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勐往乡概况

来源 :勐海县勐往乡人民政府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15-06-12

【地理位置与气候环境  勐往乡位于勐海县境东北部,东邻景洪市,南毗勐阿镇,西和北与澜沧县接壤,东北角插入普洱市。距县城75公里,国土面积488.39平方公里。

勐往乡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境内多为山区、半山区,坝区炎热多雨。年平均气温20.5℃,最冷月均温1315℃,年降雨量13001400毫米,全年平均日照2203小时,适宜种植稻谷、橡胶、冬季作物、水果等亚热带经济作物。

    【历史沿革行政区划  1927年,普洱(今普洱市宁洱县)道尹徐为光在勐往乡设立临江县,但由于地少人稀,被改称为临江行政区。当年12月,当时的云南省政府批准临江设立县制,将临江行政区改为临江设治局。1935年,因与辽宁省临江县同名,又被改名为宁江设治局。1949年,宁江县解放,当年4月建立了溯涛县,治所先设于勐往,后迁往雅口(今普洱市糯扎渡镇),11月改称宁江县。1953年,勐往划归西双版纳,隶版纳勐阿。1958年改隶勐海县勐阿区。1969年,更名为紧跟大队,属五四公社。1973年改称勐往大队,属勐阿公社。19817月从勐阿公社分出来,更名为勐往公社革命委员会,原乡人民政府称大队,辖曼允、曼列、曼嘎、曼东、南果河、灰塘、坝散共7个大队,为勐往区委会,19842月恢复勐往区公所,19842月改设中共勐往区委员会。2003年村委会进行合并由7个村委会合并为现在的曼允村委会、勐往村委会、坝散村委会、南果河村委会、糯东村委会、灰塘村委会,共6个村委会51个村民小组。勐往乡党委下设6个党总支;52个党支部(含5个联合党支部),其中:农村党支部46个,机关党支部6;共有党员598名(含预备党员25名),其中女党员129名,农村党员509名,少数民族党员422名。乡内驻有乡属站所7个,县驻乡双管单位2个。

民族构成与民族文化  2014年,全乡总人口350314708人,境内居住有傣、拉祜、哈尼、布朗、彝、汉6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2736人,其中:傣族5314人,占41.7%;拉祜族3539人,占27.8%;哈尼族2078人,占16.3%;布朗族1025人,占8.04%;彝族780人,占6.1%。辖区内人口密度为30/平方公里。

勐往乡具有浓厚的傣族、哈尼族、拉祜族风情。各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傣族的泼水节、哈尼族的嘎汤帕节、拉祜族的拉祜扩节,以及各少数民族的饮食、服饰和民居建筑,反映出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乡内有2处天然温泉,一个仙人洞、两座仙人石,目前待专门开发。

【资源禀赋与特色产业】

(一)土地林业  2014年末,实有耕地30741亩,其中:水田14444亩,旱地16297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2.16亩。全乡林业用地面积329821.9亩(人均21.99亩),占总面积的70%,其中有林地面积221837.6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70%,森林覆盖率78.8%。绿化覆盖面积150000亩,园林绿地面积1000亩,绿化覆盖率67%。

(二)水能资源  境内河流属澜沧江水系,主要河流有:澜沧江、勐往河、南果河、纳碧河、曼东河、布里河、回故河、南爬河、麻栗坪河、蚌蛾箐、荨麻箐等。其中:澜沧江流经境内,南北走向,与景洪市以江水为界。勐往河是境内穿坝而过的主要河流。该河源头有两支,左支由澜沧县境内流入,称响水河;右支发源于境内龙洞山,自南向北至曼回寨与左支交汇后经勐往坝子注入澜沧江。在境内全长38公里,流域面积250平方公里,常年河,灌溉农田6000多亩。南果河为勐往乡、勐阿镇界河。上游自勐阿镇流入,称南朗河,天生桥以下称南果河,落差450米,水力资源丰富,宜于梯级开发(已建成南果河电站、天生桥电站)。

(三)矿产资源  勐往乡已探明的矿产主要为铁矿,主要分布于曼允、城子、曼东三个小组,并在国土资源局注册了矿业权,均未开采。全乡有温泉、热泉点2处。

(四)生物资源  勐往乡积极争取立项,针对野谷塘药用野生稻、疣粒野生稻两种野生稻,投资建立野生稻保护区;近年来,由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生态环境的恢复,勐往乡辖区内野生象、野猪等野生动物数量种群大幅增加。

