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服饰 面具

来源 :转载云南民族宗教网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17-08-14

服饰 面具



色彩语言是人类社会中作为信息传递手段的色彩和意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其最明显的外部特征就是它的信息载体——色彩,驱邪祈祐是它所传递的信息的主要方面,受传者是“灵”,如拟人自然物、灵魂、鬼怪、神灵等。相应地又有色彩语言的内容(即意义)和所指。在云南少数民族社会中,主要依附于服装之上的色彩语言有驱邪祈祐的功能,即驱除冥冥之中的鬼怪邪气,祈求各种神灵的护祐。

水族妇女衣裤上都有红绿花边。据民间传说:远古时候,山高林密、毒蛇为患,妇女上山采集,常受其害。后来有一位聪明的姑娘在衣领、袖口、襟边和裤脚绣上红绿花边,鞋子上也绣满花草,再到林中采集时,毒蛇见色惊逃,于是水族的妇女都依照这位姑娘穿上了红绿花边衣、裤和绣花鞋。驱邪的功能很明显。

哈尼族服装青黑色,也有一个传说:古代哈尼人着浅色服装,后来2个妇女上山采集食物,不巧碰到出来寻食的鬼,她们慌忙逃命,跑过长满蓝靛的一片野地,身上被蓝靛叶染得一块黑、一块青,最后隐没在山林中,鬼看不见,她们才逃脱。此后,为了防止上山采集时受鬼的纠缠,哈尼族男女的服装就染成青、黑色了。

又如,香格里拉县尼西一带藏族多背披显眼的披肩,披肩用黑底白条花布制成。相传古代这里豹子猖獗,严重威胁藏民人畜安全,人们苦于无法对付。幸亏得到尼西好汉拔刀相助,他们把这种条花披肩披在身上,模糊豹子的视觉,乘其眼花缭乱,诱而杀之,终于消除了豹害,至今传为美谈,条花披肩也流传至今。

每年插秧前和谷子抽穗时,一些地区的彝族要在稻田的水中插上一枝青松,再杀一只鸡,把鸡血淋在青松上,以避病虫之害,祈稻谷丰收。在这个简单祭仪中,红色和绿色成为生命力的象征,有则生、无则亡;有则喜、无则惧。云南红河县宝华彝族传说,早先他们穿的衣裤都是黑、蓝色。后来,一个美丽的姑娘爱上了一个勤劳的小伙子,父母却把她许配给一个富人的儿子。姑娘不从,就要抢亲,于是,同寨姑娘都在他们服装上镶上红红绿绿的花边、图案、富人来抢亲时,她们全穿上红绿花衣,富人认不出谁是新娘,只得作罢。从此宝华彝族姑娘就穿上红绿花边衣裤。这里的红绿色就是作为避邪色彩使用的。

德昂族各支系妇女的裙子都有红色,这与血有关。传说古时候德昂族杀牛祭祖,牛尾染血乱甩,大姐用力按牛,裙染血多,二姐用力小些,裙染血少,三姐用力按牛,牛血已转紫,其裙就染上了紫色。至今德昂族中有黑崩龙、红崩龙、花崩龙3个支系,就以其女裙或红色多、或红色少、或红色深为表征划分。又传说三姐妹杀牛后吃牛肉时,三姐妹胸前都被牛血染红,因此如今德昂族妇女胸处均制2块红布,作为牛血染衣的标志。祭牛的血当然是避邪的,将血抽象为红色转附到人的衣裙上,功能仍然是避邪。

小凉山彝族人新娘出嫁时,要在羊圈旁解开辫子,散开头发,再包上头帕。母亲在女儿的头上戴一块用染红的羊毛织成的“扎”,象征经血,“扎”要到男家方可取下,保存起来。以后如果第一个孩子顺产,象征“扎”吉利,从而可以长期保存起来;反之,便视为不吉利,将“扎”丢掉。

佤族历史上有为优秀猎手戴红色包头的习俗。至今佤族还多以红色为饰:男子戴红包头、耳朵垂红色线穗;女子着红裙,用染红的藤条束发、缠腰、胸前佩红色料珠。这些饰红习俗都和原始社会中人们常用猎获物的鲜血涂抹身体显示勇力以避邪分不开。

阿昌族迎娶新娘时,新娘父母要给新娘挎长6尺、宽6寸的红布,新郎则出钱请新娘的妹妹给新娘盖红盖头,用红毯子裹住新娘,从屋里背到院心。滇南红河地区勐龙河傣族出殡时由死者长子举火把开路,大媳妇则着大红衣、撑花伞掩面,肃立门口目送。纳西族东巴作法时要穿红色长袍,壮族魔公作法亦着红衣红裤。

