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 访问次数 :
  • 发布时间 :2015-03-01 02:14

县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

  材料之二十四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2年2月19日在县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代理县长   岩 总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县人大代表予以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

    刚刚过去的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在州委、州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人民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中央、省、州和县委的各项决策部署,解放思想抓机遇,凝心聚力谋发展,攻坚克难求突破,集中精力抓落实,较好地完成了县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县域经济保持快速增长。预计完成全县生产总值48.51亿元,增长1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51亿元,增长10.5%;第二产业增加值19.22亿元,增长22.1%;第三产业增加值17.78亿元,增长10.7%。财政总收入4.5亿元,增长3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5亿元,增长3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5.34亿元,增长5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53元,增长11.2%;农民人均纯收入4560元,增长18.5%;农场人均纯收入3637元,增长10.2%。经济主要指标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多项指标增速高于全州平均水平,除对外经济贸易因境外局势影响难以完成外,年初确定的主要经济指标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

   (二)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增长。预计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58亿元,增长29.1%。粮食喜获丰收,种植面积达64.12万亩,总产量突破2亿公斤,再创历史新高。粮糖茶等传统优势产业进一步巩固提升,超级稻、优质米、吨糖田、生态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甘蔗面积达18.2万亩,产量91.5万吨,增长11.4%;茶叶种植面积38.6万亩,干毛茶产量1.38万吨,增长12.8%;橡胶种植面积达28.9万亩,干胶产量7739吨,增长10.1%。畜牧水产业稳步发展,罗非鱼、商品猪、肉牛等养殖基地建设加快推进,稻田养鱼面积达3.82万亩,全年肉类产量1.12万吨,增长6.6%;水产品产量12120吨,增长37.4%。云麻、林竹、石斛、木薯等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快速发展,种植云麻2.2万亩、竹子3.33万亩、石斛1677亩、木薯2.4万亩。完成冬作开发24.4万亩。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勐海茶业有限公司荣获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称号,全县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86家,农业专业合作社达131家,龙头带动日趋明显。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改造中低产田地4.67万亩,新增耕地面积0.52万亩;完成各类水利工程162件,改善和新增灌溉面积5.17万亩;完成710公里“村村通”道路建设,101公里行政村路面硬化工程有序推进。

   (三)工业经济增势强劲。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1.2亿元,增长30.4%;工业增加值16.96亿元,增长23.7%;利税总额9.94亿元,增长59.6%,工业经济实现“速效两佳”。4户企业跃入规模以上企业之列,规模以上企业总户数达18户,工业增加值达12.16亿元,增长18%。糖业、茶业效益增长明显,成品糖产量11.07万吨,精制茶产量2.22万吨,糖、茶实现工业增加值10亿元,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58.96%,“大益”品牌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勐海茶厂税收首次突破亿元。矿电产业稳步发展,铁矿采选业完成工业增加值0.57亿元,下降4.2%;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86亿元,增长34.9%;发电量4.75亿度,增长48.4%。云麻、竹业、燃料乙醇、石斛和茶多酚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稳步推进。特色工业园区聚集效应不断凸显,新增入园企业3户,入园企业达42户,完成园区工业总产值3亿元,增长15.8%,工业增加值1.5亿元,增长5.6%。放宽市场准入,落实扶持政策,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21.1亿元,增长36.1%,从业人员2.5万人。

   (四)以文化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渐趋活跃。抓住机遇,举全县之力,对建设“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和“西双版纳春城”进行了总体策划和形象宣传,使我们对勐海的山、水、人、文进行了重新认识和定位,重点推进了“四园”、景真八角亭民风民俗旅游、茶禅世界、佛海古镇等高端旅游项目前期规划工作。召开全县旅游工作大会,成功举办“第三届勐海茶王节”和“边境探秘·原生态民族茶文化体验之旅”系列活动,勐海知名度进一步提升,文化内涵进一步丰富。茶马古道景区提升4A级改造顺利通过国家考评组考评,打洛口岸边境一日游逐步恢复,国际商务大酒店进入收尾阶段,勐海生态旅游体育公园稳步推进,10个旅游特色村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完成。全年共接待游客82.72万人次,增长25%,旅游总收入8.29亿元,增长18.1%。商贸、物流、保险等服务业健康发展,电信、移动通信、宽带网络、数字电视覆盖面不断扩大。兑付家电、汽车下乡补贴716万元,农机购机补贴773万元。新建1个农村商品配送中心、2个乡镇超市、7个农村村级农产品交易市场、22个综合服务社、45个农家店,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亿元,增长18.6%,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7.78亿元,增长10.7%。

