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勐海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勐海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2-2030)年的通知

 

 

 

 

 

海政发〔202225

 

 


 

 

有关单位

16届县人民政府35次常务会议研究,现将《勐海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2-2030)》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勐海县人民政府

                        2023年9月28日

 

(此件公开发布)


 

 

勐海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

2022—2030年)

 

 

 

 

 

 

 

 

 

 

 

 

 

勐海县人民政府

二三年


 

建设生态文明,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部署,是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必然途径,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略之一。党的二十大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云南生态文明建设,五年两赴云南,都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部署,提出殷切期望和谆谆嘱托。20151月考察云南时,明确提出云南要努力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战略定位。20201月再次考察云南,明确提出云南是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承担着维护区域、国家乃至国际生态安全的重大职责。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20179月荣获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称号,为持续巩固提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创建成果,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规划(2021—2025年)》实施意见、《西双版纳州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16条重点措施》等文件,也对各县市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相关要求。

作为西双版纳州重要组成部分的勐海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被称为西双版纳春城”“中国普洱茶第一县”“滇南粮仓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68.1%,辖区内自然保护区面积达64281.2公顷,是我国重要的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一直以来,勐海县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闯出一条生态和经济良性互动的绿色发展之路,2014年被命名为云南省生态文明县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载体。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是深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举措,是建设美丽勐海篇章的具体体现。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加快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意见,落实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进一步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勐海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勐海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2-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的编制及实施,是勐海县建设省级、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复核的重要依据,对推进勐海县生态经济提升、生态系统健康、城乡环境宜居、生态文明理念普及、生态文明制度完善具有引领作用。


  

  II

一、工作基础与形势分析 - 1 -

(一)建设基础 - 1 -

(二)存在问题与压力分析 - 4 -

(三)机遇与挑战 - 6 -

1.机遇 - 6 -

2.挑战 - 7 -

二、规划总则 - 8 -

(一)指导思想 - 8 -

(二)规划原则 - 9 -

(三)规划范围 - 10 -

(四)规划期限 - 10 -

(五)规划目标 - 10 -

1.规划定位 - 10 -

2.规划目标 - 11 -

(六)建设指标 - 13 -

三、健全生态制度体系 - 19 -

(一)健全环境污染治理体系 - 19 -

(二)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 20 -

(三)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 20 -

(四)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 - 22 -

(五)完善资源高效利用制度 - 23 -

(六)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 25 -

(七)探索中缅生态环境保护交流合作机制 - 25 -

四、生态安全体系建设 - 26 -

(一)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 26 -

(二)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 - 27 -

1.持续深化水污染治理 - 27 -

2.重点保障水生态水安全 - 30 -

3.持续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 - 31 -

4.加强水资源保护与管理 - 32 -

(三)巩固提升大气环境质量 - 33 -

1.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 - 33 -

2.持续推进大气污染源治理 - 34 -

3.积极应对污染天气 - 37 -

(四)强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 39 -

1.构筑西南边境生态安全屏障 - 39 -

2.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 41 -

五、建设生态空间体系 - 43 -

(一)严格生态空间用途管制 - 43 -

(二)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 46 -

(三)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 - 47 -

(四)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 - 48 -

(五)加强河湖岸线保护与修复 - 49 -

六、生态经济体系建设 - 50 -

(一)生态产业发展 - 50 -

1.做优特色生态产业,打造对外开放现代农业示范区 - 50 -

2.做精做强普洱茶产业,打造普洱茶现代产业示范县 - 52 -

3.做强文化旅游及康养产业,打造康养旅居示范县 - 55 -

4.大力发展边境地区特色优势产业,推动产业兴边 - 57 -

(二)产业结构调整 - 58 -

1.优化产业 - 58 -

2.推进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 - 58 -

3.强化行业准入管控 - 59 -

(三)能源结构调整 - 59 -

1.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 59 -

2.加强绿色能源保障网建设 - 60 -

3.控制调整能源消费 - 60 -

(四)行业清洁化生产 - 61 -

1.推进绿色加工制造和清洁生产 - 61 -

2.源头控制 - 61 -

3.强化循环利用 - 62 -

(五)园区循环化改造 - 62 -

1.空间布局合理化 - 62 -

2.构建产业园区水循环系统 - 62 -

3.强化产业链接循环化 - 63 -

4.推进工业资源利用水平 - 63 -

5.打造绿色园区 - 64 -

七、生态生活体系建设 - 65 -

(一)城乡环境一体化建设 - 65 -

1.构建安全饮水格局 - 65 -

2.全面推进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 65 -

3.提升城乡人居环境 - 67 -

(二)城镇生态绿地系统 - 69 -

1.推进城乡绿化美化行动 - 69 -

2.构建形态多样的绿色公共空间 - 69 -

3.提升乡村绿化水平 - 70 -

(四)践行全民绿色生活方式 - 70 -

1.推动绿色建筑发展 - 70 -

2.建设绿色低碳交通体系 - 71 -

3.推进政府绿色采购 - 71 -

4.倡导绿色出行 - 71 -

5.倡导低碳生活 - 72 -

6.加强生活垃圾分类 - 72 -

八、构建生态文化体系 - 73 -

(一)生态文明意识提升 - 73 -

(二)强化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 75 -

(三)推动生态文明共建共享 - 76 -

九、重点工程与效益分析 - 76 -

(一)重点工程 - 76 -

(二)效益分析 - 77 -

十、保障措施 - 77 -

(一)加强监督考核 - 77 -

(二)加强组织领导 - 77 -

(三)加强资金统筹 - 78 -

(四)加大科技支撑 - 78 -

(五)提升公众参与 - 78 -

附表:勐海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重点项目表 - 80 -


一、工作基础与形势分析

(一)建设基础

完善体制机制,健全体系建设2013年成立了勐海县生态文明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颁布实施《勐海生态文明县建设规划(2015-2020年)》,全力推动各项创建工作。201411月被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一批云南省生态文明县,20167月顺利通过国家级生态县创建考核验收;全县成功创建11个省级生态乡镇,9个国家级生态乡镇。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等要求,制定出台《勐海县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试行)》《勐海县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办法》《勐海县有关部门和单位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等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责任体系有关文件,强化责任监督与落实。

守护绿水青山,筑牢生态屏障。自大力开展生态创建以来,加快实施森林勐海建设八大工程,森林面积持续增加,目前森林覆盖率达到68.1%。着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全县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2021境内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类,优良比例为100%1个国控、2个省控断面水质均达到或优于III类,优良比例为100%;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8%实施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成立亚洲象监测预警中心,率先采用无人机与地面人工相结合的监测预警机制,加强亚洲象保护及肇事防范管理,探索创新亚洲象防范模式,自20166月采用无人机对亚洲象进行监测预警以来,有效避免人象冲突”280余起,劝阻当地居民6000余人次,拯救危险区域人员300余人,在辖区内探索建设了亚洲象管护区,亚洲象由2007年的6头到2021年增长为19头,有效地破解人象冲突困局,促进人象和谐勐海的生物多样得到保护,生态安全屏障不断筑牢。

坚持绿色发展,发展生态产业。依托绿水青山,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有效途径,实现生态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9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1.53%来自生态产业。做优做特生态农业,围绕中国普洱茶第一县,推进有机绿色无公害茶园示范区建设,2021年,全县茶园总面积90.6万亩,其中绿色、有机茶园认证面积31.52万亩、生态茶园47.25万亩,连续4年获评中国茶业百强县,保持了普洱茶面积、产量、产值、税收等多个全国县级第一,先后荣获全国重点产茶百强县”“中国茶业十大转型升级示范县”“2021年度三茶统筹先行县域称号;粮食总产量十二连增,被列为全国常规产粮大县;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5.4万亩,形成了一批南菜北运”“西菜东运的生态蔬菜种植基地。做大做强生态工业,勐海县普洱茶产业园区被命名为全国普洱茶产业知名创建示范区大益普洱茶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勐海普洱茶以669.8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居全国农业区域品牌榜首,大益、陈升、八角亭获云南十大名品、勐海茶厂入围“10强企业2021年,全县茶产业综合产值达150.2亿元,排名全省第一,实现茶产业税收6.16亿元,占全省茶叶税收的70%。做精做美生态旅游,建成大益庄园(茶马古道)国家4A级旅游景区、雨林古茶坊和勐巴拉雨林小镇等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具有茶文化特色的体验园、康体园、游乐园和科技园胜地,推出了万人采茶、万人制茶大赛,成功举办了美丽中国行首届中国勐海茶冲泡技艺大赛等活动,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2021年,全县累计接待国内外旅游者448.55万人次,乡村旅游接待92.9万人次,旅游业累计总收入55.68亿元。

绿色惠民富民,共建宜居家园。通过生态补偿、生态产业发展等方式,不断拓展生态经济增长空间,带动群众致富增收。选聘548名贫困群众为生态保护人员,每户每年增加收入9600元。规范生态补偿资金管理使用办法,累计兑现生态补偿、补助资金1118.6万元。推行万企帮万村,自2016年起,120家茶企、合作社与建档立卡户签订茶叶收购协议,累计按协议向2978户贫困户收购干毛茶4131吨,支付1.4亿元。生态特色农业产业体系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20189月勐海县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首批脱贫出列。近年来,完成27个老旧小区改造、28条市政道路新建和改造,县城绿地率达40.8%,规划建设公共停车位7257个,建成学府湿地公园,勐海城市名片标识(Logo)和吉祥物逐一亮相,数字化城管平台投入使用,爱国卫生“7+2专项行动”深入推进,国家卫生县城通过省级技术评估验收。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厕所革命等专项行动,新建乡镇污水处理设施18个、农村化粪池7341个、公厕107座,配置垃圾收集清运车和转运车25辆,垃圾房和转运站4个。成功创建8个省级卫生乡镇、46个省级卫生村,曼恩村、打洛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曼杭混村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村。城乡人居环境不断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成效,城镇建设焕发新颜。

加大宣传教育,提升生态意识。利用网站、生态勐海县微信公众平台、报纸、电视等多种宣传载体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网站政府信息公开专栏发布政策解读、行政处罚、空气和水环境信息等。通过生态勐海县微信公众平台发布环保法律法规及工作动态,充分保障公众环境信息权益。聚焦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环保问题进行跟踪报道。推出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活动,组织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日活动和生态环境保护志愿服务等活动。以五用五化和农村小喇叭等方式,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强化干部群众自觉的社会责任和意识行为,着力培育齐抓共管、共同担当、人人参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家园的良好生态文化,公众生态意识逐步提升

(二)存在问题与压力分析

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勐海县地区生产总值182.15亿元,在全省排名第57位,但总量与版纳州平均水平(225.38亿元)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经济产值对勐海特有资源依赖度较高,资源高效利用水平有待提升,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程度仍需进一步提高,特色农业品种、品质、品牌有待进一步提升。工业转型升级较慢,产业链、产业集群发育不够充分,存量不大、增量不多;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不高、茶产业民营小作坊较多、商业化营运不足;勐海产业园区企业集群速度慢,入驻抗风险能力强的规上企业较少。

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较大近年来,勐海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局部地区生态环境依然存在问题。一是水环境质量保护压力较大,流沙河、南安河、南果河的水质部分月份存在超标情况,2020年地表水环境质量较2019年变差,超标因子主要为总氮,入河排污口管理和排查整治工作涉及面大点多,工作开展推进慢。二是空气环境质量不稳定。2020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4.2%,未达到上级考核要求,空气质量存在不稳定性,全县需加强对大气污染源的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三是部分地区存在破坏森林、种茶毁林的现象,要实现长期有效地守护“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转变居民观念是必然要求

环保基础服务能力相对薄弱。全县城乡环保基础建设历史欠账较多,基层环保能力建设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环保工作要求。一两污处理设施建设仍需加强。县城污水处理设施能力不能全面满足需要,配套城市截污管网不尽完善,污水处理厂扩建及管网建设工程需加快进度;西定乡、勐宋乡、布朗山乡、格朗和乡、勐往乡等部分乡镇两污处理设施建设不足。二是环境监测监管能力相对弱、覆盖度不够,环境管理科学化、信息化和精细化水平有待提升,环境监测实验用房不能满足标准化建设需求,也成为困扰勐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问题。

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难度大全县水土流失极脆弱区和脆弱区面积为58173.21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10.84%,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生态修复任务较重。县境内有国家级、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47种,生物物种多,但种群小、数量少,分布过分依赖于特殊的生境,抵抗外界干扰能力低,物种存在明显的脆弱性,在遇到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后,极易陷入濒危状态甚至灭绝,保护压力大

(三)机遇与挑战

1.机遇

 国家发展战略带来的政策机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新征程的背景下,结合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勐海县,政策优势的加快释放,将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生态补偿、民生保障等方面获得国家差别化政策支持,为勐海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机遇。

云南省三大战略定位的全面推进带来的机遇。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3815”战略、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绿美云南建设等要求,重塑支柱产业新优势,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数字云南建设步伐等决策部署等一系列重大决策为勐海县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此背景下,勐海县立足优越的资源,通过产业结构优化,赋予特色产业绿色新动能,做精普洱茶产业、做强文化旅游及康养产业、做优特色生态农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将逐步形成主导产业集群发展、配套产业梯次跟进的现代产业发展新格局。

区域合作和加速发展产生辐射效应为勐海发展带来机遇一带一路、澜湄合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等不断推进,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中老、中缅经济走廊加快建设,泛亚铁路中线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以及中泰高铁开通运营,全州通道能力进一步提升、物流枢纽的规划建设、沿线产业的开发都将助力勐海发展。数字经济、电子商务、智慧城市、5G等领域正成为中国和东盟双方合作新的增长点,一方面将推动既有的国土空间组织、交通物流网络和基础设施系统重塑;另一方面,将改善勐海县地理格局造成的交通联络困境,给城镇区域协作发展带来机遇。加上版纳州一城两区的建设,全州开启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将为勐海内外联动打开新格局。

各级政府重视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供强力保障。我县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历来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为我县的保护和治理投入了巨额资金,采取了各种措施,使我县在环境保护的体制和机制、区域环境质量、资源综合利用、农村环境保护、污染物控制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我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创建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2.挑战

两山转化方面存在挑战。我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文化旅游、绿色工业等生态产业,有一定成效,但全县处于调结构、转方式的关键阶段,在两山理念实践、绿色能源利用实现新的突破等目标下,我县如何发挥绿水青山优势,探索高质量两山转化路径,构建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产业发展绿色化,实现传统产业的绿色化塑造,成为我县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地缘政治复杂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挑战。未来大国关系的重新调整,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境外缅北形势动荡不稳,边境安全、疾病防控、贸易旅游等不确定性明显增强,进而在地缘政治上影响勐海与缅甸等周边国家的正常合作与发展。未来国际形势变化可能导致周边国家偶发政局变动,并引发宗教、民族、社会等问题的连锁反应,将构成更为复杂的国际地缘政治关系及其外部发展环境,加大勐海对外开放走出去与周边国家深化合作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加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接五通建设的新挑战,制约着沿边开放战略实施。

