楼、货运通道扩建;勐海县人民法院打洛法庭;勐海县勐混镇7个行政村村民小组禁毒示范村等项目。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项目。实施城乡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派出所、警务室、警务工作站、公安边境检查站(点)、治安防控卡点;智慧安防小区、防控感知体系;勐海县公安局工业园区派出所;勐海县布朗山乡边防检查站改建;勐海县勐混镇警务指挥调度中心、移动警务厅;勐海县打洛镇边防巡逻路、口岸边防检查站;勐海县西满桥便民通道、物流口岸;勐海县西定乡管边控边立体防控;勐海县巴达出入境边防检查分站抵边检查室;勐海县布朗山出入境边防检查分站抵边检查室;勐海县平安城市二期11个乡镇城区1166套技防设备;勐海县立体化边境二期打洛、布朗山、西定、勐满等边境乡镇165套技防设施;勐海县勐遮镇全镇170个村小组及174公里乡道全面安装、更新1320个监控摄像头及监控系统公共安全设施等项目。

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项目。实施勐海县应急物资储备库;勐海县打洛口岸危险化学品监管场所;浩宇大城和勐巴拉雨林小镇之间二级消防站等项目。

 

第十四章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充分发挥规划对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机制,完善规划实时监测评估机制,切实履行政府职责,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规划落实,确保“十四五”发展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第一节  加强党的领导

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政策举措的工作机制,加强调查研究,提高科学决策水平。统筹协调好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等部门之间的关系,健全完善“党建带群建”工作机制,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加强政治监督,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形成党委统筹全局、各方合力促发展的工作格局。发挥督查考核指挥棒作用,改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发挥乡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全县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专栏23  约束性指标和主要任务责任分工

一、约束性指标

1.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县教育体育局负责)

2.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县发展和改革局负责)

3.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州生态环境局勐海分局负责)

4.县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州生态环境局勐海分局负责)

5.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州生态环境局勐海分局负责)

6.森林覆盖率(县林草局负责)

7.粮食总产量(县农业农村局负责)

二、主要任务

1.加强新时代民族工作,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县民族宗教局牵头负责)

2.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谱写美丽勐海新篇章(州生态环境局勐海分局、自然资源局、发展和改革局、林草局、水务局、公安局按职能负责)

3.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全力推动开放合作(县发展和改革局、商务局、文化和旅游局、农业农村局按职能负责)

4.完善新型基础设施网络,夯实发展支撑能力(县发展和改革局、交通运输局、自然资源局、水务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商务局按职能负责)

5.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县发展和改革局、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农业农村局、文化和旅游局、商务局、投资促进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卫生健康局按职能负责)

6.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管局、发展和改革局、农业农村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安局按职能负责)

7.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县扶贫办、农业农村局、发展和改革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按职能负责)

8.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激发勐海发展活力(县发展和改革局、财政局、商务局、农业农村局、教育体育局、文化和旅游局、州生态环境局勐海分局按职能负责)

9.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县教育体育局、卫生健康局、文化和旅游局、民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医疗保障局、公安局按职能负责);

10.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县委宣传部、统战部、民族宗教局、文化和旅游局等按职能负责)

11.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县委组织部、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农业农村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按职能负责)

12.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平安勐海建设(县司法局、公安局、应急局、民族宗教局等及县检察院、县法院按职能负责)

第二节  坚持规划引领

充分认识“十四五”规划的长期性、艰巨性,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绩观,一任接着一任干,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使规划真正起到引领作用。健全工作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牵头谁协调,明确责任分工,落实目标任务,把“规划图”“路线图”落实为“施工图”“作战图”,确保“十四五”发展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各乡镇(农场)、各部门要以本规划为统领,科学编制本地区本部门“十四五”规划或实施方案,加强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坚持以乡镇(农场)为基本实施单元,部署若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全面覆盖的规划体系。

专栏24  部门重点专项规划

1.勐海县“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

2.勐海县“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

3.勐海县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

4.勐海县“十四五”教育布局发展规划

5.勐海县“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

6.勐海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2021-2025年)

7.勐海县沪滇扶贫协作“十四五”规划(2021—2025)

8.勐海县“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

9.勐海县“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

10.勐海县“十四五”边境小康村建设规划

11.勐海县“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12.勐海县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