   (五)特色城镇化步伐加快。紧紧抓住全省实施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的重大机遇,与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共同签订了《共建兴边富民工程示范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按时完成“3+1”规划调整。县城总体规划修编概念性方案初步完成,总体空间规划按照“一廊一环、五区多片”布局。10个乡镇近期建设规划、460个村寨和21个农场生产队规划编制按期完成,打洛镇、勐混镇分别被省政府列为边境口岸型和现代农业型特色小镇。市政建设不断加快,214线县城段绿化工程全面完成,勐海英茂公园、南海路景观灯安装、214线县城段交通信号灯安装、民族广场改造等项目顺利推进,城市防洪工程即将启动,经四路、纬五路、景管路三条市政道路和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等项目进展顺利,翡翠里、都市阳光、浩宇大城等房地产项目有序推进,县城形象进一步提升,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平方米,城镇化率达30%。

   (六)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首要任务,积极做好项目引进争取和督促实施,全年开工建设项目共86个,新增建设项目49个,预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7亿元,增长20.4%。科学编制《勐海“十二五”发展规划》,景洪至打洛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项目列入国家和省、州发展规划。完成《建设“中国普洱茶第一县”规划纲要(2011—2020年)》编制工作,“四化建设”方案加紧编制,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招商引资成效明显,相继引进中粮集团、重庆龙港集团、台湾一国两制研究协会、上海汉德集团、省城乡规划设计院、泰和瑞公司等一批实力企业落户勐海,协议总投资达110多亿元。制定了《勐海县金融联席会议制度》,银政银企合作更加紧密,年末各项贷款余额19.65亿元,增长22%,存贷比40.4%,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全面完成政府机构改革和部门“三定”工作,职责关系进一步理顺。农垦改革发展工作顺利推进,完成参公参事人员“三定”,家庭承包到户工作基本完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展顺利,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乡镇机构改革、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继续深入推进。积极参与“桥头堡”建设,扎实做好打洛口岸迎国检准备工作,打洛边民互市场建设、查验货场专用道路前期工作顺利推进,口岸设施功能不断完善。继续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对外经济贸易总额4.99亿元。

   (七)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有力。继续把财政支出更多地向民生倾斜,全年财政对民生领域的投入达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80%以上。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投入2086.26万元,完成62个省、州、县新农村试点建设,农村面貌不断改观。扶贫工作成效明显,投入1.15亿元,基本完成西定乡、勐宋乡山区综合开发;整合资金1.02亿元,启动实施布朗山乡整乡推进扶贫综合开发工作,全年共完成35个扶贫整村推进和22个人口较少民族整村推进项目,易地搬迁扶贫工作顺利推进,解决0.5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高度重视就业再就业工作,共为530人发放“贷免扶补”和小额担保贷款2980.2万元,新增城镇就业1946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00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99%。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共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6473.51万元;为4454名80周岁以上老人发放保健补助和长寿补贴225.36万元;启动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参保率分别达93.35%、62%,共发放保险金713万元;完成900套2009至2010年廉租房建设,2011年1225套廉租房和公租房全面开工,继续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完成拆除重建3944户。教育工作顺利通过省政府教育督导评估,“两基”工作通过省级复查年检,中小学校安工程全面开工建设,青少年活动中心以及4所乡镇中心幼儿园等项目扎实推进,职业高中免费教育全面实施。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52%。县医院住院大楼进入实施阶段,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计生服务站综合楼、2个乡镇卫生院综合楼及7个村卫生室等项目建设,全面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新农合参合率达98.65%,群众就医负担明显减轻。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家庭各项奖励优惠政策,发放各类奖励金221.9万元,人口自然增长率6.21‰。文化惠民工程稳步推进,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作用进一步发挥,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9%,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县综合档案馆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史志、地震、气象、残疾人、老年人等事业健康发展,职能作用充分发挥。