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挑战。随着水、大气、土壤等重大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环保监管、污染治理投入、治污技术手段、政策制度保障等各方面的需求将急剧增加,但目前环境管理能力相对滞后,健全的环保机制、政策和手段体系尚未全面建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步伐尚不能满足新情况和新任务的要求,政府、企业和社会依法共治合作的格局尚未建立,现代生态环境治理能力薄弱,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问题和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的要求。因此,未形成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生态文明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是一大挑战。

二、规划总则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的重要讲话精神,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中缅经济走廊等国家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和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路径,以保护好生态环境为前提,以高质量绿色发展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发展和安全,围绕建设新时代富裕美丽开放幸福勐海目标,以提升生态服务功能、保障生态安全为根本,确立生态环境为基础、生态经济为核心、生态生活为目标、生态文化为灵魂、生态文明制度为保障的建设方略,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勐海建设成为普洱茶现代产业示范县、对外开放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样板、康养旅居示范县,谱写好美丽版纳·勐海新篇章。

(二)规划原则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探索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全面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统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高质量绿色跨越式发展。

规划先行,科学管控。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统筹协调管控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规范空间开发秩序,提高空间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承载能力。

高效转化,协同共进。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得到高效循环利用、生态环境受到严格保护的基础上,积极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现代化、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充分尊重勐海县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特色,切实保护自然山水格局,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突出地域自然特点和文化特色,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作为突破,循序渐进,分步实施。规划要与勐海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各部门的行业规划相衔接。

共同参与,社会共治。坚持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各级各部门知责履责、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引导企业主动承担环保责任,公众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构建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格局。

(三)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勐海全境,辖65乡,国土总面积5368.09平方千米。

(四)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22-2030年。其中,近期2022-2025年,远期2026-2030年。2021年为规划基准年。规划目标、任务、工程以近期(2022-2025年)为主,个别工程规划到2030年。

(五)规划目标

1.规划定位

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进行、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提高,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推进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加强边境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注重热带雨林、森林、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着力推进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绿色发展,促进绿色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勐海贡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场景成为常态,打造宜居宜业生态普洱茶现代产业示范县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发展。

本规划作为勐海县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抓手,是勐海全面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的指引和总纲,在明确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宏观战略、确定生态文明建设任务部署、建立生态文明体系、强化生态文明统筹协调等方面将发挥指导性作用。是勐海县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省委省政府3815”战略目标以及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两城两区”定位要求的抓手,为勐海县打造“普洱茶现代产业示范县、乡村振兴示范县、康养旅居示范县”提供生态环境质量保障。同时,本规划及其实施情况是省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申报、复核的重要依据。

2.规划目标

总体目标: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突出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生态优势和文化优势,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打造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的生态空间体系、以绿色发展为特征的生态产业体系、以防治结合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的生态生活体系、以多元共治为目标的生态制度体系、以民族文化为标志的生态文化体系,力争完成国家和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各项指标,全县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努力将勐海建成国土空间布局合理,发展模式绿色高效、生态环境优美宜居、生活方式低碳节约、生态制度完善健全、生态文化鲜明繁荣的省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生态普洱茶现代产业示范县以更高水平建设美丽勐海

近期目标(2022-2025年):绿色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资源节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污染防治水平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西南边境生态安全屏障持续筑牢;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生态文明意识明显增强,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和满意度逐渐提高;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全面提升,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环境安全与健康得到有效保障,初步形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美丽勐海建设取得新进展,达到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要求。

远期目标(2026-2030年):2027年,达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要求,2028-2030年持续巩固成果,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总体形成,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绿色低碳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体恢复,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成为常态;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健全高效,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走出一条具有勐海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建成宜居宜业生态普洱茶现代产业示范县

(六)建设指标

根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指标(修订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指标考核勐海县的35项指标中已达标33项,城镇污水处理率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不达标,达标率为94.29%。根据《云南省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指标体系》,考核勐海县的39项指标均已达标,达标率为100%。从勐海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指标形势分析表可以看出,城镇污水处理率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需要重点攻坚;波动异常环境空气质量,需要持续巩固提升。指标现状和目标详见表1

1 勐海县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指标

 


领域

任务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指标值

2021年基准年现状值

2025年目标值

2030年目标值

适用范围

生态

制度

(一)

目标责任体系与制度建设

1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

-

制定实施

制定实施

制定实施

制定实施

市县

2

党委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重大目标任务部署情况

-

有效开展和实施

有效开展和实施

有效开展和实施

有效开展和实施

市县

3

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的比例

%

≥20

22

≥23%

≥24%

市县

4

河(湖)长制

-

全面实施

全面实施

全面实施

全面实施

市县

5

林长制

-

全面实施

全面实施

全面实施

全面实施

市县

6

生态环境信息公开率

%

100

100

100

100

市县

7

依法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

开展

开展

开展

开展

市县

生态

安全

(二)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8

环境空气质量

优良天数比例

PM2.5浓度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98%

24μg/m3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市县

9

水环境质量

水质达到或优于类比例提高幅度

V类水体比例下降幅度

黑臭水体消除比例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100%

无劣V类水体

无黑臭水体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市县

10

城市声环境质量

%

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85

100

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85

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85

市县

(三)

生态系统保护

11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

%

≥60,保持稳定或变好

76.17

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市县

12

森林覆盖率/林草覆盖率

%

≥60或逐年提高

68.1

≥68.1%

69%

市县

13

生物多样性保护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率

外来物种入侵

特有性或指示性水生物种保持率

%

-

%

85/95

不明显

不降低

100

不明显

无特有性或指示性水生物种

100

不明显

不降低

100

不明显

不降低

市县

(四)

生态环境风险防范

14

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率

%

100

100

100

100

市县

15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

-

实施/建立

实施/建立

实施/建立

实施/建立

市县

16

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

建立

建立

建立

建立

市县

17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

100,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

市县

18

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

-

有效保障

有效保障

有效保障

有效保障

市县

生态

空间

(五)

空间格局优化

19

自然生态空间

生态保护红线

自然保护地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

-

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

自然保护地数量与面积不减少。

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布局更优化

根据自然资源部返回数据,优化调整后面积为171315.9761公顷,占国土面积的31.91%

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

自然保护地数量与面积不减少。

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布局更优化

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

自然保护地数量与面积不减少。

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布局更优化

市县

20

河湖岸线保护率

%

完成上级管控

目标

无上级管控目标,已完成1000平方公里以上4条河流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及50平方公里以下河流管理范围划定

完成上级管控目标

完成上级管控目标

市县

生态

经济

(六)

资源节约与利用

21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吨标准煤/万元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0.3004吨标准煤/万元,实际年完成4.37%,保持稳定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市县

22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

立方米/万元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上级下达要求为比2020年下降3.5%,实际下降4.2%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市县

23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率

%

≥4.5

4.7

≥4.7

≥5

市县

24

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

农药利用率

化肥利用率

%

≥43

44.2

44.1

≥45

≥45

≥46

≥46

(七)

产业循环发展

25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秸秆综合利用率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农膜回收利用率

%

≥90

≥75

≥80

96.5

76.55

86.7

≥97

≥77

≥87

≥98

≥78

≥88

26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幅度

%

≥2或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23.26

≥2或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2或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市县

 

生态

生活

(八)

人居环境改善

27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

%

100

100

100

100

市县

28

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

%

≥75/100

100

100

100

29

城镇污水处理率

%

≥90/95

89.8

≥95

≥97

市县

30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

%

≥40/50

17.6

≥45

≥50

市县

31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85/95

86.8

≥90

≥95

市县

32

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村占比

%

≥80

82.35

≥85

≥90

市县

33

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

%

完成上级规定目标任务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

(九)

生活

方式

绿色化

34

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

%

≥50

89.5

≥90

≥92

市县

35

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行动

-

实施

实施

实施

实施

市县

36

政府绿色采购比例

%

≥95/80

100

100

100

市县

生态

文化

(十)

观念意识普及

37

党政领导干部参加生态文明培训的人数比例

%

100

100

100

100

市县

38

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

%

≥80

97.2

≥97.5

≥98

市县

39

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

%

≥80

90.2

≥91

≥93

市县


三、健全生态制度体系

(一)健全环境污染治理体系

持续开展跨界河湖联防联控联治工作。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工作任务,推进跨县界河流区域合作,进一步加强河流管理保护水平,持续主动与景洪市、澜沧县建立健全澜沧江流域跨县河流管理保护协调联动机制,对澜沧江、南览河、南果河、勐往河、付腊河、麻浪河、南坝河、南爬河等河流持续开展联防联控联治。持续健全联席会议、信息共享、联合巡河巡查、联合执法、协同监管、水环境联合防治、水污染协商处置、水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协同8项制度,跨界河流流经乡镇就河流上下游存在的问题积极探讨解决方法,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跨界河流联防联控监管新格局。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机制。全面并深入实行排污许可制,积极推动相关生态环境制度与排污许可核心制度的全联动,打通环评许可执法全链条管理体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深入贯彻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放管服要求,强化环评文件常态化监督管理。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和建立健全信息强制披露机制,建立定期和动态相结合的信息发布机制,将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纳入企业信用管理。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能力建设,形成相应的鉴定评估管理和技术体系、资金保障和运行机制。完善企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健全环境治理企业责任体系,鼓励企业在确保满足安全生产前提下向社会公众开放。强化生态环境监管制度,推进执法能力标准化建设,健全生态环境网格化、智慧化监管执法体系。

)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建立生态产品调查监测机制,开展生态产品基础信息调查,摸清各类生态产品数量、质量等底数,形成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评价机制,探索将自然资源和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基础数据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加强对我县茶山(南糯山等)、茶产业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模式的挖掘,探索完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模式,提升生态产品价值科学合理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持续争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积极探索示范试点建设,并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加强宣传推广,争取打造1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示范基地。2030年,完善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基本建立,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全面深化生态环境监测改革创新,推进建设环境质量、生态质量和污染源全覆盖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推进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强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保障与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功能、作用相适应的人员队伍建设及基础设施,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能力。推动建立部门合作、资源共享工作机制,加大对相关行业部门监测工作的统筹。制定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监督管理办法,健全生态环境监测量值溯源体系,强化质量监管能力,加强数据质量监督管理,严厉打击监测数据弄虚作假,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和人员信用管理。

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按照国土空间规划,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实现城乡国土空间规划管理全域覆盖、全要素管控,全域一张图管控。按照国家、省、州自然保护地优化工作要求,开展整合优化后自然保护地的勘界定标工作,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和管理制度,全面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将所有生态系统类型和要素,纳入生态管理体系。

强化环境准入机制。针对各乡镇、产业园区、功能组团等,完成差别化生态准入政策研究工作,探索制定全县差别化环保准入机制。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按照西双版纳州三线一单管控要求,优化产业布局、规模和结构,强化三线一单在优布局、控规模、调结构、促转型中的指导作用。制定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指导项目环境准入,强化对建设项目环境准入的约束要求。

健全生态环境风险防范应急机制。建立大气污染重点攻坚阶段环境空气质量扩散条件周报机制,对全县天气以及扩散条件进行分析预判,并根据预判开展大气污染防控工作;完善应急管理措施,建立健全以政府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重污染天气响应机制,建立并规范环境空气重污染应急测报、信息发布、部门协作、区域联动、措施落实、社会参与等应急响应体系,提高应急反应能力;根据勐海实际情况,适时发布预警通知。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取水口和连接水体、涉及有毒有害气体工业企业,建设监控预警设施及研判预警平台,提高水和大气环境应急监测预警能力。强化重点特征污染物应急监测能力;建立健全环境应急管理机构,加强环境应急专家库建设,设立专职或兼职的环境应急救援队伍。加强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提高企业环境应急能力水平,规范重大风险源企业防控体系建设。健全跨部门、跨区域环境应急协调联动机制。鼓励企业之间建立优势互补、责任明确、资源共享、有偿使用的应急资源互助模式。

)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

统筹生态保护修复管理机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加强森林、河流、湿地等自然生态保护;加强对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永续利用,构建以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曼稿保护区西双版纳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龙州级自然保护区、勐海县级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开展河流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国土绿化行动。

贯彻生态资源管护制度。严格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将基本农田落地到户、上图入库,实行严格保护,加强耕地质量等级评定与监测,强化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建设。严格湿地用途监管,确保湿地面积不减少,增强湿地生态功能、维护湿地生态多样性,全面提升湿地保护与修复水平,建立湿地保护成效奖惩机制。

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缩小非公益性用地划拨范围,除军事、国防、社会保障房等特殊用地外,各类建设用地均实行有偿出让和使用,建立健全未利用地有偿出让制度,明确未利用地开发的前提条件,不涉及改变地类性质的,以租用方式供地。从严控制矿产资源协议出让,完善矿业权出让管理办法,大幅度提高矿业权竞争性出让比重。明晰水、森林、草原有偿使用范围。建立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形成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利益调节格局。探索多元筹资和合理补偿等方式,构建低成本、可持续的生态补偿长效机制。持续开展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推进森林资源保护。加快建立健全县内重点流域上下游左右岸相互监督及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进乡镇间生态保护补偿协议签订,有序推进生态保护补偿各项工作。

深入落实河长制和林长制。完善跨界河湖保护治理机制,持续深化与澜沧县跨州河湖联防联控机制,落实《勐海县对外友好协会与缅甸掸邦东部第四特区地方行政管理委员会跨境联合保护边境河系合作备忘录》;建立完善县内跨界河湖保护治理、议事协商等机制,推动区域间联防联治。严格落实《勐海县林长制县级会议制度(试行)》《勐海县林长巡林工作制度(试行)》等项林长制运行制度,持续深化林长制改革。到2025年,林长制度进一步完善,权责明确、保障有力、监管严格、运行高效的森林草原资源保护发展机制全面建立。推行林草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和试点示范,积极争取中央、省级、州级政策、项目、资金对全县林草生态资源保护发展的支持。建立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积极参与林业建设。

)完善资源高效利用制度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加快推进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稳步推进林地、耕地等自然资源确权登记,2023年底基本实现各类自然保护地、国有林区等重点区域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全覆盖。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集体所有权,落实农户承包权,放活林地经营权,建立健全三权分置运行机制。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体系,明确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主体代表,细化授权相关职能部门行使所有权的职权范围,落实承包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加快推进建设用地地上、地表和地下分别设立使用权,促进空间合理开发利用。

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机制。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建立目标责任制,合理分解落实研究建立双控的市场化机制,建立预算管理制度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更多用市场手段实现双控目标。建立统一、协调高效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建立水权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使全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健全科学的水价制度;落实排污税征收管理制度;建立节水产品认证与市场准入制度。