滇南瑶族青年有“抛花包”习俗,传说从前有一对青年男女相恋。头人则要此女为妾,女不从,头人又逼要五色凤凰衣,青年历尽艰辛而不能得。一个仙女深为感动,织赠五色凤衣保护他们,帮助他们战胜头人,最后结为夫妻。后来瑶族妇女就模仿凤衣的颜色绣花衣,做红、黄、蓝、白4色花包,男子青年互抛,用以传情求侣,表示感情坚贞,同时也寓含着驱邪之意。

哈尼族送葬头饰“吴芭”上的图案,是引导亡魂回归祖先居地的引路图。它由5个三角形纹、一排蕨纹、一排犬牙组成;色彩分为黑、白、红、绿、蓝5组。5个三角形纹,指示着亡魂归途中要经过的5个地方;蕨纹代表要经过有蕨类生长的地带;犬牙纹是哈尼族崇拜的动物——狗的象征,它起着护送亡魂的作用。图案中的几种色彩,象征着亡魂归途中要碰到的种种坎坷:白色象征平安,红色象征受神灵庇护,兰色象征碰到鬼或受野鬼侵扰。

纳西族妇女的羊毛披肩,装饰有用丝线绣成的圆形纹样。对于这个纹样象征意义有2种说法:一说象征“披星戴月”,表现对日月星辰的崇拜;另一说寓意着青蛙图腾,认为整个披肩的形态是蛙体纹,圆盘形纹是蛙眼睛。两种说法虽然不一,但不论何说,都证明了纳西族羊毛披肩纹样的原始宗教意义。其他如基诺族服饰上的类太阳又类兽形的纹样,彝族的鹰爪纹、虎纹、指甲纹等等,都是与原始宗教有关的图案。

有的民族妇女戴的帽子,也富涵原始宗教文化意义。

彝族妇女的鸡冠帽,红河彝族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对彝族青年,女的长得象妮尾绿(一种美丽的山花)一样美丽,男的长得象金竹一样标致。他们在一个月夜,来到森林中约会,被森林中的魔王发现了,小伙子被杀死,姑娘不愿遭受魔王的凌辱而逃走。当姑娘跑到一个山寨时,寨中突然雄鸡啼鸣,魔王听到鸡鸣声,才停止追赶,美丽的姑娘才幸免落入魔掌。姑娘知道魔王怕雄鸡,就抱着一只雄鸡来到先前他们约会的地方。雄鸡“喔喔”啼鸣,她的情人立即苏醒复活。他们结为夫妻,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鸡冠帽,是彝族姑娘吉祥、幸福的象征。

洱源白族姑娘喜欢戴红、绿、白、黄相间的凤凰帽。传说这种帽子为凤凰所赠,曾帮助白族姑娘玉莹逃出国王的魔爪,使玉莹的母亲双目复明,找到了自由和幸福。鹤庆白族妇女每年农历6月13日进山聚会,踣跳舞要用竹、纸制成的青龙。当年结婚的妇女要头顶一块青色方巾,手舞一块青色围腰,称“耍青旗”。传说是纪念远古时一位战胜蜈蚣精而牺牲的女英雄格嫫。彩帽“青旗”,都是借上述传说而获得驱邪的力量。

基诺族传说,他们的祖先依照造物主阿莫小白的穿戴,着洁白的衣裙,戴洁白的三角尖顶帽。后来一个富有的恶人抢走一个美丽的基诺姑娘,用藤绳捆绑她的手脚,勒出的血染红了袖口裙边,她仍不从,恶人又用烤过的柴打人,在姑娘洁白的帽子上留下了黑印,以后基诺族妇女的白衣、裙、帽上就镶上一条条红、黑色条纹花边,认为可以避邪。

苗族服饰与图腾崇拜有关。云南苗族历史就有祭蚩尤习俗,奉蚩尤为祖。在古籍中,蚩尤为一综合图腾形象,有牛、蛇、龟之形。《山海经·大荒北经》说:“有人有翼,名曰苗民。“苗族百褶裙被视为羽裙的变体,与蚩尤的鸟图腾也有联系。这里所说的“鸟”,古称“鸽”,胸背皆黑,唯腹白,所以苗族先民尚黑。苗族后又奉五色尤图腾,又尚五彩。反映到服色上,则衣斑谰,好五色,多以青黑色为底。历史文献中早有记载。清乾隆《镇雄州志》说苗女“色尚青白,以丝线织纹于布为衣。”《丽江府地志稿》说苗族“姓氏服色皆以五色分类。”