   (八)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扎实推进“七彩云南·西双版纳保护行动”,加大环保法律法规、民族传统生态观的宣传力度,坚决打击毁林开垦、乱砍滥伐等违法行为。认真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完成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44.66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1.2万亩、人工造林9.3万亩、中低产林改造9.7万亩。大力推广农村新能源,新建农村沼气池551口,农村节柴改灶377户。加快推进“生态县”创建工作,完成《勐海县生态县建设规划》,11个乡镇环保所挂牌成立,完成1个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和3个国家级生态村、14个州级生态村申报工作。坚定不移地推进节能减排,实行节能目标责任追究制,加强对县内矿冶加工、制糖、橡胶加工、建材等重点企业的环境监察,3户墙体材料企业取得《云南省新型墙体材料产品认证》,填补了我县空白,全年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九)安定和谐的局面不断巩固。坚持向县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县政协通报工作,认真执行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自觉接受县人大和县政协的监督,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批评、意见108件,办理政协委员提案78件。工青妇、统战、工商联等人民团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献计出力。“效能政府”四项制度全面实施,充分运用审计、督查和绩效评价等手段,保障了政府重要工作和重点项目的落实。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深入推进领导干部驻村包村工作,深入开展千名干部“大走访农业农村”活动和领导干部大走访大调研活动,广泛组织开展重点项目专题调研,多方式、多渠道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急需的民生实事,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成功承办了全州首次“西双版纳热线·走进村寨听民声”户外直播活动,把为民办事的舞台建到了群众身边,受到了上级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好评。建立了政务服务中心、群众服务大厅、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为方便群众办事搭建了服务平台。积极开展“四群”教育和“三个深入”活动,建立健全了群众工作机制,化解社会矛盾的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启动“六五”普法和第三轮“禁毒防艾”人民战争,毒品重点乡镇整治成效显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防控体系不断健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食品药品、道路交通、消防等安全形势总体平稳。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和领导干部四重包干责任制,坚决查处违法违纪行为,廉政建设取得实效。

    回顾2011年的工作,机遇比预见的多,困难比预想的大,成绩比预期的好,这是县委正确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有效监督、全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县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奋力拼搏的结果,也是我们不断深化县情认识、坚持改革创新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向各位代表、政协委员,向驻县军警部队指战员,向所有关心支持勐海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与全县各族群众加快发展的愿望相比,与州内外县市相比,我们的差距仍然很大:经济总量小,质量不高,人均占有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产业布局不尽合理,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竞争力不强,工业园区建设和茶文化旅游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农村集体经济弱,农民增收的渠道不宽、基础不牢;贫困人口比例高,扶贫攻坚任务繁重;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低,缺乏大项目、好项目的带动;城镇化水平较低,社会事业发展仍然滞后,许多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解决难度大;社会管理基础相对薄弱,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禁毒防艾任务艰巨;少数干部作风不实,抓落实不够,执行力不强。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更加扎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二、坚定信心,乘势而上,继续深入推进勐海科学发展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也是勐海调结构、转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之年。不发展没有出路,发展慢了同样没有出路。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依然复杂多变,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仍然处于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一是党的十八大将在今年召开,在迎接、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过程中,必将极大地振奋各族人民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更加凝聚全县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智慧和力量,将为我县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二是省第九次党代会科学谋划了云南未来发展,作出了今后五年实现“四个翻番、两个倍增”奋斗目标的重大抉择,吹响了推动云南跨越发展的号角,为我们与全省、全州同步实现跨越发展指明了方向;三是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桥头堡建设的推进、国家扶贫连片开发的开展以及兴边富民的继续深入、城镇上坡进山的落实,特别是我县被列入国家重点扶持县,将会有更多更大的项目进入国家、省的支持范畴,为我们在新一轮竞争中赢得先机、赢得主动、赢得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四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今年“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好中求快、变中求新”的要求,为我县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五是随着我县一批重大项目的引进签约和近年来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落地建成、新兴产业的引进开发,将大大增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实力和后劲,积蓄的发展潜力将逐步释放。机遇就是潜力,机遇就是希望。我们能不能抓住这些重大机遇,加快发展,事关勐海发展的全局,事关全县各族人民的福祉,事关勐海的和谐稳定。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机遇意识和紧迫意识,牢牢把握主动权,顺势而谋,乘势而上,继续推动勐海科学发展上水平。