(五)粮食产业  2014年全乡粮豆种植面积46027亩,同比增长8.51%;产量1498.8万公斤,同比增长7.88%,粮食产量实现“六连增”,其中:小春粮豆播种面积2616亩,同比增长107.61%,产量70.98万公斤同比增长63.36%;大春粮豆播种面积43411亩,同比增长5.48%;产量1427.82万公斤,同比增长6.09%圆满完成了2014/2015年冬季农业种植6807亩,其中:蔬菜瓜类3893亩、甘蔗1000亩、油料80亩、玉米2000亩、辣椒250亩,完成计划数的84%。加强特色产业发展,在5个村委会推广种植紫山药395亩。

(六)甘蔗产业  2014年全乡完成新植面积2767亩(其中水田717亩、旱地2050亩),秋植种植520.3甘蔗总面积达到13760亩,同比增长10.59%2014/2015榨季,甘蔗农业产量62250吨,同比增长16.31%

(七)茶叶产业  2014年末,全乡茶叶种植面积11470亩,其中古树茶3325亩。春茶总产量10.15万公斤,其中古树茶产量17850公斤。全年茶叶产量54.05万公斤,增长59.39%

(八)橡胶产业  2014年橡胶种植面积37986亩,下降2.7%;产量774吨,下降40.9%

(九)石斛产业  目前全乡各村有零星散户种植石斛,总面积不足百亩。

(十)畜牧产业  2014年全乡生猪出栏16631头,增长8.54%;生猪存栏16170头,增长4.21%;大牲畜出栏790头,增长54.59%;大牲畜存栏1140头,增长2.15%;家禽出栏70192只,增长41.11%;家禽存栏82083只,增长23.79%

山羊存栏1758只,增长45.33%

    (十一)水产产业  受地理环境影响,渔产业规模非常小,目前全乡渔业养殖面积仅有132亩。

    【发展现状与2015年工作重点】  2014年全乡实现生产总值18168万元,同比增加1880万元,增长10.34%;农林牧渔生产总值17148万元,同比增加1720万元,增长11.14%,其中:粮食产值6210万元,增长17.99%;甘蔗产值2615万元,增长16.33%;瓜果、蔬菜产值1730万元,增长84.23%;茶叶产值1622万元,增长605%;橡胶产值851万元,比去年减少1744万元,降低67.21%;牧、鱼养殖产值4120万元,同比增长220万元,增长22.40%

   (一)交通状况   勐往乡柏油路已于20094月竣工,告别了雨季一身泥、晴天满身灰的年代。已建成坝区和蔗区主干道沙石公路,山区也基本实现村村通土路。引进西双版纳滇能水电有限公司投资1.4亿元建设天生桥电站已投入使用,并修建了南果河到过门山公路。灰塘码头上接思茅港,下通景洪港。2014全乡村寨道路硬化率达到93.5%

(二)乡镇建设   特色城镇化步伐加快,紧紧抓住全省实施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的重大机遇,对全乡小城镇建设规划进行修编。乡政府驻地城乡建成区面积2.0平方公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9平方米。全乡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5.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7.28平方米。

(三)教育事业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坚持依法治教,强化“控辍保学”,切实巩固“两基”成果。多渠道筹措资金,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办学条件共计22.28万元。学校新建围墙、挡土墙、拆除简易房、安装监控器等,新建了乡中心小学排水沟,改造灯光球场、浴室,安装各校点体育器械,逐步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了办学条件。2013/2014学年,全乡初中学龄人口毛入学率98.25%中学辍学率牢牢控制在3%以内。

(四)卫生状况  全乡卫生服务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目前,设一体化卫生室6个,分室2个,1所个体诊所,一所乡级卫生院,设有16张病床。2014年实现业务收入140.12万元,同比减少4.6%;药品收入66.55万元,同比减少6.5%;占总业务收入47.5%。门诊人次17440人,同比增加17.9%;住院人次411人,同比减少17.9%,村卫生室诊疗人数14920人次,较好地完成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

    (五)文化事业  全乡共建成农村综合文化活动室28间,文体活动场地23块,宣传栏57块,水泥篮球场29块,农村书屋6间,农家文化大院2个,图书报刊室3间,拥有藏书25354册。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共有业余文艺队60支,业余体育队59支。章哈文艺队1支,在册队员98人。