苗族“姓氏服色皆以五色分类”,如白苗“男妇衣装用白色”;青苗“衣服头帕用青色”,红头苗“女杂红红于发”,花苗“戴花帔肩,于领襟、袖口、腰带镶以红黄色之花纹”等。滇南屏边苗族以白裙者为白苗;以着黑布花边裙、包黑头布者为黑苗;以着麻花布裙、包花头布者为花苗;以着青布衣、包青头布者为青苗;以着蓝布衣褂者为蓝苗。

麻布衣裙是苗族死人与祖宗相认的标志。苗族人死后,必须穿麻布衣裙。苗族认为。麻布衣裙是死人与祖宗相认的标志。男人死,要穿一件白色麻布衣衫,长及脚后跟,有的有袖,有的无袖。女人死,至少要穿一条麻衣百褶裙。苗族《指路经》说:“你去归祖宗,见到祖宗时,你要一把抓住你祖公的麻布衣角,抓住你祖婆的麻布裙子。”如果死者不穿麻布衣裙,认为祖宗会拒绝接纳死者,死者也就回不到祖宗那里。金平县白苗,一般每个苗族男子在他成人结婚后生了第一个孩子时,他的父母亲就要给他缝一件白色麻布长衫送给他保存着,待他死的那一天穿着去投祖归宗;每个妇女,在她出嫁的时候,母亲就要亲手做一条白色麻布百褶裙送给她,这条裙子既是嫁妆,又是寿裙,要留到姑娘死的时候才穿。麻栗坡县的白苗,男子死要穿白麻布长衫,妇女死要穿三条白裙子,要用三块麻布盖尸;青苗男子死,要穿白麻布长衫,妇女死要穿蜡染百褶裙,前来参加葬礼的妇女则必须全部穿蜡染百褶裙。散居于云南西部的苗族,平时十分忌讳穿戴麻布或麻绳。但父母过世时,儿女则必须头包麻布或扎麻纤维戴孝。给死者吹芦笙的芦笙师,必须穿白色麻布长衫,戴麻布头帕。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把死者送到祖宗地。

苗族老人过世后,都有送麻布裙子和麻布的习惯。一般老人死,每个女儿都要送给死者一件麻布衣服或一条裙子,一匹麻布。儿女多的人家,有的死者穿着多达9套——12套的麻布衣裙入棺。金平县的苗族,老人死后,死者的每个儿媳要送给死者一匹长长的白麻布,而所有这些布匹,都要拿到死者家,从堂屋里的屋顶上穿过椽子挂下来,垂至死者的棺材上方。苗语把这些麻布称为“乱能”,即拴马绳。抬死者的担架象征马,从屋顶悬垂而下的麻布象征马绳,马绳将牵着马走向另一个世界。死者的女儿女婿则送给死者一块由两幅麻布缝在一起而成的2米左右长的麻布,用于给死者当被盖或床垫。文山、红河等地的青苗,父母死时,每个儿女都要送给死者一匹麻布,称为“斗受”即启程布,出殡时,把麻布一端拴在棺材上,孝儿孝女则牵着麻布的另一端前行引路;还要送一块方形麻布绣花枕巾,垫在死者的头下。据说,所送的绣花枕巾越多,死者到阴间就越富裕。

云南各民族巫术和祭祀用的面具,形式多样,功能也各不同。

文山壮族的牛头面具,功能是驱邪。传说很古以前,天空飘来了一个牛魔,躲在山洞里,使得农民的耕牛都得了瘟疫。后来,人们举火歌舞,引诱牛魔从洞中伸出头来,被埋伏的人一刀把牛头砍下,瘟疫消除了。从此,戴面具跳舞就成了每年必跳的驱邪舞。跳完牛面具舞,人们于当晚将灯笼、面具等拿到寨头烧掉,以示消灾除瘟。砚山壮族在“开年节”期间跳“节人舞”时所戴的草人面具,具有祈人兴旺、五谷丰收的意思。

景颇族举行“埋魂”仪式时,要由几个男子裸体绘身,跳祭祀舞。他们腰扎蕨草,头戴笋叶制成的盖帽,脸部用猪尿泡套住,露出双眼,代替面具。身上绘满黑白2色的几何条纹,表示女性则在胸部画个大圆圈,头插长草。他们手握长棍,扭腰曲膝,左右摇摆,并发出叫声驱鬼,最后将一条狗一刀劈死,溅出鲜血,表示“鬼”被杀死,人战胜了鬼。

还有一类面具,出殡时用于“开路”,表演形式类似汉族的舞狮,如石林彝族的狮虎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