    2012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始终坚持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两个为主,紧紧抓住实施西部大开发、“两强一堡”和“六大战略”三大机遇,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教育现代化四化建设,突出投资拉动、产业培育、民生改善、生态保护、改革开放五个重点,全面落实实力增强、结构优化、生活改善、生态良好、管理创新、开放扩大六大任务,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

    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生产总值增长15%以上,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支出增长20%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以上,农垦职工群众户(人)均收入增长1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围绕上述目标,2012年要重点抓好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农业强县,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农业是立县之基,富民之本。必须立足农业,高度重视“三农”,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增强农业推动富民兴县的重要基础作用。今年,要力争实现农业增加值10.82亿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110元,净增500元以上。

    坚定不移抓好粮食生产。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认真落实种粮、良种、农机购置和农资综合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强化科技措施,推广优质稻12万亩、超级杂交稻8万亩,实施水稻高产创建5万亩、粮食间套种20万亩,完成冬季农业开发25万亩,确保全年粮豆作物种植面积不低于65万亩,粮食总产量在2亿公斤以上。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区域化布局、基地化建设、产业化发展、龙头企业带动”的思路,进一步巩固提升粮、糖、茶等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畜牧水产、果蔬、云麻、林竹、石斛、木薯等支撑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扶优培强优质米、高山蔬菜、小耳朵猪等一批特色生态产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力争完成甘蔗高产创建1.5万亩、无公害茶园认证19.7万亩,发展蔬菜瓜果10万亩、云麻3万亩,新植竹子2万亩、石斛500亩、木薯5万亩。肉类产量达1.2万吨,水产品产量达1.69万吨。

    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扶优、扶强、扶特、扶大”的原则,认真落实国家、省、州对农业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措施,按市场办法引导和推动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有较大发展。大力扶持和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培育农产品交易市场,支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经纪人等开展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力争年内发展20个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扎实推进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县建设,加大有机绿色、无公害茶园、优质专用粮田、高产高糖蔗园等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争创省级、国家级品牌。大力普及和推广农业科技适用技术,继续集中培训一批茶农、蔗农、胶农和特色种养殖能手,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保护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四村”建设为目标,突出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整合项目资金,推动整乡(场)整村(队)建设,加快新农村(新农场)建设标准化发展。改造中低产田地7.64万亩,建设农村公路136.7公里,解决2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深入推进扶贫开发,抓住和用好“全国重点扶持县”的机遇,全面做好我县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编制工作,继续深入推进布朗山乡整乡整村推进扶贫综合开发工作,启动勐满镇山区综合开发,实施好“兴边富民”示范村、“四特”民族示范村和人口较少民族示范村建设,抓好贫困自然村整村推进、易地扶贫开发工程和扶贫安居工程,扎实做好信贷扶贫工作,解决3000人农村深度贫困人口温饱问题。

    (二)坚持工业富县,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从勐海的资源优势和现实基础来看,基础在农业,出路在工业。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扩总量、提质量,调结构、增效益为目标,进一步提升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实力。今年,要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35.9亿元、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7亿元,增长19%。