13.勐海县“十四五”商贸流通和对外贸易发展规划

14.勐海县投资促进“十四五”规划

15.勐海工业园区“十四五”发展规划

16.勐海县林业和草原保护发展“十四五”规划

17.勐海县“十四五”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建设规划

18.勐海县“十四五”主城区城市设计专项规划

19.勐海县“十四五”主城区给排水专项规划

20.勐海县“十四五”主城区绿化景观专项规划

21.勐海县“十四五”主城区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

22.勐海县“十四五”主城区道路专项规划

23.勐海县“十四五”主城区城乡风貌提升专项规划

24.勐海县域燃气“十四五”专项规划

25.勐海县“十四五”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规划

26.勐海县“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

27.勐海县“十四五”健康养生产业发展规划

28.勐海县“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

29.勐海县物流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30.勐海县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21-2035)

31.勐海县“十四五”消防救援事业发展规划

第三节  统筹要素保障

充分利用网络、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广泛宣传解读“十四五”规划纲要,营造强大的舆论氛围,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十四五”规划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内生动力。坚持节约集约的思路,围绕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统筹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注重提高要素保障效率,完善财税、金融、用地、环保、改革、人才、民生等方面的政策,加强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强大政策合力,主动对接国家、省州重大战略部署,保障规划纲要实施。

第四节  强化项目支撑

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规划实施的重要手段,加强项目储备、项目上报等前期工作,积极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省、州规划盘子。根据国家政策导向,策划储备一批既利当前又益长远、符合转型升级、增进民生福祉的好项目大项目,定期更新储备项目。建立年度重点项目滚动实施机制,形成谋划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在建一批、投产一批滚动发展态势。加强项目动态管理,严格项目建设程序,提升项目建设精细化、标准化管理水平,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五节  增强监测评估

建立“十四五”规划纲要实施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考核监督和激励约束,调动各级各部门贯彻落实规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健全考核评价和奖惩机制,制定考核指标,定期开展考核、督查,建立乡镇(农场)党政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规划纲要的实绩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建立规划实施督促检查和第三方评估机制,2023年开展规划中期评估,2025年开展规划终期评估。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跟踪分析,规划编制部门要将规划实施情况作为政务信息公开的重要内容,及时公布实施进展,切实加强巡视巡察及审计、督查、考核等工作,自觉接受人大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完善规划纲要的修订机制,当经济运行、社会发展与纲要目标任务出现较大偏差时,适时提出纲要调整修订方案,报请县人大常委会批准。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全县上下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同心同德、顽强奋斗,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勐海新胜利!


附件1

勐海县“十三五”规划纲要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指标

2015

基数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年

规划目标

指标属性

指标完成进度

2020

年均增速
(累计)

1

生产总值(亿元)

95.19

105.92

114.88

128.45

147.39

160.73

146

9%

预期性

提前完成

2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37.9

48

50

52

48.5

46.9

42

〔21〕

预期性

提前完成

3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

3.2

4.15

4.5

4.8

4.9

5.0

4.9

8.90%

预期性

提前完成

4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36.67

38.37

40.22

41.72

43

44

42

〔5.33〕

预期性

提前完成

5

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亿元)

4.64

4.75

4.95

5.33

5.66

5.53

7.5

10%

预期性

完成困难

6

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42.61

3.80%

18.40%

22.50%

32.60%

30.1%

130

25%

预期性

完成困难

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8.19

42.32

48.85

55.15

59.9

51.33

30.65

11%

预期性

提前完成

8

对外经济贸易总额(亿美元)

2.65

1.52

1.01

1.41

3.37

2.34

4.27

10%

预期性

完成困难

9

旅游产

业发展

接待国内外游客(万人次)

227

352.05

715.51

956.89

1156.62

440.18

400

12%

预期性

提前完成

旅游业总收入(亿元)

23.95

42.13

59.55

87.8

104.08

31.93

44.13

13%

预期性

完成困难

10

生物产

业发展

食糖产量(万吨)

12.13

9.23

9.84

11.48

11.88

13.12

15

4.30%

预期性

完成困难

精制茶产量(万吨)

2.88

2.45

2.57

2.7

2.56

2.8

1.58

7.84%

预期性

11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程度(%)

0.8

0.3

0.45

0.6

0.8

1

1

〔0.2〕

预期性

完成

12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1

1.19

0.97

1.09

1.3

1.05

1.43

〔0.43〕

预期性

完成

13

科技进步贡献率(%)

