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工作动态

幸福家园美如画 民族团结之花在基诺山盛开 载歌载舞颂党恩 民族团结一家亲

来源 :转载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22-07-26

一、高度重视聚合力量推动民族工作发展

3年来,西双版纳州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研究部署民族工作55次,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并组建11名专家构成的研究团队,同时加强创建工作人财物保障,抽调11名干部成立专班和临时党支部。十三五以来,全州共投入211.8亿元用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立足边疆实际,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新一轮创建工作列入州(县)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全州制定了20余份文件。

为聚合创建力量,建立州县乡村组五级联创机制,将民族工作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绩效考核内容和督查督办重点,纳入政治巡察和监督执纪问责范围,纳入人大、政协监督检查内容,提升在全州创文的分值比重,通过工作倒逼、责任倒查、问题倒排,进一步激发创建活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

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将民族干部队伍培养纳入全州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和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实施雨林英才工程,坚持在基层一线和重要岗位培养选拔四个特别的干部,使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到基层有人懂、民族工作在基层有人抓。

二、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西双版纳始终把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拓展四史教育内涵,统筹抓好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社会宣传教育,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内容列入理论学习中心组、党员干部培训班、万名党员进党校必修内容,引领各族干部群众身在边境、心向中央。

聚合各方资源,融汇多方元素,发动党政机关、人民团体、社会各界共同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宣传矩阵。在主要街道、景区景点、车站机场、口岸港口、社区学校、示范创建点等场所,建成11个县级以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街道、广场、公园)。利用大型广告牌、宣传栏、灯标灯箱、文化墙、出租车显示屏等,广泛设置内涵丰富、意蕴厚重、接受度高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让中华民族大家庭理念深入人心。

常态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针对学生重点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各族少年手拉手、童心向党等活动,针对干部职工重点开展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巡回宣讲等活动,针对市民重点开展民族团结故事我来讲等活动,创建工作主题曲《石榴籽籽心连心》广为传唱。以基诺族等5直过民族聚居区、69个边境村(社区)和学校为重点,实施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程,建成省级以上语言文字规范化学校136所。

结合世界旅游名城文化推介,运用三微一端平台开展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成立州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打造文旅深度融合的和谐美丽新家园。通过拓展宣传教育广度深度,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走深走实,推动共建共创走向四面八方、走进千家万户。

聚焦西双版纳资源禀赋潜力、旅游发展实力、对外开放活力,通过实施服务管理嵌入工程,借助沪滇合作平台,在就业帮扶、产业扶持、教学培训、医疗健康等领域,推进各民族跨区域双向流动。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立服务管理工作站,推行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人文化关怀,加强劳动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15万户市场主体、5个园区积极招引各族各地群众入职,建设嵌入式的社区环境和社会结构;以促进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员快速落户为重点,全力优化营商环境,全州常住人口较2010年增长14.8%,净流入人口居全省第二。

通过在铁路沿线、边境一线持续深入开展红旗飘飘、国门党建工程,建设一批国门学校,实现讲习亭、大喇叭、大舞台、村史馆、演艺队边境村组全覆盖,广泛实施同升一面旗、共爱一个家主题活动的文化润边工程,边境各族群众国防意识切实增强。通过挖掘、保护和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建成州古籍保护中心、民族文字出版基地和33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馆等,傣族慢轮制陶、基诺大鼓舞等23个非遗项目列入国家、省级名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通过实施旅游带动工程,将创建融入旅游文化宣传,向旅游产业链延伸,促进交往交流交融,带动各族群众发展。西双版纳被评为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2019年接待国内外游客485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28亿元,各民族人文和谐、相知相惜、命运与共的交往交流交融理念得到生动诠释。

三、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努力实现共治共享

通过全面总结在全省率先实现整州脱贫、5直过民族整族脱贫的经验做法,把培育产业、稳边富民作为乡村振兴治本之策,打造了一村一品示范村67个,建立专业合作社2640个,形成290个新型经营主体与1.7万脱贫户的稳固利益联结机制。

启动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和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创新开展美丽乡村大比武、万吨水泥进农村活动,涌现出打洛村等一批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示范村,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省第三。

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发力,水陆空铁国家级口岸增至6个,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成为首批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文旅康养、普洱茶、天然橡胶、现代农业四个重点产业链条延伸拓展。西双版纳成为全球12个最热旅游目的地之一,普洱茶产值、税收、中国驰名商标数全国第一,天然橡胶面积、产量、单产全国第一,人均水果产量全省第一,制定傣药材标准114个。抓住中老铁路开通契机,加快沿边开发开放,经济发展实现换挡加速,经济总量从2019年的568亿元增至2021年的676亿元,走出了一条符合边疆民族地区实际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路子。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实施雨林保护、雨林修复、雨林回归、林城融合、环境治理五大行动,绘就好民族团结进步的生态底色。全州森林覆盖率81.34%,固碳释氧功能价值59亿元/年,均居全省第一,先后获得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天然氧吧等荣誉。在2021中国十大环境舒适之城评选中,西双版纳天气清新指数、水质清净指数、绿化清秀指数、海拔清宜指数评价均居第一。

通过坚持把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凝聚党政军警民强边固防工作合力,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提升边疆民族事务治理效能。

坚持统一与自治、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用好自治州立法权,先后出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自治条例》及14个单行条例,涉及城乡规划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精神文明建设等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完善州县乡村四级法律服务体系,扎实推进七五普法和法律八进活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具体化法治化,有力保障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深入实施强基层党建、固千里边疆工程,党政军警民众志成城守国门、护家园,完善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建立五长共治、十户联防等邻里守望模式,全覆盖开展五有五无强边固防创建,各族群众以守边有我、守土尽责的责任担当,日均投入1.7万人,日夜驻守在966.3公里的边境线上,构筑起疫情防控、边境管控的铜墙铁壁。

通过自治赋能强基建设,建成县乡村(社区)三级网格化管理体系,4539个网格共配备网格员4661名,民族团结内容进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实现全覆盖。

通过德治凝心铸魂,加强现代文明实践教育,大力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创文、创卫、创平安、创双拥深度融合,景洪市获评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城市实现县市全覆盖,勐海县、勐腊县成为第十届云南省双拥模范城,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周琼、全国最美家庭朱黎家庭、中国好人单西云、全国最美公务员玉喃溜等先进典型,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