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建立激励机制,开展能源节约、资源循环利用、新能源开发、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对绿色产业发展方向和技术路线选择的决定性作用。建立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产业结构和经济体系,采用先进实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完善资源循环利用制度推进无废城市创建,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动生产者落实废弃产品回收处理等责任。建立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实现种养业有机结合、循环发展。严格实行垃圾分类及回收制度,制定再生资源回收目录,对复合包装物、电池、农膜等低值废弃物实行强制回收。建立资源再生产品和原料推广使用制度,相关原材料消耗企业要使用一定比例的资源再生产品。完善限制一次性用品使用制度。落实并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

)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落实《勐海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要求,建立层层负责的机制。继续实施政府部门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年度评价、考核机制,完善生态文明综合考评办法和指标体系,推动考评重点向绿色发展和生态建设等高质量发展指标转变。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的年度计划,分解落实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确保规划编制的各项工程和任务顺利落实。规划期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的比例达到20%以上。按照上级相关规定对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县级各行政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

探索中缅生态环境保护交流合作机制

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更紧密的绿色发展伙伴关系,重点加强中缅双方在生物多样性、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经济贸易、能源建设等领域工作,推动构建中缅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到2025年,共建一带一路生态环保交流合作不断深化,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金融等领域务实合作扎实推进。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绿色发展伙伴关系更加紧密,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持续完善中缅环境污染防治跨境合作机制。持续加强中缅环境污染防治合作,提升边境线的生态环境质量,有效促进中缅边境包波情谊,促进边境繁荣稳定。继续与缅四特区地方履行《森林跨境联合保护备忘录》,推动大气污染整治森林防火联防联控,巩固蓝天保卫战成果,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落实《勐海县对外友好协会与缅甸掸邦东部第四特区地方行政管理委员会跨境联合保护边境河系合作备忘录》。立足于沿边区位实际以及中缅环境交流合作的基础,深化在就自然保护区管理、森林资源监测、森林防火体系建设、大气污染防治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四、生态安全体系建设

(一)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落实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实施方案。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发布后,根据省、州方案的政策、产业文件、有关规划、发展定位和结合勐海自我发展需求,尽快制定勐海碳排放达峰实施方案。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及绿色生活方式等系统性变革,逐步实现经济社会加速从低碳到零碳的模式转变。开展温室气体统计核算,编制勐海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开展碳中和试点示范。结合藏胶于林需求,实施重大林业碳汇与生态系统恢复工程,配合全州实施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观测。探索实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控,探索开展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建设。有效发挥热带雨林、湿地、土壤的固碳作用,重点强化森林抚育,提高林木蓄积量,加强生态农业增汇,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和增量。在部分乡镇开展低碳示范工程,率先打造一批低碳示范村、低碳示范社区。

控制交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配合州级加强低碳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优化交通运输结构,优化发展公共交通,加快推进公转铁”“公转水,提高机动车、船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绿色低碳水平,减少机动车船尾气、黑烟排放,构建清洁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推进充电桩建设,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鼓励绿色低碳方式出行。到2025年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比达到上级考核要求。

控制建筑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加快推进建筑领域控温行动,全面推行绿色低碳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提高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比例,逐步实施既有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的绿色节能改造。推行产品碳标识制度和低碳产品认证。全面实施绿色规划、设计、施工标准,大力促进建筑业绿色发展,新建公共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鼓励已有建筑开展节能改造,推行低碳绿色施工,打造低碳园区、低碳楼宇,确保全县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不断提高。加大绿色低碳建筑管理,强化对公共建筑用能监测和低碳运营管理。

控制工业行业二氧化碳排放。优化调整工业用能结构,提升系统电气化水平,强化先进低碳技术研发及应用,强化能效对标活动,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大对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落实推进低碳产品认证,推进落实《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鼓励减排创新行动。选择重点企业试点开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示范工程。

(二)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

1.持续深化水污染治理

加强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开展排污口排查溯源工作,明确入河排污口责任主体,实施入河排污口分类整治。建立排污口整治销号制度,形成需保留排污口清单,开展日常监督管理。2025年底前,基本完成流沙河流域各河流干流及主要支流排污口排查及整治。

狠抓工业污染防治。推动制糖、酒精制造和橡胶加工等重点行业以及勐海产业园区等重点区域的绿色发展,制定差别化的管控要求。依法取缔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型严重污染水生态环境的建设项目。对重点行业开展污染专项整治,针对性地开展橡胶加工总磷、总氮消减工程和制糖行业BODCOD消减工程。加强工业聚集区污染治理,督促河流沿岸的工业企业落实水污染防治措施,加大对企业的排污监管力度,确保水污染达标排放。

全面推进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建设。加大勐海产业园区污水整治力度,引导制造业企业入园入区,建设废水集中处理设施和管网,实现集中治污。探索开展园区第三方治理模式,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建立按效付费、第三方治理、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新机制,促进第三方治理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整体提升园区污染治理水平和污染物排放管控水平。

全面提升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开展县城污水处理系统提质增效,实施城区道路排水系统雨污分流改造,系统推进污水管网建设和改造,启动市政污水管网排查整治工作,加强老旧管网和断头管网整治,重点推进镇(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勐海县污水处理厂扩建及配套管网提升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完善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加快排水管网建设,提升城镇污水处理效率。完善新建区域雨水、污水管网的建设,收集的污水全部进入城市水质净化厂。推进初期雨水收集、处理以及资源化利用。开展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实现再生水回用。探索开展城市初期雨水收集处理体系建设,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

强化澜沧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落实《澜沧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和《澜沧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持续抓好澜沧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加强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改善流沙河、南果河、南览河及各水系支流的水环境质量。继续开展流沙河各支流河道及上游河段的综合整治,建设并完善河道周边截污管网。加大南览河、流沙河和南果河三个国控省控监测断面河道综合整治及污染防控。针对市政排水管网、沟渠、调蓄池、河道等开展排水系统全过程清淤除障建设。实施勐海县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程,对河道进行综合整治。认真开展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侵占河流水域岸线的综合整治,常态化开展清河工作。

持续开展农业污染防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管控,做好农业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排查整治。加强农业非点源控制,发展节水农业、化肥减量化和种植制度优化等农业方式削减源头污染物产量。严格控制高毒高风险农药使用,实行测土配方施肥。严禁未经处理或处理后未达标的养殖废水直接排入河道。严格实施禁养禁牧制度,杜绝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持续推进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到2025年,全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7%以上。

有序开展农村污水治理。以消除黑臭水体为目标,统筹开展农村水系综合治理,集中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实施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水系连通等工程,提升农村水环境质量。强化农村黑臭水体监管,实施分级管理,实行拉条挂账,逐一销号。落实污染治理属地责任,推动河湖长制体系向村级延伸,实现农村黑臭水体有效治理和长效管护。

2.重点保障水生态水安全

大力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等措施,强化勐海县重点区域、河流水土流失防治。因地制宜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改造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区坡耕地,改善农村生存发展环境条件。到2025年,预防治理水土流失总面积208.3平方千米。

加强河流岸线管理。依法划定河流空间管理范围,保障河湖行洪、调蓄及生态维持等功能。强化水域空间的用途管制,严格控制河流周边开发建设活动,河流管理范围内原则上允许开展水利工程、市政管线、道路桥梁、综合防灾、河道整治、园林绿化、生态景观等公用设施建设,有序清退河道管理范围内违规建构筑物。

加强河湖生态保护修复。科学保护和利用岸线资源,保护修复河道水生态,统筹配置流沙河、南果河、南览河及其支流岸线资源,严格依照水功能区划进行管理和用途管制。强化流沙河水系城镇建设区域两岸退距及滨江绿地建设,营造复合型滨河岸线景观;适度提高建成区岸线利用效率,增加休闲游憩等生活功能岸线比例。加强流沙河、南果河、南览河等水生态保护修复,加强河道清淤及岸线整治。因地制宜连通江河湖库水系,加强水资源调度及调节能力。

重点河湖生态治理与修复。加大河湖生态保护、修复和综合治理,构建河湖生态廊道,保障河湖水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稳定性。实施勐海县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对勐海县城辖区内的8条河流(流沙河城区段、南海河、曼贺河、曼丹河、南短河、曼袄河、帕宫河、回贡河),2座水库(曼丹水库及新建曼先水库)进行生态系统修复和流域综合治理,实施河道清淤扩宽工程、城区截污工程、引水补水工程、生态治理工程、景观亮化打造工程,全县河湖库渠水域岸线环境面貌得到持续改善。

持续推进美丽河(湖)建设。继续按照《勐海县美丽河库建设实施方案》,分批推进那达勐水库、曼桂水库、勐邦水库、曼满水库、曼丹水库等5座水库开展美丽河库建设,对河(湖)沿岸进行披绿改造,开展滨岸带岸线修复、人文景观提升、污染物治理、水面保洁及水库管理,着力打造环境优美、绿植丰富的美丽河(湖)。

3.持续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

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强对那达勐水库、曼满水库、勐邦水库等已划定保护范围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控及规范化建设,完成乡镇级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地理界标和明显的警示标志设立工作,严格执行饮用水源地保护要求,开展打洛镇、勐阿镇、勐满镇、格朗和乡、勐宋乡、布朗山乡、西定乡、勐往乡等集镇供水水源地保护,强化水源地保护区内项目准入,推进勐满水库饮用水源地水污染防治。消减进入勐满水库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污染负荷,解决勐满水库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大新寨的村落污水问题,保护勐满水库饮用水源地水质。编制饮用水水源应急预案,提高水源地抗风险能力。探索建立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加强水源地水质监测,提高监测频率、扩大监测范围。加强水源地环境监管与执法。积极开展水源地保护宣传教育。

推进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推进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区划工作,开展环境风险排查整治。加强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水、末梢水的全过程管理,加大饮用水安全状况信息公开力度。加强地表水型饮用水水源地预警监控能力建设,制定应急预案并开展应急演练。开展饮用水源地保护专项行动,坚决查处污染和破坏水源的环境违法行为。加强勐海县乡镇级以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规范化建设、监测与管理,加强农村水源水质监测,做好水质消毒措施,确保农村饮用水安全。

4.加强水资源保护与管理

落实国家、省、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实施流域生态环境资源承载力监测预警管理。以南安河、流沙河、南果河等为重点,建立健全水量调度方案,加强流沙河流域生态流量保障工程建设,维持河湖基本生态用水需求,实现有河有水目标。逐步建立水生态和水环境监测评价体系,增加生态用水保障,促进水生态修复。持续深化污染治理,坚持污染减排与生态扩容并重。

推动智慧水利建设。加快水利数字化建设,实施山洪灾害、水利工程检测、水土保持监测、河(湖)长制信息化、智慧供水和灌区等智慧水务工程,逐步构建勐海现代化水安全保障网。到2025年,水安全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形成空间均衡的水资源配置体系、水清岸绿的水生态体系。

完善水资源配置工程。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治理,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推进勐阿和班章(南卡龙)中水利、曼彦和曼先、田新、南糯山、橄榄寨小(一)型水库、曼老水库改扩建,布朗山水库及连通、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供水保障、乡镇抗旱应急、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现代化灌区节水等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城乡供水安全保障。加快防洪减灾工程建设。实施那达勐等病险水库、三公里等病险水闸除险加固,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和灌区排涝等防洪工程项目建设

(三)巩固提升大气环境质量

1.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

协同开展PM2.5O3污染防治。重点加强臭氧、细颗粒物、可吸入颗粒污染控制,推动城市PM2.5浓度持续下降,有效遏制O3浓度增长趋势。统筹考虑PM2.5O3污染区域传输规律和季节性特征,加强区内重点攻坚阶段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治理,强化分区分时分类差异化精细化协同管控。抓好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ⅤOCs)协同减排。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加大对臭氧污染特征、形成机理和联防联控等方面的研究力度,组织专家进行科学指导,逐步更新VOCs污染源清单,掌握全县VOCs排放情况。按照州级要求完善监测监控体系,加快建立环境空气VOCs监测网点,做到污染源VOCs监测监控。继续落实推动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推广新能源汽车以及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深入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治理。

完善区域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体系。配合完成西双版纳州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目标、重要措施,部署勐海污染天气联合应对工作。按州级环境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级别启动应急响应措施,实施勐海应急联动。健全环境监管、监测、应急、监察等能力建设,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从严处罚环境违法行为,强化排污者责任。完善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强化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体系建设。未依法取得排污许可证、未按证排污的,依法依规从严处罚。创新环境监管方式,严格环境执法检查,开展大气污染网格监管,加强工业无组织排放、VOCs污染治理等环境执法,严厉打击散乱污企业,加强生态环境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

2.持续推进大气污染源治理

深入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加强县城和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防治,严格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管理。深入推进《勐海县春夏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工作实施方案》《勐海县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督导工作方案》,竭尽全力抓好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工作,确保完成全县环境空气质量约束性指标年度考核任务。在每年1—5月的大气污染重点攻坚阶段,每月至少召开2次调度会,并根据大气污染变化情况及时召开会商会,科学精准研判变化趋势,适时启动《勐海县污染天气应对工作方案》《勐海县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强化风险防控。按照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实施方案要求,强化对四尘(建筑工地扬尘、道路扬尘、运输扬尘、堆场扬尘)的治理,对三烟(餐饮油烟、生物质焚烧、烟花爆竹)的有效管控和三气(机动车尾气、工业废气、炉窑烟气)的精准管理,加强PM2.5和臭氧(O3)协同控制,严格落实六个严禁、六个管控、一个加强措施,持续做好大气污染防治的各项工作。

推进扬尘精细化管控。加强精细管理,落实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控制措施,进一步加强建筑施工工地大气污染治理、工业企业生产和道路扬尘控制。加强全县范围内水泥、商品砼等企业扬尘防治措施、临时露天堆场扬尘管控措施。加强对建筑施工、汽车尾气、道路扬尘、餐饮油烟、垃圾秸秆焚烧、森林防火及污染企业的管控力度,及时排查隐患,提高空气质量和优良天数。突出城市扬尘综合整治,严格执行《西双版纳州城市(县城)规划区扬尘治理红黑榜公示制度》,做到公示曝光常态化,切实做到六个百分百。加大扬尘污染的全域防治力度,重点提升城市道路保洁标准和机扫比例,确保城市道路清扫保洁质量,持续开展裸地扬尘管控。建立健全工程施工现场扬尘防治指标体系和常态化评估机制,依托先进技术手段,实现扬尘污染的在线监测监控,实现扬尘污染全方位管控。加强秸秆焚烧管控,坚持堵疏结合,严防因秸秆露天焚烧造成区域性重污染天气,强化餐饮油烟治理监管,严禁燃放烟花爆竹。加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预警预报,建立大气污染防治的长效机制,提升全县大气污染精细化防治水平。