    加强工业园区建设。进一步改善园区基础设施条件,优化、规范园区政策体系和管理服务体系,着力打造功能更加完善、设施更加齐备、规模更加提升的发展平台,形成产业入园聚集、企业入园共生、项目入园建设的良好态势,使园区成为全县经济增长的核心区、引领发展的示范区。力争新增入园企业3户,完成园区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增长15%,园区工业增加值1.8亿元,增长20%。

    大力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县级财政安排100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加快优势产业发展。坚持走龙头企业带动发展之路,积极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参与我县产业发展。继续巩固提升制糖、制茶产业,支持实力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改,注重资源的综合利用、产品的精深加工和品牌的精心打造,促进传统优势产业全面优化升级,力争糖产业加工总产值达到7.8亿元,茶产业加工总产值达到12亿元。加快云麻、石斛、林竹、木薯原料基地建设和产品精深加工,力争实现产品加工总产值4.8亿元。进一步抓好铁、金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正确处理好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矿业发展与当地农民增收的关系,推动矿产业可持续发展,力争矿冶产业产值达6.2亿元。加快能源产业发展,抓好西定风力电站、燃料乙醇等项目建设,力争燃料乙醇达到2.5万吨。

    优化工业发展环境。继续实施“四个一”项目工作机制,认真帮助企业解决在土地、融资、环评等方面的问题,引导企业用足用好各项扶持优惠政策,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协调联系,定期召开政银企座谈会,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的信贷投放。认真落实非公经济扶持政策,放宽市场准入,不断推进非公有制经济上规模、上水平。

   (三)坚持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不动摇,推动第三产业繁荣发展

    坚持把以旅游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作为最具潜力、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来发展,把高端休闲旅游项目开发建设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来培育,全力推进“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和“西双版纳春城”建设。高位推动旅游项目实施,倾力加快“四园”、景真八角亭民风民俗游、茶禅世界、佛海古镇等项目尽快进入实质性开工建设,力促勐海生态旅游体育公园建设,全面完成国际商务大酒店项目,促进旅游业尽快转型升级。以申报中国普洱茶栽培型古茶园世界自然遗产为带动,深入发掘古茶旅游文化资源,进一步丰富勐海旅游文化内涵。坚持旅游业发展与农耕文化、生态田园风光相结合,尽快完成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农耕文化体验区等项目前期工作。制定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扶持奖励办法,推进景区景点标准化建设、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进程。创新旅游宣传促销方式,大力实施引团入县,着力推动“边境探秘·原生态民族茶文化体验之旅”系列活动常态化,让更多的人走进勐海、了解勐海、投资勐海、发展勐海。继续抓好打洛、勐混等特色旅游小镇和旅游特色村开发建设。启动旅游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建设工作,积极推动勐海“旅游二次创业”,力争全年接待游客突破1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0亿元。加快县城物流、商务、保险、通信等服务业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流通工程”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认真落实“家电下乡”、“汽车下乡”补贴政策,进一步释放农村消费潜力,繁荣消费品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4亿元,增长18%;第三产业增加值20.8亿元,增长17%。

   (四)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特色城镇化

    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必须有城市载体和宜居环境的保障与支撑。要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强化城市规划引领和综合调控作用,抓住全省实施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的重大机遇,继续完善和落实“3+1”规划,高起点、高水平尽快完成县城总体规划的优化调整,抓好县城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全面完成城市和村寨规划工作,用好用活差别化的土地政策,引导推动城镇、村庄、工业向适建山地发展,建设山地城镇,保护坝区优质耕地。坚持新城开发与旧城改造同步推进,按照“一廊一环、五区多片”的总体布局,尽快启动行政中心、生态养生居住区、观光休闲度假区、社区保障性住房等项目前期工作,全力抓好民族广场改造、勐海英茂公园、文化体育健身娱乐活动广场、城市污水处理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浩宇大城二期、国威欣城花园等房地产项目,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和品味。进一步完善城市路网水网,继续积极推动和配合做好景洪至勐海高等级公路项目前期工作,尽快启动实施勐阿公路改造、县城防洪、流沙河防洪治理等工程,抓好新老城连接线公路建设前期工作,力争完成科技路、经四路、纬五路、景管路建设,进一步改善市政基础设施。认真规划,集中力量,招商引资全面建好格朗和南糯山面向景洪的茶文化展示窗口、打洛面向东南亚的开放窗口、勐满面向普洱市的西大门窗口,全面树立勐海对外新形象。扎实做好土地收储工作,切实保障发展用地。全面推进城镇违法占地清理整顿工作,依法严厉查处违规审批和违法建设行为。按照“放宽城镇户籍、同享城乡待遇、自愿有偿转变、分类推进”的总体要求,促进农业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加强城市经营管理,牢固树立“大城管”理念,探索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切实加强市政、园林、绿化管理,实现建设与管理相协调。要充分利用好土地储备中心、城投公司等融资平台,积极探索BOT、BT等模式,盘活土地资源和城镇资产,拓宽融资渠道,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城镇开发,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继续做好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工程,着力整治乱停乱放、占道经营、超限超载车辆入城等行为,打造环境清洁、优美、安全、舒适的县城新形象。力争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城镇化率达32%。