50

51

51.5

52

53.5

55

55

〔5〕

预期性

完成

14

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万户)

4.3

6.8

7.3

7.6

9.5

11

15

28.40%

预期性

完成困难

15

战略新兴产业占GDP比重(%)

22.5

23.9

25.6

27.4

29.3

30

30

〔7.5〕

预期性

完成

16

居民

收入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2926

24783

26691

28853

31334

32525

39510

11.50%

预期性

完成困难

17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9095

9986

10935

11864

13075

13951

16028

12%

预期性

完成困难

18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9

9.1

9.18

9.27

9.37

9.46

12

〔3〕

约束性

完成困难

19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0

82.46

85.67

81.89

90.82

95.3

90

〔32.84〕

约束性

提前完成

20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42.16

47.26

49.04

55.51

66.45

90

75

12.21%

预期性

完成

21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人)

2560

2691

2508

2611

2678

2514

0.27

〔0.01〕

预期性

完成

22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人)

20224

13734

20127

21927

22697

0

——

〔20224〕

约束性

提前完成

23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9.4

100.95

103.63

104.3

101.15

100

99.8

〔0.4〕

约束性

提前完成

24

安居工

程建设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套)

260

200

200

260

260

260

260

——

约束性

提前完成

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户)

3620

2420

3713

6685

6951

7041

3620

——

约束性

25

人均预期寿命(岁)

74

——

70.69

72.76

72.86

73

76

〔2〕

预期性

完成困难

26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7.39

——

8.21

8.21

8.21

8.21

7.39

——

约束性

提前完成

27

万元GDP用水量下降(%)

——

3.55

10.92

26.45

26.4

33

〔20〕

——

约束性

提前完成

28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55.43

控制在上级下达内

控制在上级下达内

控制在上级下达内

控制在上级下达内

控制在上级下达内

省控

——

约束性

完成

29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率(%)

——

控制在上级下达内

控制在上级下达内

控制在上级下达内

控制在上级下达内

控制在上级下达内

省控

——

约束性

完成

30

单位GDP能耗降低率(%)

0.38

控制在上级下达内

控制在上级下达内

控制在上级下达内

控制在上级下达内

控制在上级下达内

省控

——

约束性

完成

31

主要污染

物排放量

减少(吨)

化学需氧量

5797

控制在上级下达内

控制在上级下达内

控制在上级下达内

控制在上级下达内

控制在上级下达内

省控

——

约束性

完成

氨氮

531

控制在上级下达内

控制在上级下达内

控制在上级下达内

控制在上级下达内

控制在上级下达内

省控

——

约束性

二氧化硫

1383

控制在上级下达内

控制在上级下达内

控制在上级下达内

控制在上级下达内

控制在上级下达内

省控

——

约束性

氮氧化物

270

控制在上级下达内

控制在上级下达内

控制在上级下达内

控制在上级下达内

控制在上级下达内

省控

——

约束性

32

森林

增长

森林覆盖率(%)

60.33

60.33

66.2

66.49

66.89

68

≥68

——

约束性

完成

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

0.34

0.368

0.37

0.375

0.377

0.38

0.37

8.80%

约束性

33

县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

100

100

96.6

99.1

94.2

93

——

约束性

提前完成

34

好于三类河流的比例(%)

100

100

100

97.2

97.2

100

100

——

约束性

完成

注:①GDP增速、全员劳动生产率按可比价计算。

②2019年已经实现规划目标的指标完成进度为“提前完成”。

③数据来源《2020年勐海县统计年鉴》

 

 

 


附件2

省州“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指      标

西双版纳州

云南省

属性

2020年 预计数

2025年

目标预计

年均增速〔累计〕

2020年 预计数

2025年

目标预计

年均增速〔累计〕

1

济     发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613

1000

8.7%

24521.9

35000

7.5-8%

预期性

2

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万元/人)

7.8

11.7

8.4%

8.2

11.7

〔7.4〕

预期性

3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50.3

60.3

〔10〕

50

60

〔10〕

预期性

4

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12

20

〔8〕

22

30

〔8〕

预期性

5

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

1

1.82

〔0.82

1.68

2.5

〔0.82〕

预期性

6

进出口贸易总额

(亿美元)

33.47

80

46.53

365

700

〔335〕

预期性

7

新     驱

研发经费投入增长(亿元、%)