加强生活源污染防治能力。优化能源结构,稳步提升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的使用量和使用率,持续保持电能、天然气、液化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高综合利用率,尽量减少生活煤炭消耗。加快建设和完善天然气管网及相应配套设施,不断扩大石油、天然气利用规模。积极培育太阳能热利用,加快太阳能热水器普及使用。严格取缔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内生产、经营、销售原煤、型煤、焦炭等高污染燃料的单位、个体工商户和商贩。对勐海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内使用燃煤等高污染燃料的餐馆、商户进行全面清理和整治。加快推进天然气建设工程,鼓励和推广天然气使用,减少高污染燃料使用。推进餐饮业油烟污染治理。持续推进城市餐饮油烟及其他废气(尘)的综合整治,推广高效油烟净化设施,实现城区餐饮业油烟过滤装置全覆盖。巩固提升餐饮油烟整治效果,依托七个专项净餐馆活动,实行城市和集镇餐饮油烟净化全覆盖,鼓励旅游村寨积极推广应用油烟净化治理技术。严禁燃放烟花、爆竹专项整治,以元旦、春节、泼水节等节假日为重点,加大巡查和整治力度,对生产、运输、销售、燃放等全过程进行监管,合理布局烟花爆竹销售点,做到禁燃区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持续开展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每年1-4月以打击露天焚烧秸秆、枯枝落叶、杂草菜叶、生活垃圾等行为为重点,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切实加强秸秆禁烧和林业计划烧除管控,强化各级政府秸秆禁烧和林业计划烧除主体责任,严防因秸秆露天焚烧和林业计划烧除造成区域性重污染天气。坚持堵疏结合,积极争取秸秆综合利用和农作物禁烧管控项目资金,全面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建立秸秆禁烧红黑榜制度,每月对乡镇农村秸秆禁烧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对综合排名靠后的进行约谈。完善网格化监管体系,实现全覆盖、无死角,推进人防”“技防结合,综合运用卫星遥感、高清视频监控、无人机等手段,提高秸秆焚烧火点监测精准度。加强境外协调合作,召开联防联控会议,与周边国家共同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控制农业源氨排放,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加有机肥使用量,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提高化肥利用率,强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改善养殖场通风环境,提高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减少氨挥发排放。

深化工业污染治理。持续推进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将烟气在线监测数据作为执法依据,加大超标处罚和联合惩戒力度,未达标排放的企业一律依法停产整治。推进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升级改造,加强水泥等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设施运行管理,确保治污设施正常运行,污染物达标排放。强化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管控,开展制糖、制胶、建材等重点行业及燃煤锅炉无组织排放排查,建立管理台账,对物料(含废渣)运输、装卸、储存、转移和工艺过程等无组织排放实施深度治理。启动橡胶加工行业污染防治专项整治行动,全面整治橡胶加工行业突出环境问题,完成橡胶加工企业废气(臭气)综合整治,提升环境管理水平,构建较为完善的源头严防、过程严管、违法严惩的橡胶加工行业全流程环境管理体系。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规范发展和提质增效。开展园区集中整治,限期进行达标改造,减少工业集聚区污染。

大力推进重点行业ⅤOCs治理持续推进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强化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管控。推进挥发性有机物重点行业污染综合治理,制定加油站、橡胶加工、家具加工、木材加工、包装印刷、汽车维修等VOCs排放重点行业和油品储运销综合整治方案,对达不到要求的VOCs收集、治理设施进行更换或升级改造。严格管控臭气污染专项整治,对排放臭气的橡胶厂等企业进行严格管控,从原料、堆放、加工、废水处理等环节综合整治,加大监测和监督检查力度。开展VOCs整治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扶持培育VOCs治理和服务专业化规模化龙头企业。VOCs排放重点企业依法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组织重点行业企业开展精细化治理,并开展治理效果评估。加强企业排污监管,依法严肃查处违法排放烟气的行为。严厉打击散乱污非法企业,对企业加强监测监控。严格车用燃油质量管理,强化燃油成品抽检,加强油站油库管理和成品油市场规范。开展加油站、储油库油气排放监督性监测,并结合排污许可证核发工作逐步建立日常管理机制。

3.积极应对污染天气

完善空气质量预报体系。开展未来3-5天区域污染过程预报,形成区域空气质量趋势预测能力。开展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效果评估,结合重污染成因分析,系统总结监测预报、预警响应、措施落实等各环节执行情况和成效,梳理薄弱环节,不断完善工作机制。

建立完善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积极推进县域内联防联控工作,完善全县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机制,及时会商和研究解决县内重大大气污染问题。建立健全大气污染联合执法机制,提升大气污染执法监管能力,推进区域污染防治协同控制。

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实施大气污染分级管控,积极应对不利气象因素影响,全面实施各项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和措施,依法加强对各类大气污染源的监管。依据最新的西双版纳州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制定专门的应急处置预案,明确有关单位的责任及大气污染管控措施,并在重污染天气期间严格落实应急预案中的管控措施。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每年1-5月期间,当预测AQI日均值≥100将持续2天(48小时)及以上,且PM2.5浓度日均值>35μg/m3时,及时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采取停建、停产、停运等三停措施。根据省、州发布的重污染天气预警信息,按级别启动应急响应措施,实施区域应急管控和联动,并适时开展人工增雨改善空气质量作业,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

夯实应急减排措施。制定和实施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措施,明确应急减排清单,落实污染物减排比例要求,最大程度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应急预案中污染物减排比例,黄色、橙色、红色级别减排比例原则上分别不低于10%20%30%。细化应急减排措施,落实到企业、城市建筑工地各环节,实行一厂(场)一策清单化管理,对县内涉气企业和工序进行全面排查,指导企业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一厂一策细化方案,纳入应急减排清单,确保在预警期间落实应急减排措施。在黄色及以上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对建材、矿山等涉及大宗物料运输的重点用车企业以及城市建筑工地,实施应急管控

(四)强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1.构筑西南边境生态安全屏障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保护与修复。推进森林、河流、水库、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全面推行林长制,推进国土山川绿化,加强天然林保护、公益林管护、自然保护地建设,以及风景名胜区保护、利用和管理,构筑西南边境生态安全屏障。加大以县域内南部边境森林屏障为重点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和恢复示范区建设。

筑牢南部边境热带森林生态屏障。配合推进亚洲象国家公园建设,有效保护好以亚洲象为代表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生物多样性和具有保护价值的自然景观资源。全面保护热带雨林、古茶山、田园平坝等特色资源,加强以曼稿、纳板河自然保护区为重点的自然保护地的保护与管控,以及以亚洲象为代表的珍稀动物植物的保护,坚持严格的天然林保护制度,严守生态红线,构建以重要生态片区为基础、生态廊道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为纽带、核心生态斑块为节点的三廊两带生态安全格局。开展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自然资源本底调查、编制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确权登记、坚持一地一牌一机构、建立自然保护地特许经营制度、建设和运行经费保障机制等工作。开展雨林保护、雨林修复、雨林回归行动,启动实施勐海县流沙河流域生态治理与修复项目,推动农村水系综合整治、水土保持治理等水生态工程,争创中国天然氧吧。积极开展跨境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加强与缅甸联防联控工作,构建边境生态安全屏障。

加快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以维护和修复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为重点,加强对天然森林、天然草地、天然湿地的保护,促进生态环境的自然恢复。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和外来物种管控,开展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珍稀濒危物种重要栖息地和迁地保护体系建设,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效能。实施森林恢复示范项目,探索热带森林恢复、重建和改造的有效模式,针对勐海橡胶和茶叶两大传统支柱产业存在的水土流失严重、物种单一、病虫害严重,以及对生态环境尤其是对热带雨林的影响问题,开展台地茶园森林化生态改造、古茶园生态环境回归和生物多样性胶园生态改造。加大对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建设力度,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和建立补偿资金的科学有效利用制度。

加强流域保护、治理和修复。实施生态茶园等生态环境修复与产业共进重大工程。加强对古茶园(树)的生态环境保护,保护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对古茶山和古茶树集中的区域划定保护范围,实行区域保护,对分散的古茶树采取单株挂牌保护,建立古茶树资源库,加强古茶山生态修复。实施全县水系综合整治工程,做好乡镇的集镇及农村集中供水点水源地综合治理工作,禁止在澜沧江流域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进行渔业养殖,恢复边境一线的生态功能。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重点做好小流域综合治理,推进流沙河流域生态治理与修复项目,河道清障、河道防洪保安、滨岸带岸线修复、人文景观提升。加强矿山修复,全面落实《云南省勐海县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实施方案》,推动6座矿山的修复工作。

加大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严格落实《勐海县湿地保护与修复规划(2019-2025年)》《勐海县湿地保护小区建设方案》,做好湿地生态修复。坚持全面保护、分级管理,将湿地全面纳入保护范围,确保湿地面积不减少。建立覆盖面广、连通性强、层级合理的湿地保护地体系,重点加强湿地生态系统典型完整或珍稀濒危物种集中分布区域保护,推动勐海县湿地质量提升与生态恢复工程实施。对集中连片、破碎严重、功能退化的湿地进行修复和综合整治,优先修复生态功能严重退化的重要湿地,推进退耕还湿、退塘还湿,通过污染治理、水系连通、地形地貌修复、植被恢复、栖息地恢复和外来有害生物防控等措施,逐步恢复湿地生态功能。加强河库、湿地保护,提高自然湿地面积,2025年,保护率达52%以上。

积极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化林修复、公益林建设、森林抚育、封山育林、人工造林、新一轮退耕还林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城镇面山、重要交通及旅游干道沿线生态恢复和生态景观建设,继续推进省级森林县城创建,加大乡村绿化美化,广泛开展义务植树活动,科学划定和合理安排绿化用地,创建森林乡村

加强生态保护法制建设。加强对重点环境风险源和环境敏感点的排查力度,健全环境突发事件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巩固毁林种植问题专项整治及收回林地植被恢复成果,实施古茶山生态修复工程,全面推行林长制。完善野生动物肇事商业保险,进一步提高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标准全面推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加大生态保护与修复资金投入。

2.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加强重点物种的保护。加强生物安全防范体系建设,开展有害生物及外来入侵物种的预警与防控;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以法治方式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继续推进生物多样性胶园建设,减轻橡胶单一化种植带来的生态负面影响。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推动澜湄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勐海县印度野牛等濒危陆生野生动物科研保护项目等,加强珍稀濒危物种抢救和保护,积极参与西双版纳亚洲象国家公园建设。巩固提升大湄公河次区域环境合作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建设,促进南览河(打洛江)跨境界河保护与治理。继续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工作,积极开展野生动物收容救助和亚洲象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工作。加强县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管护工作及古树名木保护工作。

强化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及保护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保护区的管护、科研、监测、信息能力建设经费,增强保护区管理能力。合理配置保护区人员,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力争各级保护区达到国家标准化建设水平。引导自然保护区内及周边地区群众积极参与自然保护区管护,开展社区共管,选择典型区域开展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试点工作。

巩固提升中跨境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区域。以跨境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区域为基础,在保护区能力提升培训、跨境亚洲象调查、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跨境联合巡护、边民交流及跨境交流年会等方面开展合作,构建中缅边境绿色生态长廊,促进联合保护区域内物种交流与繁衍,筑牢中缅边境生态安全屏障。

强化生物生态安全管理。加强生物物种资源对外合作交流管理,严厉打击走私、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加强生物安全防范体系建设,开展有害生物及外来入侵物种的预警与防控。加强外来物种管控,启动外来入侵生物种类、数量、分布范围、危害程度等情况调查,建立健全外来入侵生物监测预警应急机制。加大对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等重点区域外来入侵(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的监督,开展自然保护地外来入侵生物防控成效评估。对危害较大的物种实施治理工程,推广针对薇甘菊、紫茎泽兰、红火蚁等入侵物种的防除技术。及时发布各类外来入侵生物相关信息,广泛进行宣传教育、培训,提高公众防止外来生物入侵的能力。

实施亚洲象保护工程。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完善亚洲象监测预警平台,购买亚洲象监测预警第三方服务,做好亚洲象肇事防范工作。加强防象设施建设,与社会团体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展电子围栏、防护栏、生境栖息地改造等方面的工作;组建亚洲象防护队伍,实施网格化的巡护监测,建设完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提升预警处置的效率。建成人象隔离安全防范设施。实施栖息地和食源地修复。

五、建设生态空间体系

(一)严格生态空间用途管制

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根据《西双版纳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方案》,勐海县涉及环境管控单元10个,其中优先保护单元3个,重点管控单元6个,一般管控单元1个。将三线一单确定的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及准入清单作为资源开发、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城镇建设、重大项目选址的重要依据,确保发展不超载、底线不突破。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硬约束,将三线一单作为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的重要举措,严格落实各项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在空间布局约束、污染物排放管控、资源开发效率要求、环境风险防控方面的管控要求,加现三线一单在环境准入、环境管理、执法监管等方面的应用,推中三线一单成果落地应用,加快形成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基础格局。

构建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基于勐海县主体功能定位、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全县产业基础和发展趋势及民族文化特色,构建两核两轴、一区四片、两带三廊多点,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全县山清水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两核:勐海镇中心城区作为发展核心,打洛镇作为副中心联动发展。两轴即依托景洪-勐海-打洛高速公路和铁路,串连勐海镇、勐宋乡、勐混镇、打洛镇,构建纵向经济发展轴;依托勐海至澜沧高速公路,勐海至大勐龙240口岸公路,串联勐满镇、勐遮镇、勐混镇、布朗山乡,构建横向经济发展轴。一区即以坝区优质耕地组成的中部盆地粮食主产区,巩固我县滇南粮仓定位。四片即分别是北部中山河谷盆地茶胶畜禽果蔬区,东部中山茶畜禽区,西部中山茶胶区,南部低中山峡谷茶胶畜禽区。两带即以流沙河和南果河沿线为中心构建的生态保护带。三廊即以边境沿线、曼稿、纳板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构成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多点即以勐海县级自然保护区构成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节点。

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基于勐海县资源本底特征、开发利用现状、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保护红线、公益林、自然保护地、重要江河流域等要素,形成三廊两带的生态安全格局

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按照勐海县自然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及发展潜力,构建一区四片农业空间格局。围绕热、傣、茶、山、水、边、养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聚焦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品牌形象,着力打造双核、两轴、一环、三片区(双核:勐海县城文化旅游综合体验核心区、打洛文化旅游次核心区;两轴:以G8512景洪打洛高速公路为主发展轴,以G214西景线为次发展轴;一环:以勐海县城为起点的新六大茶山文化旅游环线;三片区:普洱茶文化旅游区、边境民族文化旅游区、生态雨林文化旅游区)的总体发展布局和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将勐海县真正打造成为中国普洱茶第一县”“世界康养旅游名城”“中国普洱茶文化交流中心和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文化旅游重要门户。