   (五)坚持科教兴县,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继续完善控辍保学措施,认真落实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和“两免一补”政策,巩固和提升“两基”成果。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全面完成校安工程,做好集中办学和区域布局调整工作,继续抓好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加快推进标准化示范学校和乡镇教师周转房建设。认真贯彻《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基础教育、民族教育和继续教育,统筹加快职业教育和高中教育,在2011年职业高中实现免费教育的基础上,确保2012年普通高中实现免费教育。强化校园周边环境整治,落实各项安保措施,确保学校安全。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坚持把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加强与科研院所、县内企业集团的联系合作,支持鼓励在县内建立试验示范基地、研发基地、种植基地等,借助人才技术优势,全面提升我县科技实力。大力开展适用技术推广普及,继续实施“学科技难”惠民工程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抓好科技项目示范和科技活动室建设。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六)坚持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活力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林改配套、医药卫生体制、水务等改革。全面完成农垦改革,努力实现垦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的目标。深化财税、金融和投融资改革,密切政企、政银、银企合作。坚定不移抓好项目建设,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桥头堡”、“全国重点扶持县”、城镇进坡上山等重大机遇,认真研究和准确把握国家、省、州的投资重点,做好项目论证和储备工作,争取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省、州规划盘子,重点在水利、交通、中低产田地改造、市政建设、扶贫开发、校安工程、保障性住房等方面取得突破,力争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4亿元,增长25%。强化项目整合,坚持小项目、可调项目服务于大项目、不可调项目的原则,围绕重点项目、整乡整村整片和民生三个重点抓整合,切实发挥项目和资金整合的最大效益。全力支持好、服务好进驻勐海的各类企业,加快推进已引进签约项目的开工建设,进一步提高签约项目履约率。坚持把扩大开放作为勐海建设桥头堡的根本途径,进一步完善打洛口岸基础设施,扎实做好口岸正式对外开放准备工作,继续抓好恢复边境旅游工作,通盘谋划口岸规划、建设、经营和管理工作,强化对外交流合作,力争对外经济贸易总额达到5.49亿元,增长10%。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健全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充分利用勐海工业园区的平台和政策优势,围绕生物特色产业、古茶文化旅游产业等重点产业以及基础设施、公用设施等领域广泛开展招商,着力引进实施一批能有效带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大项目。