    (六)社会稳定  积极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全面落实信访维稳各项措施,不断开展多元化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全面推进六五普法,深入法制教育。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

    (七)扶贫开发情况  2014年完成全乡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全乡共有贫困人口6562253人。2014年投资坝散村委会100万元,其中30万元用于社房建设;20万元用于养殖产业发展;50万元用于自来水管改造投资。投资140万元完成曼允村委会扶持较少人口发展项目。赠送140个蜂箱于南果河村委会小二组,鼓励村民养蜂致富。

    (八)完成“十二五”目标情况  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发展,农业现代化提高到新水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31元,同比增长818元,增长16%,提前两年完成“十二五”规划4500元的目标任务;利用“村村通”工程,建立文化活动室和农民体育娱乐场所,现已文化活动场所28间,在建10间,2015年计划完成全部村民小组的活动场所建设;2014年全乡人口净增24人,自然增长率1.62‰,人口自然增长率严格控制在县下达指标以内;农村公共基础实施不断完善,实现机关、坝区村寨集中安全供水,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人饮解困覆盖面达100%,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8%以上;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9年以上,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81%,辍学率严格控制在1%以内;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加强,依法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

(九)全面完成小康目标情况。勐往乡要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测算,到2020年全乡农业总产值要比2010年翻两番以上,达2.8亿元左右,人均农业总产值1.83万元左右。未来6年,全乡农业总产值要年均增长11.64%以上,人均农业总产值要年均增长11.8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年均增长19.87%以上。

 2015年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农业生产总值增长11%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控制在省州下达指标以内,确保十二五规划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九)2015年工作重点

一是全面加强统筹协调,促进全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主题,切实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确保粮食产量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上,依据全乡的地理条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继续强化全乡粮、糖、茶等农业主导地位,优化农业结构,巩固“一乡一品、一村一特”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农业特色村、合作社、专业户,培育农业龙头企业。

    二是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步伐,促进产业化经营。 大力扶持和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培育农产品交易市场,支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经纪人等开展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力争在2015年内发展2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普及和推广农业科技适用技术,继续集中培训一批茶农、蔗农、胶农和特色种养殖能手,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保护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三是增强发展后劲,在生态建设上做文章。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夯实生态环境基础,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继续抓住“森林勐海”建设机遇,加快林业经济发展,大力种植珍贵树种和思茅松等优质经济林木,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认真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落实好公益林补偿制度,强化森林防火责任制,积极推进城乡绿化、防护林体系和农村能源建设。严守生态红线,强化资源林政管理,依法打击毁林开荒、乱占林地、贩运木材、盗伐森林、少批多伐等不法行为。

    四是依法治乡,构建平安和谐勐往。全乡坚持依法治乡,深入推进“平安勐往”创建活动,健全社会矛盾大排查、大调解工作体系,深化干部大走访活动,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来解决各类社会矛盾,加强来信来访工作,动态掌握社情民意,努力把各类矛盾解决在最基层,消化在萌芽状态。建立健全维稳长效机制,推动领导接待群众来访常态化、干部下基层为群众排忧解难常态化,认真解决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问题,积极消除不稳定、不和谐因素。

五是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全面完成工作目标。始终按照科学执政、依法行政、廉洁从政的工作要求,以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重点,切实加强机关干部队伍和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快推进重点项目、民生基础、社会保障、文化教育、社会管理、资源环境等工作进度,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努力加快和谐富裕幸福勐往建设步伐。

【特色特点与优势】

一是山区乡  山区半山区占全乡总面积的85%26个村民小组在山区,占总数的51%

二是民族乡  少数民族杂居。辖区内世居着傣、拉祜、哈尼、布朗、彝、汉6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2736人,其中:傣族5314人,占41.7%;拉祜族3539人,占27.8%;哈尼族2078人,占16.3%;布朗族1025人,占8.04%;彝族780人,占6.1%

三是农业乡  全乡以农业为主,有耕地面积30741,人均2.16亩。辖区内主要种植水稻、玉米、茶叶、香蕉、菠萝、蔬菜等农作物及橡胶、甘蔗等经济林果。

四是贫困乡。全乡贫困人口2253人,占全乡户籍人口的15.6%2014农林牧渔生产总值17148万元,同比增加1720万元,增长11.14%农民居民可支配收入5965元。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县排名位次偏后。

     五是生态乡  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被国家环保部授予“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坚持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努力搞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