特色魅力空间格局。立足县域自然资源和人文禀赋,规划构建两主三副,四区勐海特色魅力空间格局,加强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整体保护与塑造,凸显地域特色,提出县域魅力空间格局引导和管控原则。两主即勐海山水宜居特色魅力主中心、打洛边境口岸特色魅力主中心。三副即布朗山古茶山特色魅力副中心、勐满贸易旅游特色魅力副中心、勐混现代农业魅力副中心。四区中部城镇核心特色风貌区、北部生态雨林特色风貌区、西部边贸民俗特色风貌区、东南部古茶文化特色风貌区。

(二)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明确生态红线范围。根据自然资源部反馈的调整成果显示,全县生态保护红线总规模171315.9761公顷,占国土面积的31.91%

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规范管控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外,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仅允许以下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区域,依照法律法规执行。加强生态环境部门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工作;生态环境部门对生态保护红线内的有限人为活动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监督;对生态保护红线内生态破坏的执法工作,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相关规定开展。对生态保护红线和一般生态空间实施差别化管控,制定差别化的准入条件、用途转用和生态修复要求;生态空间原则上按照限制开发区进行管理;统筹一般生态空间保护和利用。

加快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桩。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确保生态保护红线精准落地。制定实施生态保护红线保护与修复方案,提升生态系统质量与稳定性。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监管体系,强化生态保护红线执法监督。探索建立生态保护红线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根据《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指标体系(试行)》要求,要建设和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综合监测网络体系,开展定期评价,建立考核机制,对各地区党委和政府开展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考核。生态环境部门应当强化监管结果应用,推动其作为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评价、生态补偿,以及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绩效考核、奖惩任免、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

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根据《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办法(试行)》,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加强生态环境部门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工作;生态环境部门对生态保护红线内的有限人为活动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监督;对生态保护红线内生态破坏的执法工作,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相关规定开展;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依法依规向社会公开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质量监测、生态状况评估等生态环境监督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三)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

全县共划定耕地保护目标为57286.33公顷,永久基本农田52237.80公顷。依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及有关文件,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严格农业空间管控要求,建立和完善基本农田保护负面清单,制定空间准入条件和负面清单,因地制宜制定禁止和限制发展产业名录;科学合理引导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用地综合效益和质量;坚守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利益不受损四条底线,永久基本农田一经划定,要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擅自改变用途,禁止在永久基本农田建窑、建房、建坟及以设施农用地为名建设休闲旅游、仓储厂房等设施。重大建设项目选址确实难以避让永久基本农田的,必须依法开展用地预审、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

(四)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

科学调整范围、整合优化。根据国家、省、州自然保护地优化工作要求,结合《勐海县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推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编制工作,做好各自然保护地范围及功能分区优化调整及管理工作。到2025年,完成全县4个自然保护地的整合优化。科学评估自然保护地,合理自然保护地空间布局,兼顾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科学调整自然保护地范围。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自然保护地规划,明确自然保护地发展目标、规模和划定区域,指导和规范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和发展。

开展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制定自然保护地边界勘定方案、确认程序和标识系统。运用最新测绘成果,由省统一组织、市具体实施,开展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并建立矢量数据库,在重要地段、重要部位设立界桩和标识牌。

完善功能分区,细化管控要求。自然保护区按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进行分区管控,自然公园原则上按一般控制区管理。允许在一般控制区内开展国家战略性能源资源勘查、公益性自然资源调查和地质勘查、灾害防治、应急抢险、重要生态修复,以及必须且无法避让、符合县级以上国土空间规划的线性基础设施建设、防洪和供水设施建设与运行维护等符合国家相关政策且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按照不同保护对象、不同保护区类型、不同人类活动实行分区分类科学有效管理。针对已开发区域的人为干扰大现状,需加强监管,减少人为破坏,防止区域内林地流失。以自然恢复为主,辅以必要的人工措施,分区分类开展受损自然生态系统修复。

加强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工作。根据《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工作暂行办法》,持续做好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工作。生态环境部门依法依规向社会公开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工作情况,接受社会监督。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据《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参与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按照省、州要求,组织开展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工作。

(五)加强河湖岸线保护与修复

河湖岸线管护以打造水美、岸美、产业美为目标,开展生态防护带建设、河道整治工程建设、岸线清理整治工作、岸线绿化,强化岸线执法监督和岸线保护宣传,打造稳定安全、生态健康、景观优美的多功能型岸线。

开展生态防护带建设。积极开展河道生态体系建设,推广河道生态护坡,营造河道生态防护带。对河道现状生态林进行全面调查,根据河道管理保护相关规定,合理制定河道防护带规划。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集中连片的原则,分批分期开展实施。建设沿河库生态防护带,有效治理人为破坏,逐步恢复河流生态功能河流生态功能得到有效恢复和改善。

加强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积极开展河湖健康评价工作,评估河湖健康状态、科学分析河湖问题、强化落实河湖长制。统筹考虑河道内和河道外用水,优化配置水资源,保障重要河湖生态用水。科学确定重要河流生态流量和重要湿地生态水位,制订水量调度方案,重点保障枯水期河流生态基流和湿地生态水位。巩固已有治理成果,在满足河道防洪功能的前提下,打造集生态河道、清水河道、亲水河道为一体的美丽河道。

六、生态经济体系建设

(一)生态产业发展

1.做优特色生态产业,打造对外开放现代农业示范区

加大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管理,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信息体系,促进各类平台互联互通和监管信息共享。推动建立绿色有机产业联盟,构建区域公共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三位一体的品牌系列,推动产品+品牌+企业+基地有机结合。打造勐海茶、勐海香米等一批独具特色、绿色生态、优质安全的勐海农产品品牌。鼓励龙头企业生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申报原产地认证和知名、著名、驰名商标。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强化线上线下宣传推广,提升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到2025年,全县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定总数达到150个以上。

巩固提升绿色食品加工业。进一步提高精深加工产品研发生产能力,发展一批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形成符合现代食品加工业发展规律和大众消费取向的加工业体系。探索打造新产品、新业态,推动儿童营养食品、老年营养食品、休闲旅游食品、妇女保健食品等绿色食品的研发。以绿色、有机、特色蔬菜加工为重点,大力发展畜禽、果蔬、粮油、野生食品及水产品等绿特生态食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勐海香米、小耳朵猪、茶花鸡、小糯玉米、野生菌、果蔬、坚果、食用油等加工制造,加强各类绿特食品专业协会和流通组织建设,形成产销一体化产业体系。到2025年,力争全县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1:2,农产品加工值年均增长5%,突破100亿元。

蔗糖加工业。抓好国家糖料基地县、高优蔗园和糖料蔗核心基地建设,依托勐海镇、勐遮镇、勐阿镇、勐混镇、勐满镇、黎明公司等甘蔗种植重点基地,推广良种良法和科技增产措施,大力发展高优蔗园,开展甘蔗高产创建示范,推广早熟高产高糖新良种高效栽培技术,提高甘蔗产量以及出糖率。坚持糖蔗价格联动,保护蔗农利益。继续发展蔗糖深加工,鼓励加工企业进行扩能降耗技术改造和境外替代种植。开发生产精细糖、精制红糖等附加值高的产品。提高制糖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率,把蔗梢、蔗叶转化成畜牧业饲料及有机肥,利用蔗渣开发有机肥、饲料,利用滤泥生产专用复合肥。推动蔗渣、废糖蜜、滤泥等加工废料的综合利用,发展酒精、酵母、有机酸(味精、柠檬酸)、可降解餐饮具、糠醛、木糖、复合肥和活性饲料等下游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到2025年,蔗糖加工综合产值达到10亿元。

橡胶生产及加工业。抢抓国家支持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建设重大战略机遇,全力融入全州橡胶产业链建设。积极争取天然橡胶老旧胶园更新改造和良种良法补贴等政策支持,实施胶园提质更新工程。依托打洛镇、勐往乡、勐满镇、黎明农场等橡胶种植重点乡镇,推进胶园套种经济作物,推动橡胶制品加工产业发展。断提高天然橡胶管理和初加工能力,巩固现有品种、品牌,促进天然橡胶初级产品更新换代,发展技术分级橡胶新品种。积极延伸产业链,加快发展天然橡胶制品精深加工,开发满足固定大客户需求配方的恒粘胶、再生胶。对现有橡胶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产业整合,与知名品牌企业合作贴牌生产,逐步进入民用橡胶制品中高端市场。支持橡胶初加工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提质升级改造,鼓励龙头企业整合橡胶资源,加快推进橡胶初加工向集约化和资源高效利用化发展。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支持企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增强橡胶产业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到2025年,橡胶加工综合产值达到2亿元。

中药材种植和加工业。加强对傣药南药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推广种植勐海白及、石斛、重楼、砂仁、金线莲、绞股蓝等林下药用植物,加快建立傣药南药种植基地。引进一批有实力的生物医药企业在勐海设立总部、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积极引导种植主体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延伸产业链。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加强交流合作,加快药物新品种研发和创新,发展傣药南药制剂、饮片加工、中成药生产、生物制药。到2025年,中药材综合产值达到2亿元。

2.做精做强普洱茶产业,打造普洱茶现代产业示范县

加强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开发。推进班章、贺开、南糯、那卡、帕沙、章朗等知名古茶山古茶树(园)基地保护及生态植被恢复。建立古茶园、古茶树保护利用技术体系,完善古茶树保护技术措施,制定古茶树管理和保护技术规程。加强古茶树的病虫害防治、修补、复壮等管护技术应用,构建法制古茶”“科学古茶人文古茶三位一体的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体系。建立古茶树资源档案,对古茶树资源进行整理编目、造册建档,组织开展古茶园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

建设绿色有机化生态茶园。以布朗山乡、勐混镇、格朗和乡、勐宋乡、西定乡等为重点,全面推进生态茶园提质增效。建立茶园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完善茶园主要病虫害测报预警平台,构建绿色茶园预警机制及绿色茶园管理生产综合技术。加强茶园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绿色技术集成应用,推动水、电、路配套,改土、改型、改种、控肥、控药、节水并举。开展茶园集中连片提升行动,鼓励企业与茶叶初制所、专业合作社、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提高茶园适度规模经营水平。打造以七子饼环线为重点的古茶园和全县生态茶园示范区,积极引入国内外有机认证机构,加大有机茶园的认证力度和绿色有机发展政策支持力度。到2025年,绿色有机认证面积达30万亩以上,高标准生态茶园达80万亩以上,全县绿色有机化生态茶园达90%以上。

推进茶产业标准化建设。加强勐海茶系列标准制定工作,形成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组成的茶叶标准体系,加大标准推广应用,提升茶产业标准化生产水平。扎实推进茶叶初制所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提升初制所产能、技术和装备水平。支持企业新建、扩建标准化精深加工生产线,规范普洱茶产品标准化生产工艺,推进标准化茶叶加工厂建设。鼓励企业建设普洱茶标准仓,积极推进第三方建设普洱茶公共仓。开展茶叶的溯源技术、标准与风险评估、产地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应用,建立完善覆盖产地、加工、流通、销售全过程的茶产品质量追溯管理体系。统筹规划茶叶产品集散地、销地、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完善区域产品市场网络,健全线上产销衔接机制,打造产销一体化市场体系,到2025年,基本建成我国重要的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

加强茶产业发展科技支撑。合理利用现有古茶树种质资源,加大普洱茶专用型、抗病性、抗逆性新品种选育,健全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培育世界优质茶树品种。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研发平台、示范基地、合作开发项目,创建茶产业科研成果转化云平台。加大普洱茶重大科技攻关、产品研发和技术应用,开展茶饮料加工技术创新、茶叶功能成分提制技术创新、茶叶功能产品研制和普洱茶绿色靶向食品制造关键技术等研究,加快开发功能保健茶、茶用品、茶食品、茶药品、茶化工品等系列精深加工产品。建设覆盖全产业链、全产区的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加大勐海大叶种、苦茶的研究和开发利用,规模种植勐海茶当家品种。到2025年,实现全县茶树良种率达95%以上。

培育国际化茶业集团。配套完善产业链服务,提升完善种植加工营销品牌一条龙发展链条和观茶采茶制茶品茶买茶存茶全产业链条,逐步实现茶叶全产业链发展。着力打造一批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培育力度,突出大益、雨林、陈升等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大对茶企的支持力度,优选1-2家茶叶金种子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推动主业突出、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发展,壮大和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打造国际化茶业集团。到2025年,培育年产值亿元以上茶企10户,省级以上认定龙头企业15户,专业合作示范社100户、专业大户及家庭农场500户。

打造世界一流茶品牌。巩固全国普洱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成果,支持全县各地、有关企业积极申报云南名牌农产品认定和品牌价值评价。启动勐海茶国际注册和勐海普洱茶标准制定工作,推动勐海茶地标入围中欧地理标志互认产品,支持和引导龙头企业开展国际可持续认证(GAPUTZRA)。推动建立普洱茶地理标志+名山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质量追溯二维码品牌体系,加快普洱茶产地标志化、品种标准化、企业品牌化、产品绿色化、消费便捷化,推进一县一业、普洱茶现代产业示范县建设,打造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普洱茶加工交易中心和茶旅融合示范区。进一步办好勐海(国际)茶王节和万人茶山行”“万人采茶大赛”“万人制茶大赛等系列活动,把勐海(国际)茶王节打造成为省级文化品牌。积极组织引导茶企参加国内外巡展、品牌推介活动,支持企业在重点目标市场建设普洱茶体验店,推广茶产业+互联网+金融+现代物流的创新运营模式。

推动茶产业三产融合示范建设。依托高标准生态茶园建设,发展观光茶业、体验茶业、创意茶业等新业态,促进茶旅融合发展。立足茶产业优势和茶文化遗产资源,因地制宜建设名茶庄园,推动茶叶特色小镇建设。突出茶产业的健康养生资源,发展茶康养产业。挖掘茶文化内涵,在茶叶主产区域及交易主要地区,实施国际普洱茶交易中心、国际普洱茶加工中心和普洱茶博物馆建设项目,促进边疆茶文化和内地联结西南边疆的茶文化走廊建设。到2025年,茶产业综合产值达到350亿元。

3.做强文化旅游及康养产业,打造康养旅居示范县

完善康养旅居设施。提升完善风景名胜区配套设施,提升七子饼茶文化旅游环线等旅游线路,加快勐巴拉车骊茶街、勐景来、大益庄园、打洛森林公园、雨林古茶坊、普洱茶文化公园、勐巴拉特色小镇等精品景区提质升级。促进曼先国际旅游度假区、贺开拉祜古茶旅游区、打洛口岸边境旅游特色小镇等开发建设,建设一批现代观光工厂,打造和建设边贸民俗旅游景区景点,推动金四角国际旅游圈跨境旅游开发建设。