   (七)坚持可持续发展,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绿色产业。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更好地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生态工程,继续推进布龙自然保护区建设,力争完成人工造林8万亩、改造中低产林5万亩、封山育林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6平方公里,划定40万亩县级自然保护区。加强资源林政管理,完善森林巡护制度,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抓好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工作。启动二期天保工程项目,加快林权交易中心和木材交易市场建设,规范林木交易行为。推进农村新能源建设,新建农村沼气池400口,节柴改灶400户,建设太阳能854户。严格执行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全面推进补充耕地项目。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县创建工作,巩固扩大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成果。加强城乡环境整治,进一步做好公路沿线、江河两岸、水库周边、城镇面山等重点地区绿化美化和生态恢复,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饮用水源林保护,确保饮水安全。继续推进“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做好公路沿线义务植树和美化、绿化乡村工作。严格执行节能减排责任制,坚决完成州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八)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和再就业政策,开发就业岗位3000个,实现新增城镇就业200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00人,保持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高度重视城镇困难人员的“四难”问题,安排2000万元以上资金多形式、多渠道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继续抓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完善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抓好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等工作,促进社会福利、优抚、慈善事业发展。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完成1960套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含农场),继续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和农村危旧房改造,力争完成781户农村五保户安居房建设。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健全完善覆盖县乡村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以上,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加率达到90%以上。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不断改善医疗条件,加快县医院住院楼、村卫生室达标建设。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面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水平。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不断提高全县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继续抓好县档案馆综合楼、气象局整体搬迁项目,扎实推进第二轮修志和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工作,进一步强化地震、残疾人、老年人等工作。全面抓好文化事业发展,重点做好群众性文化活动、文化产业、文化市场管理、项目建设、重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知青文化、农耕文化和茶文化的深度挖掘,稳步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有机结合,更好地把民族文化资源转变为发展优势,促进我县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九)坚持和谐发展,进一步巩固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坚持依法治县,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积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依照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其在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深入推进“平安勐海”创建活动,积极开展“六五”普法工作,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干部群众法制观念。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入开展“四群”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贯彻落实群众工作五项基本制度、四项长效机制,推进“三个深入”活动,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进一步完善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和社会风险评估机制,把各种不稳定、不和谐因素降到最低。抓好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和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双拥”工作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加强非政府组织管理,引导社会组织有序发展。深入开展第三轮“禁毒防艾”人民战争,继续强化毒品专项整治,巩固和扩大禁毒成果,坚决遏制毒品蔓延势头。严密防范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障民族团结、边境安宁和社会稳定和谐。

 

三、提高效能、树立形象,不断增强政府执行力

    三分战略,七分执行。要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核心在干部,关键在执行。要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以增强政府执行力为核心,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政府落实工作的执行力、推动发展的合力、促进和谐的凝聚力,努力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一)强化理论武装,提升执行能力。干部素质是决定执行力高低的核心。面对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和竞争态势,能不能抓住机遇,检验的是干部的素质能力,考验的是干部的执行水平。全县各级干部职工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自觉把学习当做一种政治责任、精神追求和生活态度,加强理论武装,持续推进能力提升。要全面加强政策理论的学习,正确领悟上级的决策部署,正确诠释上级的政令,善用上级之力、政策之力,借力发展。要强化岗位技能的学习,练就过硬的岗位技能,成为工作上的明白人,提高履职尽责的能力。要坚持学以致用,把学习的过程变成研究问题的过程,变成总结经验的过程,变成解放思想的过程,变成推动工作的思路和谋划发展的措施,以学习能力的提高带动执行力的提升。

   (二)严格按章办事,规范从政行为。无规矩不成方圆。政府工作必须讲程序守规则。要认真执行《勐海县政府工作规则》和县政府会议、公文审批、请示汇报等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办事程序。要坚持民主集中制,自觉执行“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凡按规定应由会议决策的事项,必须提交会议集体讨论决定;凡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等重大问题,必须经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要认真落实重大决策向县委、人大报告,向政协通报制度,凡县政府重大决策和重要工作部署要主动请人大、政协参与,广泛听取乡镇、部门、社会团体等各方面的意见,使政府的决策部署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符合干部群众的意愿。要继续深入推进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效能政府系列制度的落实,加快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建设进程,不断规范行政行为,使政府自身建设系列制度进入常态化、规范化实施轨道,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自觉行动,为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三)加强作风建设,提高执行效率。抓落实靠的是硬作风,体现的是政府形象。县政府及其工作部门要把履好职、负好责、服好务作为根本要求,做到倾力履职不推诿,落实工作不折扣,用心服务不懈怠,努力建设恪尽职守、务实落实的责任政府。要完善抓落实的长效机制、激励奖惩机制,充分发挥问责制的保障作用,紧盯不落实的人,抓住不落实的事,严肃查处“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失职渎职行为,确保政令畅通、工作落实。要大力倡导察实情、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求真务实之风,紧紧围绕全县工作的重点、经济运行的难点、群众关心的热点,深入调查研究,掌握基层真实情况,做到决策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创新在一线体现、成效在一线检验,以实际行动凝聚人心、取信于民。继续大力精简会议、文件,坚决改进会风、文风,强化目标责任制综合考核,统筹规范各类检查评比活动,切实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提高行政效率。进一步强化政务服务中心、群众服务大厅、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功能,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等制度,坚决杜绝“群众跑来跑去、领导批来批去、部门推来推去”的现象,努力形成为民、诚信、务实的政风。

