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工作动态

实践科学发展观 加快人口较少数民族乡村发展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09-06-10

实践科学发展观  加快人口较少数民族乡村发展

----以西定哈尼族布朗族乡章朗村委会为例

章朗村隶属勐海县西定哈尼族布朗族乡,是以一个自然村为一个行政村的纯布朗族聚居的山区村委会,距县城 47公里,海拔1530 米,属偏寒偏冷山区。2005年以前,该村交通不便,水利化程度极低,生产生活条件差,科技意识缺乏,群众温饱都解决不了,人均纯收入仅有983元,人均占有粮食308千克,244户人家就有64户贫困户。“头顶云雾脚踩露霜、盐巴辣子腌菜汤”就是村里布朗族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

2005年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项目正式启动前,我们曾在该村做过一次入户调查。有75%的农户认为目前缺少发展资金、交通不便、观念落后、缺少龙头企业、缺少科技支持,希望政府能够“帮助搞发展”。他们的具体认识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对本村发展问题进行了思考,有了较强的变革和发展意识。

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劳务输出已是该村农民增加家庭收入的有效途径,“农业+劳务业”成为农户经济收入的基本模式。外出打工开阔了村民视野,他们对文化教育也开始重视起来。有78%的人认识到“没文化、思想落后、缺少科技”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有86%的人在子女上学问题上态度明朗,认为学文化用处大,一定要让孩子上好学,即使是当农民,也要当一个有文化的农民。

2005年伊始,我局与西定乡相互配合,对章朗村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农田水利、交通等进行详细的调查,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因地制宜,制定出了符合民意、立足长远发展的西定乡章朗村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项目建设规划 ,提出了将章朗村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群众富裕、文明健康新农村的目标。依照规划实施开发项目,按照轻重缓急排序实施,制定项目实施计划,落实项目责任人员,实施了茶叶、甘蔗种植、人畜饮水、村级卫生路等6个扶贫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40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00万元,群众投工投劳折资40万元。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8万元,完成优质茶叶种植513亩,茶叶低改200亩,甘蔗300亩;投入财政扶贫资金9万元,修建了畜水池,铺设了入户管道,解决了全村2441019人及507头大牲畜饮水困难的问题;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6万元,铺设了一条长670、宽3.5的村间水泥路,加强了村间路网建设,提高了通行能力,增强了村间道路路面硬化度,改善了村容村貌,使章朗村人彻底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历史;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5万元,建设了3座公厕,不仅卫生条件、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各种疾病也得到有效控制;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4.5万元,改造农户畜厩80间,改善了养殖条件,实现了户均出栏肥猪2头、自食2头的预期目标;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1万元,建立了村科技文化活动中心,配备了软硬件设备,满足了群众科技文化生活的需要,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每年培训农民400多人次;开展计划生育政策宣传,动员育龄妇女采取节育措施;鼓励有条件的农户安装电话,增强信息交流能力等;强调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自然、人口、资源“五位一体”协调发展。

通过实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项目后,章朗村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群众致富能力不断增强。截止2008年底,章朗村人均纯收入达1648元,比实施整村推进前增加665元,增长65%;拥有农用车5 辆,摩托车51辆,电视机213台,移动电话93部;2441019人全部脱贫走上致富的道路,实现了家家户户通自来水、通电、通广播电视,成为全县远近闻名的富裕文明新农村。现在走进西定乡章朗村一看,寨子里昔日低矮破旧的草房、叉叉房,早已不见了踪影,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幢幢宽敞明亮的橄榄式民居,水泥铺就的村间主干道路横贯东西。放眼望去,绿色的山林中露出片片台地。村支书岩应懂感慨地说:“是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项目的实施,改变了章朗村布朗族山寨的面貌,使我们布朗族群众彻底摆脱了贫困,过上了温暖幸福的新生活。”

这一典型案例表明,民族地区群众对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强烈愿望。我们认为,民族地区尤其是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的新农村建设,必须做到以下3个实质性转变:

从传统的乡村经济向现代型乡村经济转变  长期以来,民族地区尤其是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习惯于用掠夺式方式开发利用当地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陷入了生态退化与经济贫困的“怪圈”,因而当前民族地区面临着生态重建和经济重建的双重任务。继续推动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重建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在后续产业重建上,要重视发展低耗高效、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的产业,彻底摒弃过去那种浪费资源、效率低下的资源利用模式。在发展方式选择上,要彻底改变城乡分割、农村产业孤立发展的做法,把城乡有机地结合起来,培育城乡互动良性发展机制,构建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在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上开创新局面。

从传统乡村向现代型乡村转变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发展的差距,民族地区的乡村建设相对滞后,多数村寨的传统特征依然突出,布局混乱,房屋简陋,配套设施极少,脏乱差的现象突出,亟待治理和改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简单地建设一些民居房屋的问题,它涉及土地资源的利用,产业的发展,居民的生活和消费,以及教育、卫生、文化生活等诸多方面,必须统筹考虑,做好安排。新农村建设要与产业发展、社会化服务、生态环境保护、文化生活等一并考虑,既要保留民族特色、风貌和优良传统,又要吸纳现代文明成分,致力于创建一种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型新农村。

从传统农民向现代新型农民转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如何,不仅要看其基础设施、资源环境、产业发展、民居建设,更要看人的精神风貌、科技文化素质和创业发展能力。像章朗村这样的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寨,不仅存在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精神有待加强的问题,还缺乏能够担当经济发展领头人的经营管理者。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新农村建设方针,大力提高农民文化科技素质,造就一代新型农民,特别是培养一批合格的农民企业家,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之计。如果农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科技文化素质得到较大提高,一批农民企业家应运而生,民族地区农村发展也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

 

 

勐海县民族宗教事务局

00九年四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