培育文化旅游新业态新产品。积极开发茶文化旅游、康养旅游、农业观光旅游及乡村游、徒步旅游等文化旅游新业态新产品,打造一批茶文化旅游、自驾旅游、生态旅游、徒步旅游、乡村旅游、边境旅游、研学旅游等线路,推进茶叶、大米等加工生产工业旅游,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加强大益庄园(原茶马古道)、茶庄遗址及古茶树资源等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打造一批影响力较强的文化旅游演艺节目,通过民族节庆活动、非遗文化体验、非遗产品展销等方式推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加快发展健康养生产业。围绕医、养、管、食、游、动全产业链要素,构建以健康养生、健康医疗、健康旅游产业为核心,辐射带动健康医药、健康食品、健康运动等大健康产业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度假村、旅游景区等建设康养中心、健康管理中心、医养结合体验中心,积极开发生态旅居、休闲度假、户外运动、研学科考、养生养老等新业态新产品。实施康养小镇项目建设,以特色中药、民族药为重点,大力发展傣药医疗保健服务,加快开发以石斛等为主的保健食品,加强多功能健身设施和全民健身场地建设,建设一批健康旅游示范区和示范基地。加快健康养生产业数字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促进特色生物、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具有勐海特色的健康养生产业,推进大健康产业快速发展。

提升文化旅游配套服务能力。加快推进一批旅游公路建设,实现全域旅游景区互联互通,全面提升旅游通达能力和游客接待能力。合理配置旅游公共厕所、景区景点厕所、旅游村镇厕所。加快自驾车、房车营地建设,配套新建部分停车场。重点在游客集聚区规划建设一批旅游咨询点和游客休息站点。建设文化旅游应急救援信息平台。加大旅游人才、导游队伍建设和培训力度。大力推进智慧旅游建设,依托互联网+”,搭建旅游电子商务平台。继续推进旅游市场综合整治工作,共同整治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加大文化旅游宣传推广。提升勐海中国普洱茶第一县的品牌内涵,持续推动勐海县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名镇、旅游名村创建。加大旅游品牌推广力度,围绕勐海文旅资源、文旅产品、精品线路,制作一批文化旅游宣传片、专题片、音视频、纪录片、微电影等,联合社交平台、媒体平台,以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推出,形成全域齐动、内外互动的全方位宣传推广格局,积极开拓国内外旅游客源市场。

4.大力发展边境地区特色优势产业,推动产业兴边

 加速口岸经济产业转型。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加快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意见》,加快打洛国际口岸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研究编制口岸产城融合发展规划,积极申报勐海(打洛)省级边境经济合作区。抓好打洛口岸联检楼提升和货运通道扩建、入境水果查验棚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进口岸通关便利化和集疏运水平,争取获批为中药材、水产品指定口岸。用好用足RCEP优惠政策,完善企业服务平台建设,申报替代种植指标,扶持开展境外合作。有序推进边民互市贸易升级,统筹推进跨境电商、跨境物流、跨境产业、市场采购贸易等,推动口岸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突破口。

发展边境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以口岸商贸物流和边境旅游为重点,打造跨境口岸综合物流中心以及边境旅游集散中;以巴达、布朗、贺开等古茶山资源为核心,以哈尼族布朗族文化、云谷樱花景区为特色,发展普洱茶产业和旅游健康产业;以甘蔗、中药材为亮点,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及绿色食品加工。

加快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网络建设。推进景洪-勐海-缅甸通道建设,加快落实景打交通走廊建设,积极争取打洛至小勐拉的交通网络建设,协同中国磨憨-磨丁经济开发区对外开发平台,强化版纳对老、对缅双向对外开发经济走廊的建设;加快推动沿边高速(勐海-孟连高速公路)、沿边铁路的建设,支撑勐海融入沿边经济带建设;推进勐海机场规划建设工作,提升两个渡口基础设施建设,融入版纳州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建设。

打造跨境口岸综合物流中心以及边境旅游集散中心。推进打洛公铁联运货运枢纽建设,打造面向缅甸的跨境口岸综合物流中心,成为勐海对外开放平台建设的重要支撑;基于大滇西旅游环线的建设,升级硬软件设施,结合勐海旅游健康产业的推进,于打洛建设边境旅游集散中心。

(二)产业结构调整

1.优化产业

按照勐海县自然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及发展潜力,构建两核两轴四的县域产业发展格局。两核即县域经济发展核和口岸经济发展核;两轴即纵向经济发展轴和横向经济发展轴;四区即中部产业经济区、东部产业经济区、西北部产业经济区和南部产业经济区。

2.推进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

以建材、农副食品加工等行业为重点,开展全流程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改造。在建材行业,开展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推动超低排放与转型升级,推动建设绿色建材行业体系。推动甘蔗制糖、天然橡胶生产和标准橡胶加工、食品加工等行业绿色循环发展。培育绿色制造企业,扩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和绿色低碳产业园区的建设覆盖范围,持续提升绿色制造水平。加强勐海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大力度实现园区能源清洁替代,推动园区集中供热,推进园区资源和能源梯级利用,促进产业链横向耦合和纵向延伸,全面提高园区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加快落后低效和过剩产能淘汰,加大建材等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和过剩产能压减力度。

3.强化行业准入管控

开展产业准入指标体系建设,对行业进行综合评价。对全县资源环境影响突出、经济社会贡献偏小的行业原则上列入禁止准入类别,限制类行业则根据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的否定性指标,限制准入。环境管理部门按照准入指标对区域内产业进行评估监管,对不符合指标的产业,勒令整改甚至进行转移或者淘汰。加强规划环评源头管控,通过开展规划环评工作,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产业结构升级及资源优化配置。严格控制勐海产业园区的入驻企业,按规划引进企业,按规划要求企业排污,对符合园区行业发展的企业严格控制大气总量,生产废水综合回用不外排。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园区规划的企业严禁入园区,各工业片区达到总量控制目标。

(三)能源结构调整

1.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有序推进县城管道燃气工程、城乡煤改气”“煤改电和农村以电代柴”“以气代柴工程。积极推进绿色新能源开发,大力发展太阳能,鼓励分布式光伏发电和农业设施相结合,推进勐海产业园区、大型公共建筑等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合理有序发展风电,加快勐海帕顶梁子风电场的扩建,打造风电场绿色生态标杆。大力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强化农村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利用甘蔗秸秆、粮食作物布局发展秸秆发电。2030年,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建设取得成效。

2.加强绿色能源保障网建设

优化能源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安全、可靠、绿色、高效的能源保障网。推动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对现有635kV变电站进行扩容,提升改造老旧电网,在勐混新建一座220kV35kV变电站,在县城和打洛分别新建一座110kV变电站,在格朗和乡新建一座35kV变电站。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天然气网管及配套储气站设施建设。加大农村以电代柴”“以气代柴项目建设。到2025年,清洁能源总产值年均增长10%左右,增加值占全县GDP比重达到1%

3.控制调整能源消费

调整能源结构积极推动电能替代和天然气替代。重点在城市交通、工商业等领域实施以电代油、以电代煤。工业领域积极推进燃煤锅炉煤改电,开展电蓄冷蓄热,逐步扩大工业电能替代范围,稳步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改善城镇与农村用能方式,在城镇、乡村等散煤消耗区域鼓励煤改电,积极推进民用和工业煤改气工程。以长途客货运、城市公交、出租车及环卫工程车等车辆为重点,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汽车。

加强节能管理。实施能源双控制度,加快推动用能权交易试点,对重点用能单位和耗能项目加强监督管理。全面开展能效对标达标活动,强化主要产品(工序)和重点用能设备能效标准限额管理。加强电机、锅炉等重点用能设备节能改造。实施工业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和低碳工业试点示范园区。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推动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强化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节能考核评价制度。重点加强对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完成级下达勐海县单位GDP能耗下降目标任务。

(四)行业清洁化生产

1.推进绿色加工制造和清洁生产

鼓励开发绿色产品、创建绿色工厂、建设绿色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继续推进清洁生产自愿性审核、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重点实施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推进西双版纳英茂糖业有限公司制糖、云南天然橡胶产业集团西双版纳景阳有限公司黎明第一制胶厂制胶、西双版纳嘉裕兄弟橡胶有限公司制胶、西双版纳旺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物有机肥、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普洱茶绿色制造及绿色设计平台一体化、今大福生态茶业有限公司普洱茶清洁化自动化生产流水改扩建等项目建设,实现制茶、制糖、制胶等产业循环发展。

2.源头控制

勐海产业园区引进的项目应采用节能清洁的生产工艺,符合《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的通知(云政发〔202234号)》等准入条件。采用先进工艺装备技术和污染治理设施措施。采用低能耗、低物耗、新设备和新工艺,禁止高耗能、高耗料项目进园区建设。尽量采用节能低噪的生产设备。对已入园企业积极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积极引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3.强化循环利用

积极推动园区企业改用清洁能源,加大工艺提升改造,提升水循环利用率。产业园区内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当推行清洁生产,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对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余热等自行回收利用或者转让给有回收利用条件的其它单位和个人利用;对不能循环利用的废弃物进行妥善处理。工业园内凡是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可以再利用或再生利用而没有利用或未达到一定数量要求的,政府、管委会可以责令其利用或者由其承担再利用和再生利用所产生的费用。

(五)园区循环化改造

1.空间布局合理化

开展园区布局总体设计或进行布局优化,改造园区内的企业、产业和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体现产业集聚和循环链接效应,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坚持产城一体、园城相融的两化互动思路,着力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对外开放发展示范区、绿色集约发展示范区。围绕建设普洱茶专业园区的目标,在建设原料基地、生产基地基础上,加大精制茶企的培育力度,鼓励龙头企业入园集群发展。稳步推动边境经合区、打洛跨境物流园区、中小企业孵化园建设。围绕产业培育,逐步丰富园区业态。以培育绿色产业,塑造绿色品牌为抓手,推行园区低碳化、循环化、集约化发展,鼓励园区推进绿色工厂建设。

2.构建产业园区水循环系统

加强工业水循环利用。鼓励制糖、橡胶加工等行业运用工业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促进企业废水深度处理回用。加快推进产业园区水循环利用改造建设重点工程。实施企业生态化战略,鼓励企业开展产品生态设计、能源、水的梯次使用和废物的循环利用,创建一批高标准、规范化的循环经济示范企业。限制园区内耗水型器具销售和使用,鼓励采用节水型器具大力开展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活动,逐步建立完善的清洁生产组织管理体制和实施机制,实现增产不增污或增产减污。

3.强化产业链接循环化

建立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的循环途径,寻求物资闭路循环、能量多级利用和废物最小化,借助生态工艺技术和系统工程学方法,尽量延伸资源加工链。通过各单元间废物交换、能量和废水的梯级利用,减少有害气体、工业废水排放,实现园区内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废物排放的最小化。提倡并实施将环境保护与生产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全部生命周期紧密结合,建立企业群落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建立企业与企业之间废物的输入输出关系。

4.推进工业资源利用水平

加强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打造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链,坚持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以高值化、规模化、集约化利用为重点,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利用甘蔗制糖产生的蔗渣、蔗梢、滤泥、糖蜜等生产蔗梢饲料、功能性糖醇、有机肥,提高蔗糖行业综合经济效益;加强茶叶加工、食品加工等行业废弃茶渣等生物质资源的加工利用。2025年,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加大工业废水处理。针对勐海县产业以生物资源加工为主的优势特色特别是甘蔗制糖、天然橡胶生产和标准橡胶加工、食品加工水资源使用和污水产生量大,甘蔗制糖业产生的废水COD含量高、橡胶生产在制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可溶性有机物、氨态氮和硫酸根废水水质复杂、处理难度大等特点,加大高浓度工业废水的高效处理,强化高浓度废水厌氧处理产生甲烷的收集和利用。加强全过程水资源利用管控,采用节水工艺流程和设备,促进节水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减少单位产品水资源消耗,尽量采用绿色工艺,减少洗涤、凝聚过程中难处理的不溶性有机物和可溶性固体的产生,降低废水中污染物浓度、减少污染物成分,降低污水处理的难度,最大限度减少污水处理过程对动力能源和水处理药剂的使用,减少污泥产生量,最终减少污水处理温室气体排放。加大尾水分级分质再利用。对于低、中、高不同浓度的处理水提倡分级处理和利用,低、中浓度的生产废水经过处理后可回用于洗涤、冷却等环节,最大限度减少废水排放量和新鲜水的使用

5.打造绿色园区

积极谋划绿色制造、高端配套项目,大力推动产业向园区聚集,开工建设七子朗韵、康悦、神益等13个茶厂项目,推进勐海茶厂新区、陈升3000吨普洱茶生产基地、有顺、顺轩等在建项目,确保园区工业总产值增长2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0%以上。创新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全面推行管委会+平台公司管理经营模式,提升园区市场化运作水平和服务企业能力,创建云南省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区。

七、生态生活体系建设

(一)城乡环境一体化建设

1.构建安全饮水格局

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提高饮用水供水保证率,确保饮用水水源正常运行的水量和水位。落实饮用水供水安全保障达标建设任务。建立特枯年或连续干旱年的供水安全储备,完善在特殊情况下的区域水资源配置和供水联合调度机制。持续保持那达勐水库水源地和9个乡镇的集镇及农村集中供水点水源地环境监管力度,建立水源地管理多部门协调机制,做好饮用水水源地周边环境风险排查和防控,全面消除现状存量污染,完善饮用水水源应急预案。加强水源地水质监测,落实从水源到水龙头全过程监管。持续加强水源地综合治理工作,禁止在澜沧江流域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进行渔业养殖,着力恢复边境一线的生态功能。确保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持续保持100%

强化水源地风险防控。强化水源环境应急管理。完善水源监测预警应急体系,提升水源水质全指标监测分析能力,构建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监测网络;加强农村供水工程水质监测能力建设。及时发布水质预警信息,不断提高水源预警监控能力,定期开展环境状况调查与风险评估,多措并举及时消除环境隐患。落实水源保护、工程建设、水质监测检测三同时制度,加强水源水、出厂水、末梢水的全过程管理。

2.全面推进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城市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做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排水设施改扩建,加强老城区雨污水管网改造建设,对存在管网堵塞、管道破损、支管接入不规范的污水管网实施改造。对污水处理厂进行提标改造和扩建,近期将污水厂规模扩建至2m³/d,远期将污水厂规模扩建至6m³/d。加快推进西定乡、勐宋乡、布朗山乡、格朗和乡、勐往乡、勐混镇、勐阿镇、打洛镇等乡镇集镇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覆盖,短期内无法延伸覆盖到的村庄,选择建设小型人工湿地、氧化塘、无(微)动力等污水处理设施。到2025年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到2030年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加快推进《勐海县十四五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方案》,科学编制勐海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以及勐海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办法,推进生活污水整治提升各项重点任务,根据村庄布局、地形地貌、人口规模、经济水平、环境敏感程度等特点,选择适宜各乡镇自然村的污水收集和治理模式。到2025年,完成13个行政村的生活污水治理,完成收集处理行政村2个。到2030年,逐步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全处理。