   (四)践行为民宗旨,建设为民政府。政心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民力决定发展。全县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进一步树立为民意识,强化为民责任,提高为民本领,落实为民承诺。要始终坚持钱往基层花、利往基层让、人往基层走,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创造经得起实践检验、群众检验、历史检验的业绩。要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要以“四群”教育活动为主要抓手,继续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驻村包村、领导干部大走访大调研、领导干部挂钩联系乡镇以及新农村指导员、扶贫工作队员、大学生村官等驻村助农制度,积极为基层和群众解难事、办实事,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真正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五)坚持从严治政,树好政府形象。良好的政风行风是保证各项任务圆满完成的重要条件。要加强廉政教育,加大《廉政准则》的宣传力度,使之成为党员干部的从政指南和立身之本,自觉拒腐防变,做到从严治政、高效施政、廉洁从政,形成廉洁从政的良好氛围。要围绕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行业治理和行风整治,加大纠风治乱力度,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继续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网站,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继续强化和规范公务用车、公务接待等工作。要严格落实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政府采购、产权交易、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离任审计等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权力运行监督管理。要落实《廉政准则》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干部四重包干责任制等制度,强化“一岗双责”,坚决查处各种腐败行为。全体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勤政廉政、自警自励,做遵纪守法的模范,做廉洁奉公的表率,以廉政建设推工作、聚民心、树形象。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发展成绩可喜可贺,新的一年发展机遇难得,发展前景广阔!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始终保持信心百倍、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始终保持百折不挠、激流勇进、誓争一流的勇气,始终保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有所作为的作风,始终保持用心干事、主动干事、扎实干事、激情干事的斗志,努力在“十二五”关键之年谱写勐海赶超发展的新篇章,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县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大会秘书处

二○一二年二月十八日

---------------------------------------------------------

相关名词解释

 

两强一堡:指省委提出的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

“六大支柱产业”:指州委提出的发展“天然橡胶、傣药南药、生态食品、生态用品、文化旅游、电力产业”六大支柱产业。

四园:南糯山古茶园、布朗山古茶园、贺开古茶园、茶马古道文化园。

3+1规划: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城镇近期建设规划》和《山地综合开发利用规划》。

四化建设: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教育现代化。

四群: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

三个深入: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四村:小康村、文明村、生态村、和谐村。

一廊一环、五区多片:一廊,流沙河生态景观廊道;一环,国道214、东环线形成的城市道路交通环;五区,老城区、东部新城区、西部新城区、特色工业园区、生态农业及茶文化观光体验区五个城市功能组团;多片,五个功能组团内的多个功能片区。

“四个一”工作机制:一个项目,一个县级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

BT模式:BT是英文Build(建设)和Transfer(移交)缩写形式,意为“建设—移交”。指一个项目的运作通过项目公司总承包,融资、建设验收合格后移交给业主,业主向投资方支付项目总投资加上合理回报的过程。

BOT模式:BOT是Build(建设),Operate(经营),Transfer(转让)三个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的缩写,意为“建设-经营-转让”。指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经营的一种方式,以政府和私人机构之间达成协议为前提,由政府向私人机构颁布特许,允许其在一定时期内筹集资金建设某一基础设施并管理和经营该设施及其相应的产品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