6

13

16.7%

242.7

525

〔16.7%〕

预期性

8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1.8

2.3

〔0.5

1.09

1.59

〔0.5〕

预期性

9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

6.5

3.85

6.5

〔2.65〕

预期性

10

 

 

生     福

中等收入群体比重(%)

23

33

〔10〕

20

30

〔10〕

预期性

11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元、%)

22960

34843

≧8.7%

23180

33280

≧7.5%

预期性

12

城镇调查失业率(%)

5.5

≦5.5

〔0〕

5.5

≦5.5

〔0〕

预期性

13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8.26

10.2

1.94

10.2

12

〔1.8〕

约束性

14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3.2

3.2

〔0.〕

2.5

3

〔0.5〕

预期性

15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2.24

92.24

〔0〕

90

≧90

〔—〕

预期性

16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2

0.5

3

〔2.5〕

预期性

17

人均预期寿命(岁)

73.7

77

〔3.3〕

75.2

77

〔1.8〕

预期性

18

态     环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量消耗降低(%)

完成省下达指标

完成国家下达指标

约束性

19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完成省下达指标

完成国家下达指标

约束性

20

县府所在地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92.3

完成省下达指标

98.8

完成国家下达指标

约束性

21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100

100

〔0〕

83

完成国家下达指标

约束性

22

森林覆盖率(%)

81.34

81.34

〔0〕

65.04

65.7

〔0.66〕

约束性

23

全     保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47.64

47.64

〔0〕

1896

1950

〔54〕

约束性

24

电力装机(万千瓦)

215

239.5

〔24.5〕

10331

13000

〔2669〕

预期性

 

    备注:①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全员劳动生产率的绝对数按2020年不变价;②〔〕为5年累计数;③地表水质量的监测范围为我省纳入国家考核的地表断面水质达标情况。

 

 

 

 

 

附件3


附件4

附件5

附件6

附件7

附件8

 

勐海县“十四五”规划纲要名词解释

 

(一)直过民族:指新中国成立后,未经民主改革,直接由原始社会跨越几种社会形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见《纲要》第3页)

(二)“散乱污”企业:“散”是指分布在开发区或产业集聚区外存在安全、消防等隐患的零散工业企业、工业小作坊。“乱”是指违法违规建设、生产、经营的,以及使用闲置设施农业用房、教育、农房等非工业用房进行非法生产的工业企业。“污”是指违法违规排放、超标排放废水、废气、废渣的工业企业。(见《纲要》第7页)

(三)世界一流“三张牌”:指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牌”、“绿色食品牌”和“健康生活目的地牌”。(见《纲要》第13页)

(四)总部经济:指一些区域由于特有的优势资源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形成总部集聚效应,并通过“总部——制造基地”功能链条辐射带动生产制造基地所在区域发展,由此实现不同区域分工协作、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形态。(见《纲要》第22页)

(五)三个离不开:指“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见《纲要》第24页)

(六)三大保卫战:指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见《纲要》第29页)

(七)绿色建筑: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见《纲要》第30页)

(八)物联网: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器、射频识别等技术,实时采集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通过各类网络接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见《纲要》第40页)

(九)融媒体:指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宣传理念。(见《纲要》第41页)

(十)两型三化:指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发展方向。(见《纲要》第41页)

(十一)夜间经济:指一种基于时段性划分的经济形态,通常是指发生在城市中心或次中心区域、晚间18点到次日凌晨6点阶段,以服务业为主的一种经济活动。(见《纲要》第53页)

(十二)“四个不摘”:指脱贫摘帽县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见《纲要》第64页)

(十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四个专项行动”: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一平台三机制”,即建立全省统一的救助平台、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股份合作机制、建立扶志扶智长效机制。(见《纲要》第64页)

(十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四个全覆盖”:指实现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产业帮扶、村集体经济、培训就业全覆盖。(见《纲要》第64页)

(十五)证照分离:指办理营业执照和办理经营许可证,既可以先照后证,又可以先证后照,二者之间没有强制先后办理的问题。(见《纲要》第70页)

(十六)爱国卫生“7+2专项行动”:指清垃圾、扫厕所、勤洗手、净餐馆、常消毒、管集市、众参与治污水洁空气。(见《纲要》第75页)

(十七)枫桥经验: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县(现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的“枫桥经验”。实践证明,“枫桥经验”是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社会治理方案,对新时代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见《纲要》第84页)

(十八)雪亮工程:指以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见《纲要》第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