完善生活垃圾处置体系。构建垃圾分类体系,制定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或方案,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建设一批餐饮垃圾、建筑垃圾、大型垃圾中转等处理设施。开展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实施垃圾分类、转运和无害化处理,建立完善农村垃圾清运体系,推行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模式,建立农村垃圾清运收费制度,在乡镇、村社区积极争取建设小型垃圾中转站、垃圾填埋场、垃圾焚烧炉等处置设施;新建垃圾、污水处理设施50个,新改建农村户厕3000户、覆盖率达80%;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全处理。加快推行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集中处理,推进乡镇、农场垃圾处理项目建设。重点推进勐海县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收运收集转运一体化设施建设项目。统筹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优化垃圾收运处置设施布局,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到2025年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到2030年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

3.提升城乡人居环境

聚力建设美丽茶城。以荣获美丽县城为新起点,紧盯森林净城、清水活城、霓虹照城、茶香绕城、文化靓城目标,持续改善城市形象、完善城市功能、彰显区域特色,加快贺开路、勐兴大道、班章大道等建设,改造提升景管路、景养路、学府路等道路,新建智慧公厕40座。推动城乡结合部、老旧小区改造以及城市更新,加快改造提升城市风貌。加快推进省级园林县城创建工作,抓好补绿、增色、添景工作,林荫路推广率达65%以上。加快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全面推进城市交通精细管理。建设一批普洱茶文化公园、主题街区、博物馆和体验馆,将勐海打造为美丽茶城。

高质量发展小城镇和特色小镇。因地制宜打造民族文化型、生态自然型、沿边口岸型、健康养生型、农垦文化型等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依托边境城镇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改善边境一线城镇基础设施,打造以勐海镇为辐射源、边境乡镇为枢纽、口岸和小城镇为节点、特色小镇为散点的勐海边境城镇廊带,促进打洛口岸与勐海、打洛等乡镇联动。积极推进边境小康村寨建设,以及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边境民族风情小镇建设。积极保护曼兴、曼贺、曼扫、曼真、景买等传统傣族聚居村寨,注重原住居民传统生活场景的保护,形成独具特色的民居风貌展示区。加快勐巴拉雨林小镇”“大益小镇普洱茶小镇等特色小镇建设。到2025年,建成国家级、省级特色小镇3个。

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深入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扎实推进七改三清、农村厕所革命,实施粪污治理,推进旅游村寨旅游厕所改造建设。继续实施万吨水泥进农村工程和农房抗震改造,加快补齐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厕所、村容村貌等基础设施短板,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河湖水系综合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落实《勐海县贯彻<云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红黑榜制度的指导意见>实施方案》,围绕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长效管护机制建立完善等5个方面进行评价,并宣传表彰先进、鞭策督促后进,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注重古茶山、古茶园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加强田园资源的利用和变现,重塑新乡村田园景观。持续实施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深化绿美村庄建设。创建产业好、生态好、乡风好、治理好、生活好的五好示范村,打造勐海曼尾村曼尾小组等一批美丽宜居村庄。建设一批乡村振兴示范乡镇、精品示范村和美丽村庄,加快推进班章、贺开片区乡村振兴工作。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和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行动,抓好传统村落、特色村寨保护,推动红色文化、民族普洱茶文化与现代农业、旅游开发、康养旅居深度融合。全面推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充分发挥中缅第一寨勐景来示范作用,推进边境沿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国门村寨创建,打造强边、活边、固边、兴边、稳边边境民族风情村落。

(二)城镇生态绿地系统

1.推进城乡绿化美化行动

深入推进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围绕绿美城市、绿美社区、绿美乡村、绿美交通、绿美河湖、绿美校园、绿美园区、绿美景区八大行动,高标准打造绿美+”生态产业体系。科学编制全县十年期绿化美化规划,出台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方案和8个专项绿美方案,科学划定绿化美化用地。加快推进苗木基地、老旧小区改造、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口袋公园等一批绿美项目建设。用好绿美+”平台,真正把勐海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绿美优势。建好苗圃基地,积极采用乡土树种,制定全县城乡绿化美化乡土树种名录。对标8个专项建设内容,确保每个专项建成2个以上可实施、可推广、可复制的示范亮点,努力形成一批公众认可度高的城乡绿化美化新样板,推动勐海城乡绿美三年行动工作走在全州全省前列。建设口袋公园”6个,县城建成区绿地覆盖率达到43%以上,县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13;建成绿美社区2个以上;建成省级美丽村庄11个、绿美乡村2个以上、州级76个以上;建设1条以上绿美交通示范路;新增一批绿美河湖;建设绿美校园6所。

2.构建形态多样的绿色公共空间

坚持庭院空间与城市空间、庭院绿化与城市绿化、庭院公共设施与城市公共设施共享原则。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空间,全力形成以自然生态背景为基质,打造功能多元、无边界的、融入民族特色的城市公共空间,形成重点文化空间绿化为重点,广场公园绿化为节点,道路绿化为纽带,小区和街头绿化为补充,面山绿化为屏障的生态绿网。依托象山的山林景观资源在环曼兴水库地区建设融休闲度假、森林公园、体育康乐为一体的综合旅游休闲度假区。依托茶科所周边山体建设融茶山游览、科研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城市郊野公园。依托曼扫村西侧的自然山体,建设融休闲、登山、郊野为一体的森林公园,并形成与景管路的对景。大规模开展三沿三旁绿化行动,加快沿路沿河沿湖及城旁镇旁村旁绿化美化,不断提高绿地覆盖率。继续深入实施城乡特色风貌线、绿色生态线、精致景观线打造。

3.提升乡村绿化水平

统筹城乡绿化工程一体化发展,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进村庄路边、水旁、宅旁、村旁绿化,充分利用村庄不可建设用地、废弃用地,选择乡土树种,建设小型休闲生态绿地,体现乡土气息和乡村绿色风貌,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实施乡村绿化、行政村庄美化绿化等建设项目。

(四)践行全民绿色生活方式

1.推动绿色建筑发展

加快推进勐海县第四代建筑即城市森林花园建筑试点工作。推广以第四代建筑(即城市森林花园建筑,是通过建筑外墙垂直绿化和平台立体绿化,将空中花园庭院、空中停车与现代电梯楼房相结合的建筑模式)为主的新型建筑模式,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加强技术创新,采用新型建筑模式,全面提升产品品质,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到2025年,全县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面积比例达到90%以上。

2.建设绿色低碳交通体系

强化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县城道路建设,提高路网密度,优化路网结构,打通丁字路、断头路等城市交通梗阻,严格落实公共交通配建标准,同步建设配套设施,在公交系统出行链的各个环节提升服务品质。加快推进公共交通领域新能源汽车及其他清洁燃料汽车推广应用,完善公交专用充电站、充电桩等新能源公交车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升级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实施旅客联程联运,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运输协调工作机制。建立城市客运监管系统,促进城市客运与民航、铁路及道路客运系统融合,实现出行服务信息共享。促进新业态融合发展,鼓励运输企业和互联网企业通过线上线下资源整合,为公众提供高品质出行服务;进一步推动网约车规范发展,鼓励汽车租赁业网络化、规模化发展。

3.推进政府绿色采购

按照国家出台的《关于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的意见》(财库〔200690号)及绿色采购清单,大力推进政府绿色采购。加强宣传指导,提高绿色采购意识。采取多种形式加强绿色采购政策的宣传,倡导绿色采购,提高政府采购节能环保意识,全面落实节能政策。细化采购预算编制,从源头上保障政府采购节能产品政策落实到位。对涉及节能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的政府采购项目,从采购品目、招标文件技术需求和技术参数等方面认真审查,确保绿色政府采购政策收到实效。确保政府绿色采购比例保持100%

4.倡导绿色出行

积极倡导“135”绿色出行方式(1km以内步行,3km以内骑自行车,5km左右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实施公交优先,加快打造公交+慢行主导的绿色交通体系,依法淘汰高耗能、高排放车辆,完善公交专用充电站、充电桩等新能源公交车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公交车电动化。加快建设步行、自行车绿道,宣传鼓励市民多使用自行车、多步行,推行低碳出行,在公交枢纽、客流集中地区增设自行车停车场,在重点商业街区,规划建设一批步行、自行车交通示范街区,在景区设置自行车租赁或共享单车,鼓励生态旅游。积极倡导绿色出行方式,倡导每周少开一天车”“低碳出行等活动,鼓励公共交通和低碳出行。

5.倡导低碳生活

鼓励低碳消费,限制商品过度包装,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鼓励零售企业不采购、不销售过度包装商品,引导生产企业实行绿色包装。鼓励餐饮、住宿等服务行业推广使用节水、节能环保技术和设备,使用清洁能源。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团体组织等公共机构率先践行勤俭节约和低碳消费理念。开展低碳生活专项行动,开展低碳饮食行动,推进餐饮点餐适量化,公务接待简约化。深入开展低碳家庭创建活动,提倡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水、节电、节气、垃圾分类等低碳生活方式。

6.加强生活垃圾分类

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严格落实《西双版纳州加快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原则上参照四分类法,也可因地制宜按照可回收物、其他垃圾两类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加强宣传力度;农村按照《中央农办 农业农村部关于印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分工方案的函》要求,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实施垃圾分类和源头减量,以县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为试点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以《云南省农村生活垃圾就近分类、源头减量试点方案(试行)》为指导,结合勐海实际逐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制定出乡(镇)生活垃圾分类的目标办法和实施计划。到2025年,初步建成城镇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和农村垃圾收集储运处理系统;实现全县党政机关、学校等公共机构、商业综合体、相关企业生活垃圾分类100%全覆盖;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推进“无废”城市创建。

加快建立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引入市场化模式,加快推进建设餐厨厨余垃圾、有机易腐垃圾等再生资源化回收利用项目,合理布局建设可回收物分拣中心和集散市场,规划建设大件垃圾处理设施,进一步规范并充分利用现有的废品回收站点,长短结合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积极探索互联网+资源回收模式,实现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和生活垃圾分类网络两网融合,建立完善再生资源分类、回收、储存、中转、利用信息化平台,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规范化、专业化管理。

加快建设终端处理设施。统筹规划建设餐厨垃圾、农贸市场垃圾等易腐垃圾处理设施,严禁餐厨垃圾直接饲喂生猪;鼓励支持餐厨废弃物(泔水)产生量较大的党政机关、宾馆饭店、餐饮企业等建设分散式处理设施;积极探索建立集垃圾焚烧、填埋、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有害垃圾处置于一体的生活垃圾协同处置利用基地,促进各类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八、构建生态文化体系

(一)生态文明意识提升

优化生态文化供给模式。保护弘扬特色传统文化,加强宣传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建寨要有林与菁,建勐要有河与沟等朴素生态观,弘扬农村生态文化。着力在传统民族文化的挖掘、文物保护体系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文化的活态展示、文化资金的保障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依托勐海县旅游及文化品牌,大力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和品牌带动战略,提高勐海文化竞争力。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等媒介,强化生态文明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推进绿色发展理念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着力提高全社会对生态文化的认同度、接受度和践行度。加强与省内外生态文明重要思想实践创新基地县区的交流合作,深入学习生态文明重要思想并借鉴其实践成果。利用县委党校、高层论坛等宣教阵地,积极承办生态文明重要思想论坛、讲座、研讨会、座谈会等,邀请党政领导、专家学者和企业家来作讲座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进合理开发利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把弘扬传承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融入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和美丽宜居乡镇建设,着力打造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等民族文化名村、民族传统村落和民族传统建筑组群。开展傣族泼水节、布朗族桑康节、哈尼族嘎汤帕节、拉祜族拉祜扩节等民族节庆活动,不断满足各族群众文化生活需要,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弘扬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鼓励企事业单位、大中专院校、旅游企业等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炼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等具有市场价值的元素,加快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支持家庭作坊式的保护传承,鼓励企业以保护核心技艺为重点的生产性保护传承。创造条件“走出去”,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多样化发展生态文化载体。加大生态文化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积极探索在西双版纳州自然保护区打造生态文明、生态文化科普教育基地,将教育基地打造集科普、教育、示范于一体的教育基地。推进跨境民族展会节庆活动,做好傣族泼水节、布朗族桑康节、哈尼族嘎汤帕节等节庆活动,以民俗节庆为契机传播民族生态文化。加强对县域内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傣族佛寺等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传统村落等历史遗存资源的保护和管控,保护传承傣族、布朗族、拉祜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传统聚落及其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沿边城镇的人文交流,建设文化口岸文化边境。发展文化创意与设计、数字内容服务、轻工业设计、民族服装设计、民间工艺美术设计等新型文化服务业。培育发展一批科技文化企业,将勐海特色文化资源与虚拟现实、文化创意和新媒体等先进技术相结合,建立集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修复于一体的可视化平台,发展文化体验产业。

(二)强化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培训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普及推广生态保护意识,广泛传播环境法律法规,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培养善待生命、善待自然的伦理观,树立环境是资源、环境是资本、环境是资产的价值观,确立保护和改善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观,倡导节约资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广绿色消费模式。保护并利用好各种文化资源和载体,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崇尚自然、保护环境的行为规范

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板报、标语、橱窗专栏、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工具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宣传作用。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勐海县传统生态文化有机融合,继续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活动,形成和完善合力推进机制。各单位各行业要结合实际工作,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以普及生态环境知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全民生态文化保护意识为目标的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加快民族生态文化宣传步伐,深入开展民族生态文化建设和宣传教育活动识。

(三)推动生态文明共建共享

进一步加大绿色系列创建工作力度。健全绿色生活创建的相关制度政策,推行《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系统推进、广泛参与、突出重点、分类施策。积极组织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绿色饭店、绿色餐饮等创建活动。积极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按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修订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指标(修订版)》(环办生态函〔2021353号)文件要求,结合勐海县指标现状,积极开展自查评估

九、重点工程与效益分析

(一)重点工程

对照省级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指标,本规划共有6大工程,36个项目,总投资19.05亿元,主要建设期为2022-2025年,个别工程规划期限为2022-2030年。具体见附表。

(二)效益分析

经济效益:规划的实施,将在合理优化勐海产业结构、促进产业集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活力等方面逐步体现其巨大的经济效益,为勐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社会效益:规划的实施,将不断提升勐海的社会知名度,不断改善居民居住环境,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并在树立居民的生态文明理念等方面获得显著的社会效益。

生态效益:规划的实施,将有利于提高勐海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使环境污染得到控制、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得到提高,整个生态系统趋于良性发展。

十、保障措施

(一)加强监督考核

将生态文明建设规划项目按年度分阶段纳入政府重点项目,建立工作督办制度,把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项目和重要工程纳入责任考核范围。对生态文明年度目标任务未完成、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违法违规的情况及时通报。加强监督考核,加大对在生态环境方面造成严重破坏负有责任的干部问责力度,强化依法依纪问责制、终身追责制。

(二)加强组织领导

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党委和政府对本辖区生态文明建设负总责。发挥生态文明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作用,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完善相关工作制度,统筹协调解决生态文明建设重大问题。县和乡镇党委、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压实规划责任,分解落实规划目标、任务,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三)加强资金统筹

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重点任务,继续加大生态文明各领域的建设投入,做好重大项目储备和前期谋划工作,积极向中央、省级、州级争取资金和项目。统筹县级各部门生态环保、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等方面的资金,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创新财政生态文明支出方式,逐步从前补助后补助转变,推进以奖代补”“以奖促治专项资金改革,优化生态文明专项资金支出结构,加强生态文明专项资金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专用的科学性。

(四)加大科技支撑

针对地方特色和行业发展重点,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对不断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行技术攻关。鼓励企业与各高等院校合作,培养与引进高层次的管理人才。通过引智”“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有关生态保护与建设先进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提高建设水平。积极聘请省内外及国际知名的专家、学者帮助开展工作。主动与周边地区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产业发展技术、环境污染治理、生态建设与恢复、生态旅游与传统文化保护发展等相关技术的推广应用。

(五)提升公众参与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两微平台、报刊和网络等媒体,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舆论宣传,大力普及生态文明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提高人们珍惜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健全更为及时、全面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通过义务植树、环保志愿者活动、生活垃圾分类、环保问题公众听证会等活动,规范和强化公众的生态行为,激励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附表:勐海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重点项目表

 

体系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内容

完成时限(年度)

资金概算(万元)

牵头实施单位

主要支撑指标

36

190577.73

 

 

生态制度3

600

 

 

生态制度

1

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设

整合不动产登记职能,构建不动产登记信息大数据库,并建立统一的自然资源资产监管制度。

2023-2025

300

县自然资源局

党委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重大目标任务部署情况

2

中缅污染防治共防联保示范研究

立足于沿边区位实际以及中缅环境交流合作的基础,深化在就自然保护区管理、森林资源监测、森林防火体系建设、大气污染防治等方面的共防联保研究。

2023-2030

100

州生态环境局勐海分局

党委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重大目标任务部署情况

3

勐海县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及探索

结合环境政策研究并探索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开展流域、森林生态效益、湿地生态效益、生物多样性、森林碳汇等研究,探索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到2025年,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基本建立,到2030年,取得显著成效。

2023-2030

200

县财政局、州生态环境局勐海分局

党委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重大目标任务部署情况

生态安全9

103856.63

 

 

生态安全

4

勐海流沙河流域勐海水文站监测断面水污染防治项目-勐海曼恩村委会生活污水处理工程

在勐海县勐遮镇曼恩村委会曼杭混、曼给、曼垒、曼倒、曼刚、曼拉、曼短、曼纳麻、曼恩9个村民小组建设污水收集及处理工程。

2022-2025

718.1

州生态环境局勐海分局

水环境质量、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

5

小流域治理工程

在勐海县曼点、密蚌河、马过老坝河、曼丹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工程,通过工程措施和生态修复,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

2022-2025

3000

县水务局

水环境质量

6

澜沧江一级支流勐海县流沙河流域生态治理与修复项目

治理范围包括流沙河、南短河等几条主要河流河段,治理河段长69.55公里。主要工程任务包括防洪工程、截污治污工程、生态修复工程、连通工程、液压坝工程。

2023-2025

81183.40

县水务局

水环境质量

7

勐海产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工程

近期(2025 年)建设5000立方米/天污水处理工程,配套建设污水收集管网30.33公里。

 

2022-2030

10000

县产业园区管委会

水环境质量

8

景真糖厂2023年度大修和技术改造项目

 

大修项目14项,投资221.03万元。技改:1#2#3#锅炉水膜除尘器改造项目,投资279.8万元。

2022-2025

279.8

景真糖厂

空气环境质量

9

勐海县亚洲象监测预警项目

健全亚洲象监测预警系统,开展生物多样性持续监测,监测预警队伍建设,购置装备及设施。

2022-2024

3000

县林业和草原局

生物多样性保护

10

勐海县印度野牛等濒危陆生野生动物科研保护项目

印度野牛等濒危陆生野生动物基础生物学信息调研,种质资源保存中心建设,种群动态变化监测及保护工作。

2022-2024

600

县林业和草原局

生物多样性保护

11

勐海县林草有害生物监测防治项目

全县林草有害生物监测、防控防治,古树名木保护救治。

2022-2024

500

县林业和草原局

生物多样性保护

 

12

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勐海县流沙河流域重点支流南哈

1.入河污水截污工程:聚乙烯(PE110接护管45815mDN200污水收集支管33254mDN300污水收集管12063m,户用清扫井2316座,检查井1244座,沉泥井615座,跌水井232座。

2.入河污水处理工程:5m³/d预处理-厌氧池-稳定塘组合模式2座,10m³/d预处理-厌氧池-稳定塘组合模式2座,15m³/d预处理-厌氧池-稳定塘组合模式4座,20m³/d预处理-厌氧池-稳定塘组合模式2座,25m³/d预处理-厌氧池-稳定塘组合模式3座,30m³/d预处理-厌氧池-稳定塘组合模式2座,35m³/d预处理-厌氧池-稳定塘组合模式地1座,40m³/d预处理-厌氧池-稳定塘组合模式4座,45m³/d预处理-厌氧池-稳定塘组合模式2座。60m³/d预处理-厌氧池-稳定塘组合模式2座,60m³/d预处理-厌氧池-稳定塘组合模式2座。

3.资源化利用工程:50m³回用水池10座,80m³回用水池6座,100m³回用水池6座,150m³回用水池4座。

2023-2025

4575.33

州生态环境局勐海分局

水环境质量

生态空间3

6171.95

 

 

生态空间

13

生态保护红线、耕地红线的划定和执行项目

根据优化调整结果,完成生态保护红线的勘界定标工作,并严格执行生态保护红线和耕地红线。

2023-2030

1000

县自然资源局

自然生态空间

14

自然保护地管理及能力建设工程

开展对国家级森林公园及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管理水平提升,积极参与自然保护地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搭建,逐步实现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的信息化管理,建立网络和巡护监测体系,建立科研科考、巡护网络及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          

2023-2030

5000

林业和草原局

自然生态空间

15

矿山生态修复

矿山生态修复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方案的编制和设计费用。

2022-2024

171.95

县自然资源局

自然生态空间

生态经济5

7700

 

 

生态经济

16

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

支持勐海县申请农业发展先行区创建,探索适宜区域特点的农业绿色发展模式,开展低碳循环农业示范试点,为全面推动形成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供样板。

2022-2025

1000

县农业农村局

 

17

实施测土配方施肥

实施测土配方施肥。

2022-2024

300

县农业农村局

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

18

勐海县50万亩粮食作物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建设项目

1.建立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10万亩;2.建立粮食作物间套种5万亩;3.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5万亩;4、辐射带动30万亩高产优质水稻生产。

2022-2025

2100

县农业农村局

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

19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

支持种养殖产业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开展勐海秸秆养牛循环示范项目、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废弃农膜回收利用等项目,以能量循环、综合利用为主线,采取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分步实施的方式,注重县乡村企联动、建管运行结合,构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有效治理模式。开发建设勐海秸秆饲料厂项目。

2021-2025

4000

县农业农村局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20

勐海县贺开村无废村寨建设示范项目

本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垃圾收集清运体系建设、完善村庄垃圾处理制度、“无废村寨”宣传教育。

2022-2025

300

州生态环境局勐海分局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幅度

 

生态生活14

71249.15

 

 

生态生活

21

勐海县勐满水库饮用水源地水污染防治工程项目

主要为解决勐满水库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班倒村委会大新寨的村落污水问题,消减进入勐满水库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污染负荷,达到保护勐满水库饮用水源地水质的预期目标。

2022-2025

180

州生态环境局勐海分局

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水环境质量

22

勐海县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程

对全县11个乡镇农村供水工程进行改造提升,完善取水、蓄水、供水及净水等设施,提高供水保障能力。

2022-2025

10000

县水务局

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

23

勐海县污水处理厂扩建及配套管网提升改造项

污水处理规模由1万立方米/天扩建为2万立方米/天,对县城区老旧管网进行改造提升及新建配套污水管网,严格实行雨污分流,配套管网长度约42公里,包括勐巴拉雨林小镇门口至污水处理厂管网建设及污水处理厂进场道路建设。

2022-2025

10000

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城镇污水处理率

24

勐海县曼贺河段城镇污水处理及管网建设项目

新建县城曼贺河段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截污管道;沿河居民、仓库、餐厅、商铺所产生的污水采用PVC管进行收集,长度2394米;河道改造长度1503米,包括河道清淤、改河及改沟、渗水绿化带、积水生态沟、生态驳岸、人工湿地净水;基坑开挖采用钢板桩进行支护,包括开挖后的路面及人行道恢复。

2022-2025

7500

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城镇污水处理率、水环境质量

25

勐海县县城及乡镇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

1)生活污水收集工程:本项目生活污水收集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 DN200 污水收集管14593mDN300 污水收集4575m,预制钢筋混凝土检查井 828 座,接户井 939 座,DN110 接户管 17445m。(2)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本工程涉及新建集中式污水处理设21座,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 32座。(3)保护区标志设置工程:界桩31块、界标5块、交通警示牌2块、宣传牌2块;(4)隔离防护工程:防撞墙1275米、导流渠1900米、收集管95米、应急池2座、隔离防护围挡7020米;(5)监控能力建设:监控(POE 摄像机)14套、数据接收系统2套;(6)生态修复工程:栽种水冬瓜(乔木)39500m2、车桑子(灌木)39500m2、高羊茅与黑麦草39500m2

2022-2030

3559.35

州生态环境局勐海分局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

26

勐海县2023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

在勐海镇曼贺村等11个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对曼贺等11个村小组原水沟进行淤泥清理和局部拆除重建,破除原混凝土路面预埋污水管网(预计破除19000余米,预埋管网后修护),新建污水处理管网32000余米,建设污水处理池5座(人工湿地),建设检查井和检查口250余个,配套化粪池等设施。

2022-2025

 

2377.91

 

县农业农村局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

27

勐海县县城生活垃圾分类及收运收集转运一体化设施建设项目

新建生活垃圾分类点50处,果皮箱(垃圾分类标准果皮箱)500个;新建小型垃圾中转站5座,总建筑面积850平方米,150平方米3座、100平方米1座、300平方米1座;新建大型垃圾中转站1座,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80升及120升塑料垃圾桶300只;含配套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垃圾收集清运设备及附属设施建设。

2022-2025

8500

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行动

28

勐海县集镇垃圾收运处理一体化设施及公厕项目建设

勐海县11个乡镇集镇建设垃圾收集转运站11座,垃圾处理设施设施11座,垃圾收集运输车辆55辆,包括现有垃圾处理设施提升改造及小型垃圾处理站建设,建设公厕11座。

2022-2025

3000

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

29

勐海县农村生活污水经济高效治理模式示范工程

本项目为勐海县农村生活污水经济高效治理模式示范工程,主要实施的工程内容为生活污水收集工程和生活污水处理工程。(1)生活污水收集工程新建φ200U-PVC污水收集管2624米,DN300HDPE钢带增强聚乙烯污水收集管635米,DN300球墨铸铁管180米,φ110U-PVC入户管2512米,500*500*700接户井274座,φ700检查井118座,方型检查井3座,原砼路面破除及恢复187立方米。(2)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新建污水处理设施34座,分别为新建预处理+A2/O太阳能微动力+氧化塘工艺”4套,处理规模分别为10立方米/天、20立方米/天和40立方米/天;调节池+A2/O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综合回用池工艺”1套,处理规模为40立方米/天;预处理+滤水盲沟”29座,处理规模分别为1立方米/d2立方米/天、3立方米/天、5立方米/天、10立方米/天和15立方米/天。

2022-2024

500

州生态环境局勐海分局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

30

勐海县2022年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农村生活环境整治提升项目

在勐海县打洛镇、勐满镇、西定乡3个边境乡镇抵边村委会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设内容:(1)生活污水收集工程新建接户管(φ110UPVC管)47040m,污水收集支管(DN200HDPE钢带增强聚乙烯管)22888m,污水收集主(DN300HDPE 钢带增强聚乙烯管)800m700*700 检查井980座,户收集(700*700*4001568 座。(2)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新建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 29 座,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 50座,共计79座,处理规模 505m3/d

2022-2025

2475.09

州生态环境局勐海分局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

31

勐海县医疗废物应急处置能力建设项目

项目分两个区域建设,建设内容:(1)勐海县医疗废物应急处置能力建设项目。项目拟设于打洛镇曼永小组原有的打洛医疗废物应急处置点,购入移动式涉疫生活垃圾应急处置设施1台配套废气处理设施;购入移动式高温蒸煮消毒应急设备1台;改造打洛镇卫生院医疗废物贮存间32平方米。(2)勐混镇医疗废物集中收集贮存间,建设地址位于勐混镇卫生院,对现卫生院医废间进行提升改造。

2022-2024

341

州生态环境局勐海分局

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率

32

推进农村卫生厕所建设

建设卫生户厕15558座、公厕73座。

2022-2024

2285.8

县农业农村局

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

 

33

边境小康村污水治理项目

新建塘空坎一队、空坎二队、戈新龙、曼班新寨、曼木村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

2023-2025

530

布朗山乡人民政府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

 

34

勐海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整县推进试点项目

 

本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工程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通过各项任务的实施,解决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形成勐海县良好生态环境和美丽宜居乡村。到2025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80%以上。

2022-2025

20000

州生态环境局勐海分局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

生态文化2

1000

 

 

生态文化

35

生态文明科普宣传

开展全社会生态文明宣传,包括宣传资料制作、相关设备购置、开展各类宣传活动等。

2023-2030

200

县委宣传部、州生态环境局勐海分局

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

36

勐海县格朗和乡民族文化与茶文化展示中心和村史馆建设

充分挖掘民族文化和茶文化中的生态内涵,发扬民族生态文化,建设格朗和乡民族文化与茶文化展示中心,建设帕沙村、南糯山村、帕宫村、苏湖村、帕真村村史馆。

2023-2026

800

县文化和旅游局

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